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思想与“公民儒学” 被引量:8
1
作者 林安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4,共11页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心性 普遍性 公共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 被引量:7
2
作者 林安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1,共7页
文章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之间应有一恰当的... 文章旨在对经典诠释及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作一深入反思,其主要省思对象为当代新儒学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经典诠释与哲学系统研究。文章首先指出,"古典话语"、"现代生活话语"、"现代学术话语"之间应有一恰当的融通与转化,并因而检讨了格义与逆格义等问题;其次就"话语诠释权"和"文化主体性"等相关问题进行检讨,厘清"权力"与"知识"的复杂关系;进而着手一种"文化型态学"的工作:依"天人"、"物我"、"人己"诸向度对比了"存有的连续观"与"存有的断裂观",并进一步对比"存在与思维的一致性"及"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指出当前中国哲学诠释所涉及的问题及其解消之道。正因有"文化形态学"上的宏观对比,我们在中国哲学研究上才能对古典的话语进行恰当的诠释,进而从事融通、转化和创造的工作。惟其如此,中国哲学研究才能不仅仅止于"史"的研究,还可以是"论"的创建。当然,从"道、意、象、构、言"这五个诠释层级看,中国哲学有着诠释学上的循环,也正是因此循环而有新的转化与创造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义 逆格义 生活世界 存有连续观 存有断裂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区雨洪利用策略及雨洪滞蓄系统容量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蔡燿隆 邱奕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5,共5页
台湾有将近8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使得供水系统负荷增加、脆弱度提升,而城市化也导致径流量增加使得洪灾风险提高。拟整合供水、灾备用水和雨洪消减,并对雨洪滞蓄系统进行雨洪利用策略及容量分析研究。以台湾新北市秀峰国小为基地,... 台湾有将近8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地区,使得供水系统负荷增加、脆弱度提升,而城市化也导致径流量增加使得洪灾风险提高。拟整合供水、灾备用水和雨洪消减,并对雨洪滞蓄系统进行雨洪利用策略及容量分析研究。以台湾新北市秀峰国小为基地,规划雨水储留供水系统、渗透侧沟系统、生态池系统串联的雨洪滞蓄系统,建立多目标替代方案进行分析评估。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结合合理化公式进行降雨径流演算。结果表明,在各替代方案下,系统需设置容量55~185 m3,径流量削减率为26.5%~100%、洪峰削减率为15%~100%、供水率为5%~7.5%、灾备用水天数则从3 d提升至19 d。所提出的规划方法可以较小的设置容量达到雨洪滞蓄多目标利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城市雨洪 防洪 雨洪滞蓄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哲学当代诠释方法论之反思——从“继别为宗”到“横摄归纵” 被引量:7
4
作者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2-38,共7页
本文旨在针对牟宗三对于朱子学所提出的独特论点,提出反省批评,并经由方法论的深层反省,指出此中所含"逆格义"的诠释限制,进而对朱子学提出一更恰当的可能诠释与重建。首先,简要阐释"继别为宗"的意义,并指出这宗法... 本文旨在针对牟宗三对于朱子学所提出的独特论点,提出反省批评,并经由方法论的深层反省,指出此中所含"逆格义"的诠释限制,进而对朱子学提出一更恰当的可能诠释与重建。首先,简要阐释"继别为宗"的意义,并指出这宗法性的分判本身的限制何在,在方法论上将有如何之限制,并深入朱子的相关文献,对比诠释,指出所谓"本质工夫"与"助缘工夫"之区别,及其在诠释上的缺陷何在。再次,以朱子的《格物补传》为核心,指出它仍归本于"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大传统,其并非"静涵静摄的横摄系统",而是"横摄归纵的系统"。换言之,朱子学仍是孟子学,只是它开启了孟子学的道德理智主义一脉,而不同于阳明学的主意主义。朱子为横摄归纵的系统,而阳明则为纵贯横推的系统。牟宗三关于朱子阳明的根本分判是可争议的。朱子学一方面强调"格物穷理",但另一方面则强调"涵养主敬",此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其中隐含一"知识"与"道德"的辩证性结构。这可以说是由"识别于物"而"知止于心",最后则"明通于道",从知识的横摄到归溯于存有之源,即此存有之源即是道德之源。借此进一步反思学术社群、诠释权力及学问系统之诸多问题,以朱子学为焦点,指出该跨越当代新儒学的限制,而进入一个崭新的诠释时代,中国哲学之发展将有新的可能,朱子学亦当有一恰当而妥贴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 横摄归纵 纵贯横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的学思历程: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反省与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安梧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89-207,共19页
整个后新儒学的一个哲学向度是反本质主义、反主体主义,是以"存有三态论"来取代"两层存有论",它在整个结构上,不再是以"内圣"开出"外王"的问题,不再是以一个"理论的逻辑次序"去决定... 整个后新儒学的一个哲学向度是反本质主义、反主体主义,是以"存有三态论"来取代"两层存有论",它在整个结构上,不再是以"内圣"开出"外王"的问题,不再是以一个"理论的逻辑次序"去决定一个"历史发展次序",而是强调必须经由一个"实践的学习次序",去重新调节。所以说不是如何从传统开出现代,而是在现代化的学习过程里面,重新让传统的意义释放出来。以此思考的时候,哲学可以是一个治疗学,当然是一个实践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研究,就是要在省察中延续、在批判中瓦解、在承继中创造,就是要多元而一统,对话而交谈。交谈便须得容纳各种声音。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应该要互通,中国文化更要成为全球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存有三态论 本体 诠释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德性治理”到“公民社会”的建立——“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安梧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1,共7页
