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李明华 甘泉 +7 位作者 曹静 张子凡 沈瑾 李文胜 陈超 李娇娇 黄潮 范绍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4-331,共8页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区2013-2016年逐日、逐时的环境和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东侧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惠州市臭氧污染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10月臭氧平均浓度最高,臭氧超...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区2013-2016年逐日、逐时的环境和气象资料,研究了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东侧惠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惠州市臭氧污染具有明显的月和季节变化特征,10月臭氧平均浓度最高,臭氧超标日和污染日主要出现在7-10月。惠州市臭氧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变化,06-08时最低,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4-15时。臭氧浓度变化和气象条件关系密切,低浓度臭氧大多出现在气温较低、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大、云量较多伴有降水、日照时数较小的天气,臭氧浓度超标多出现在气温较高、相对湿度和风速较小、云量较少一般无降水、日照充足的天气。惠州市臭氧超标主要出现在地面和低空偏西风下,这可能与惠州市处于珠三角城市群下风向的区域污染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气象条件 污染输送 珠三角东侧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环流分型及其环境参量统计分析
2
作者 付智龙 姜帅 +5 位作者 李国平 陈芳丽 黄楚贤 骆蓉 张秋明 梁惠龙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 利用自动气象站雨量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对2003—2022年4—6月惠州前汛期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挑选和环流分型,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暖区暴雨发生时的平均环流场和环境场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果:2003—2022年惠州前汛期共发生48次暖区暴雨,可以分为切变型(第一类)、短波槽+低空急流型(第二类)和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急流入口型(第三类)。进一步对比各类暖区暴雨的平均环流场发现,在500 hPa上除第二类暴雨受到短波槽影响外,其余两类暴雨惠州地区都处于西风气流、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的控制之下;在低层,第二、三类暴雨惠州附近都出现了双低空急流(西南低空急流和边界层低空急流),而第一类暴雨只在925 hPa珠江口以南出现了边界层低空急流。环境场特征分析表明,ERA5再分析资料计算的环境参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适用性,第二、三类暴雨整体上水汽和能量条件优于第一类暴雨,但对于动力条件而言,第一类暴雨的垂直风切变则明显高于第二、三类暴雨,同时第一类暴雨的静力不稳定度也要高于其余两类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环流型 环境参量 双低空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市夏秋季臭氧污染特征和典型污染过程 被引量:9
3
作者 李明华 姜帅 +5 位作者 甘泉 陈芳丽 曾丹丹 李娇娇 范绍佳 祝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9-37,共9页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2013-2016年逐日和逐时的大气环境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惠州市夏秋季臭氧污染天气特征并分析了2013年7月12-13日臭氧污染过程。结果表明:(1)惠州市臭氧污染在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夏秋季(7-10月)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2....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2013-2016年逐日和逐时的大气环境和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惠州市夏秋季臭氧污染天气特征并分析了2013年7月12-13日臭氧污染过程。结果表明:(1)惠州市臭氧污染在一年四季均有出现,夏秋季(7-10月)年平均出现日数为12. 5d占年臭氧污染日的73. 5%,夏秋季臭氧污染日和臭氧中度污染日偏西风(WSW-W-WNW-NW)出现频率合计分别为44. 9%和74. 4%;气象条件分析表明惠州市夏秋季臭氧污染日大多出现在天气晴朗、日照充足、气温较高且为偏西风的天气下,夏秋季的天气气候特征使其成为臭氧污染的高发时段。(2)分析2013年7月12-13日惠州市臭氧中度污染过程发现,此次臭氧污染过程主要是受"苏力"外围下沉和偏西气流的共同影响,天气晴朗、日照充足、天气炎热非常有利于臭氧生成,地面和低空吹偏西风使惠州市处于珠三角城市群的下风向存在区域污染输送,同时垂直方向的下沉气流不利于污染物输送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污染 夏秋季 气象条件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冬末春初“回南天”环流背景场特征分析——以惠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芳丽 李明华 吴蔚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70-574,603,共6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数据,对广东惠州市2010年冬末春初的2次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回南天"的前期一般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地面及墙...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实况数据,对广东惠州市2010年冬末春初的2次较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回南天"天气过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回南天"的前期一般出现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得地面及墙面等物体表面温度较低,空气湿度较大;"回南天"期间,500hPa北支系统偏北,冷空气难以南下,南支波动活跃,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南支槽前,其前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回南天"带来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底层地面冷高压北收,西南低槽不断更替发展,华南地区主要处于地面低压槽前侧,且地面风速较小,对流层低层有较强的逆温层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末春初 回南天 环流背景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来惠州市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明华 吴乃庚 +2 位作者 郭海波 徐奇功 肖炳坤 《热带地理》 2008年第2期114-118,共5页
