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5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55份病理切片外出会诊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陆珍凤 杜军 +4 位作者 夏春 印洪林 吴波 石群立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目的各级医院病理科医师常会遇到较难明确诊断的病理切片,需要请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的病理医师会诊。文中比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切片外出会诊的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结果,分析2次诊断结果的分歧内容,以期为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提供... 目的各级医院病理科医师常会遇到较难明确诊断的病理切片,需要请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的病理医师会诊。文中比较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切片外出会诊的病理诊断与原病理诊断结果,分析2次诊断结果的分歧内容,以期为病理诊断的质量控制提供证据。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病理切片外出会诊结果并进行统计,所有诊断至少由3位高级职称病理医师阅片,比较该会诊结果与原单位病理诊断结果的具体差异。结果会诊结论与原病理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共1813例(88.2%);诊断部分一致者218例(10.6%);而诊断完全不一致者24例(1.2%)。在完全不一致的成因中,缘于不同诊断单位信息不对等为37.5%,而由于组织取材以及对肿瘤分类、分期把握标准不一的比例分别达到29.2%和20.8%。结论外出会诊对疑难病例的病理诊断具有一定借鉴价值。通过详细问询病史、加强辅助检查以及积极组织会诊的方式可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诊诊断 病例诊断 医疗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变剪切调控因子ARL6IP4表达与结肠癌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杨勇 唐金涛 +4 位作者 韩正阳 薛燊 张志云 周文波 陈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86-891,共6页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样因子6相互作用蛋白4(ADP ribosylation-like factor 6 interacting protein 4,ARL6IP4)表达与原发性结肠癌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3例结肠癌石蜡样本,采用RT-qPCR法检测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ARL6IP4... 目的探讨ADP核糖基化样因子6相互作用蛋白4(ADP ribosylation-like factor 6 interacting protein 4,ARL6IP4)表达与原发性结肠癌病理特征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3例结肠癌石蜡样本,采用RT-qPCR法检测结肠癌与癌旁组织中ARL6IP4 mRNA相对表达水平,评价其与肿瘤部位、TNM分期、3年生存预后的关系;另收集30例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其中16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ARL6IP4蛋白表达。结果结肠癌中ARL6IP4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4.221,P=5.200×10^(-5);t=7.421,P=3.537×10^(-8));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与病理分期、N分期、M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3年累积生存率呈负相关(P<0.01)。ARL6IP4在乙状结肠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且主要分布于细胞核。结论结肠癌中ARL6IP4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并与肿瘤转移、临床预后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病理特征 预后评价 ARL6IP4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茎鳞状细胞癌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3
作者 韩雯 张谦 +4 位作者 雍翔 张怡 王春 刘浩楠 郭晓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8-613,共6页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阴茎SCC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阴茎SCC肿瘤出芽情况,统计分析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阴茎SCC中,低级别肿瘤出... 目的探讨阴茎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9例阴茎SCC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阴茎SCC肿瘤出芽情况,统计分析肿瘤出芽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9例阴茎SCC中,低级别肿瘤出芽41例,高级别肿瘤出芽28例;肿瘤出芽与肿瘤大小、尿道侵犯、尿道海绵体侵犯、阴茎海绵体侵犯、肿瘤坏死、神经侵犯、脉管瘤栓及病理T分期具有相关性(P均<0.05)。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相关和非HPV相关阴茎SCC与肿瘤出芽不具有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阴茎SCC高级别肿瘤出芽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级别肿瘤出芽者(P<0.05)。结论肿瘤出芽是阴茎SCC一种独特的病理学特征,高级别肿瘤出芽的阴茎SCC具有更加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肿瘤 鳞状细胞癌 肿瘤出芽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病理完全缓解
4
作者 陈志强 杨蔚 +4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3,共11页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 目的:探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联合人工神经网络(ANN)构建模型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新辅助化疗(NAC)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诊为TNBC接受NAC并手术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血清、病理、影像、免疫组化指标以及NAC前后对侧正常乳腺腺体背景实质强化(BPE)特征,应用XGBoost联合grid search降低维度筛选出与pCR相关的重要特征子集,并构建ANN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前瞻性收集我院2023年1月—2024年6月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共收集163个病灶,pCR 63个。