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居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分布报告 被引量:89
1
作者 吴超群 李希 +5 位作者 路甲鹏 陈伯望 李镒冲 杨阳 胡盛寿 李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3,共10页
全面了解相关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报告定量评价了我国31个省152个农村地区的县和100个城市地区的区人群的1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包括血压升高(≥140/90 mmHg,1 ... 全面了解相关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报告定量评价了我国31个省152个农村地区的县和100个城市地区的区人群的12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包括血压升高(≥140/90 mmHg,1 mmHg=0.133 kPa)、总胆固醇升高(≥5.0 mmol/L)、血糖升高(≥7.0 mmol/L),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25 kg/m2),以及吸烟、饮酒、不健康膳食(水果、蔬菜、全谷物或豆类摄入过少,红肉摄入过多)、缺乏体育锻炼等;将预计十年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大于20%的研究对象定为心血管疾病高风险对象。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风险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而导致各地区人群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也并不相同。基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年龄和性别进行标化后,我国高危人群的比例为10.3%(95%CI:10.2~10.3)。高危人群比例在东北地区为12.6%(95%CI:12.4~12.8)和华北地区为11.4%(95%CI:11.3~11.6)较高(95%CI均超过11),在华南地区为8.0%(95%CI:7.8~8.2)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危险因素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与领军人才培养的探索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鹏跃 朱蕾 张雪燕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9-142,共4页
为保障持续创新能力,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科技战略需求,遵循科学规律,在现有学科布局基础上创新机制,引进海外领军人才,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对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领军人才、科研项目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学科建设 领军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瞬时波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红 王浩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51-553,共3页
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1]是在e-tracking技术的基础上新近研发的一项综合评价心血管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技术.WI即是循环系统中任意点的压力变化(dP/dt)与速度变化(dU/dt)的乘积,计算公式:WI=(dP/dt)×(dU/dt)... 瞬时波强(wave intensity,WI)[1]是在e-tracking技术的基础上新近研发的一项综合评价心血管功能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技术.WI即是循环系统中任意点的压力变化(dP/dt)与速度变化(dU/dt)的乘积,计算公式:WI=(dP/dt)×(dU/dt).WI系统包括2个追踪光标,可以分别测量出同一血管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大小,并用血压值进行校正,从而可以用血管管径的变化来代替血压的变化,再绘制出管径变化曲线、血流速度曲线及WI曲线,最终可以自动计算出相应的WI参数、血管僵硬度及时间参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超声心动描记术 瞬时波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节选第一部分)
4
作者 滑蓉蓉 余杨 +1 位作者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886-901,共16页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指南声明有关一级、二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与预防采用绝对风险评估,以确定血管疾病事件高风险和可通过采取专业预防干预获益的患者人群。但是,这些指南未明确地将卒中患者纳入其中。本报告全面回顾了相关证据和论... 背景和目的目前美国指南声明有关一级、二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与预防采用绝对风险评估,以确定血管疾病事件高风险和可通过采取专业预防干预获益的患者人群。但是,这些指南未明确地将卒中患者纳入其中。本报告全面回顾了相关证据和论证,支持:①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心血管疾病绝对高危人群;②将作为心血管疾病结局之一的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方法和结果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卒中委员会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和AHA手稿监督委员会组成联合主席团,根据专家们既往相关专业领域进行提名、确定编写组成员名单。编写组查阅1980年1月~2010年3月期间发表的系统文献综述,已发表的指南、个人文件和专家意见总结了现有证据,指出目前的认识缺陷,并在适当的时候,根据AHA标准规范做出推荐。编写组的所有成员均可对此推荐进行评论,并审批文件的最终版本。该指南经AHA内部同行、卒中委员会领导以及科学报告监督委员会审查后,提交AHA科学咨询和协调委员会审议、批准。编写组陈述了数个将卒中患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原因。首先,证据提示缺血性卒中患者是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绝对高危因素,10年以上发生风险约≥20%,这一数据在一些指南中被使用作为确定冠状动脉疾病风险的等危症。其次,纳入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的原因与将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作为等危症的原因一致.尽管没有统一的证据证实这些风险在整体人群或患者中的情况。第三,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与上述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将卒中纳入高危因素后,高危患者人群增加约10%。