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源药剂和黄板联合防控大棚黄曲条跳甲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徐玫 林福宇 +4 位作者 刘志红 温俊杰 吴伟 彭茂平 吴福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9期144-146,共3页
为实现有机蔬菜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控,通过开展室内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0.5%苦参碱可溶液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5%鱼藤酮可溶液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试验,田间扦插黄板对黄曲条跳甲的诱杀试验,结果表明,施药1 d后,300倍液的3种植... 为实现有机蔬菜黄曲条跳甲的有效防控,通过开展室内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研究0.5%苦参碱可溶液剂、1.5%除虫菊素水乳剂、5%鱼藤酮可溶液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试验,田间扦插黄板对黄曲条跳甲的诱杀试验,结果表明,施药1 d后,300倍液的3种植物源药剂中1.5%除虫菊素水乳剂药效最好,5%鱼藤酮可溶液剂次之,处理后黄曲条跳甲死亡率分别为55.90%和51.8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空棚扦插黄板第1天诱杀棚内50%的黄曲条跳甲,第3天诱杀75%的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天诱杀超过90%的黄曲条跳甲成虫,第5天后,黄板能诱杀到的黄曲条跳甲数量减少。7 d内,空棚平均每块黄板诱捕到97.25头,而棚内定植蔬菜平均每块黄板诱捕到38头,前者诱杀效果显著高于后者。该研究为黄曲条跳甲的绿色防控和蔬菜的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条跳甲 植物源药剂 黄板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 COⅠ基因对榕属植物上粉蚧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傅卫民 刘志红 +2 位作者 蔡波 李惠萍 吴福中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榕属植物是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的园林植物,本研究旨在明确榕属植物上发生危害的粉蚧种类。【方法】测定榕属植物上发生为害的9种粉蚧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测... 【目的】榕属植物是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的园林植物,本研究旨在明确榕属植物上发生危害的粉蚧种类。【方法】测定榕属植物上发生为害的9种粉蚧的COⅠ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测出38条粉蚧的COⅠ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99.25%~100.00%,9种粉蚧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70~0.173,其中堆蜡粉蚧与菠萝灰粉蚧遗传距离最大,而康氏粉蚧与橘小粉蚧遗传距离最小,说明康氏粉蚧与橘小粉蚧亲缘关系较近。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每种粉蚧与GenB ank数据库下载的已知序列聚在一支,系统发育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能够快速准确鉴定榕属植物上的粉蚧,也揭示了榕属植物上粉蚧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关系,为农林业监测和精准防治粉蚧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属植物 粉蚧 分子鉴定 线粒体COⅠ基因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榕属植物上9种粉蚧雌成虫的显微特征和28S rRNA分子鉴定
3
作者 吴福中 林秀莲 +1 位作者 傅卫民 李惠萍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523,共9页
为明确榕属植物上粉蚧发生危害的种类,本文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榕属植物上调查的粉蚧开展鉴定。通过制作粉蚧雌成虫的玻片标本,从触角、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9种粉蚧的主要显微特征,并制作了检索表。通过28S r... 为明确榕属植物上粉蚧发生危害的种类,本文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榕属植物上调查的粉蚧开展鉴定。通过制作粉蚧雌成虫的玻片标本,从触角、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9种粉蚧的主要显微特征,并制作了检索表。通过28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出38条序列,并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比对,相似度达到99.35%~100%,构建系统进化树,每种粉蚧与GenBank数据库下载的已知序列单独聚在一支,系统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果表明28S rRNA基因片段鉴定粉蚧具有可行性。该方法为农林业监测预警和精准防治粉蚧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榕属植物 粉蚧 显微特征 28S rRNA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绒鳃金龟染色体核型研究
4
作者 姜晓静 伍和平 +4 位作者 曲春娟 焦坤 曲明静 任艳 鞠倩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7,共6页
鞘翅目是一个物种丰富的昆虫类群,其中仅有0.286%的物种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确定了染色体核型。黑绒鳃金龟是我国分布广、为害重的农林业害虫。本研究以黑绒鳃金龟精巢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卡宝品红染色直接制片法对其精母细... 鞘翅目是一个物种丰富的昆虫类群,其中仅有0.286%的物种通过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确定了染色体核型。黑绒鳃金龟是我国分布广、为害重的农林业害虫。本研究以黑绒鳃金龟精巢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卡宝品红染色直接制片法对其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和Ⅱ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黑绒鳃金龟的染色体数目2n=20(9+Xy_(p)),性别决定机制为Xy_(p),染色体相对长度最大为12.88±0.13,最小为2.85±0.13,核型公式为2n=16m+4sm(♀),2n=15m+4sm+t(♂)。同时,本文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金龟子染色体核型鉴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翅目 黑绒鳃金龟 染色体 核型 性别决定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对两种粉蚧遗传差异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琳 刘艳俊 +3 位作者 李惠萍 吴福中 付海滨 李敏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41,共5页
