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专题 主持人语
1
作者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共10页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佛做为文化土壤与精神资源,对于中华民族家园之建设与圆成有可汲取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天人合德
公民社会
身心
自觉
自然
自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
被引量:
7
2
作者
林安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1,共7页
文章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之间应有一恰当的...
文章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之间应有一恰当的融通与转化,并因而检讨了格义与逆格义等问题;其次就"话语诠释权"和"文化主体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检讨,厘清"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进而着手一种"文化型态学"的工作:依"天人"、"物我"、"人己"诸向度对比了"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并进一步对比"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及"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指出当前中国哲学诠释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消之道。正因有"文化形态学"上的宏观对比,我们在中国哲学研究上才能对古典的话语进行恰当的诠释,进而从事融通、转化和创造的工作。惟其如此,中国哲学研究才能不仅仅止于"史"的研究,还可以是"论"的创建。当然,从"道、意、象、构、言"这五个诠释层级看,中国哲学有着诠释学上的循环,也正是因此循环而有新的转化与创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逆格义
生活世界
存有连续观
存有断裂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孔子思想与“公民儒学”
被引量:
8
3
作者
林安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4,共11页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心性
普遍性
公共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
被引量:
7
4
作者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8,共7页
本文旨在针对牟宗三对于朱子学所提出的独特论点,提出反省批评,并经由方法论的深层反省,指出此中所含"逆格义"的诠释限制,进而对朱子学提出一更恰当的可能诠释与重建。首先,简要阐释"继别为宗"的意义,并指出这宗法...
本文旨在针对牟宗三对于朱子学所提出的独特论点,提出反省批评,并经由方法论的深层反省,指出此中所含"逆格义"的诠释限制,进而对朱子学提出一更恰当的可能诠释与重建。首先,简要阐释"继别为宗"的意义,并指出这宗法性的分判本身的限制何在,在方法论上将有如何之限制,并深入朱子的相关文献,对比诠释,指出所谓"本质工夫"与"助缘工夫"之区别,及其在诠释上的缺陷何在。再次,以朱子的《格物补传》为核心,指出它仍归本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大传统,其并非"静涵静摄的横摄系统",而是"横摄归纵的系统"。换言之,朱子学仍是孟子学,只是它开启了孟子学的道德理智主义一脉,而不同于阳明学的主意主义。朱子为横摄归纵的系统,而阳明则为纵贯横推的系统。牟宗三关于朱子阳明的根本分判是可争议的。朱子学一方面强调"格物穷理",但另一方面则强调"涵养主敬",此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其中隐含一"知识"与"道德"的辩证性结构。这可以说是由"识别于物"而"知止于心",最后则"明通于道",从知识的横摄到归溯于存有之源,即此存有之源即是道德之源。借此进一步反思学术社群、诠释权力及学问系统之诸多问题,以朱子学为焦点,指出该跨越当代新儒学的限制,而进入一个崭新的诠释时代,中国哲学之发展将有新的可能,朱子学亦当有一恰当而妥贴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横摄归纵
纵贯横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子道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
被引量:
1
5
作者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文明
异化
复命
知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专题 主持人语
1
作者
范立舟
机构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共10页
文摘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佛做为文化土壤与精神资源,对于中华民族家园之建设与圆成有可汲取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天人合德
公民社会
身心
自觉
自然
自在
Keywords
heaven and people being together in De
civil society
I,mind-body
consciousness
nature
thing-in-itself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
被引量:
7
2
作者
林安梧
机构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1,共7页
文摘
文章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之间应有一恰当的融通与转化,并因而检讨了格义与逆格义等问题;其次就"话语诠释权"和"文化主体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检讨,厘清"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进而着手一种"文化型态学"的工作:依"天人"、"物我"、"人己"诸向度对比了"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并进一步对比"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及"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指出当前中国哲学诠释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消之道。正因有"文化形态学"上的宏观对比,我们在中国哲学研究上才能对古典的话语进行恰当的诠释,进而从事融通、转化和创造的工作。惟其如此,中国哲学研究才能不仅仅止于"史"的研究,还可以是"论"的创建。当然,从"道、意、象、构、言"这五个诠释层级看,中国哲学有着诠释学上的循环,也正是因此循环而有新的转化与创造的可能性。
关键词
格义
逆格义
生活世界
存有连续观
存有断裂观
Keywords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
revers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
life world
continuous concept of existence
ruptured concept of existence
分类号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孔子思想与“公民儒学”
被引量:
8
3
作者
林安梧
机构
台湾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台湾师范
大学
国文系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4,共11页
文摘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关键词
公民
心性
普遍性
公共论述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
被引量:
7
4
作者
林安梧
机构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8,共7页
文摘
本文旨在针对牟宗三对于朱子学所提出的独特论点,提出反省批评,并经由方法论的深层反省,指出此中所含"逆格义"的诠释限制,进而对朱子学提出一更恰当的可能诠释与重建。首先,简要阐释"继别为宗"的意义,并指出这宗法性的分判本身的限制何在,在方法论上将有如何之限制,并深入朱子的相关文献,对比诠释,指出所谓"本质工夫"与"助缘工夫"之区别,及其在诠释上的缺陷何在。再次,以朱子的《格物补传》为核心,指出它仍归本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大传统,其并非"静涵静摄的横摄系统",而是"横摄归纵的系统"。换言之,朱子学仍是孟子学,只是它开启了孟子学的道德理智主义一脉,而不同于阳明学的主意主义。朱子为横摄归纵的系统,而阳明则为纵贯横推的系统。牟宗三关于朱子阳明的根本分判是可争议的。朱子学一方面强调"格物穷理",但另一方面则强调"涵养主敬",此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其中隐含一"知识"与"道德"的辩证性结构。这可以说是由"识别于物"而"知止于心",最后则"明通于道",从知识的横摄到归溯于存有之源,即此存有之源即是道德之源。借此进一步反思学术社群、诠释权力及学问系统之诸多问题,以朱子学为焦点,指出该跨越当代新儒学的限制,而进入一个崭新的诠释时代,中国哲学之发展将有新的可能,朱子学亦当有一恰当而妥贴的诠释。
关键词
朱子
横摄归纵
纵贯横推
Keywords
Master Zhu
horizontal control yet being vertical
vertical line yet horizontal spreading
分类号
B223.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子道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
被引量:
1
5
作者
林安梧
机构
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
出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文摘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关键词
老子
文明
异化
复命
知常
Keywords
Lao- zi
civilization
alienation
return to one's own life
know eternity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专题 主持人语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
林安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孔子思想与“公民儒学”
林安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老子道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