然而,由于卒中的异质性,尚不确定其他卒中亚型,如出血性卒中和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是否也具有同样高的风险,还需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卒中对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影响、卒中的预防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预防方法的相似性,以及在一些人群中预防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卒中的重要性,将卒中伴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纳入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工具是合适的。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指南中,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通常包括卒中患者,并将卒中的发生作为心血管疾病终点事件的一个要素。结论应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纳入远期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事件高风险人群(10年以上风险≥20%)。尚不确定是否纳入非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亚型。为达到一级预防的目的 ,应将缺血性卒中增加到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的绝对危险因素的计算公式中。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纳入高风险因素,并将更为广泛的缺血性卒中纳入结局,会使高危患者数量大幅度增加,这可能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Stroke,2012,43:01-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HA科学报告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风险预测 卒中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纳入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工具(节选第二部分)
5
作者 滑蓉蓉 余杨 +1 位作者 王春育 张伟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2期957-965,共9页
4.3.5颈动脉干预试验卒中患者心血管结局事件的另外一些研究数据,来自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研究。但是仅有2项研究在报告了卒中和死亡发生率的同时,也报告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的长期发生率。
关键词 AHA科学报告 心血管疾病 风险评估 风险预测 卒中 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张旻 赵延延 +13 位作者 田少芳 高晓津 杨进刚 苏淑红 许海燕 吴元 乔树宾 胡奉环 宋雷 王杨 李卫 金辰 杨跃进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组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52-857,共6页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分层情况和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治疗的现状。方法: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0日入选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CAMI)的1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评估其发病前的ASCVD危险分层情况,并调查不同危险分层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结果:在309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11950例(38.6%)患者为ASCVD低危人群,5360例(17.3%)患者为ASCVD中危人群,ASCVD高危、极高危人群分别占25.8%(7990例)和18.3%(5652例)。仅5.7%的高危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为22.4%;极高危患者中仅16.4%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ASCVD二级预防,LDL-C达标率仅18.3%。结论:我国超半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为ASCVD低中危患者,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一级、二级预防的比例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危险分层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研究论著比较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润思 季润青 +6 位作者 苗逢雨 李威 李佳颖 黄星荷 邢福威 李静 李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68-873,共6页
目的:描述并比较全球及我国近五年(2016~2020年)发表心血管领域研究论著的数量、质量和影响,评价我国整体和主要医院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方法:在PubMed检索全球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 目的:描述并比较全球及我国近五年(2016~2020年)发表心血管领域研究论著的数量、质量和影响,评价我国整体和主要医院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科研产出及影响力。方法:在PubMed检索全球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发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研究论著,比较不同国家和机构的研究论著的数量与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高引用量论著等质量指标,并描述其研究主题分布。结果:2016~2020年,我国共发表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研究论著26711篇,仅次于美国(48840篇),其中高引用量论著与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的论著占比均在全球排名第8。我国研究者牵头的被欧美权威临床指南引用的论著有66篇,排名第7。全球发表研究论著数量最多的20家医院有5家来自我国,其中最高的排名第5。我国高引用量论著、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论著数量最高的医院分别排第12、16名,牵头被欧美指南引用的研究论著数量最多的医院排第14名。结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研究论著数量已经稳居全球第2名,而论著的质量和影响距离领先国家仍有差距,国内领先医院的引领作用尚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论文层面计量 临床指南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洛尤单抗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基于FOURIER研究中国亚组的探索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丽华 李为民 +3 位作者 姚朱华 陈纪言 董军 李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 目的:基于FOURIER研究评估依洛尤单抗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FOURIER研究中纳入的1021例中国ASCVD患者进行事后的数据分析,模拟出延长中国亚组患者研究治疗时长至与全球和亚裔人群治疗时长相似或更长时间时的主要终点获益。