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创伤与文学——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被引量:9
1
作者 章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9-138,共10页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 20世纪中后期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历史表征危机,当代重要的创伤理论家拉卡普拉在批判传统史学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历史与精神分析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诸学科之间的对话互动,重建了历史书写的可能。他在跨学科视域下探索了极端历史事件"否定的崇高"的美学特征与创伤类型,并诉诸言语行为理论和伦理学,提出了"书写创伤"说。作为历史创伤的一种行动化复现,"书写创伤"借助述行语言与被压抑的历史意识进行对话、协商,从而修通历史创伤,是一种富含诗性特质的"言语行为",它搁置了历史书写"真实再现"的客观标准,在伦理学层面融合了历史与文学要素,由此成为一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文化实践。拉卡普拉关于历史、创伤与文学的思考,对当下文学理论中相关论题的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 否定的崇高 “书写创伤” 言语行为 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历史与“言语行为”:一个伦理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章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6-207,共12页
由于西方思想界的语言学转向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历史书写陷入表征困境,文学与历史之间逐渐超越“模仿论”范畴,表现为能动地“反应”“建构”“修通”等新的关系模式;同时,语言作为书写媒介对历史的再现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一... 由于西方思想界的语言学转向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事件的影响,历史书写陷入表征困境,文学与历史之间逐渐超越“模仿论”范畴,表现为能动地“反应”“建构”“修通”等新的关系模式;同时,语言作为书写媒介对历史的再现越来越多地取决于一种伦理的信服,而不在于如何客观地描述或忠实记录、反映现实。因此需要打破“真/假”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拒绝将文学视为一种虚构话语,从伦理学层面重新思考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书写中,鉴于语言的述行维度和诗性特质,文学始终伴随着历史,并通过“以言行事”的方式不断介入、干预乃至创造历史,历史书写因此成为一种关涉社会伦理与人类价值的言语行为和文化实践,进而实现历史的“真”、文学的“美”与伦理的“善”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再现 言语行为 文学伦理学 反应说 建构说 修通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索因卡戏剧创作中的非洲传统元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梦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4-149,共6页
尼日利亚作家渥莱·索因卡自幼接受宗教祭典、图腾崇拜、民间舞乐等约鲁巴部族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传统的熏陶。鲜明的民族色彩是索因卡创作最突出的特征。非洲神圣善变的奥贡神、奇特的祭祀仪式、复杂的循环轮回观在索因卡的作品中得... 尼日利亚作家渥莱·索因卡自幼接受宗教祭典、图腾崇拜、民间舞乐等约鲁巴部族的文化意识和艺术传统的熏陶。鲜明的民族色彩是索因卡创作最突出的特征。非洲神圣善变的奥贡神、奇特的祭祀仪式、复杂的循环轮回观在索因卡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鼓乐歌舞、挽歌谚语、面具雕塑等非洲传统艺术手法在索因卡的作品中得到了大量运用。传承传统文化和借鉴传统艺术为索因卡的作品带来了鲜明的宗教色彩、丰富的哲理寓意、浓厚的非理性因素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因卡 非洲传统 宗教 神话 民间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2,共9页
将“代”的概念引入对文学创作的考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常见方法之一。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 将“代”的概念引入对文学创作的考察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常见方法之一。刘勰《文心雕龙·通变》云:“搉而论之,则黄唐淳而质,虞夏质而辨,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从质及讹,弥近弥淡。何则?竞今疏古,风味气衰也。”^(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开篇指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2)胡适认同文学进化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戏曲考》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骈语 文学进化 传统文学批评 文学创作 代际 王国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人类视域下科幻电影的身体与空间——《银翼杀手》系列电影的审美考察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冰雁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1-15,共5页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媒介技术、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等发展,人类从身体到意识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造和延伸。科技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使有机体与机器(智能体)的混合体——"赛博格"(Cyborg)从身体和意识上都与人类愈...