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的穿刺定位策略 被引量:81
1
作者 白一冰 徐岭 +2 位作者 赵文亮 穆小静 马远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6期540-54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策略。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218例下腰椎疾病行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240次,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疾病的不同类型,术前制定定位麻醉计划,结合术中C形臂X线...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穿刺定位的策略。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6月对218例下腰椎疾病行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240次,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片等影像学资料,确定腰椎疾病的不同类型,术前制定定位麻醉计划,结合术中C形臂X线机定位,决定穿刺点及穿刺方向。结果 228例次(228/240,95.0%)一次穿刺成功,12例次(12/240,5.0%)重新定位穿刺。麻醉穿刺时间5~18 min,平均9.8 min。5例发生脑脊液漏:2例硬膜囊内镜下明显破裂、神经根损伤,术后并发患肢麻木无力,经保守治疗逐渐好转;3例硬膜囊无明显破裂,未特殊处理。2例发生手术椎间隙感染。2例穿刺过程中出现腹痛,经调整穿刺方向后症状减轻消失。218例术后随访4~18个月,平均13.5月,其中88例随访超过1年,术前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56.5±21.1,术后末次随访25.4±9.1,85.2%(75/88)的患者有改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为(6.9±3.1)分,术后末次随访为(2.8±2.2)分,88.6%(78/88)的患者有改善。结论椎间盘突出偏后外侧尤其是椎间孔附近、包容性椎间盘突出拟行髓核射频消融或纤维环成形者,穿刺角度与中央型突出穿刺路径区别对待;侧位观穿刺要紧贴上关节突边缘,针尖对准椎间盘中央。腰椎间孔狭窄、侧隐窝狭窄病人,若主要为椎体后缘增生钙化,路径稍向前平移,若主要由椎小关节增生引起,穿刺线向后平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痛 腰椎手术 椎间孔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俐 许秀萍 +1 位作者 张嘉利 吕肖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3例。对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PG)、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糖...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以评价该药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03例。对所有患者均早晨空腹采血。测量空腹血糖(FPG)、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s-CTX)、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和血清骨钙素(OC)。利用双能X线吸收法进行腰椎和髋骨的骨密度检测。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项生化指标和骨密度。将每例样本治疗前后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为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前后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CP-5b、s-CTX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BAP与OC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阿仑膦酸钠对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2型糖尿病 骨代谢标志物 阿仑膦酸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孙莹 徐凯 +16 位作者 姜铁民 杨丽霞 张卫泽 杨柏松 赵仙先 黄党生 张明德 唐发宽 王胜强 王冬梅 李春江 庞继恩 郑立文 高光华 黄国明 柏树轶 韩雅玲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56-460,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与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从全军心血管介入治疗管理系统中选取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8170例STEMI患者,研究终点为院内死亡发生率。对患者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进行分层,探讨靶血管闭塞程度对院内死亡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根据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将8170例患者分为两组:75%-99%狭窄(n=2191)和100%狭窄(n=5979)。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2%和3.0%(P=0.077)。进一步根据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对患者进行分层,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3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5%和3.3%(P=0.436);症状出现至血管开通时间为3-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0%和2.9%(P=0.147);症状至血管开通时间〉6h时,上述两组患者的院内死亡发生率分别为2.4%和2.8%(P=0.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EMI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与靶血管术前闭塞程度可能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血管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转录因子AP-1活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刚 高璐 +5 位作者 郭献灵 浦浩 吕志强 蒲永东 吴孟超 卫立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8-401,406,共5页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DEN对p53功能正常和缺失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检测不同DEN处理时间对p53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及PFT-α对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转录激活活性用相对荧光强度表示。结果应用PFT-α或转染sip53质粒24h后,p53的转录活性明显下降。单纯DEN处理后AP-1的相对荧光强度轻度上调,而DEN+PFT-α和DEN+sip53处理的细胞内AP-1相对荧光强度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均有上调,呈现时间和浓度双重依赖性;在作用24h时点或DEN浓度为100ng/L时作用达高峰,随后回落。DEN处理后p53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上调,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在24h达高峰,随后回落。DEN+PFT-α处理的细胞p53相对荧光强度在各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以PFT-α抑制p53功能后,L02细胞内AP-1的相对荧光强度上调,且此上调作用与PFT-α的作用时间相关。结论DEN刺激可上调L02细胞内p53的表达,后者可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p53功能缺失可明显促进DEN诱导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上调,提示p53是正常肝细胞抗恶变的重要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二乙基亚硝胺 基因 p53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中医证治特点 被引量:4
5
作者 向盈 魏军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6期932-938,共7页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11—2012年度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的症状、证候分布、舌象、脉象及中药使用情况,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医证治特点。方法:根据既往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 目的:本课题通过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2011—2012年度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的症状、证候分布、舌象、脉象及中药使用情况,分析并总结出其中医证治特点。方法:根据既往病例资料,统计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基本情况,并且将各药物分别按功效、药性、药味、五脏归经、累计总剂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研究发现糖尿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最常见的证型为气阴两虚,最容易兼夹瘀血及湿邪。其最常见的症状除传统意义上口干、多饮、多尿外,乏力也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患者中普遍存在。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最常使用的中药为茯苓,黄芪,麦冬,生地黄,太子参。按中药功效对异常组所有药物进行总结后发现使用最多的为补虚药和清热药。按中药药性分类,使用最多的为温性药和平性药。按中药药味统计,使用最多的为甘味药。结论:糖尿病伴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以气阴两虚型患者最为多见,临床上除常规使用益气养阴药物以外,还可根据其兼伴症状的不同,选择清热药类的药物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糖尿病 中医证治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U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常见问题分析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3
6
作者 陆翠玲 贾巍 《中国医院》 2011年第4期68-70,共3页
目的:研究分析ICU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完善质量监控,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加强预见性护理,以提高护理安全和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我院3个ICU中的50名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ICU护... 目的:研究分析ICU护理人员在执行医嘱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完善质量监控,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加强预见性护理,以提高护理安全和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我院3个ICU中的50名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ICU护理人员执行医嘱过程中主要在准确性(26%)、及时性(39%)、完整性(29%)、规范性(6%)四方面存在问题。结论:ICU护理人员执行医嘱的质量与年龄(P<0.01)、职称(P<0.01)和班次(P<0.01)有关。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律规章学习,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医嘱执行行为,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安全,杜绝和避免医疗事故和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 护理管理 执行医嘱 患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