其中ASCVD患者均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仍≥1.8 mmol/L,基于他汀类药物治疗上又随机接受依洛尤单抗或安慰剂治疗[依洛尤单抗组(n=509)和安慰剂组(n=512)],主要终点为至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因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复合终点)的时间,以最早事件发生时间为准。结果:48周时,与安慰剂组相比,依洛尤单抗组LDL-C较基线的平均百分比变化差值为-68.08%(95%CI:-70.92~-65.24,P<0.01)。基于全球和亚裔人群数据,模拟得到中国人群依洛尤单抗组相比安慰剂组主要终点的5年HR(95%CI)分别为0.86(0.71~1.06)和0.78(0.63~0.95),且HR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依洛尤单抗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74.7%和73.2%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在中国ASCVD患者中,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依洛尤单抗较安慰剂进一步将LDL-C降低68.08%,且长期用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总体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洛尤单抗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临床获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分析用于心血管疾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黄晓红 曾俊童 +1 位作者 胡圣懿(综述) 郑哲(审校)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2-226,共5页
心电信号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状态信息,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复杂心电信号分析逐渐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临床运用最广泛的心电信号源,心电图(ECG)所记录与反映的心脏周期性电活动变化图像,具有获取便... 心电信号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心血管功能状态信息,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复杂心电信号分析逐渐成为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临床运用最广泛的心电信号源,心电图(ECG)所记录与反映的心脏周期性电活动变化图像,具有获取便捷、价格低廉、信息丰富的特点,对心血管疾病的诊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光电容积脉搏波(PPG)信号作为一种新型心电信号,常与可穿戴设备等结合以实现持续心电监测,显示出其独特价值。本文总结了近年基于AI技术的ECG和PPG分析以辅助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的关注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心电信号 心电图 光电容积脉搏波 疾病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昀徽 王硕 +4 位作者 王小康 郑晓冰 陈皓生 王欣 崔永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81-786,共6页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是通过将拥有组织特异性的靶标分子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继而使超声造影剂聚集在靶器官或组织处以增强声学信号,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活体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或局部靶向治疗的目的,为疾病的早期诊...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是通过将拥有组织特异性的靶标分子连接到超声造影剂表面,继而使超声造影剂聚集在靶器官或组织处以增强声学信号,实现定性和定量分析活体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或局部靶向治疗的目的,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方法。系统阐述超声造影技术、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种类和特征,并对超声造影剂在血栓溶解及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在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价、疾病诊断、疾病监测及靶向治疗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剂 血栓溶解 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15
11
作者 高晓津 杨进刚 +15 位作者 杨跃进 许海燕 吴元 李卫 王扬 唐欣然 孙毅 乔国芳 宋雷 伏蕊 孙慧 严欣欣 董秋婷 张璇 叶蕴青 金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 目的:描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的数据,选取从2013-01-01至2014-03-31期间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07家医院连续入选的AMI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选患者从发病至医院就诊的时间在7天之内。危险因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糖尿病;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包括缺乏运动、喜食肥腻食物;不可纠正危险因素包括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结果:该研究共收集17 773例AMI患者,在数据资料填写完整并纳入分析的15 998例(90%)患者中,71.1%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74.0%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1.8±15.0)岁,平均体重指数为(24.6±12.2)kg/m2。在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中,吸烟(54.4%)、超重/肥胖(53.9%)和高血压(51.2%)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19.5%)和血脂代谢异常(7.7%)。26.6%的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危险因素,而8.7%的AMI患者没有任何可纠正的危险因素。3.6%的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76.2%的患者经常进食肥腻饮食,79.6%的患者缺乏运动。