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媒介技术、人工智能和仿真技术等发展,人类从身体到意识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改造和延伸。科技和虚拟技术的发展,使有机体与机器(智能体)的混合体——"赛博格"(Cyborg)从身体和意识上都与人类愈趋一致,这一现象引起人们对人类主体性的反思。科幻电影对后人类理论中的"赛博格"、人工智能以及虚拟时空的具象化展现,涉及人类形态、社会结构和未来世界的发展,表现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共存的方式,有助于我们思考“后人类”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人与世界关系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科幻电影 人工智能 虚拟时空 系列电影 具象化 仿真技术 混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死亡的叙事功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2,共6页
一、死亡:作为书写对象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认为人有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 一、死亡:作为书写对象史铁生在《自言自语》中认为人有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只能注定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是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1在史铁生看来,这些困境既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折磨与麻烦,但同时,它们又是我们获取欢乐与幸福的三次机会。对他来说,将困境转换为欢乐的途径就是小说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功能 史铁生 书写对象 欢乐 小说创作 死亡 困境 欲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略 被引量:3
7
作者 伍世昭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5-131,共7页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价值基点、理论基础等在内的相互关联的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 蒋述卓倡导的第三种批评——文化诗学批评是1990年代中国文艺批评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文艺批评阐释系统。在倡导和研究过程中,蒋述卓逐步建构起包括概念定义、建构取径、价值基点、理论基础等在内的相互关联的文化诗学批评的理论框架。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的实践品格源自其对文艺创作的实际批评,而从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出发创造中国的理论话语,是他文化诗学批评的内在动力和终极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述卓 文化诗学批评 文艺理论 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特点与发展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白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90-92,共3页
2010年的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被视作我国微电影的发端,随后的网络电影《老男孩》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微电影区别于长片的不同的观影体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碎片化成为其传播的特点,微电影以其图像传播的优势,显然成为了受到... 2010年的微电影广告《一触即发》被视作我国微电影的发端,随后的网络电影《老男孩》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了微电影区别于长片的不同的观影体验。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碎片化成为其传播的特点,微电影以其图像传播的优势,显然成为了受到关注度较高的传播媒介和网民的休闲选择。其彰显出来的创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特点,也吸引了大学生自发地投入到了微电影创作的探索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创作 电影广告 校园文化生活 网络电影 图像传播 传播媒介 关注度 创意性 碎片 网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野草》诗学叙事的“反义同体”结构 被引量:3
9
作者 崔绍怀 《齐鲁学刊》 CSSCI 2021年第2期139-146,共8页
《野草》是五四退潮以后,鲁迅在"不能写,无从写"的沉默与寂静中同时感到"充实"和"空虚"而创作的。这种既"充实"又"空虚"的矛盾心境,是鲁迅五四退潮之后"绝望/虚妄/希望"... 《野草》是五四退潮以后,鲁迅在"不能写,无从写"的沉默与寂静中同时感到"充实"和"空虚"而创作的。这种既"充实"又"空虚"的矛盾心境,是鲁迅五四退潮之后"绝望/虚妄/希望"相互交织的精神状态和"灵魂的挣扎"的集中体现。《野草》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通过其独创性的叙述方式和文体建构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语言、意象和抒情主题的"反义同体"结构。所谓"反义同体"结构,指的是在同一个句式中包含多个各自独立而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组或意象,或者是在同一个文本中包含多重既各自独立又相反相成的主题线索。从诗学叙事意义上看,《野草》的诗学主题是一个以"绝望/虚妄/希望"为核心不断进行往返质疑、旋转追问的多维意象群组,多重各自独立而又相反相成的主题意象以"反义同体"的形式反复进行对撞与互动,构成了《野草》抒情主题的复调结构。