基于1967–2006年逐年雷暴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近40 a来惠州市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近40 a来年均雷暴日为78.1 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 基于1967–2006年逐年雷暴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分析了近40 a来惠州市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惠州市属于雷暴多发区,近40 a来年均雷暴日为78.1 d,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雷暴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平均为﹣6.57 d/10a,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减少性突变;各月都有可能发生雷暴,但主要发生在汛期(4–9月),约占全年的90.9﹪,其中夏季雷暴日(6–8月)约占全年55.8﹪,1、11和12月最少;雷暴初日一般出现在2月下旬至3月初,终日一般出现在10月中旬,年平均雷暴持续期为229.9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统计特征 SPSS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汛期惠州市强降水气候突变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蔚 乔云亭 +3 位作者 温之平 陈运光 李明华 杨柳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4-121,共8页
惠州市地处气候年际变化显著的东亚季风区,近几十年来前汛期强降水事件频繁,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多暴雨灾害发生。为了客观地分析惠州前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异常情况,利用1967-2009年惠州市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 惠州市地处气候年际变化显著的东亚季风区,近几十年来前汛期强降水事件频繁,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多暴雨灾害发生。为了客观地分析惠州前汛期强降水事件的异常情况,利用1967-2009年惠州市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前汛期惠州强降水的气候变化及其环流特征。结果表明:前汛期惠州市总降水量和暴雨量大,暴雨日数多;它们的年际变化一致,无明显趋势变化。但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强降水异常有增多且强化的趋势。进一步对比惠州前汛期强降水异常事件突变前后的环流特征,强降水偏多(少)年,突变前后低纬地区均呈现偏南(东北)气流异常,而引起强降水偏多(少)年突变的环流形势差异,主要表现为突变后冷空气作用明显,低层北风分量增强;突变前后物理量的差异则主要表现为,突变后强降水偏多年高、低层散度梯度加大,垂直上升运动偏强,对流性不稳定加大,强降水偏少年上述物理量的变化相反;以上差异特征均导致突变后强降水偏多年更易引发或加剧强降水异常,强降水偏少年更不易于强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汛期 强降水 气候突变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市国家级台站大风雾霾等重要天气报观测标准警示系统
7
作者 陈捷雄 李翔 +2 位作者 魏虹宇 柳杨 陈思 《农业与技术》 2016年第2期232-233,共2页
简单介绍了惠州市国家级台站大风暴雨雾霾等重要天气报观测标准警示系统的功能结构、实现方法,软件参数的设置方法和使用效果。
关键词 重要天气报 观测标准 警示系统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个世纪来惠州气温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明华 崔少萍 +3 位作者 吴乃庚 张子凡 范绍佳 杨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40,共6页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城市和乡村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半个世纪来惠州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年和四季平均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年和四季都存在增温... 利用广东省惠州市城市和乡村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半个世纪来惠州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城市热岛效应对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年和四季平均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最大,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年和四季都存在增温性突变,t检验表明突变前后均值有显著性差异。(2)惠州城市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大于最高气温,气温的日变化呈减小趋势;高温日数呈上升趋势,低温日数呈下降趋势。(3)城乡气温的对比分析表明惠州城市气温的变化不仅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城市热岛效应的增温贡献率为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个世纪来 气温变化 城市热岛效应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04年惠州城市与乡村气温变化的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明华 龚斐 +2 位作者 黄健 杨柳 肖炳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4期235-239,共5页
