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冯天捷 陈柯萍 +3 位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T-D的122例患者,入选前1个月内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在起搏器植入前测定hsCRP,根据术后程控随访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n=48)和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n=74)。比较hsCRP结果与术后6个月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有无相关性。结果:入选122例患者中,男性99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发作室性心律失常189次;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基线hsCRP水平高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6.97±3.57)mg/L vs(2.13±1.8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的心房颤动病史患者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有晕厥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族史以及其他炎症指标如血沉和白细胞计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器械治疗前病情稳定,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hsCRP升高与ICD或CRT-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有相关性,但不是唯一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高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3例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3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6 位作者 张澍 张大伟 张凤文 葛怡 胡继强 廖自立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9.22岁(3.75岁~14岁),平均体重33.2公斤(15公斤~98公斤)。结果:83例患儿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后随访(18±12)月。83例患儿急性期消融成功76例,成功率91.56%(76/83);随访期复发8例,复发率为9.63%(8/8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4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预激综合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例;急性期均消融成功,成功率为100%。室性早搏21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9例,右心室流入道7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两种形态早搏1例;急性期18例消融成功,3例消融不成功。4例室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其中1例为室间隔缺损术后,其余3例为特发性的。心房扑动2例,均为心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术后根治,随访期无复发。房性心动过速1例,未标测到理想的靶点未予消融。1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型心肌病术后3天即出现复发。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死亡,无出血)。结论:在我们这个研究组中,射频消融手术被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科患儿中,我们还需要一个更长期的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儿科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靖 刘霄燕 +9 位作者 楚建民 韦伟 郭琦 赵英杰 王宇彬 谭洪勇 张莹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室性心动过速(VT)6种。在窦律下,应用CARTO系统建立RVOT的三维电解剖电压图。标测心内膜电压的分类标准为:〈0.5mv为低电压区,在0.5~1.5mV之间为电压移行区,〉1.5mV为高电压区。在此电压标测基础上,分析成功消融靶点所处区带的分布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38例(84.4%)患者记录到48种(85.7%,48/56)RVOT室早/VT,并得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靶点记录在高电压区的1种(2.0%),移行区44种(91.7%),低电压区3种(6.3%)。结论: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多位于电压移行区。电压标测有助于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右心室流出道 三维电解剖电压图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9
5
作者 华伟 牛红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25-627,共3页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处理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针对真实世界中不同临床状态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诊治及心脏性猝死防治策略给出了建议和指导。指南推荐基因分析作为猝死尤其年轻猝死患者尸检的基本内容。强调针对基础疾病个体化、优化药物治疗的同时,提升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射频消融的应用级别,并首次推荐可穿戴式除颤器和皮下除颤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霄燕 王靖 +4 位作者 楚建民 赵英杰 郭琦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异常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SC-IVAs)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成功消融ASC-IVAs患者29例(ASC-IVAs组),另选我院同期成功消融的右心室流出道IVAs患者10例(IVAs对照亚组)和左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 目的 :探讨异常电位对主动脉窦起源室性心律失常(ASC-IVAs)消融靶点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成功消融ASC-IVAs患者29例(ASC-IVAs组),另选我院同期成功消融的右心室流出道IVAs患者10例(IVAs对照亚组)和左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1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对照亚组]作为对照组。建立三维激动/解剖标测图,分析两组间异常电位的发生和分布,及ASC-IVAs组中异常电位与消融靶点的关系。结果 :ASC-IVAs组患者前电位发生率、消融前后晚电位平均振幅和消融后QRS-晚电位间期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ASC-IVAs组中,与非成功消融点相比,成功消融靶点的前电位平均振幅较小(P<0.05),且消融前后晚电位发生率显著增高(P<0.05)。QRS-晚电位延迟对ASC-IVAs患者成功靶点的预测敏感度为72%,特异度为100%。结论 :ASC-IVAs消融靶点处常可记录到前电位和晚电位,其中晚电位指导消融的意义较大,晚电位延迟可作为成功消融靶点较为敏感和特异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主动脉窦 异常电位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急症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 被引量:35
7
作者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型循环心电监测仪。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需寻找诱因,进行病因治疗及纠正可逆性因素。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必要时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症状性心动过缓 起搏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消融室性心律失常的现状和未来 被引量:3
8
