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徽县小麦条锈病大流行的原因分析及今后对策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雪峰 朱宝莹 刘兆瑞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0期34-36,共3页
徽县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徽成盆地。属陇南小麦条锈病早发、常发流行区,在全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阶段,起着由岭南向渭北地区扩散传播菌源的桥梁作用。自1984年有记载以来的32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条锈病危害,每年大约损失小... 徽县位于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徽成盆地。属陇南小麦条锈病早发、常发流行区,在全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阶段,起着由岭南向渭北地区扩散传播菌源的桥梁作用。自1984年有记载以来的32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受条锈病危害,每年大约损失小麦50—250万公斤。1964、1977两年为特大流行年份,各减产小麦255万公斤和850万公斤,占当年小麦总产的21.1%和28.2%。1989年为大流行年份,全县24.2万亩冬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经验和做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晓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年第14期56-57,共2页
徽县把创新贯穿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的全过程,通过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完善农技推广网络体系、强化基础设施、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增强农技服务职能,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了全县农技推广工作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农技服务体系 改革创新 经验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在徽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蒲福如 张敬佩 +3 位作者 母桂珍 杨晓辉 范宁献 师鹏敏 《甘肃农业科技》 1999年第4期40-41,共2页
徽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嘉陵江上游,境内海拔704~2314m,年平均气温12℃,降水量745mm,日照时数1726h,无霜期185~210d,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小麦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1.4... 徽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的嘉陵江上游,境内海拔704~2314m,年平均气温12℃,降水量745mm,日照时数1726h,无霜期185~210d,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小麦是该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1.4万hm2,分布在海拔704~1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特点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中药材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被引量:1
4
作者 蒲福如 母桂珍 +2 位作者 袁义强 李萍 王秀珍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12期38-39,共2页
在分析徽县中药材资源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落实 ,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药材新品种 ,增加投入、普及药材种植管理新技术 ,依靠种植大户带动规模化发展 ,培育... 在分析徽县中药材资源及分布状况的基础上 ,针对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搞好落实 ,引进、示范和推广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药材新品种 ,增加投入、普及药材种植管理新技术 ,依靠种植大户带动规模化发展 ,培育药材收购批发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徽县中药材今后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县 中药材 生产现状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农业病虫及害虫天敌资源调查
5
作者 朱宝莹 马本忠 李雪峰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3-35,共3页
徽县位于陇南山区,地处嘉陵江上游岭南温暖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无霜期20天,≥10℃积温3445~4047℃,海拔704~2504米。气候湿润,垂直差异明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植物种类多样,农业病... 徽县位于陇南山区,地处嘉陵江上游岭南温暖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在700毫米以上,无霜期20天,≥10℃积温3445~4047℃,海拔704~2504米。气候湿润,垂直差异明显。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不同的生态环境,构成了植物种类多样,农业病虫种类亦多,且发生频繁,为害严重,害虫天敌资源也较丰富等特点。为了掌握农作物主要病虫及天敌的种类、数量与分布,进行分区设防,我们从1982年起先后参加了省、地、县有关农业病虫草害及害虫天敌资源调查,现将基本查明的主要农作物病虫及害虫天敌概述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病虫害 天敌资源 调查 徽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夏大豆耕制演变、生态类型划分及增产途径
6
作者 郭承新 马本忠 +1 位作者 李雪峰 母桂珍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0期10-11,共2页