经XGBoost及greed search筛选出8个重要特征子集,依次为较高的异质性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阴性、腋窝淋巴结阴性、较高的信号增强比(SER)值、雄激素受体(AR)阳性、Ki‑67指数低表达、NAC前BPE少许/轻度强化、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高,进一步构建ANN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优秀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5、0.891、0.916]、校准能力及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XGBoost联合ANN构建的模型能够预测TNBC患者经NAC后的pCR,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极限梯度提升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聘用制护士2年健康状况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桂玲 于晓玲 +5 位作者 刘美华 陈春霞 王建东 谢欣兰 甘倩 李晓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护士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文中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聘用制护士的健康体检结果,旨在发现健康问题,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502名聘用制护士... 目的护士身体健康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关系到护理质量和护理水平。文中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聘用制护士的健康体检结果,旨在发现健康问题,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502名聘用制护士2014-2015年2年的健康体检结果异常率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比较用Mc Nemar检验。结果统计结果显示,体检结果全部正常者仅占体检总人次的38.4%,其中2015年度体检异常率(64.8%)较2014年(58.0%)有所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3,P<0.01)。受检聘用制护士疾病谱较广,其中,血液检验异常结果占48.2%,物理检查异常结果占51.8%,前三位健康问题分别为乳腺增生、低密度胆固醇偏高和宫颈炎。结论聘用制护士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引起自身的关注和领导部门的重视,并施以相关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聘用制 护士 健康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X线及MRI特征联合临床病理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被引量:3
6
作者 周晓平 杨蔚 +4 位作者 尹清云 张宁妹 张朝林 刘开惠 吴林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10,118,共10页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 目的探讨基于临床病理、乳腺X线(mammography,MG)和MRI特征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最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纯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DCISM的首诊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为训练组,评估术前患者的临床病理、MG和MRI特征。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校准图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应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前瞻性收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验证组进行验证。应用沙普利加和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分析联合模型中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最小ADC值(minimum value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min)预测DCISM的价值。收集535例患者共550个病灶(15例患者为同时性双乳癌),患者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50岁。训练组(n=382)中102个病灶(27%)和验证组(n=168)中52个病灶(31%)被诊断为DCISM。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病灶最长径、核级别、坏死、Ki-67指数、P63状态、钙化状态和ADCmin是DCIS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参数构建临床病理及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效能(AUC:0.937、0.899)。根据SHAP分析,病灶最长径、Ki-67指数和ADCmin在联合模型中对预测DCISM起主要贡献,而钙化状态、核级别、P63状态和坏死是补充因素。结论联合临床病理及术前MG和MRI特征的预测模型可有效从纯DCIS区分出DCISM,从而提升临床决策和治疗规划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 可解释性 乳腺X线摄影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鑫 王璇 +7 位作者 叶胜兵 李学广 方茹 王小桐 章如松 陆珍凤 饶秋 夏秋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w-grade oncocytic tumor of kidney,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及鉴别诊断,同时寻找敏感的客观指标辅助诊断。方法收集14例LOT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其中8例送检了高通量靶向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4例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6~88岁,中位年龄57.5岁,平均61.1岁,平均随访6~90个月,1例患者肿瘤复发,其余无瘤生存;镜下肿瘤以实性片状、小巢状结构为主,常兼有大片出血与疏松水肿区域;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细胞核圆,核仁不明显,常见核周空晕,不易见核皱缩、核多形。免疫表型:LOT免疫表型一致性较好,所有病例均呈现经典的CK7+/CD117-表型(14/14,100%);CD10、CK20、vimentin均呈阴性(0/14,0);Ki67增殖指数1%~3%;此外,新提出的鉴别抗体GPNMB(14/14,100%)弥漫强阳性;GATA3(14/14,100%)至少部分区域中等程度核阳性。高通量测序:8例送检NGS测序,均有MTOR或TSC1基因致病性/可能致病性突变(7例有MTOR基因突变,1例有TSC1基因突变)。结论LOT是一种低级别嗜酸性肿瘤,具有可辨识的形态学特点和免疫表型、分子特征,偏向惰性生物学行为,是一种独立的嗜酸性肿瘤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NGS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肾细胞癌病理图像分析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8
作者 陈辉 焦一平 +2 位作者 曲乐 徐军 饶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1-1256,共6页
