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快速凝固Al Fe Cu V Si Ni Ce Zr合金的组织 被引量:2
1
作者 董寅生 沈军 +4 位作者 杨英俊 张海峰 全明秀 丁炳哲 李庆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A01期153-157,共5页
以AlCuFe 和AlFeVSi 两个合金系为基础, 对合金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 组成了AlFeCuVSiNiCeZr 合金。对超音速气体雾化快速凝固的上述合金粉末进行的研究表明, 新的合金中同时形... 以AlCuFe 和AlFeVSi 两个合金系为基础, 对合金成分进行了优化设计, 组成了AlFeCuVSiNiCeZr 合金。对超音速气体雾化快速凝固的上述合金粉末进行的研究表明, 新的合金中同时形成原来两个合金系中的析出相; 在< 61 μm 的粉末中, 没有发现第三种析出相。热分析试验和400 ℃热处理试样的X 射线衍射结果, 证明该合金中的析出相在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凝固 耐热铝合金 弥散相 热稳定性 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基非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宏闻 王建强 胡壮麒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7-9,54,共4页
Al 基非晶及纳米复合 Al 非晶合金,作为新兴的工程材料,已经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简述了 Al 基非晶合金的形成机制、晶化动力学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及进展,并就其性能与传统 Al 合金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 铝基非晶合金 铝合金 快速凝因 玻璃形成能力 合成 晶化动力学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宽过冷液相区的Fe_(63)Co_7Nb_xZr_(10-x)B_(20)非晶态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磁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荣传兵 徐民 +3 位作者 赵玉华 程力智 董心权 荷开元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28,共4页
利用单辊急冷法制备出厚约 35 μm宽 5mm的Fe6 3Co7NbxZr10 -xB2 0 条带 ,并研究了合金的热稳定性、非晶结构和磁性能。结果表明 ,含 4at%Nb的Fe6 3Co7Nb4Zr6 B2 0 合金过冷液相区ΔTx最宽 ,达到 79K。合金系的饱和比磁化强度σs 随着N... 利用单辊急冷法制备出厚约 35 μm宽 5mm的Fe6 3Co7NbxZr10 -xB2 0 条带 ,并研究了合金的热稳定性、非晶结构和磁性能。结果表明 ,含 4at%Nb的Fe6 3Co7Nb4Zr6 B2 0 合金过冷液相区ΔTx最宽 ,达到 79K。合金系的饱和比磁化强度σs 随着Nb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减小。合金系经 973K退火 90 0s,由于α Fe等相的析出 ,使得合金的σs 和Hc 均迅速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态合金 过冷液相区 铁磁性 热稳定性 Fe63Co7NbxZr10-xB20合金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制备亚稳材料 被引量:18
4
作者 胡壮麒 张海峰 +3 位作者 刘智光 叶荔蕾 范国江 生红卫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8,共8页
最近十几年来 ,机械合金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和合成亚稳材料。这是一种通过固态反应生成具有亚稳结构和组织的新材料。在球磨过程中 ,原始粉末经受反复的破裂和冷焊 ,积聚大量的内部缺陷和储能 ,促使组织细化。实验中观察到突然的温... 最近十几年来 ,机械合金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备和合成亚稳材料。这是一种通过固态反应生成具有亚稳结构和组织的新材料。在球磨过程中 ,原始粉末经受反复的破裂和冷焊 ,积聚大量的内部缺陷和储能 ,促使组织细化。实验中观察到突然的温升 ,非晶化 ,局部的熔化和亚稳相的形成。机械合金化也对力学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比较机械合金化技术和快淬技术制备同一种亚稳材料 ,发现在熔点降低 ,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方面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快淬法 亚稳材料 制备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场作用下的金属凝固与成形 被引量:24
5
作者 贺幼良 杨院生 胡壮麒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3-7,共5页
综述了电磁场在金属凝固成形过程中的主要应用及其基本原理.指出了应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求解材料电磁加工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电磁场 数值模拟 金属凝固 成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活化储氢材料TiFe合金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海峰 王爱民 +2 位作者 丁炳哲 胡壮麒 李文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5-17,共3页