借助《野草》诗学叙事主题的"反义同体"结构,鲁迅的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启蒙哲学、批判哲学、诗化哲学通过不同的诗学意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复调式的"反义同体"结构不仅构成了《野草》特有的诗学叙事特征,同时也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诗学叙事 反义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革命到后革命:新主流电影《1921》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冰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126-130,共5页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 新主流电影《1921》以一种当代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叙述过去的经验,展现了从物理时空到精神时空的跨界叙事,革命、青春与电影类型的表达以及后革命时代的情感认同,与当代观众的情感结构相通。新主流电影在情感结构和类型表达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表现力,消除历史文本的“固化”,使历史记忆缝合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结构中,预示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1921》 情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幻传奇:论新时期小说“民间信仰”书写的审美趋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向明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3-159,共7页
民间信仰的文学介入与艺术想象,给新时期以来的相关作品带来了一种新的美学景观,如非现实、神秘化、传奇性等等。这种审美趋向使这些作品能够突破一般现实主义视域,在非现实的灵动空间中自由书写,获得了崭新的创作经验和审美愉悦。
关键词 民间信仰 非现实 神秘化 传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张词风流播岭南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曙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4,共10页
清代嘉、道以后,宗尚姜夔、张炎醇雅空灵词风的浙派逐渐占据岭南词坛主导地位。姜、张词风流播岭南,是偏远词坛对中心词坛受容的结果,而其之所以开始于此际,则和学海堂关系甚大。学海堂书院的创建与繁荣,营造了浓郁的文学氛围,培育了大... 清代嘉、道以后,宗尚姜夔、张炎醇雅空灵词风的浙派逐渐占据岭南词坛主导地位。姜、张词风流播岭南,是偏远词坛对中心词坛受容的结果,而其之所以开始于此际,则和学海堂关系甚大。学海堂书院的创建与繁荣,营造了浓郁的文学氛围,培育了大批具有醇雅审美趣味的词人,为姜、张词风流播奠定了人才基础;学海堂学长雅爱姜、张,其示范效应又有力促进了姜、张词风的流播。姜、张词风流播岭南的轨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嘉、道时期,以吴兰修、仪克中为代表;道、同时期,以陈澧为代表;咸、光时期,以"粤东三家"为代表。在此过程中,岭南词坛完成了从初具浙派面目,到宗尚姜、张,再到渐有常派风味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词坛 浙西词派 姜夔 张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草》的人格符号初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绍怀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44,共6页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 "散文诗"的文体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草》研究的理论视野,无法对《野草》的"人学"内涵作更为深广的发掘。细读《野草》文本,可以感到《野草》在本质上是人格化的寓言诗,而不是单纯托物言志的散文诗。《野草》中的人物并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主要是一种人格符号。这些人格符号指向全民族的"国民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性格的全面的显现或某一侧面的显现。在符号学视角下观照《野草》的人物性格,其中蕴含正面人格、中性人格、负面人格。《野草》整体上完全是一部宏大的寓言诗剧,作为寓言诗的《野草》,不仅是鲁迅人生哲学的精髓,也是鲁迅创作的"纲领性"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草》 寓言诗 人格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徒子好色赋》与佛经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世民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3-78,共6页
《登徒子好色赋》的作者是谁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论。《登徒子好色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与佛经中形容美女的"不增不减""不长不短""不黑不白"之... 《登徒子好色赋》的作者是谁的问题至今仍有争论。《登徒子好色赋》中"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句话与佛经中形容美女的"不增不减""不长不短""不黑不白"之表述如出一辙。"又疥且痔"亦与佛经中以"无病"形容女子之美的手法极其相似。此两种手法在六朝前的其他典籍中未曾发现,然在佛经中却普遍存在,故《登徒子好色赋》当受到了汉译佛经的影响,作者当非宋玉。其创作时间约在公元150—19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徒子好色赋 佛经 作者争论 创作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崔绍怀 崔语桐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2,77,共11页
从《故事新编》中挖掘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具有探索性。小说集中的女娲、大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等形象是“诚与爱”的典型,文化山上的学者、逢蒙、治水大员、禁军、曹公子、伯夷、叔齐等形象则是“瞒和骗”的典型,女娲、... 从《故事新编》中挖掘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具有探索性。小说集中的女娲、大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等形象是“诚与爱”的典型,文化山上的学者、逢蒙、治水大员、禁军、曹公子、伯夷、叔齐等形象则是“瞒和骗”的典型,女娲、眉间尺等形象体现了反思和忏悔的意识。这些形象是解读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的重要依据。研究《故事新编》中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实际上是在研究鲁迅人学思想的核心价值。而评估这种价值,对拓展《故事新编》的人学思想研究和鲁迅人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故事新编》 “最理想的人性”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与可能:中国奇幻电影谱系学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小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8-13,共6页