作者 马坚 刘旭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61-863,共3页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 运用导管消融的方法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已经广泛用于临床。术前运用心电图、心脏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辅助检查手段和起搏标测、激动标测、基质标测、电压标测和起搏拖带等标测方法,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起源点位置和制定合理的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策略具有很大的帮助。导管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成功率高、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一线治疗。而对于疤痕介导性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只是药物治疗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辅助手段。目前导管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终点和对患者的临床长期受益,还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的多中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消融 室性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廖自立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8-400,共3页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心力衰竭和猝死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病例40岁前甚至在儿童期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以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心力衰竭和猝死为特征的遗传性心肌病,大多数病例40岁前甚至在儿童期死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此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以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心脏源性猝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2)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并发症及处理(续1)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焰 郑黎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共3页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但也伴随各种并发症,其中某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性的。本文简要介绍心房颤动消融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情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6) 心脏性猝死——一个不容忽略的临床问题(续5)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324,共2页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之首。心肺复苏可有效处理心脏骤停,心脏转复除颤器、射频消融均是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手段。目前应该积极开展二级预防,重视一级预防,防治工作除了着眼于积极预防和治...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之首。心肺复苏可有效处理心脏骤停,心脏转复除颤器、射频消融均是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手段。目前应该积极开展二级预防,重视一级预防,防治工作除了着眼于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外,急需开展相关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教育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 一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 (5)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新指南带来的启示(续4) 被引量:3
12
作者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4-246,共3页
在总结近年来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ACC/AHA/HRS)推出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指南关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 在总结近年来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ACC/AHA/HRS)推出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指南关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适应证的进展。就生理性起搏方面,强调通过优化起搏参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室心尖部起搏,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器械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识别心律失常导致误放电一例
13
作者 陈若菡 陈柯萍 +1 位作者 唐闽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4-44,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1岁,有冠心病伴有陈旧性心肌梗死(高侧壁、前间壁)病史15年.2004年3月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我院经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Gem 7227Cx,美国Medtronic公司).术中参数测试如下:起搏阈值为0.4 V/0.5 ms,R波高度为15.4 mV,起搏阻抗为1060 Ω,高压阻抗为15 Ω,除颤阈值为15 J.术后1个月因ICD连续放电急诊入我院,心电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170~190次/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心电图 ICD 心律失常 起搏 陈旧性心肌梗死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图示 美国 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治疗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薛聪 华伟 +4 位作者 蔡迟 丁立刚 牛红霞 王靖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入选86例CRT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分为反应组(n=43)和无反应组(n=43)。比较两组患者CRT植入后不同时期QRS...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复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入选86例CRT植入患者,根据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绝对值是否较基线水平提高≥10%,分为反应组(n=43)和无反应组(n=43)。比较两组患者CRT植入后不同时期QRS间期、校正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Tp Te间期)等复极离散度指标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情况。结果:反应组患者术后1年QRS间期和Tp Te间期较术前和术后<24 h明显缩短(P均<0.05),而无反应组各时期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年中,反应组室性早搏(PVCs)和室性早搏连发(PVC runs)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无反应组[lg PVCs:(1.78±0.77)vs(2.73±0.61);lg PVC runs:(0.64±0.48)vs(1.98±0.72),P<0.05]。分别对CRT术后lg(PVCs)和lg(PVC runs)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后<24 h的Tp Te间期是lg(PVCs)和lg(PVC runs)的独立预测因素(B=0.143,比值比=1.154,P=0.001;B=0.122,比值比=1.047,P=0.001)。结论:CRT心室逆重构可以减小复极离散度,降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术后当天的Tp Te间期时限对CRT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事件有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脏再同步治疗 TpTe间期 跨壁复极离散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心肌代谢显像探测左心室室壁瘤的存活心肌及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对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易剑 侯翠红 +14 位作者 田丛娜 王伟学 魏红星 赵敏 郭风 褚克维 耿庆海 王琦 姜楠 张宗耀 张利霞 张健 田月琴 张晓丽 刘秀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52-1156,共5页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 目的:评估左心室室壁瘤部位存活心肌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室壁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160例左心室室壁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心肌代射显像。定量门控心肌断层软件获得患者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心肌灌注和代谢显像图像半定量分析,获得心肌灌注和代谢的异常分,以及灌注-代谢不匹配分(MMS)。室壁瘤部位MMS≥2.0,定义为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160例患者根据室壁瘤部位心肌存活情况分为无心肌存活组(n=97)和有心肌存活组(n=63),两组患者进一步根据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分为4个亚组:无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为组1(n=68)、无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为组2(n=29)、有心肌存活且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3(n=50)、有心肌存活且有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组4(n=13)。