根据惠州城市和乡村1961—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惠州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和乡村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10a,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城市气温的增温率和增... 根据惠州城市和乡村1961—2004年逐月平均气温资料,对比分析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惠州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和乡村年平均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1和0.13℃/10a,其中冬季变暖最明显。城市气温的增温率和增温幅度都高于乡村,城市化、工业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变化有重要影响,年和四季城市热岛效应的增温贡献率为28.9%~56.3%。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10a与前34a相比,城市年和四季热岛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9~0.27℃,全球变暖效应增温幅度平均为0.17~0.73℃。城市热岛效应对1990年代城市气温突变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 城市热岛效应 气温变化 惠州 城市 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明华 龚斐 +2 位作者 杨滔 范绍佳 陈芳丽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5-79,共5页
基于惠州城市和乡村1962-2008年逐日定时和2005-2008年逐日逐时的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统计分析了惠州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 基于惠州城市和乡村1962-2008年逐日定时和2005-2008年逐日逐时的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统计分析了惠州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无明显的周变化特征;上半年城市热岛强度明显低于下半年,四季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日间一般为负值而夜间为正值,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出现在秋冬季节的夜间,最小出现在冬季的午间。(2)惠州年和四季平均城市热岛强度呈逐年显著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上升具有明显作用,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变化特征 气温变化 惠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气象条件对龙门县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文燕 张银河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8期294-294,共1页
对2010年龙门县水稻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气温偏低且寡照,降水前期少后期偏多;晚稻生育期气温偏高,在抽穗至成熟期时偏低,降水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日照整体偏少。2010年气象条件较... 对2010年龙门县水稻生长发育期气象条件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气温偏低且寡照,降水前期少后期偏多;晚稻生育期气温偏高,在抽穗至成熟期时偏低,降水前期少、中期多、后期少,日照整体偏少。2010年气象条件较适合水稻生长,对早稻的不利影响大于晚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晚稻 气象条件 生长发育 广东龙门 201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场水汽通量在一次登陆台风降水模拟中的作用
12
作者 万赏 张飞民 +1 位作者 王澄海 吴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7-585,共9页
用三维变分同化方法,通过同化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X波段雷达观测资料,研究初始场陆地侧水汽通量对台风“狮子山”登陆期间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加密地面资料能够明显改进初始场陆地侧大气边界层的热动力场,通过减弱海-陆热... 用三维变分同化方法,通过同化加密地面观测资料和X波段雷达观测资料,研究初始场陆地侧水汽通量对台风“狮子山”登陆期间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加密地面资料能够明显改进初始场陆地侧大气边界层的热动力场,通过减弱海-陆热力对比及陆地向登陆台风的大气边界层东北的水汽通量,改善登陆台风外围雨带影响下的沿岸陆地-海洋两侧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 X波段雷达资料通过增强初始场中雷达探测范围内的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改善登陆台风外围雨带降水的模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水汽通量 加密地面资料 X波段雷达观测 资料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柳 王体健 +2 位作者 吴蔚 赵恒 江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9-117,共9页
利用1998—2008年所有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264个热带气旋资料、香港地区11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地面臭氧(O3)小时浓度数据,研究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有热带气旋活动时,香港地区地面O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 利用1998—2008年所有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264个热带气旋资料、香港地区11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地面臭氧(O3)小时浓度数据,研究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有热带气旋活动时,香港地区地面O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半数以上造成香港地区O3高污染;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O3污染的影响程度与气旋强度相关,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运用SPSS软件进行轨迹聚类分析,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种类型,并对香港地区O3污染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西行或转向登陆型和近大陆转向不登陆型是最易引起香港地区O3高污染的两类热带气旋,二者平均影响程度大体相当;热带气旋中心位于台湾岛东北部洋面及巴士海峡附近时,香港地区O3浓度最易出现极大值。物理量场和对气团后向轨迹的条件概率场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期间偏北到东北气流的水平输送以及下沉气流的局地积聚作用造成香港地区O3地面浓度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学 统计特征 SPSS聚类 臭氧污染 后向轨迹 条件概率场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层急流在粤东暴雨中心两次极端强降水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14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4 位作者 李明华 曾丹丹 马泽义 李娇娇 甘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90-302,共13页