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年龄较高[(67.4±14.4)岁vs(59.8±14.8)岁],合并高血压(61.8%vs 47.5%)和糖尿病(25.5%vs 17.4%)的患者更多;而男性患者中正在吸烟/有吸烟史(69.2%vs 12.1%)和有血脂代谢异常病史的患者(8.1%vs 6.7%)显著多于女性(P均<0.05)。≤55岁的患者占27.9%,其中男性(88.9%vs 68.2%)、体重指数[(25.2±8.4)kg/m2 vs(24.4±13.3)kg/m2]、血脂代谢异常(10.0%vs 6.8%)、吸烟(70.1%vs 48.3%)、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6.6%vs 2.4%)和肥腻饮食(83.4%vs 73.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年龄>55岁的患者(P均<0.05);而>55岁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5.3%vs 40.7%)和糖尿病(21.1%vs 15.2%)的患者比例高于≤55岁患者(P均<0.05)。结论:超过1/4的中国AMI患者有≥3个可纠正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半数以上AMI患者有吸烟史、超重/肥胖和高血压;近80%的AMI患者有肥腻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心血管危险因素 吸烟 超重/肥胖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长期预后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敏 林章宇 +4 位作者 丰雷 朱成刚 尹栋 杨跃进 窦克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0-1056,共7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具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预后特征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PCI的患者26771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具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预后特征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PCI的患者26771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提示的钙化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无或轻度钙化组和中重度钙化组,比较两组PCI后的长期预后特征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主要终点事件为3年靶血管失败(TVF),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TV-MI)及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TVR)在内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4105例(15.33%),无或轻度钙化患者22666例(84.67%)。与无或轻度钙化组比,中重度钙化病变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病变较为复杂(包括累及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开口处病变和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3年,中重度钙化患者具有更高的TVF率(5.31%vs.4.65%;HR=1.162,95%CI:1.004~1.344,P=0.044)、心原性死亡率(1.24%vs.0.64%;HR=1.996,95%CI:1.451~2.747,P<0.001)以及TV-MI发生率(0.85%vs.0.61%;HR=1.449,95%CI:1.000~2.101,P=0.049)。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术前SYNTAX评分高、合并三支或左主干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以及未使用血管内超声是中重度钙化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具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在接受PCI后,其TVF、心原性死亡、TV-MI发生风险均高于无或轻度钙化患者。高龄、合并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以及未使用血管内超声是中重度钙化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 中重度钙化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长期预后特征 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外科术后阿加曲班与肝素动静脉冲洗的抗凝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芳芳 张海涛 +3 位作者 张永辉 周宏艳 杜雨 王冀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18-522,共5页
目的比较术后阿加曲班与肝素两种方法实施动静脉冲洗抗凝的效果,观察其是否能有效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 目的比较术后阿加曲班与肝素两种方法实施动静脉冲洗抗凝的效果,观察其是否能有效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抗凝的不同分为肝素动静脉抗凝组(肝素组,n=350,给予含10mg肝素的生理盐水250ml),阿加曲班动静脉抗凝组(阿加曲班组,n=396,给予含2.5mg阿加曲班的生理盐水250ml),监测两组血小板数量、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发生的出血或血栓事件,两组HIT相关4Ts评分及HIT抗体阳性患者数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当天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及第5天后肝素组血小板明显低于阿加曲班组[(137.7±44.8)×10~9/L vs.(144.9±49.9)×10~9/L,P=0.039;(122.8±50.0)×10~9/L vs.(135.7±57.7)×10~9/L,P=0.030)。根据4Ts评分法诊断,肝素组有13例患者4Ts为中高分,其中7例患者HIT抗体阳性(2.0%),抗体阳性患者启动标准的阿加曲班抗凝治疗。阿加曲班组有5例4Ts中高分,2例HIT抗体阳性(0.5%),启动标准的阿加曲班抗凝治疗,未发生出血事件。肝素组总体血栓事件较阿加曲班组多。术后两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外科术后常规使用阿加曲班行动静脉冲洗抗凝对血小板数量影响小,可减少HIT的发生,同时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加曲班 肝素 心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患者心血管相关药物的应用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娟 张涛 +3 位作者 杨艳敏 朱俊 张晗 邵兴慧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5期422-428,共7页