平均随访(50±7)个月,心原性死亡为随访终点。Kaplan-Meier方法获得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比较率的差异。结果:160例患者的平均LVEF为(34±11)%。共19例(11.9%)患者发生心原性死亡。组1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达94.1%,但是与组2(89.7%)、组3(86.0%)的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4的生存率(61.5%)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风险比(HR)=5.101,95%可信区间(CI):1.853~14.044,P=0.002]、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GPET)-ESV(HR=1.009,95%CI:1.002~1.015,P=0.013)、室壁瘤部位MMS与室性心律失常交互作用(HR=1.368,95%CI:1.113~1.681,P=0.003)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治疗(HR=0.199,95%CI:0.054~0.742,P=0.016)则降低心原性死亡风险。结论:室壁瘤患者如果室壁瘤部位有存活心肌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为高危患者,需要对这类患者早期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手术+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以改善其长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存活率 放射性核素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对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和认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4,共2页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病理 心脏起搏器 治疗 心脏传导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原性猝死预防指南》解读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郝素芳 浦介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02期37-47,共11页
2015-08-29,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新版《室性心律失常(VA)管理和心原性猝死(SCD)预防指南》^([1]),并同步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及Europace杂志,该指南是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ESC 2006年VA治疗及SC... 2015-08-29,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公布了新版《室性心律失常(VA)管理和心原性猝死(SCD)预防指南》^([1]),并同步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及Europace杂志,该指南是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ESC 2006年VA治疗及SCD指南的更新。由于2014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亚太心律学会(APHRS)VA专家共识新近发表,本指南将重点放在SCD的预防上。指南首先综述了SCD的定义、流行病学、预防及VA的治疗,之后分别对冠状动脉疾病(CAD)、左心功能不全、心肌病、遗传性原发心律失常综合征等8类心律失常人群进行了全面论述。现对其要点及亮点归纳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治疗 心原性猝死 预防 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瑛 陈若菡 +3 位作者 孙奇 戴研 马坚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600,共5页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 目的:分析单中心晕厥住院患者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和病因分布情况。方法:入选2014-09至2017-04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收治的晕厥患者,依据晕厥诊断与治疗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危险分层,并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分布。结果:在5 191例住院患者中,入选了末次晕厥发生在入院前180天内的300例患者,男性177例(59.0%),平均年龄(57.7±15.4)岁,29例(9.7%)为复发性晕厥,242例(80.7%)为高危患者;144例(48.0%)患者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266例(88.7%)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其中214例(71.3%)为心原性晕厥、44例(14.7%)为神经介导反射性晕厥、8例(2.7%)为低血容量及体位性低血压性晕厥。缓慢型心律失常最多见,为112例(37.3%)。结论:在本中心晕厥住院患者中,绝大多数可明确病因,高危晕厥患者和缓慢型心律失常比例高,针对病因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原性晕厥 反射性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 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监测系统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被引量:25
19
作者 戴研 杨杰孚 +4 位作者 周玉杰 梁兆光 李康 丁燕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HM)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03至2010-12在全国97家医院植入德国Biotronic公司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患者,共628例。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起搏器信息,特殊报警...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HM)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03至2010-12在全国97家医院植入德国Biotronic公司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患者,共628例。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起搏器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将异常报警事件分为两类:疾病相关事件和系统相关事件;前者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植入后3个月、6个月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结果:628例患者中,13例患者一直没有信息传输(2.1%),其余615例患者有137例患者没有异常事件的报警(22.3%),其余478例(77.7%)均可见异常报警事件;HM发现异常事件的时间均早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房颤事件中共141例记录到至少一次房颤发作,且6个月随访期间,房颤平均负荷逐渐而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对于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HM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相关事件及起搏系统相关异常,特别是对房颤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并可能给病人带来临床长远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家庭监测 注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俊 方丕华 +5 位作者 侯煜 李晓枫 侯翠红 马坚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颤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律。术后3个月开始规律临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间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或)远程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s。结果:在69例次房颤消融术中,17例次(24.6%)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45例次(65。2%)应用药物复律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手术结束时62例次(89.9%)恢复窦律],7例次(10.1%)未能恢复窦律。在平均28(4~56)个月的随访期消融治愈率为58.3%(35/60)。在69例次消融术中,消融直接恢复窦律患者与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患者随访期治疗成功率相似[52.9%(9/17)VS48.9%(22/45),P=0.78],随访恢复窦律者较未能恢复窦律者治疗成功率较高[50.0%(31/62)VS28.6%(2/7),P=0.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并非持续性房颤消融手术的必要终点。但是,手术结束时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复发 窦性心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