用少量LaNi_5与TiFe合金进行有控制的机械合金化处理,使LaNi_5与TiFe合金粒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复合 TiFe-LaNi_5粒子.这种复合 TiFe-LaNi_5粒子在室 温4MPa氢压下一次完全活化.LaNi_... 用少量LaNi_5与TiFe合金进行有控制的机械合金化处理,使LaNi_5与TiFe合金粒子结合在一起而形成复合 TiFe-LaNi_5粒子.这种复合 TiFe-LaNi_5粒子在室 温4MPa氢压下一次完全活化.LaNi_5合金粒子提供了氢进入TiFe合金粒子内部的“窗口”和“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表面改性 钛铁合金 机械合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Al9-2合金脱铝腐蚀的TEM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韩忠 赵晖 林海潮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28-432,共5页
针对QAl9 2合金在海洋环境中亚稳 β1相优先脱铝腐蚀的问题 ,利用TEM ,EDX以及XRD分析 ,对其发生脱铝和未发生脱铝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 ,QAl9 2合金的脱铝腐蚀与亚稳 β1相的马氏体相变有关 ,腐蚀优先发生在相变产物片状 ... 针对QAl9 2合金在海洋环境中亚稳 β1相优先脱铝腐蚀的问题 ,利用TEM ,EDX以及XRD分析 ,对其发生脱铝和未发生脱铝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 ,QAl9 2合金的脱铝腐蚀与亚稳 β1相的马氏体相变有关 ,腐蚀优先发生在相变产物片状 β′1相区 ,β′1马氏体相的优先腐蚀是由有序的DO3 结构及其内部存在的大量层错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脱铝腐蚀 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雾化NiCoCrAITaY合金粉末微观结构及涂层高温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3
8
作者 常新春 王建强 +3 位作者 侯万良 郝云彦 胡状麒 邓新建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2000年第5期9-11,共3页
采用超声气体雾化技术制备了NiCoCrAITaY合金粉末,结果表明: 该合金粉末呈球形,平均粒度为32μm,颗粒组织由α-Cr+γ双相组成;采用真空等 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该合金粉末涂层,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100... 采用超声气体雾化技术制备了NiCoCrAITaY合金粉末,结果表明: 该合金粉末呈球形,平均粒度为32μm,颗粒组织由α-Cr+γ双相组成;采用真空等 离子喷涂方法制备的该合金粉末涂层,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1000℃和 1100℃,200小时的静态氧化增重分别为0.3mg/cm2和0.35m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气体雾化 粉末结构 涂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原子对固态合金化颗粒表面成份分布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任山 吕曼祺 +1 位作者 胡壮麒 洪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1-174,共4页
本文研究了氢化物TiH2对Fe+Ti机械合金化非晶储氢合金的表面成份偏聚和性能的影响。应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和俄歇电子谱(AES)对样品表面由表及里逐层测量成份分布。同时应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样品氧化性能和产物... 本文研究了氢化物TiH2对Fe+Ti机械合金化非晶储氢合金的表面成份偏聚和性能的影响。应用X射线光电子谱(XPS)和俄歇电子谱(AES)对样品表面由表及里逐层测量成份分布。同时应用热重分析方法研究了样品氧化性能和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H原子不仅能使FeTi非晶化,同时促使表面产生明显的Fe原子偏聚。表面Fe/Ti原子比接近7。非晶FeTi(H)相的氧化分两个阶段进行,Ti原子首先氧化(833K),随后Fe原子氧化(890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储氢合金 铁钛合金 氢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Fe-Ni-Cr基高温合金氢渗透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坚 孙秀魁 +2 位作者 刘清泉 陈文绣 李依依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5-20,共6页
本工作采用气相渗透技术,测定了210~430℃温度范围内两种Fe-Ni-Cr基高温合金GH35A和GH761的氢渗透率和扩散系数,试图了解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氢在两种合金中的渗透行为均服从Arrhen... 本工作采用气相渗透技术,测定了210~430℃温度范围内两种Fe-Ni-Cr基高温合金GH35A和GH761的氢渗透率和扩散系数,试图了解合金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对氢渗透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氢在两种合金中的渗透行为均服从Arrhenius关系式;氢渗透率和扩散系数对GH35A的组织结构变化是不敏感的,但在GH761中时效处理后的φ和D值均略低于合金的固溶状态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渗透 氢扩展 耐热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化贮氢合金的电化学和表面特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花均社 刘常升 +3 位作者 李谋成 余家康 才庆魁 胡壮麒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盐酸处理显著改善了雾化合金MlNi3 6 Co0 7Mn0 3Al0 4 的初期电化学吸放氢特性和循环伏安特性 ;用复数非线性拟合程序分析了氢化物电极的电化学阻抗 ;XPS和AES分析表明 。