基于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汕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全球再分析资料CSFR,分析了2013年8月和2018年8月发生在粤东暴雨中心的破纪录极端强降水过程,阐明边界层急流的作用。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分别为长时间缓慢移动的1311... 基于广东省气象观测资料、汕尾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和全球再分析资料CSFR,分析了2013年8月和2018年8月发生在粤东暴雨中心的破纪录极端强降水过程,阐明边界层急流的作用。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分别为长时间缓慢移动的1311号台风尤特残余环流和季风低压外围环流,当粤东暴雨中心处于台风环流东南侧和季风低压东侧时,边界层急流在该区域辐合抬升,形成的中尺度能量锋利于强降水的触发;(2)边界层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同时配合特殊地形的摩擦、阻挡等作用,在粤东暴雨中心内形成了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3)持续性强降水发展期间,大气层结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与对流层低空暖湿平流的不断输送密切相关。两次过程中不同点主要表现为边界层急流强度和风向不同,由此带来的气流辐合方式和强降水范围有明显的差异,季风低压影响过程中边界层急流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急流 极端强降水 粤东暴雨中心 惠东高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蔚 温之平 +1 位作者 陈运光 崔少萍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7-196,共10页
利用1960—2008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全区冬春同... 利用1960—2008年华南47个基准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华南冬春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汽输送的联系。结果表明,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90年代末至今,华南冬、春降水明显偏少。华南冬春降水异常以"全区冬春同号型"居多,且冬春连旱频率较高。影响华南冬春连续旱/涝的水汽输送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水汽输送变化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春季水汽输送变化则来源于南海和我国北方。进一步探讨海温异常的影响发现,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事件相关的Ni o3.4海温存在正、负异常型,海温异常中心分别偏向Ni o4(Ni o3)区和Ni o3(Ni o4)区。Ni o3.4区海温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送与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密切联系;Ni o3.4区海温负异常时,冬季自西北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及春季自菲律宾海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和北方水汽输送对华南冬春连续旱涝有重要影响。以上水汽输送在两种海温异常情况下,连涝(旱)年均异常偏强(弱)。因此,Ni o3.4海温异常的变化及分布与华南冬春持续旱/涝事件存在联系,在此气候背景下,水汽输送异常是影响华南冬春降水异常的重要物理因子,其中南海是水汽输送异常显著相关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年际变化 EEOF分析 冬春降水 水汽输送 海温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北部一次暖区强降水过程中的地形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陈芳丽 刘显通 +3 位作者 曾丹丹 姜帅 甘泉 梁家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7-386,共10页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风廓线雷达、雷达拼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6月7日夜间—8日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北部暖区强降水过程中主雨带与南岭南部地形走势一致的原因,阐释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作用。结果表明:(1)... 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广东省风廓线雷达、雷达拼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6月7日夜间—8日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北部暖区强降水过程中主雨带与南岭南部地形走势一致的原因,阐释地形对此次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作用。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发生在典型的暖区暴雨环流特征的背景下,主要影响系统为对流层中层弱短波槽扰动、低空急流和边界层急流脉冲等;(2)雷达回波表现为团状结构,多以对流单体形态生消,伴随明显的“列车效应”现象,但3个不同发展阶段内回波的持续时间、强度,以及触发地、传播和移动方向等均存在差异;(3)由于边界层西南(偏南)风增强和地形作用,新的对流单体在珠江口附近和珠三角西北侧被触发,同时由于南岭南侧地形对边界层暖湿气流的阻挡和拦截等作用,使得气流在珠三角北部形成明显的辐合抬升,造成该区域内对流单体移速减慢和汇聚,增强了降水强度;(4)强降水长时间的持续与海陆热力差异、冷池和边界层暖湿气流增强等引起的地面露点锋和中尺度辐合线有关。露点锋为强降水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热力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加强了对流层底层气流的辐合抬升,进一步增强了强降水区的降水强度。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珠三角北部暖区强降水过程中地形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该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气象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地形 珠三角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2007年城市热岛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玉彻 王连仲 +3 位作者 杨柳 杨洪斌 汪宏宇 邹旭东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6-101,311,共7页