中外学界对“奇幻”概念看法不一,本文首先考察和梳理奇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中国奇幻电影“内取炼体”和“外假控制”的本体论特征,为中国奇幻电影研究提供概念辨析与谱系学考察的理论基础。我国奇幻电影融合神魔小说、民间传奇和... 中外学界对“奇幻”概念看法不一,本文首先考察和梳理奇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中国奇幻电影“内取炼体”和“外假控制”的本体论特征,为中国奇幻电影研究提供概念辨析与谱系学考察的理论基础。我国奇幻电影融合神魔小说、民间传奇和游戏动漫的跨媒介性,具有流动性、互渗性等特点,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对现实和未知世界的超越。与此同时,如何塑造圆融自洽的“第二世界”、合理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仍是中国奇幻电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 电影 谱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性实践知识”的探索——评《行走的课堂:张玉新原生态语文经典课堂10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崔绍怀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3-85,共3页
“寻找中国好课堂”丛书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未来教育家研究院组编,开明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其中《行走的课堂:张玉新原生态语文经典课堂10例》,是张玉新探索“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成果。该书以诗词教学“九字诀... “寻找中国好课堂”丛书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未来教育家研究院组编,开明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其中《行走的课堂:张玉新原生态语文经典课堂10例》,是张玉新探索“原生态”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成果。该书以诗词教学“九字诀”、文言文教学“一指禅”、阅读教学“三部曲”和作文教学“两步走”四个操作范式为框架构成。每个操作范式又自成一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教育家 诗词教学 作文教学 实践知识 语文教学模式 一指禅 文言文教学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关于《野草》争鸣的研究
18
作者 崔绍怀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8-59,共12页
在《野草》研究中,不止一人说《野草》难解。赵艳如说:“《野草》,两年前我读过一次,不懂。”李何林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比较难懂而又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吴小美说:“由于《野草》较之一般的抒情诗更为含蓄、隐晦,研究起来难... 在《野草》研究中,不止一人说《野草》难解。赵艳如说:“《野草》,两年前我读过一次,不懂。”李何林说,《野草》是鲁迅著作中比较难懂而又有争议的作品之一。吴小美说:“由于《野草》较之一般的抒情诗更为含蓄、隐晦,研究起来难度较大。”④因为难解,所以纷争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直说 争鸣 措辞 鲁迅著作 李何林 抒情诗 含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简帛零札(八则)
19
作者 陈送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56,103,共4页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德圣》四五二中的"爱"当释为"要";《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顺道》一四一下的"尊"字当释为"奠",读为"尊";《老子乙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德圣》四五二中的"爱"当释为"要";《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顺道》一四一下的"尊"字当释为"奠",读为"尊";《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经·称》一六〇下的"慧"字当释为"若",训为"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春秋事语》九二的"迥"字当释为"迵",读为"通";《战国纵横家书》八八的"之"字当释为"至";《战国纵横家书》一四三的"尝"字当释为"当",读为"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简帛 零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作家的“民间”文化观
20
作者 肖向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158,共7页
在新时期"重返‘民间’"的文学旅程中,"民间"文化的参与和渗透,使得这次文学的"复魅"之旅显现出作家们极其丰富的审美形态和多重的价值追求:有莫言的乡野"历史""传奇",陈忠实的宏大... 在新时期"重返‘民间’"的文学旅程中,"民间"文化的参与和渗透,使得这次文学的"复魅"之旅显现出作家们极其丰富的审美形态和多重的价值追求:有莫言的乡野"历史""传奇",陈忠实的宏大的"民族秘史",迟子建的自然"复魅",阎连科的"神实主义",也不乏残雪的巫性思维与含魅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 现代意识 文学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