目的探讨心血管相关药物在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对临床结局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心血管用药治疗情况。根据心血管药物应用数量,... 目的探讨心血管相关药物在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对临床结局事件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全国20家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房颤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和心血管用药治疗情况。根据心血管药物应用数量,将患者分为多重用药(≥5种心血管药物)组和无多重用药(<5种心血管药物)组;进行1年随访,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再入院。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选2015例房颤患者,平均心血管药物数量(3.4±1.9)种,多重用药患者570例(28.3%)。与无多重用药患者相比,多重用药患者的体质指数、血压和CHA 2DS 2-VASc评分更高,吸烟史、永久性房颤、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OR=1.013,95%CI:1.004~1.023)、阵发性和永久性房颤(OR=1.424,95%CI:1.037~1.956;OR=1.588,95%CI:1.183~2.132)、高血压(OR=2.484,95%CI:1.912~3.226)、冠心病(OR=2.489,95%CI:1.965~3.152)和心力衰竭(OR=3.168,95%CI:2.518~3.985)为房颤患者多重用药的预测因素(均为P<0.05)。多重用药组1年随访的再入院事件显著多于无多重用药组(均为P<0.05),两组其他终点事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多重用药(OR=1.431,95%CI:1.142~1.795)、睡眠呼吸暂停(OR=1.720,95%CI:1.034~2.862)、2型糖尿病(OR=1.428,95%CI:1.093~1.865)和心力衰竭(OR=1.962,95%CI:1.581~2.432)是房颤患者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本研究中房颤患者未应用抗凝药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抗血小板治疗;而在多重用药患者中,冠心病和抗血小板治疗为未应用抗凝药治疗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多重心血管相关用药在中国急诊房颤患者中较为普遍,是房颤患者1年随访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死亡、卒中和大出血事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用药 心房颤动 急诊 再入院 死亡 卒中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彦 贾友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6-1108,共3页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始在肝移植和心血管手术中应用。2004年推出的血小板图检测(plateletmapping)技术,基于不同凝血通路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监测血小板聚集过程和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手术围术期抗纤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倩 吕红 +1 位作者 刘岳 石佳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830-835,共6页
大量出血和异体输血是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显著增加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并恶化远期预后。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并应用,抗纤溶治疗作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的核心内容,可显著减少心血管手术围术... 大量出血和异体输血是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显著增加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并恶化远期预后。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推广并应用,抗纤溶治疗作为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的核心内容,可显著减少心血管手术围术期出血和输血。在成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丰富的临床试验已证实赖氨酸类似物作为抗纤溶药物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抗纤溶药物在非体外循环心血管手术、小儿心血管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仍然不足。此外,近年来亦有关于抗纤溶药物的局部使用及相关机制的报道。本文拟就心血管手术围术期抗纤溶治疗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手术 抗纤溶治疗 氨甲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变异及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单核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和10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高强 于晖 +4 位作者 陈敬洲 赵连成 任福秀 史平 武阳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89-595,共7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基因变异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缺乏体力活动、超重等]与单核细胞分泌IL-6和IL-10的关系.方法:2010年在北京社区人...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10基因变异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ygen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缺乏体力活动、超重等]与单核细胞分泌IL-6和IL-10的关系.方法:2010年在北京社区人群随机抽取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的40名51 ~80岁的健康人,收集吸烟、饮酒资料,测量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指标,并检测IL-6(rs1800796、rs1524107、rs2066992)、IL-10基因变异(rs1800872、rs1554286、rs3021094).分离静脉血单核细胞,在RPMI 1640培养液中培养24 h,分为二等份,一份加入ox-LDL(50 mg/L)刺激,另一份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继续培养48 h,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IL-6和IL-10的浓度.结果:配对Wilcoxon检验显示,与PBS培养液相比,ox-LDL培养液中单核细胞分泌IL-6、IL-10以及IL-6/IL-10显著升高(P<0.01).