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的芷江白蜡虫病原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孟桂花 蒙盼盼 +4 位作者 南小宁 吴金文 钟芳竹 魏琮 王春燕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63-2178,共16页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 为了明晰引起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白蜡虫发病的主要原因及病原种类,利用分离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从芷江李家界、胡家头、田家溪和杨家村采集的6份罹病白蜡虫样本(5份雄虫、1份雌虫)进行真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胡家头、田家溪、杨家村的4份雄虫样本在真菌群落结构上高度相似,其优势病原菌均为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 attenuatum)(丰度达94%以上,分离率28.12%),而采集于李家界的雄虫样本真菌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和组成也明显不同于以上4份雄虫样本(P<0.05),主要病原菌为六出花链格孢(Alternaria alstroemeriae)(分离率7.76%)和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分离率9.75%)。采集自杨家村的雌虫样本真菌群落结构不同于雄虫,主要病原菌为松针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ioriniae)(分离率18.50%)和一种横断孢属真菌(Strelitziana sp.)(丰度25.77%)。此外,芷江罹病的雌、雄白蜡虫在真菌群落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而雄性白蜡虫的真菌群落结构受立地环境影响较大,种虫来源与白蜡虫发病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分离培养 昆虫病原真菌 群落结构和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白蜡虫种群生态学及生产适宜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昊 李鸿明 +4 位作者 钟芳竹 吴金文 孙文军 刘刚 魏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2,共8页
白蜡虫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近年来陕西咸阳地区白蜡虫养殖和白蜡生产逐渐兴起,但白蜡虫在该地区的种群生态学及生产适宜性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对该地区白蜡虫生活史、雌虫种群动态、雄虫泌蜡量、种群分布特征及寄生性天敌情况进行系... 白蜡虫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近年来陕西咸阳地区白蜡虫养殖和白蜡生产逐渐兴起,但白蜡虫在该地区的种群生态学及生产适宜性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对该地区白蜡虫生活史、雌虫种群动态、雄虫泌蜡量、种群分布特征及寄生性天敌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并与其他传统产虫、产蜡地区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估咸阳地区白蜡虫生产适宜性。结果表明,陕西咸阳地区白蜡虫1 a完成1代,能够正常完成生长发育且种群繁衍良好。雌成虫初期(8月)死亡率较高,是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时期。雄虫终泌蜡厚度为4.60 mm,单体泌蜡量为0.603 mg,略低于传统产蜡区四川峨眉的泌蜡量,但高于传统产虫区云南昭通、昆明等地的泌蜡量。1龄雄虫主要分布在寄主植物大叶女贞叶片前段,1龄雌虫主要分布在前段和中段;2龄雄虫主要分布在枝条的前段,2龄雌虫在枝条上的分布较为均匀。寄生性天敌主要为膜翅目跳小蜂科和姬小蜂科的寄生蜂,其中危害白蜡虫卵期的寄生蜂为中华花翅跳小蜂和白蜡虫黑角啮小蜂,危害白蜡虫2龄雌虫和雌成虫的寄生蜂为白蜡虫阔柄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蜡蚧啮小蜂和白蜡虫长尾啮小蜂,危害白蜡虫2龄雄虫的寄生蜂为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啮小蜂、蜡蚧啮小蜂和白蜡虫长尾啮小蜂。研究结果表明,咸阳地区的气候及寄主等条件适合白蜡虫的产虫、产蜡兼顾发展,尤其适合优质种虫培育;加强白蜡虫资源的综合管理,实行虫、蜡分区域科学管理,可实现虫、蜡同时高产稳产。研究结果为陕西关中及邻近地区的白蜡虫科学养殖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蜡虫 生活史 种群动态 泌蜡 分布特征 寄生蜂 生产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