鉴于人类视觉的局限性和认知的主观性,传统的病理切片判读既耗时又费力,且不同阅片者之间的判读结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诊断分型、风险评估、治疗管理等已取得显著进展,但... 鉴于人类视觉的局限性和认知的主观性,传统的病理切片判读既耗时又费力,且不同阅片者之间的判读结果可能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诊断分型、风险评估、治疗管理等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准确性和一致性方面仍存在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人工智能 病理图像分析 计算机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并外部验证XGBoost模型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良恶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文 杨蔚 +5 位作者 周晓平 杨妍 张宁妹 尹清云 张朝林 刘召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6,145,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 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一个基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以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4年7月2个机构,2种乳腺X线设备检查的有病理结果的首诊乳腺非肿块病变480个。患者被分为建模组[n=310,数字乳腺X线摄影(digital mammography,DM)检查]、内部验证组(n=108,DM检查),和外部验证组[n=62,数字乳腺体层合成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检查]。记录患者术前乳腺X线(DM或DBT),MRI以及临床特征。采用XGBoost算法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分别构建XGBoost模型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建模组中,患者以7∶3随机分为训练集(n=217)和测试集(n=93)。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恶性非肿块病灶分别为159(73%)、58(62%)、73(68%)和43(69%)。XGBoost模型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LR模型,在独立的训练集、测试集、训练集的内部验证组及训练集的外部验证组中均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在0.884~0.913之间。XGBoost模型在四个队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论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鉴别乳腺非肿块病变的良恶性,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肿块强化 乳腺癌 极端梯度提升 机器学习 磁共振成像 乳腺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2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33
10
作者 张春芳 陆珍凤 +2 位作者 印洪林 马恒辉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6-378,38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对肺部病变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642例住院患者肺部病变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的临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在642例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者533例(83.0%),... 目的探讨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对肺部病变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642例住院患者肺部病变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组织的临床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在642例中,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者533例(83.0%),描述性病理诊断98例(15.3%),无临床意义的病理诊断11例(1.7%)。诊断原发于肺的肿瘤及瘤样病变共280例(52.5%),其中恶性上皮性肿瘤239例(85.4%),诊断肺腺癌者129例(54.0%);肺间叶源性肿瘤11例(3.9%),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3例(27.3%);淋巴瘤14例(5.0%)。胸腺瘤4例(1.4%);转移性肿瘤18例(3.4%)。非肿瘤性病变者共235例(44.1%),其中肉芽肿性炎性病变61例(26.0%)(含肺结核29例),真菌感染7例(肺隐球菌病2例),W egner肉芽肿2例;非特异性炎性病变者共174例(74.0%)。结论经皮肺穿刺活检技术是诊断肺部病变尤其是确定外周性肿瘤和肺弥漫性病变性质的有效手段,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运用对于明确肺部病变的性质,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项目,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经皮肺穿刺 活检 病理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6
11
作者 顾芸 张新华 +2 位作者 石群立 周航波 周晓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6-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s,E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EST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部分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岁,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urs,E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EST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子宫内膜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部分辅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子宫占位和阴道出血,35例ESTs中子宫内膜间质结节(endometrial stromal nodule,ESN)4例、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ow-grad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26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ndifferentiated endometrial sarcoma,UES)5例。ESN和ESS均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18例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的病例中17例CD10阳性,7例SMA局灶阳性,4例desmin局灶阳性。结论ESTs是一组诊断可能具有困难的子宫间叶肿瘤,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组免疫组化抗体标记,诊断上应与平滑肌肿瘤、PEComa等肿瘤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间质结节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制片质量控制 被引量:34
12
作者 孟奎 马恒辉 +2 位作者 石群立 周晓军 钱源澄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39-440,共2页
关键词 显微切片术 质量控制 病理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酸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7
