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历史、创伤与文学——拉卡普拉的“书写创伤”理论及其伦理意义 |
章朋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2
|
文学、历史与“言语行为”:一个伦理学视角的考察 |
章朋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3
|
论索因卡戏剧创作中的非洲传统元素 |
陈梦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4
|
新世纪以来的“代际之分”与“代际之争”——论代际批评的“有效”“有限”及其意义 |
徐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5
|
|
5
|
后人类视域下科幻电影的身体与空间——《银翼杀手》系列电影的审美考察 |
李冰雁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20 |
9
|
|
6
|
论死亡的叙事功能 |
徐威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7
|
文艺理论建构的本土化实践——蒋述卓文化诗学批评论略 |
伍世昭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3
|
|
8
|
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特点与发展思考 |
白多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9
|
论《野草》诗学叙事的“反义同体”结构 |
崔绍怀
|
《齐鲁学刊》
CSSCI
|
2021 |
3
|
|
10
|
从革命到后革命:新主流电影《1921》的情感结构 |
李冰雁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1
|
魔幻传奇:论新时期小说“民间信仰”书写的审美趋向 |
肖向明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2
|
姜、张词风流播岭南述论 |
李曙光
|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3
|
《野草》的人格符号初探 |
崔绍怀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14
|
《登徒子好色赋》与佛经 |
徐世民
|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15
|
从《故事新编》看鲁迅“最理想的人性”思想 |
崔绍怀
崔语桐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概念与可能:中国奇幻电影谱系学考察 |
李小杰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7
|
“个体性实践知识”的探索——评《行走的课堂:张玉新原生态语文经典课堂10例》 |
崔绍怀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8
|
“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关于《野草》争鸣的研究 |
崔绍怀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9
|
汉代简帛零札(八则) |
陈送文
|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20
|
论新时期作家的“民间”文化观 |
肖向明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