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麻籽油自氧化及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琨 何锦风 +1 位作者 蒲彪 毕燕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25,共4页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及添加抗氧化剂对汉麻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且温度的影响更明显;叔丁基对苯二酚(T...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自氧化过程的影响及添加抗氧化剂对汉麻籽油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时间对汉麻籽油的自氧化过程有显著影响,且温度的影响更明显;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汉麻籽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柠檬酸和异VC对TBHQ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复配的复合抗氧化剂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抗氧化性能,且柠檬酸的协同抗氧化性优于异VC;添加0.02%TBHQ+0.005%BHA+0.01%柠檬酸或0.02%TBHQ+0.005%BHA+0.01%异VC复合抗氧化剂,可使汉麻籽油在20℃下的预贮藏时间从4个月延长至11~13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籽油 自氧化 抗氧化剂 增效剂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籽蛋白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涛 卢蓉蓉 +2 位作者 钱平 何锦风 陈天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3-179,共7页
以冷榨脱油后的汉麻籽粕为原料,通过料液比、pH、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实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汉麻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pH8.0,料液比1∶20(g∶mL),温度40℃,提取时间70min条件下碱提汉麻籽蛋白,在pH4.5~5.0酸沉... 以冷榨脱油后的汉麻籽粕为原料,通过料液比、pH、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单因素实验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了汉麻籽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pH8.0,料液比1∶20(g∶mL),温度40℃,提取时间70min条件下碱提汉麻籽蛋白,在pH4.5~5.0酸沉后进行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20℃,出口温度70℃,固形物浓度200g/L),碱提提取率达到86.95%,蛋白质总得率达到70.56%,分离蛋白中蛋白质含量达到92.39%,氮溶指数为31.89%。同时,通过实验发现,汉麻籽蛋白的水合能力为3.59g/g(蛋白质),亲油能力为2.22mL/g(蛋白质)。DSC分析得到汉麻籽蛋白的变性温度为88.4℃,变性热为1.544J/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籽蛋白 提取 蛋白质得率 氮溶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叶活性成分及其药理特性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5
3
作者 杜军强 何锦风 +3 位作者 何聪芬 蒲彪 李靖宇 蒋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31期9-11,共3页
汉麻叶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大麻酚类化合物和非大麻酚类化合物。汉麻叶的活性成分在医药等领域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本文就大麻酚类化合物,非大麻酚类化合物和未知活性成分的药理特性展开综述。
关键词 汉麻叶 大麻酚类化合物 非大麻酚类化合物 未知活性物质 药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麻籽油的特性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何锦风 陈天鹏 +1 位作者 钱平 张琨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9-244,共6页
大麻籽含有约25%-35%的油脂,20%-25%的蛋白质,20%-3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等。大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为90%,其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约80%。ω-6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是理想的人体脂肪酸摄入比例,并... 大麻籽含有约25%-35%的油脂,20%-25%的蛋白质,20%-30%的碳水化合物,以及丰富的微量元素等。大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约为90%,其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约80%。ω-6与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是理想的人体脂肪酸摄入比例,并且还含有γ-亚麻酸以及丰富的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研究表明,大麻籽油在降低胆固醇、抗氧化、清除人体内自由基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是安全无毒的,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功能性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麻籽油 必需脂肪酸(EFAs) 亚油酸(LA) α-亚麻酸(LNA) γ-亚麻酸(GLA) 四氢大麻酚(TH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周超进 何锦风 蒲彪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77-379,384,共4页
植物蛋白饮料中蛋白沉淀、脂肪上浮问题,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本文综合叙述了环境压力和饮料自身各因素对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影响,并介绍了一些常用快速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关键词 植物蛋白饮料 影响因素 稳定性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及货架期预测 被引量:34
6
作者 马攀 赵明烨 +3 位作者 陈敏 何锦风 钱平 陈天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8-91,95,共5页
通过烘箱储存试验,以过氧化值(POV)为参考指标,研究了汉麻籽油在63、50、37、30、25、20℃下的氧化稳定性。采用油脂氧化酸败仪(Rancimat)法比较了汉麻籽油与其他油的氧化稳定性,以及抗氧化剂对汉麻籽油的抗氧化效果。烘箱试验表明,温... 通过烘箱储存试验,以过氧化值(POV)为参考指标,研究了汉麻籽油在63、50、37、30、25、20℃下的氧化稳定性。采用油脂氧化酸败仪(Rancimat)法比较了汉麻籽油与其他油的氧化稳定性,以及抗氧化剂对汉麻籽油的抗氧化效果。烘箱试验表明,温度越高,氧化反应的活化能(Ea)越小,汉麻籽油氧化越快。汉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要远低于菜籽油和棕榈油,将汉麻籽油与菜籽油调和可增强其氧化稳定性。TBHQ的抗氧化效果优于其他抗氧化剂,柠檬酸具有很好的增效作用。添加200 mg/kg TBHQ和100 mg/kg柠檬酸可将汉麻籽油在100℃的诱导期(Oxidative stability indices,OSI)延长3.2倍。汉麻籽油的诱导期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递减趋势,利用外推法预测其货架寿命误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籽油 烘箱法 RANCIMAT法 氧化稳定性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制备汉麻籽蛋白抗氧化肽 被引量:21
