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州绿化乔木叶片及其叶面降尘对大气SO_2污染的生物监测 被引量:15
1
作者 邱媛 管东生 +5 位作者 陈华 李小燕 黄辉 朱永中 曾艳芳 叶新广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7-322,共6页
采用常规采样及碱片挂片法同步监测广东省惠州市大气SO2体积分数,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2种主要绿化树种大叶榕(Ficus virens Ait 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紫荆(Bauhinia blakeana)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硫质量分数... 采用常规采样及碱片挂片法同步监测广东省惠州市大气SO2体积分数,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2种主要绿化树种大叶榕(Ficus virens Ait var.sublanceolata(Miq.) Corner)、紫荆(Bauhinia blakeana)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硫质量分数。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植物叶片和降尘的硫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其综合污染指数(PI)以商业交通区、工业区、居住区、清洁区的趋势递减。叶片中硫的质量分数随春、夏、秋季而增长,季节差异显著。植物叶片、降尘中硫质量分数随交通流量的减少而降低。叶片和叶面降尘中硫的质量分数与大气硫酸盐化速率三者显著相关,大叶榕和紫荆与降尘协同生物监测大气SO2的二元数学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5和R=0.990,明显优于植物与硫酸盐化速率监测SO2的常规一元数学模型。表明大叶榕、紫荆叶片及其叶面降尘均可作为城市区域大气SO2污染的有效指示剂,叶片的长期效益和季节效益显著,降尘则短期效益显著;两者协同监测,可靠性和灵敏度更高,应用前景广阔,可为地方和区域环境监测和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 叶面降尘 硫质量分数 植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市植物叶片和叶面降尘的重金属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邱媛 管东生 +2 位作者 陈华 李小燕 黄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8-102,共5页
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典型绿化树种大叶榕和紫荆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植物叶片和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植物叶片综合污染指数为:商业交通区>工业区>居民区>清洁区,而叶面... 用ICP-AES测定了惠州市不同功能区的典型绿化树种大叶榕和紫荆叶片及其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植物叶片和叶面降尘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植物叶片综合污染指数为:商业交通区>工业区>居民区>清洁区,而叶面降尘的综合污染指数则为: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居民区>清洁区。大叶榕叶片的重金属含量略高于紫荆,但差异不显著。降尘重金属污染严重,尤其Cd含量达到了广东省土壤背景值的120倍以上,Pb则为12倍以上。降尘重金属含量是叶片的2~800倍,通过叶片气孔吸收的降尘重金属较少。植物叶片和降尘的重金属含量随交通流量的减少而降低。除Cr和Cd元素外,大叶榕与紫荆叶片的重金属与叶面降尘中重金属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重金属 叶面降尘 城市区域 广东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辉 管东生 《生态科学》 CSCD 2006年第3期266-270,共5页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新方法。以惠州市2002年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惠州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33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新方法。以惠州市2002年基础数据为依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出惠州市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33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725hm2。从出现生态赤字的角度来看,惠州市目前人地关系呈现紧张趋势,结合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生态承载力发展度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对惠州市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表明: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惠州市在资源利用上效率较高,其发展潜力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北地区臭氧与前体物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沈劲 陈多宏 +4 位作者 蒋斌 曹静 黄建彰 赵熠琳 汪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0-95,共6页
