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语境、鲜明特色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3
1
作者 麦中坚 张思齐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8,共8页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扬中国理念。对于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语境,可以循着中华文明进步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对... 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扬中国理念。对于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语境,可以循着中华文明进步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史三个维度进行考察。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在价值取向上凸显出党的领导同人民主体有机结合的厚重底色,在语言风格上彰显出大众化、民族化的浓郁特色,在表达范式上体现出语言符号和话语标识不断创新的鲜明亮色。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有助于走出“西方中心主义”迷思,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定中国道路自信;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为发展中国家走向富强贡献中国智慧;终结“历史终结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对外话语体系 中国道路 国际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忘”与“重塑”:美国二战中缅印战区的战争记忆构建
2
作者 雷娟利 何肖祎涵 张思齐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9-123,178,共16页
作为二战期间连接亚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枢纽,中缅印战区的战争记忆建构深刻折射出历史记忆的政治性与全球化时代的认知重构。美国对该战区的记忆建构呈现三重辩证维度:国家层面通过官方历史叙述与政策文本,以权力话语形塑战区记... 作为二战期间连接亚洲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枢纽,中缅印战区的战争记忆建构深刻折射出历史记忆的政治性与全球化时代的认知重构。美国对该战区的记忆建构呈现三重辩证维度:国家层面通过官方历史叙述与政策文本,以权力话语形塑战区记忆图景;社会层面战争亲历者的个体书写通过代际传承与公共传播转化为集体记忆;学术层面则通过学者的考据研究与理论阐释,持续推动战区历史的重新解读与意义建构。美国中缅印战区记忆的演进轨迹呈现清晰的历时性脉络:战后初期美国在战争创伤与秩序重建中完成战区记忆的初步编码,冷战至后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博弈促使该段记忆经历系统性重塑,21世纪以来的全球化浪潮推动记忆传承模式向跨国史视野拓展。在叙事特征层面,战区记忆的跨种族、跨文化属性导致其呈现出多重性;国际合作与冲突的动态平衡,则塑造了记忆的政治性维度;而美国“先欧后亚”战略的资源配置逻辑,导致该战区历史在主流叙事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中缅印战区这种“被遗忘”与“被重塑”的双重命运,本质上是二战记忆政治的微观缩影,为解构单一民族国家叙事、重构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史观提供了独特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印战区 战争记忆 叙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