以柑桔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和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为材料,提取粉蚧基因组DNA,通过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差异和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获得两种粉蚧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各9条,经校对编辑后序列长度为... 以柑桔臀纹粉蚧Planococcus citri和大洋臀纹粉蚧Planococcus minor为材料,提取粉蚧基因组DNA,通过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初步分析了它们的遗传差异和遗传进化关系。结果表明,获得两种粉蚧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各9条,经校对编辑后序列长度为591 bp。其中T、C、A、G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48.3%、10.3%、36.3%和5.1%。18条COI序列共定义4个单倍型,其中检测到变异位点15个,包含单一突变位点1个、简约信息位点14个。两种粉蚧的单倍型比例均为22.2%;Kimura 2-parameter遗传距离显示,种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1~0.024,平均遗传距离0.012。NJ进化树及ML进化树分析,两种粉蚧各自聚为1个支系。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显示,两种粉蚧碱基替换成线性关系,未达到饱和状态;经Tajima’s D检验,大洋臀纹粉蚧种群内存在高频稀有等位基因,而柑桔臀纹粉蚧低频稀有等位基因占主导。说明两种粉蚧的系统发育趋于保守,从长远看两种粉蚧形态特征有较大的的区别需要较长时间的发育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臀纹粉蚧 柑桔臀纹粉蚧 碱基 单倍型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衍生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中氨基酸类有机磷除草剂残留 被引量:6
6
作者 林丽敏 张建莹 +4 位作者 肖锋 黄科 叶刚 洪小柳 吕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02-1706,共5页
建立了果蔬中4种氨基酸类有机磷除草剂的非衍生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水-二氯甲烷混合溶液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法结合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最佳实验条件下,4种化合物在0.010~0.200 mg/... 建立了果蔬中4种氨基酸类有机磷除草剂的非衍生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水-二氯甲烷混合溶液提取,经二氯甲烷液液萃取法结合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最佳实验条件下,4种化合物在0.010~0.2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6,方法检出限为0.01 mg/kg,定量下限为0.05 mg/kg。在0.050、0.100、0.200 m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2.2%~109%,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2%~11%。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水果、蔬菜中氨基酸类有机磷除草剂的定量检测和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衍生化 氨基酸类有机磷除草剂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害园林树木扶桑的粉蚧调查和形态鉴定 被引量:4
7
作者 吴福中 李惠萍 付海滨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60-765,共6页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 扶桑因花期长、颜色艳丽和便于栽种管理,是我国华南等热带地区普遍种植的重要园林植物。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集了扶桑等寄主植物上发生危害的3种粉蚧,分别是扶桑绵粉蚧、木槿曼粉蚧和美地绵粉蚧。通过制作玻片标本,从足、刺孔群、盘孔、和管腺等部位详细比较了3种粉蚧的玻片主要显微特征以及野外活虫虫体特征,为基层农林工作人员识别该类害虫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木槿曼粉蚧 美地绵粉蚧 形态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泰国进境山竹上截获藤黄树链蚧Asterolecanium garciniae(Hemiptera:Asterolecaniidae)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惠萍 王琳 +2 位作者 薛朝辉 吴福中 陈阵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36-239,共4页
本研究描述了藤黄树链蚧Asterolecanium garciniae的田间形态特征和显微形态特征;给出了结构测量值;提供了生态照片、显微照片和显微绘图;评述了与近似种A.javae、A.russellae和A.sumatrae的区别;提供了寄主和分布,首次报道了新的分布... 本研究描述了藤黄树链蚧Asterolecanium garciniae的田间形态特征和显微形态特征;给出了结构测量值;提供了生态照片、显微照片和显微绘图;评述了与近似种A.javae、A.russellae和A.sumatrae的区别;提供了寄主和分布,首次报道了新的分布地曼谷;藤黄树链蚧为我国口岸首次截获,该研究结果可为链蚧的检疫鉴定及该种蚧虫的截获鉴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蚧 藤黄树链蚧 泰国 山竹 截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