选取梅州为粤东北地区代表城市,使用高阶去耦合直接法(High-order Decoupled Direct Method,HDDM)开展臭氧与前体物关系研究。一阶敏感性系数表明,在夏季,减少省外VOCs或NOx排放对梅州的臭氧污染控制都有利,梅州本地VOC排放的减少有利... 选取梅州为粤东北地区代表城市,使用高阶去耦合直接法(High-order Decoupled Direct Method,HDDM)开展臭氧与前体物关系研究。一阶敏感性系数表明,在夏季,减少省外VOCs或NOx排放对梅州的臭氧污染控制都有利,梅州本地VOC排放的减少有利于降低臭氧浓度,但NOx的减排反而会加重臭氧污染水平,而省内其它城市排放的变化在大部分时候对梅州影响轻微。秋季,梅州本地的排放对梅州的臭氧影响最大,其次是外省的排放,广东省其它城市的影响轻微,减少省外或梅州市本地VOCs排放对梅州的臭氧污染控制都有利,省外NOx排放的减少在个别时候有利于降低臭氧浓度,个别时候会加重梅州臭氧污染,但梅州本地NOx的减排会加重臭氧污染水平。考虑二阶敏感性系数的臭氧与前体物排放变化曲线表明,粤东北地区的臭氧与外省前体物的排放或广东省其它城市前体物的排放呈现出高度的非线性关系。而梅州本地臭氧前体物的排放变化与臭氧浓度变化的关系较为线性。建议粤东北地区尽可能减少本地排放的VOCs以减轻臭氧的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北 臭氧 NOx VO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东北地区秋季臭氧来源解析与生成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沈劲 汪宇 +6 位作者 曹静 陈多宏 许凡 谢敏 嵇萍 叶斯琪 潘月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利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粤东北城市梅州空气污染进行模拟与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臭氧污染过程与臭氧生成敏感性及定量臭氧的来源。在偏东北气流的作用下,尽管风速较大,但因日照较强,臭氧生... 秋季是广东省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利用三维空气质量模型对粤东北城市梅州空气污染进行模拟与评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臭氧污染过程与臭氧生成敏感性及定量臭氧的来源。在偏东北气流的作用下,尽管风速较大,但因日照较强,臭氧生成旺盛,污染比较严重。梅州秋季臭氧大部分为背景浓度,午后约达60%,本地排放贡献10%,午后最高约10μg/m^3,外地排放贡献30%,江西与福建两省午后最高约23与11μg/m^3,广东省其它城市的贡献率不足1μg/m^3。按排放源分类,对梅州市秋季臭氧浓度贡献最大为火电、工业高架源与飞机排放,午后臭氧贡献达17~20μg/m^3。秋季,梅州市区臭氧生成敏感性历经早上的NOx敏感区到中午的VOCs敏感区,最后为傍晚的NO_x敏感区阶段。全天平均而言,秋季臭氧主要是在VOCs敏感区内生成。要控制粤东北的臭氧污染,在秋季要重点控制北面省市的火电、工业高架源等,同时加强对VOCs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州 臭氧 敏感性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鲢和奥尼罗非鱼对池塘蓝藻水华及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蔡建楠 潘伟斌 +2 位作者 王建华 黄华 丘焱伦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61,共6页
2004~2005年在广州市一个富营养化浅水池塘中开展原位围隔试验,研究放养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对蓝藻水华的控制效果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可以有效控制蓝藻水华,使围隔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由蓝藻渐变为裸藻、绿藻... 2004~2005年在广州市一个富营养化浅水池塘中开展原位围隔试验,研究放养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对蓝藻水华的控制效果及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鲢鱼和奥尼罗非鱼可以有效控制蓝藻水华,使围隔水体中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由蓝藻渐变为裸藻、绿藻和硅藻。鲢鱼、奥尼罗非鱼围隔水体中总悬浮物浓度较池塘水体分别下降29.7%和18.6%;叶绿素a浓度分别下降26.6%和15.9%。同时,围隔水体透明度显著提高。但鱼类放养对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没有显著影响,并会造成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粒径分布范围变宽,使水体中新增加了直径大于500μm的悬浮颗粒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富营养化 藻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水体微生物除藻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崔光琦 温丽容 +3 位作者 黄辉 阮振兆 李明顺 朱永中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2年第B12期1-2,共2页
简要介绍利用微生物群技术(effectivemicroorganisms,简称EM)进行除藻试验的方法以及除藻效果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投放EM初期对去除蓝藻(尤其是优势种铜锈微囊藻)有一定效果,试验后期除蓝藻效果逐渐消失。
关键词 除藻试验 微生物群技术 富营养化水体 蓝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