关键词 化学处理 贮氢合金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Pd-Si基合金的粘度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文全 王景唐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73-75,共3页
用坩埚扭摆法和改进的 Rosoce 绝对粘度计算式:(λ-λ_f)/ρ=A(η/ρ)^(1/2)-B(η/ρ)+C(η/ρ)^(3/2),测、算了液态 Pd_(81)Si_(19),Pd_(84)Si_(16)和 Pd_(78)Cu_(6)Si_(16)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在1073~1323K 的温度范围内,这种关系... 用坩埚扭摆法和改进的 Rosoce 绝对粘度计算式:(λ-λ_f)/ρ=A(η/ρ)^(1/2)-B(η/ρ)+C(η/ρ)^(3/2),测、算了液态 Pd_(81)Si_(19),Pd_(84)Si_(16)和 Pd_(78)Cu_(6)Si_(16)的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在1073~1323K 的温度范围内,这种关系可表示为:Pd_(78)Cu_(8)Si_(18):lgη/=-2.77+1709/TPd_(84)Si(16):lgη/=-2.65+1462/TPd_(81)Si_(19):lgη=-3.53+2314/T讨论了不同作者的实验结果具有明显偏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Si基合金 液态粘度 流变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形成的Ni-Mo纳米晶复合镀层上的析氢反应 被引量:14
13
作者 马洁 蒋雄 +1 位作者 江琳才 吕曼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2-28,共7页
采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将不同球磨时间制备的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晶Ni-Mo合金粉直接镀于电极表面,并用稳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测试了这些电极析氢的电化学活性,同时用X射线行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监测了Ni-Mo合金粉的物相结构、晶... 采用复合电镀的方法将不同球磨时间制备的高催化活性的纳米晶Ni-Mo合金粉直接镀于电极表面,并用稳态极化曲线及交流阻抗技术测试了这些电极析氢的电化学活性,同时用X射线行射、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监测了Ni-Mo合金粉的物相结构、晶粒尺寸及复合电极表面的形貌,并初步探讨了这些复合电极的析氢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球磨不仅可使镍钼粉合金化成为纳米晶,同时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纳米晶晶粒继续细化,电极的析氢催化活性也随之提高.电化学脱附是这些复合电极析氢的速率决定步骤,这种在表面直接复合镀高催化活性粒子的方法是制作电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镀 析氢反应 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金属电极的宏观反应速率及电势分布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保山 牛玉舒 +2 位作者 翟玉春 全明秀 胡壮麒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93-600,共8页
研究了发泡金属电极的性质 ,得出了描述发泡金属电极床层中宏观反应速率、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床层中电解液的电势分布方程式 .以K3Fe(CN) 6的阴极还原反应为研究体系 ,采用垂直型隔膜电解槽对上述方程进行了实验验证 ,测定了发泡镍... 研究了发泡金属电极的性质 ,得出了描述发泡金属电极床层中宏观反应速率、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床层中电解液的电势分布方程式 .以K3Fe(CN) 6的阴极还原反应为研究体系 ,采用垂直型隔膜电解槽对上述方程进行了实验验证 ,测定了发泡镍、发泡铜作阴极时床层中电解液的电势分布 ,研究了电解质进口浓度、电解液流速、电解液有效电导率、槽电压、电极尺寸等因素对电解液电势分布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金属 三维电极 多孔电极 电势分布 反应速率 电化学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等离子电弧法半连续制备单壁纳米碳管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畅 丛洪涛 成会明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共5页
用氢气取代氦气作为缓冲气体 ,适当改进电弧反应装置并掺加一种生长促进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单壁纳米碳管的产量和质量。氢电弧法制备出的单壁纳米碳管堆积成膜状或网状 ,电镜下可见产物主要由相互缠绕的单壁纳米碳管束构成 ,纯度较高 ;激... 用氢气取代氦气作为缓冲气体 ,适当改进电弧反应装置并掺加一种生长促进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单壁纳米碳管的产量和质量。氢电弧法制备出的单壁纳米碳管堆积成膜状或网状 ,电镜下可见产物主要由相互缠绕的单壁纳米碳管束构成 ,纯度较高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制得的单壁纳米碳管直径较大。单壁纳米碳管产物在形貌和结构上的上述特征与氢气和生长促进剂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 纳米碳管 制备 氢电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晶Cu室温冷轧行为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卢磊 隋曼龄 卢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6-58,共3页
