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牙残根牙冠延长术后冠修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被引量:4
1
作者 陈丽娟 朱亚桥 +1 位作者 吕杰 宋亚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0期932-935,共4页
目的:评价前牙区残根行牙冠延长术后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患者共72颗前牙残根行牙冠延长术,术后12周行桩冠修复,并记录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冠修复后1月、6月、12月的相关评价指数,包括龈沟出血指... 目的:评价前牙区残根行牙冠延长术后全冠修复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患者共72颗前牙残根行牙冠延长术,术后12周行桩冠修复,并记录术前、术后6周、术后12周、冠修复后1月、6月、12月的相关评价指数,包括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松动度(tooth mobility,TM)、延长出的冠高度及黑三角(black triangle,BT)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周、12周患牙SBI,PLI均有显著改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周、12周患牙TM有显著增加(P<0.05);与术后2周比较,术后6周及术后12周时新延长出的冠高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患牙SBI、PLI有增高趋势,对比修复即刻,术后12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5);修复后患牙TM趋于稳定。修复后黑三角发生率逐渐下降,对比修复即刻,修复后6个月及修复后12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前牙残根采用牙冠延长术,能够获得足够的临床高度以满足修复体固位需求,结合桩冠修复是保留残根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冠延长术 生物学宽度 牙本质肩领 黑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桩核成形方法对全瓷桩核中桩-核间固位力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吕杰 万乾炳 廖运茂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比较在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桩上直接烧结形成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核、粘接瓷核及堆塑复合树脂核3种桩核桩-核间的固位力。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制备全瓷桩试件15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5件。A组为... 目的比较在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桩上直接烧结形成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核、粘接瓷核及堆塑复合树脂核3种桩核桩-核间的固位力。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制备全瓷桩试件15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5件。A组为在瓷桩上直接烧结形成瓷核;B组为在瓷桩上粘接瓷核;C组为在瓷桩上直接堆塑光固化复合树脂核。在INSTRON 4302电子力学万能试验机上沿瓷桩长轴方向加载,测试桩-核间固位力。结果3组间固位力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固位力为(817.10±42.20)N,分别是B组及C组的3.04倍和2.88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B组及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氧化铝-氧化锆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桩上直接烧结形成纳米复合渗透陶瓷核的结合方式能产生牢固的固位力,直接烧结结合法桩-核间固位力明显高于粘接法和树脂成型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科修复体 全瓷 桩核技术 固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