大豆是我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中夏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复种作物的90%左右。近3年,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亩产100公斤左右,总产超过1000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1%。每年为城乡豆制品加工业提供原料500万公斤以上,... 大豆是我县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中夏大豆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复种作物的90%左右。近3年,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万亩左右,亩产100公斤左右,总产超过1000万公斤,占全县粮食总产的11%。每年为城乡豆制品加工业提供原料500万公斤以上,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在1000万元以上,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0%上下。因此,进一步发展大豆生产对于稳定农民经济收入,完成农业生产计划,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耕制演变 生态类型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徽县旱粮高产栽培途径与措施
7
作者 宋希郊 杨淑英 +1 位作者 王秀珍 李莉珍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3-14,共2页
徽县位于西秦岭南麓陇南徽成盆地中段,北部为中切割地貌,南部为深切割地貌,中部为丘陵地貌。由于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冬小麦、玉米、高粱、水稻以及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生产。但是,由于在全县现... 徽县位于西秦岭南麓陇南徽成盆地中段,北部为中切割地貌,南部为深切割地貌,中部为丘陵地貌。由于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适宜冬小麦、玉米、高粱、水稻以及大豆、油菜等粮油作物生产。但是,由于在全县现有45万亩耕地中,有35万亩山地,其中粮食作物面积占了全县耕地面积的88%,对粮食生产影响极大。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梯田面积太少,迄今只有12万亩,其余皆为“三跑”低产田,耕层浅,地力贫瘠,加上有机肥投入少,化肥施用方法不当,肥料利用率低,耕作栽培粗放等,成为粮食上台阶的限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旱粮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麦田杂草名录初报
8
作者 马本忠 李雪峰 +1 位作者 张敬佩 母桂珍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1期34-35,18,共3页
徽县麦田杂草调查研究工作,自1987年开始,历时三年,初步摸清了麦田杂草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共采集杂草标本250号,经鉴定分届39科107属147种。现将名录初报如下: 1.菊科共20属35种,占24%,居第一位。其中有: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徽县麦田杂草调查研究工作,自1987年开始,历时三年,初步摸清了麦田杂草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共采集杂草标本250号,经鉴定分届39科107属147种。现将名录初报如下: 1.菊科共20属35种,占24%,居第一位。其中有:水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茵陈蒿(A. capillaris Thunb.)、艾蒿(A. argyi Levl et Vant)、黄花蒿(A. amua L)、臭蒿(A. hedinii Ostenf.)、阴地蒿(A. sylvatica Maxim)、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L.)、鬼针草(B. bipinnata L.)、狼把草(B. tripartita L.)。小花鬼针草(B. parviflora Willd.)、金盏银盘[B. biternata(Lour)Merr. et Shefff. ex Sherff)、白花鬼针草(B. bipinnata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 杂草 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中药材生产典型经验与产业化发展建议
9
作者 王秀珍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年第17期22-24,共3页
通过开展徽县中药材生产现状调查,总结生产典型经验,分析当前生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提出今后徽县中药材生产的措施建议,对促进徽县中药材向产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 徽县 中药材 典型经验 产业化发展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地膜冬小麦增产效果及主要栽培技术
10
作者 蒲福如 毋桂珍 +3 位作者 王秀珍 谢社平 杨晓辉 袁义强 《甘肃农业科技》 1999年第8期13-14,共2页
徽县属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小麦是主栽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都在13333hm2以上。近年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阶段性干旱的影响,以及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和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致使产量低而不稳,增产幅度不大,成为困扰... 徽县属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小麦是主栽粮食作物,历年种植面积都在13333hm2以上。近年来,由于降水量的减少和阶段性干旱的影响,以及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的丧失和技术上没有新的突破,致使产量低而不稳,增产幅度不大,成为困扰我县小麦生产上台阶的主要制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膜冬小麦 增产效果 技术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及拌种技术 提高防治效果——徽县粉锈宁拌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效果显著
11
作者 杨晓辉 王秀珍 耿杰 《农业科技与信息》 1999年第1期9-9,共1页
徽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微成盆地,海拔704~2314m,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745mm,全年日照时数1726小时。由于地势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甘肃省小麦条锈病早发常发流行区,也是条锈菌生理十种易变区。受大... 徽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位于西秦岭南麓,嘉陵江上游微成盆地,海拔704~2314m,年平均气温12℃,年降雨量745mm,全年日照时数1726小时。由于地势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甘肃省小麦条锈病早发常发流行区,也是条锈菌生理十种易变区。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在全省小麦条锈病流行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发生流行 拌种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中低产田的类型分布及改良途径