以PBS和ox-LDL培养液中IL浓度作为重复测量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后,重复测量的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显示,超重者(BMI≥26 kg/m2)单核细胞分泌IL-10显著低于体重较轻者(P =0.007),IL-6/IL-10则显著高于体重较低者(P=0.003);缺乏体力活动者[metabolic equivalent of energy,METS< 166 kJ/(kg&#183;d)]单核细胞分泌的IL-6/IL-10显著高于体力活动较高者(P=0.046);饮酒者单核细胞分泌的IL-6和IL-10显著高于不饮酒者(P =0.049和0.00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eholesterol,HDL-c)较高者(≥56.4 mg/dL)单核细胞分泌IL-6显著升高(P=0.027);IL-10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rs1800872、rs1554286、rs3021094)与ox-LDL对单核细胞分泌IL-10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5),IL-6基因SNP与ox-LDL无显著交互作用.结论:ox-LDL、缺乏体力活动、超重等心血管因素与炎症-抗炎平衡向炎症方向偏斜密切相关,IL-10基因和ox-LDL的交互作用与抗炎细胞因子IL-10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变异(遗传学) 运动活动 超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整合医学视角看心血管学科未来发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胡盛寿 张浩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21,共3页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首位疾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基石,但专科的进一步细化也带来相当多的弊端。因此,需要以患者为核心,摒弃学科的分野,将各种医学知识和防治手段有机融合,...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首位疾病。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基石,但专科的进一步细化也带来相当多的弊端。因此,需要以患者为核心,摒弃学科的分野,将各种医学知识和防治手段有机融合,构建一个新的整合医学体系去培养年轻医师,切实控制心血管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整合医学 医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成人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数据库的构建 被引量:20
19
作者 顾大川 郑哲 +10 位作者 赵韡 张恒 饶辰飞 袁靖 高华炜 张士举 侯剑峰 赵艳 张颖 李卫 王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介绍中国成人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数据库构建思路和功能,供国内类似数据库参考。方法:通过参考同类数据库,并结合我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现状、硬件条件和国际数据交流的需求,进行变量筛选、元数据创建及数据库逻辑构建等工作。最... 目的:介绍中国成人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数据库构建思路和功能,供国内类似数据库参考。方法:通过参考同类数据库,并结合我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现状、硬件条件和国际数据交流的需求,进行变量筛选、元数据创建及数据库逻辑构建等工作。最终构建基于网页的能够进行跨数据库交换并具备多种功能的心血管外科信息交流平台。结果:数据库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危险因素、医疗活动及终点事件等超过300个不同种类的变量,参照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数据标准,可进行跨领域数据对接;收录受试者围术期所有重要信息,同时具有自动逻辑核查、研究进度自动统计、研究数据导出和电子病历数据导入功能。结论:中国成人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数据库是一个符合我国心血管外科发展现状,具有中国成人心血管外科特征,同时兼顾国际对接和交流的数据研究服务平台,将在医疗质量改善以及临床科研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外科手术 数据库 计算机方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 被引量:31
20
作者 刘洋 张舒媛 +5 位作者 司斌 侯志辉 杨云云 冯聪蕊 吕滨 张伟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94-899,共6页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进行CCTA检查且...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技术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预测的评估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门诊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进行CCTA检查且显示冠状动脉斑块阳性的患者517例,其中男性327例,女性190例。根据CCT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222例)和混合斑块组(295例),应用128排螺旋CT进行冠状动脉图像的重建与分析。通过电话、查阅病历以及联系主管医师等方式随访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原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急性心力衰竭。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斑块易损性的相关危险因素,计算OR和95%CI;采用Cox生存回归模型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计算HR和95%CI。结果:本研究517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9±8.4)岁,男性占63.2%。混合斑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钙化斑块组(P<0.05)。混合斑块组的脂质成分负荷和纤维成分负荷显著高于钙化斑块组(P=0.01),造成的血管狭窄率显著大于钙化斑块组(P=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脂质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斑块易损性的风险增加(OR=2.30,95%CI:1.45~3.64;P<0.001),而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与斑块易损性风险呈负相关(OR=0.73,95%CI:0.38~0.91;P<0.001)。平均随访15个月(范围3~2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结束时,有42例(8.1%)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纤维成分高负荷的斑块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HR=3.33,95%CI:1.24~8.98;P=0.02),钙化高负荷的斑块也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HR=4.29,95%CI:1.47~12.46;P=0.01)。结论:通过CCTA技术检测冠状动脉斑块总体积、脂质成分负荷、纤维成分负荷、钙化成分负荷等指标在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价中具有应用价值,尚需多临床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性斑块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