利用电解沉积技术制备出高纯度、高致密度的块状纳米 Cu 样品。该样品经室温下冷轧,延伸率可高达5100%,且冷轧过程中无加工硬化效应产生。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纳米晶体 Cu 的变形机制是由晶界运动来控制而非普通粗晶体材料的位错运动机制... 利用电解沉积技术制备出高纯度、高致密度的块状纳米 Cu 样品。该样品经室温下冷轧,延伸率可高达5100%,且冷轧过程中无加工硬化效应产生。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纳米晶体 Cu 的变形机制是由晶界运动来控制而非普通粗晶体材料的位错运动机制。这一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纳米晶体材料具有与普通多晶材料完全不同的力学行为,并为深入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拓展纳米材料的工业应用开辟了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室温冷轧 超塑延展性 电解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泡银对甲醇空气氧化为甲醛的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牛玉舒 李保山 全明秀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722-725,共4页
研究了新型发泡银催化剂对甲醇空气氧化制备甲醛的催化作用 ,考察了催化反应温度、甲醇进料速率、进料体积分数及空气流量对甲醛产率的影响 ,得到了较好的催化反应工艺条件 :反应温度为 6 70℃、甲醇进料速率为 0 8mL·min-1、甲... 研究了新型发泡银催化剂对甲醇空气氧化制备甲醛的催化作用 ,考察了催化反应温度、甲醇进料速率、进料体积分数及空气流量对甲醛产率的影响 ,得到了较好的催化反应工艺条件 :反应温度为 6 70℃、甲醇进料速率为 0 8mL·min-1、甲醇进料体积分数为 85 %、空气流量为 10 0 0mL·min-1,在此工艺条件下 ,甲醛的产率可达 85 %以上。对发泡银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在 5~ 6 0h内 ,其催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甲醛 发泡银 催化剂 空气氧化 催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架铜催化剂应用现状及急冷骨架铜催化剂应用前景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笠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24,共3页
综述了骨架铜催化剂用于丙烯腈水合制内烯酰胺反应的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研讨了急冷骨架铜催化剂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骨架铜 催化剂 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内耗方法研究纳米晶Al块体材料的退火效应
19
作者 陈吉 丛洪涛 +1 位作者 卢柯 李广义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2期257-260,共4页
运用低频内耗温度谱和TEM显微观察,系统研究了由含H等离子蒸发制备的粉料经冷压得到的 纳米晶Al试样的滞弹性行为及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当T预通火<823K时,内耗Q-1随温度指数增加; 当823K≤T预通火≤893... 运用低频内耗温度谱和TEM显微观察,系统研究了由含H等离子蒸发制备的粉料经冷压得到的 纳米晶Al试样的滞弹性行为及结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当T预通火<823K时,内耗Q-1随温度指数增加; 当823K≤T预通火≤893K时,内耗Q-1的温度谱在指数背景上出现分布很宽的弛豫峰P0.该峰远低于经典 的粗晶Al的晶界峰;峰的激活能为(1.20±0.05)eV,介于粗晶Al沿晶界扩散的激活能与晶格扩散激活能 之间.893 K预退火40min后进行85%冷轧量变形并经727 K退火60min的纳米晶Al,内耗Q-1随温度的变 化表现为双弛豫峰P1和 P2.P1峰的激活能为(1.22±0.18)eV,P2峰的激活能为(1,53±16)eV.P1峰温 和激活能与P0峰相当,P2峰温和激活能与粗晶Al晶界峰相当,TEM显微观察表明纳米晶Al的晶间结构及 晶粒形状随预退火和冷变形处理发生了改变.根据上述结果,对预退火及冷变形处理引起的纳米晶Al的结 构变化和内耗本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 AL 内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测量超微粒子表面氧化层厚度的新方法
20
作者 陈健 孙秀魁 +3 位作者 陈文绣 杨明川 胡壮麒 魏文铎 《真空科学与技术》 CSCD 1994年第2期103-106,共4页
通过XPS分析与Ar^+刻蚀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Fe_(50)Pd_(50)合金超微粒子(UFP)的表面氧化层厚度,发现它的表面氧化层为1.4um厚,小于电镜观察到的表面非晶层厚度,表明此方法测量的表面氧化层厚度不受表面吸附层的影响,并且能直接... 通过XPS分析与Ar^+刻蚀相结合的方法,测量了Fe_(50)Pd_(50)合金超微粒子(UFP)的表面氧化层厚度,发现它的表面氧化层为1.4um厚,小于电镜观察到的表面非晶层厚度,表明此方法测量的表面氧化层厚度不受表面吸附层的影响,并且能直接了解UFP表面的具体氧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粒子 氧化层 粒子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