城市热岛现象是城市气候灾害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热量排放加上越来越多的城市路面被水泥和沥青所代替,城市热岛现象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城市热岛现象是城市气候灾害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城市热岛现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城市密集的人口分布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加剧了城市热量排放加上越来越多的城市路面被水泥和沥青所代替,城市热岛现象必然会越来越严重。通过对沈阳及郊区康平、法库2007年常规气象资料进行热岛特征分析,并对12月25日全年热岛强度最高日进行风场、温度场、温度廓线、流场的分析。得出结论:沈阳市白天热岛强度比夜晚强,夜晚热岛强度比较低,有时会出现冷岛;沈阳冬天热岛强度最强;沈阳雪天或雨天热岛强度最强;沈阳热岛强度>2小时数冬天最多;通过对强热岛日的分析,白天污染重,有逆温存在,地面气流稳定,天气形势稳定,风速小,易出现强热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 冷岛 强热岛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环流背景下粤西沿海暖区降水迥异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芳丽 姜帅 +3 位作者 张东 刘显通 雷卫延 曾丹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7-1269,共13页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 在相似的大气环流背景条件下,2020年6月2日和3日广东粤西沿海的降水特征出现了较大差异,其机理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基于ERA5再分析资料、风廓线雷达产品和实况观测数据等,对比分析了这两日粤西沿海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的差异,并讨论了低空急流对该区域暖区降水的触发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当低空西南急流轴位于桂东,南海西北部边界层偏南急流在夜间加强,其前侧到达粤西沿海且长时间维持时,边界层偏南急流前侧风速辐合和粤西沿海地形对偏南向气流的阻挡作用造成的动力辐合抬升有利于该地区对流触发,同时冷池的存在和维持有利于粤西沿海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当低空急流显著加强且东扩北收,边界层急流转为西南向并伸展至珠江三角洲北部时,不利于粤西沿海对流触发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西南急流 边界层偏南急流 暖区暴雨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冬夏差异及其与温度场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芳丽 黎伟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利用5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夏季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北半球冬、夏季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具有很大的差异,且大气遥相关路径的偏折与温度场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北... 利用55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冬、夏季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型的差异及其与温度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北半球冬、夏季典型的大气遥相关型具有很大的差异,且大气遥相关路径的偏折与温度场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北半球冬季,呈经向型分布特征的大气遥相关路径在温度纬向梯度正负号发生改变处发生偏折;而在北半球夏季,由于温度场分布呈现纬向特征,遥相关路径不易产生南北向的偏折,从而使得异常中心基本上沿纬圈分布,呈明显的纬向特征。此外,由于冬季等温线南北起伏明显的区域往往位于东西方向海陆交界处,因此冬季大气遥相关路径往往在东西向海陆交界处发生偏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大气遥相关 遥相关路径偏折 大气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
20
作者 陈芳丽 邢建勇 姜帅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利用2002—2013年大亚湾地区G1701、G5303、G5313监测站的气象数据,以及大亚湾地区的灾情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历史个例相似法等方法,对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12年来,共有5个热带气旋给大亚湾地区带来... 利用2002—2013年大亚湾地区G1701、G5303、G5313监测站的气象数据,以及大亚湾地区的灾情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历史个例相似法等方法,对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近12年来,共有5个热带气旋给大亚湾地区带来灾害损失,其灾情属较轻;(2)逐步回归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以较好的计算大亚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灾情指数;(3)可以使用较普遍、方便、有效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方法—相似法对热带气旋灾害进行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热带气旋 灾害评估 预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