13
作者 张登才 刘斌 +5 位作者 张丽华 史敏 苏勤军 杨艳丽 钱震 哈英娣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74-278,共5页
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诊断结核病并有抗酸染色结果的914例(男485例,女429例)患者的病理资料。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 目的探讨抗酸染色在结核病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2年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病理诊断结核病并有抗酸染色结果的914例(男485例,女429例)患者的病理资料。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X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G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914例结核病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率为31.95%(292/914)。支气管结核和肠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率分别为48.24%(41/85)和58.06%(18/31),高于肺结核抗酸染色阳性率(33.33%,72/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矿值分别为5.777、7.159,P值均G0.05);结核性胸膜炎(19.78%,18/91)、脊柱结核(16.52%,19/115)和关节结核阳性率(12.00%,6/50)低于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率(33.33%,72/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676、10.640和8.916,P值均G0.05)。男、女患者结核分枝杆菌抗酸染色阳性率分别为30.93%(150/485)和33.10%(142/429),性别对抗酸染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4,P〉0.05)。结论抗酸染色仍是诊断结核病的有效确切手段,病变部位不同,抗酸染色阳性率亦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染色与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8
14
作者 赵燕 李南云 +3 位作者 周晓军 陈忠豪 吴波 马恒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探讨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 :报道 2例罕见的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0 0 5 % )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 5 8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 ,分别为 14岁和 4 6岁 ,... 目的 :探讨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及预后。方法 :报道 2例罕见的椎管内软脊膜黑色素细胞瘤(0 0 5 % )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中报道的 5 8例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进行讨论。结果 :2例均为女性 ,分别为 14岁和 4 6岁 ,肿瘤均发生于脊髓软脊膜 ,大体上呈黑色 ,包膜完整。光镜下见瘤细胞由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混合而成 ,细胞无异型 ,大部分瘤细胞质内含有多量黑色素颗粒 ,核分裂象无或偶见 (0~ 1个 / 10HPF) ,无出血坏死。免疫表型HMB4 5和S 10 0蛋白呈阳性表达。 1例颈髓单发者全切除术后生存 14个月 ,无肿瘤复发。另 1例开始为颈髓单发性 ,全切除术后 12年复发 ,为颈、胸髓多发性 ,再次行肿瘤部分切除术。结论 :脑脊膜黑色素细胞瘤生物学行为相对良性 ,好发于后颅凹及脊髓的软脑脊膜 ,具有明确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有助于本瘤与其他黑色素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早期完全切除有望治愈或减少复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黑色素细胞瘤 软脑脊膜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廖秋林 李莲花 +1 位作者 周本成 陈敬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12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行光镜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病理学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弥漫性非霍奇...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12例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行光镜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病理学观察。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均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10例为B细胞性,2例为T细胞性。结论中老年人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首先要想到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可能性,及时正确的病理诊断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病的确诊依赖病理学诊断,而免疫组化染色对于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 病理分析 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 Vision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组化染色 形态学特征 病理学观察 病理学诊断 免疫表型 平均年龄 B细胞性 T细胞性 中老年人 判断预后 临床治疗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弥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21
16
作者 王璇 王建东 +3 位作者 罗春英 马恒辉 时姗姗 周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文中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从结直肠癌石蜡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 目的 K-ras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均有重要作用。K-ras野生型的患者对西妥昔单抗(Cetuximab,C225)敏感,而突变型者不敏感。文中探讨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从结直肠癌石蜡标本中提取基因组DNA,采用焦磷酸测序(pyrosequencing)法检测67例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K-ras基因突变率为38.8%(26/67),发现6种突变类型,即第12密码子(GGT→GAT、GGT→GTT、GGT→TGT、GGT→AGT、GGT→GCT)突变和第13密码子(GGC→GAC)突变。K-ras基因突变57.7%发生在第12密码子的第2位碱基,最多见突变类型为(GGT→GAT)。女性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57.7%)高于男性患者(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K-ras基因突变率(58.