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
作者 廖亮华 罗伟良 +1 位作者 陈树丹 江兴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08-609,616,共3页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 目的探讨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9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同时强调躯干控制能力训练,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采用躯干控制能力(Sheikh)评分、FMA平衡功能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1)。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值分别是0.783和0.746(P<0.01)。结论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和下肢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躯干控制 偏瘫 平衡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廖亮华 罗伟良 +2 位作者 姜琴 陈树丹 江兴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4期334-335,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加用Boba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采用MBI指数评定患...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神经内科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康复组加用Bobah技术、运动再学习法;采用MBI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和组间的MMSE和MBI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评分的变化均数比较显示康复组的ADL和认知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康复结合高压氧治疗对患者的ADL和认知功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高压氧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负荷量法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罗伟良 徐剑斌 +3 位作者 黄林辉 许南燕 邱金华 刘武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05-708,共4页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院的TIA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TIA病... 目的 :观察华法林抗凝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 0 0 3年 1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院的TIA病人 ,适合抗凝治疗者 ,按Roberts依年龄调整华法林负荷量指南用药 ,对照组为 2 0 0 2年 1月至 2 0 0 3年 1月住院的TIA病人 ,并剔除用肝素治疗的病人。结果 :华法林组 10d内无脑卒中发生 ,仅有 4人次再次TIA ,未发现有出血者 ;对照组 10d内脑梗死 6例 ,再次TIA 12人次 ,华法林组于TIA发作后 10d内发生脑梗死及再次TIA较对照组低 (P <0 .0 5 )。结论 :按Roberts华法林负荷量指南抗凝治疗TIA优于非抗凝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华法林 负荷量法 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7例报告 被引量:11
4
作者 罗伟良 王立志 李博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报告7例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7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男3例、女4例,年龄17~46岁。为散发性发病,提示发病存在个... 目的报告7例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白质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确诊的7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中男3例、女4例,年龄17~46岁。为散发性发病,提示发病存在个体易感因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呕吐、意识改变、癫痫发作等,3例仅有头痛,经CT和/或MR检查诊断脑白质病而后确诊。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头颅CT均表现为两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对称性"佛指状"密度减低、侧脑室变窄、脑回肿胀和脑沟变浅。头颅MRI均表现两侧大脑半球白质广泛受累,T1WI呈略低信号,T2WI明显高信号,FLAIR亦为高信号,脑回肿胀,脑沟模糊不清,脑沟、脑池变浅,脑室变窄。经脱水降颅压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5例患者症状好转,2例死于脑疝。结论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白质病,临床表现以颅高压表现为主,头颅MRI检查T2WI及FLAIR上双侧大脑半球白质高信号是主要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接触史调查可做出诊断。治疗以脱水降低颅内压及糖皮质激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二氯乙烷(1 2-DCE) 中毒性脑白质病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标志物与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博生 谢东玲 文国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256-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血浆标志物水平在急性脑梗死和正常人群中的差异,并评估其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1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病例... 目的:探讨血浆标志物水平在急性脑梗死和正常人群中的差异,并评估其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118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2名正常对照者,检测其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病例组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同时进行随访,观察各组的死亡、病残和复发性卒中事件。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D-D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有11例(9.32%)死亡,15例(12.71%)病残,18例(15.25%)发生复发性卒中事件。血浆NT-proBNP、D-D、HCY与NIHSS评分之间明显正相关。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高龄、NIHSS评分、NT-proBNP、HCY均为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进行检测血浆标志物,如NT-proBNP、D-D、HCY,可以帮助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NT-proBNP和HCY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N端脑钠肽前体 D-二聚体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廖亮华 江兴妹 罗伟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2-163,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康复组采用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普通康复宣教。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康复组采用Bobath方法和运动再学习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只进行普通康复宣教。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改良巴氏指数(MBI)和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FMA)进行评定。结果:康复组NDS、MBI和下肢FMA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对脑梗死患者功能预后有良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康复 预后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heron动脉闭塞致双侧丘脑梗死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立志 罗伟良 +2 位作者 刘武 李博生 代海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9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均急性起病,6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6例,记忆力下降5例,眼球垂直凝视麻痹4... 目的探讨Percheron动脉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9例Percheron动脉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9例患者均急性起病,6例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6例,记忆力下降5例,眼球垂直凝视麻痹4例,失语3例,肢体无力5例。头颅MRI DWI序列均显示双侧丘脑旁正中部蝶翼状高信号,5例合并中脑上部受累,2例可见中脑"V"字征。9例患者出院时均病情好转,6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Percheron动脉梗死临床少见,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垂直凝视麻痹、记忆力下降为主,头颅MRI表现为双侧丘脑旁正中部DWI序列高信号改变,伴或不伴中脑受累。早期识别并给予积极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丘脑 Percheron动脉 磁共振成像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叶初阳 黄耀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06期159-160,共2页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89例首发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治疗组口服氯吡格雷50 mg+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进行双盲对照治疗 1年,观察两组病人的...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89例首发脑梗死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 照组,治疗组口服氯吡格雷50 mg+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100 mg每天1次,进行双盲对照治疗 1年,观察两组病人的脑梗死复发和不良反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13%: 8.60%),P<0.05。治疗组出血不良反应高于对照组(11.46%:8.60%),P>0.05,但无严重出血事件。[结论]氯吡格雷联 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确切,但出血不良反应仍需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对照组 治疗组 复发 联合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体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120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耀忠 陈树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159-160,共2页
【目的】探讨达体朗(噻奈普汀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2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6周后根据HAMD抑郁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目的】探讨达体朗(噻奈普汀片)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23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6周后根据HAMD抑郁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达体朗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体朗 脑卒中后抑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耀忠 胡斌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B09期114-115,共2页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 (DF 5 2 1)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5 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DF 5 2 1观察组 (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2 2例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2 4h及 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为 75 %和 10 0 ... 【目的】观察东菱精纯克栓酶 (DF 5 2 1)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5 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DF 5 2 1观察组 (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2 2例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2 4h及 3天内TIA发作控制率为 75 %和 10 0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36 3 %和77 2 % ,随访一年观察组 4例再次TIA发作 ,2例发生脑梗死 ,分别为 14 2 %和 7 1% ,对照组有 9例TIA发作 ,6例发生脑梗死 ,分别为 40 %和 2 7 2 %。【结论】DF 5 2 1治疗TIAs疗效是显著的 ,且起效快 ,复发率低 ,安全性高 ,远期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菱精纯克栓酶 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急性脑梗死2周内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9
11
作者 罗轩文 罗伟良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9-143,共5页
目的调查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急性脑梗死14 d内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ic, ICH)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NVAF急性脑梗死患... 目的调查合并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急性脑梗死14 d内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ic, ICH)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住院的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2周内行头颅CT或MRI确定是否ICH转化,对基线资料和应用预测出血的HAS-BLED,ASPECTS,pc-ASPECTS评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50例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入组126例,ICH转化率27.0%(34/126)。发病后收缩压>160 mmHg或舒张压>100 mmHg、重度脑梗死、进展性卒中、ASPECTS(pc-ASPECTS)评分≤7分、HAS-BLED评分≥3分是ICH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约三分之一的NVAF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2周内ICH转化,发病后2级以上的高血压、重度和进展性卒中、ASPECTS(pc-ASPECTS)评分≤7分、HAS-BLED评分≥3分是ICH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纤颤 脑栓塞 脑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