7
作者 周徐慧 钱平 +4 位作者 卢蓉蓉 陈天鹏 史玲 何锦风 王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6-81,共6页
采用不同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确定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是酶解汉麻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优良酶源。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的优化条件为:底物浓度50 mg/mL、水解时间2 h、温度50℃... 采用不同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确定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是酶解汉麻籽蛋白制备抗氧化肽的优良酶源。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酶解汉麻籽蛋白的优化条件为:底物浓度50 mg/mL、水解时间2 h、温度50℃、加酶量2.2%、pH 9.4。优化酶解条件下,水解度约为20%,10 mg/ mL酶解产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2.65%,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籽蛋白 酶法 抗氧化肽 响应面分析法 DPPH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麻籽营养成分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8
作者 杜军强 何锦风 +4 位作者 蒲彪 何聪芬 张松建 向力平 周超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22-524,共3页
介绍了汉麻籽的主要成分及其独特营养功效,对汉麻籽在中外传统食品中的应用做了概述,并从蛋白、油、粕三个方面,对汉麻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做了总结。
关键词 组成成分 营养评价 食品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蒸馏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汉麻叶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9
9
作者 蒋勇 李靖宇 +3 位作者 杜军强 何锦风 何聪芬 祝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26-229,共4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不同萃取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时间为4h,从汉麻叶中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6.04%,其中酮类7种(4....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以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不同萃取时间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时间为4h,从汉麻叶中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86.04%,其中酮类7种(4.67%)、酚类2种(6.13%)、醛类4种(3.88%)、醇类8种(15.35%)、烃类13种(29.40%)、杂环化合物类2种(0.97%)、其他8种(25.64%)。在鉴定出的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石竹烯氧化物(14.36%)、石竹烯(8.08%)和α-石竹烯(7.05%)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汉麻叶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晨瑜 曹蕊 +3 位作者 蒋勇 祝钧 何聪芬 何锦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4期44-49,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3种不同萃取纤维(DVB/CAR/PDMS,CAR/PDMS,PDMS/DVB)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萃取纤维为CAR/PDMS.从汉麻叶中检出59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9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3种不同萃取纤维(DVB/CAR/PDMS,CAR/PDMS,PDMS/DVB)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萃取纤维为CAR/PDMS.从汉麻叶中检出59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93.18%,其中醛类3种(0.71%)、醇类1种(0.06%)、烃类37种(57.23%)、杂环化合物类3种(0.19%)、萜烯类12种(34.49%)、其他3种(0.50%).在鉴定出的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1R-(1R*,4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十一烯(18.81%)、(1α,3α,5α)-1,5-二甲基-3-甲基-2-亚甲基环己烷(18.18%)、α-石竹烯(11.52%)、异柠檬烯(6.78%)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马来酸酐电子束辐照接枝涤纶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冯新星 张建春 刘梅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1,共5页
丙烯酰胺(AM)较马来酸酐(MA)有更高的接枝率。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AM/MA体系接枝的织物进行结构分析发现,AM与MA都接枝到织物上;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分析AM接枝涤纶织物的接枝机理,是涤纶大分子链α-H所在碳原子及部分脂肪链中的CH2与AM... 丙烯酰胺(AM)较马来酸酐(MA)有更高的接枝率。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对AM/MA体系接枝的织物进行结构分析发现,AM与MA都接枝到织物上;利用核磁共振测试分析AM接枝涤纶织物的接枝机理,是涤纶大分子链α-H所在碳原子及部分脂肪链中的CH2与AM发生接枝;抗熔滴测试发现接枝AM/MA后的织物抗熔滴性能得到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主要是骨架炭层起到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丙烯酰胺 马来酸酐 接枝率 抗熔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含锌离子阻燃共聚酯的合成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梅军 冯新星 张建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24,共6页
利用新型含锌离子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乙二醇酯锌盐(CEPPA-Zn)合成阻燃聚酯,由于含金属离子的阻燃剂加入,聚合反应过程中,缩聚反应时间缩短,缩聚反应温度降低。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阻燃聚酯的热性能,发现阻燃聚酯的玻璃化... 利用新型含锌离子阻燃剂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乙二醇酯锌盐(CEPPA-Zn)合成阻燃聚酯,由于含金属离子的阻燃剂加入,聚合反应过程中,缩聚反应时间缩短,缩聚反应温度降低。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试阻燃聚酯的热性能,发现阻燃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化温度及熔点均提高。热重测试(TGA)结果显示聚酯的热稳定性能提高,而且由于Zn离子的存在使得残炭量增加。极限氧指数(LOI)测试结果显示,当含Zn离子阻燃剂的质量分数达到7%时,阻燃聚酯的LOI值达到3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阻燃剂CEPPA—Zn 阻燃共聚 极限氧指数值 成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