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位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Dukes'分期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焦磷酸测序可用于K-ras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K-ras基因突变在女性结直肠癌患者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多见,可望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磷酸测序 结直肠癌 K-RAS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18例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伟 余波 +5 位作者 王建军 何燕 王海 王建东 周晓军 石群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对18例SCC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8例SCCC患者年龄30~69岁,平均4...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cervix,SC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原位杂交法对18例SCCC进行临床病理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8例SCCC患者年龄30~69岁,平均40岁。SCCC患者临床表现均为阴道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子宫颈肿块或子宫颈糜烂。组织学特征:SCCC肿瘤细胞小而一致,可呈圆形似淋巴细胞,但较淋巴细胞大,或呈雀麦形,或部分呈短梭形,细胞质少,境界不清,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深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通常表达CKpan,并不同程度地表达Syn、NSE、Cg A、CD56和p16。原位杂交:检测4例肿瘤细胞HPV 16/18阳性。超微结构:肿瘤细胞内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随访10例SCCC,6例患者2年内死亡。结论 SCCC属神经内分泌癌,是子宫颈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预后差,其发生可能与HPV 16/18感染有关。CKpan、Syn、Cg A、NSE和CD56是SCCC的免疫标志物,有利于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小细胞癌 HPV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2-40在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标记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薇 周晓军 +3 位作者 刘晓红 马恒辉 周航波 陆珍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D2-4...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在判断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74例原发性胃腺癌淋巴管浸润的情况,并分析其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及和癌周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D2-40选择性地表达在CD31染色阴性的淋巴管内皮细胞。HE染色和D2-40染色判断肿瘤淋巴管浸润的阳性率分别是16.2%(12/74)和52.7%(39/74),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统计学相关分析显示借助D2-40(r=0.641)和HE(r=0.415)方法判断淋巴管浸润均相关于淋巴结微转移,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采用D2-40标记判断淋巴管浸润来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是一种更可靠的手段。结论D2-40抗体的应用较HE染色方法更敏感和特异地检测出肿瘤的淋巴管浸润,并且在预测淋巴结微转移方面有更高的可靠性,因此具有良好的临床病理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腺癌 淋巴管浸润 淋巴结微转移 D2-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晓东 田野 +3 位作者 陈炳旭 廖秋林 赖日权 周本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 (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 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 :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 ,常伴有出血、囊性...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 (S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对 2例SPT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2例患者均有腹部包块及腹痛症状。组织学 :单形性肿瘤细胞构成实性及假乳头状结构 ,常伴有出血、囊性变 ,间质不同程度硬化。免疫表型 :Vim(+)、NSE(+)、α1 AT(+)、ER(+)、PR(+) ;α ACT灶性 (+) ;上皮性标志(- )、Syn(- )、CgA (- )、CD6 8(- )。 结论 胰腺SPT是较少见的、预后较好的交界性肿瘤 ,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实性-假乳头状瘤 临床症状 病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14
20
作者 马捷 石群立 +4 位作者 周晓军 吴苏稼 姜少军 张宗军 周航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探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发生于儿童长骨的KHE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电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临床以肢体持续性隐痛为主,1例伴局部... 目的探讨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的临床病理特点、鉴别诊断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对2例发生于儿童长骨的KHE进行组织病理学、免疫表型和电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临床以肢体持续性隐痛为主,1例伴局部皮温升高,病程较长(发病1年余就诊),影像学示局限性骨密度减低或蜂窝状骨质破坏。临床未见血小板减少及低纤维蛋白血症(Kabasach-Merritt syndrome,卡梅综合征)。光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或小叶状分布,浸润性生长,见特征性的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瘤细胞梭形,呈束状排列并形成裂隙状血管腔,肾小球样结构区瘤细胞多为上皮样,见空泡形成及胞质内脂褐素沉积,部分区域见明显的毛细血管瘤样结构。免疫表型:瘤细胞呈CD31、CD34和Fli-1强阳性表达、SMA灶性阳性,GLUT1、CKpan和FⅧRAg均为阴性,Ki-67有少量散在阳性表达。结论KHE是一种罕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潜在恶性肿瘤,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确诊,须与幼年性毛细血管瘤、卡波西肉瘤、丛状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等鉴别,病变切除干净是治疗KHE的最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诊断 鉴别诊断 组织学 免疫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