儒学有"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与"宰制性的儒学",配合血缘性纵贯轴,可对儒学有一全面的把握。诠释与分析"以理杀人"、"存天理、去人欲"等问题,并因而追溯中国儒学的特性,指... 儒学有"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与"宰制性的儒学",配合血缘性纵贯轴,可对儒学有一全面的把握。诠释与分析"以理杀人"、"存天理、去人欲"等问题,并因而追溯中国儒学的特性,指出"根源伦理"、"帝皇专制"与"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的关系。正因如此,"根源的伦理"与"顺服的伦理"才混淆而误置,须瓦解与重建。对比而言,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其伦理乃"天民伦理",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它不同于公民伦理,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公民伦理不是来自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权力、结构、组织。这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人欲 顺服的伦理 根源的伦理 公民的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家消长律与佛教缘起法之哲学比较--以《老子》与《中论》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建德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32,165,共15页
道家与佛教皆被视为有智慧的哲学学派或宗教,但两大传统的核心思想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呢?将《老子》之"道"所呈现的两两消长之律,以及《中论》的"空"所要展现的缘起中道作一对比,可以析探早期道、... 道家与佛教皆被视为有智慧的哲学学派或宗教,但两大传统的核心思想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相同与相异之处呢?将《老子》之"道"所呈现的两两消长之律,以及《中论》的"空"所要展现的缘起中道作一对比,可以析探早期道、佛核心义理系统各自的特色。就《中论》而言,万物间皆是因此故彼的因缘和合,就《老子》来说,万物皆在此彼的盈虚消长之中。佛教的因缘理论与道家的消长之道,虽然在表面上可有相似之处,如共同指出无常变化为世间的现象,但细部而论,佛教的此有彼有的因缘法则、因果律,与道家的此有彼无的消长律,实则并不相同。《中论》上承阿含、般若等思想,表达印度佛学中道不二的意旨,使能舍离二边而从苦难中解脱;其所谈的因缘,牵涉到的法义是四圣谛、十二因缘、空、假名、二谛等。但《老子》象征中国哲学的思想传统,与《庄》、《易》等书开展出阴阳、有无等的两仪、两极、两全或两行之道,重视两两关系间的变化、辩证以及和谐、统一等,所论的消长之道,关联或延伸的哲学概念,乃是道、自然、天人、刚柔、动静、阴阳、虚实、有无等。就此而言,中国老学及道家哲学的两两、两仪之道,与印度中观学和佛教思想的不二中道、不二法门,各自成为不同面向的智慧典范,以因应人生的不同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中论》 空性 消长律 缘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子道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 被引量:1
8
作者 林安梧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18,共4页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 本文旨在经由"道家哲学"与"21世纪人类文明"的对比,凸显"文明"中严重的"文蔽"问题,并应用笔者近十余年来所提出的"道家式的存有治疗学",给出治疗的可能。本文依循《道德经》的"四大",阐释"人"在"三才"中的处境,并进一步诠释"地"的"具体性生长","天"的"普遍性理想","道"的"总体性根源",从而关联成一种"自发性的和谐"。通过"文明"与"文蔽"的对比,指出"话语"的两面性,进而指出须由"话语"归于"存有",由"言"入于"默",这是一个"消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疗"与"批判"的过程,其最终必然指向"和谐的融通"。人们经由"致虚"、"守静",自能让"万物并作"、"归根复命",经由道家思想,将发现如此可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人类文明因之可以共生、共长、共存、共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文明 异化 复命 知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与“移简”规则产生——以台湾华语情歌中的张爱玲形象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萧凤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99,共6页
"移简"现象,是"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因移动产生变化("移变"),导致对母文化常态的影响焦虑("移常")。"侨易主体"因此必须再接受、化约异文化,产生简洁原则("移简... "移简"现象,是"侨易"过程中的"主体认同",因移动产生变化("移变"),导致对母文化常态的影响焦虑("移常")。"侨易主体"因此必须再接受、化约异文化,产生简洁原则("移简"),才能安身立命、发展己志。"移简"后的简洁原则,会再与异文化"移交",最后形成"侨易学"中的"移易现象"。透过台湾华语情歌歌词中的"张爱玲"形象,可以看出华语流行音乐工业如何"移简"张爱玲形象,反映大众对自我身份的看法,借以刺激消费、产生利润,并引导社会大众的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易学 移简 张爱玲 华语流行音乐歌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专题 主持人语
10
作者 范立舟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共10页
儒道佛三教所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王道主义,中华民族家园建设应朝向“天人合德”的理想向度,并应“践形”于伦常日用之间。以儒、道、佛做为文化土壤与精神资源,对于中华民族家园之建设与圆成有可汲取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天人合德 公民社会 身心 自觉 自然 自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物理治疗教育发展分析
11
作者 刘焯基 陈柏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整理分析台湾地区物理治疗教育的发展,物理治疗师培训、认证制度,人力资源,执业情况和未来发展。
关键词 物理治疗 教育 认证 人力资源 执业情况 台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