12
作者 杨晓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年第15期27-28,共2页
分析了徽县中低产田的类型、分布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改良中低产田、提高粮油产量与效益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
关键词 徽县 中低产田 类型分布 改良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改革开放三十年徽县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生产调研报告
13
作者 王秀珍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9年第18期21-23,共3页
通过对徽县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生产建议,对促进徽县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徽县 农业生产 调研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主要做法与启示
14
作者 杨晓辉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年第17期39-41,共3页
为了解决农作物施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徽县自2006年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强化服务职能,狠抓了土样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等... 为了解决农作物施肥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全县科学施肥整体水平,徽县自2006年实施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以来,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新技术推广模式,强化服务职能,狠抓了土样化验分析、田间试验等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大力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县 测土配方施肥 做法与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县发展冬油菜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
15
作者 宋希郊 王秀珍 谢玉平 《甘肃农业科技》 1997年第1期14-15,共2页
徽县发展冬油菜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宋希郊王秀珍谢玉平(徽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徽县742300)(徽县农技中心徽县742300)徽县盆地处于我国北方冬油菜种植关中亚区的西南边缘,与陕南川北亚区相接,也是半冬性与春性油菜种植的... 徽县发展冬油菜生产的主要技术措施宋希郊王秀珍谢玉平(徽县农业区划办公室徽县742300)(徽县农技中心徽县742300)徽县盆地处于我国北方冬油菜种植关中亚区的西南边缘,与陕南川北亚区相接,也是半冬性与春性油菜种植的过渡区。这一亚区旱作冬油菜生育期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栽培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新品种秦优8号引进试验示范初报 被引量:1
16
作者 母桂珍 杨晓辉 +2 位作者 王秀珍 张萍 张巧会 《甘肃农业科技》 2002年第4期16-17,共2页
徽县农技中心从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引进的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秦优 8号 ,经 2 a的试验示范表现成熟早 ,产量高 ,平均产量为 342 9.0 kg/ hm2 ,较对照品种秦油 2号增产 4 89.0 kg/ hm2 ,抗旱、抗寒性强 ,抗霜霉病和花叶病 ,中抗菌核... 徽县农技中心从陕西省咸阳市农科所引进的双低、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秦优 8号 ,经 2 a的试验示范表现成熟早 ,产量高 ,平均产量为 342 9.0 kg/ hm2 ,较对照品种秦油 2号增产 4 89.0 kg/ hm2 ,抗旱、抗寒性强 ,抗霜霉病和花叶病 ,中抗菌核病 ,可作为秦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秦优8号品种 引种 产量表现 特征特性 栽培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冷凉晚熟区地膜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17
作者 宋希郊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10-12,共3页
徽县南北山区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冬小麦种植区,由于地势高、山峰重叠、地附林畔,降水多、光热资源不足,这类地区的气温比全县平均低1.6~3℃,无霜期仅152~162天,冬小麦生育期长达280~300天。播种早,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而不稳,是影... 徽县南北山区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冬小麦种植区,由于地势高、山峰重叠、地附林畔,降水多、光热资源不足,这类地区的气温比全县平均低1.6~3℃,无霜期仅152~162天,冬小麦生育期长达280~300天。播种早,成熟晚,品质差,产量低而不稳,是影响这一地区小麦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县、乡农技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嘉陵镇铁山村太和庵社科技示范户农民贾文希,在认真总结冬小麦盖膜失败的教训后,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探索出的地膜冬小麦栽培方法,不仅解决了这类地区冬小麦的安全越冬、成熟不良和晚熟等问题,而且在产量上获得了突破。1989年试种的0.12亩地膜冬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冬小麦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旱作春玉米连续11年增产经验
18
作者 宋希郊 李莉珍 +1 位作者 王秀珍 阎永年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6-6,共1页
关键词 玉米 旱作 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油菜生产
19
作者 宋希郊 王秀珍 谢玉平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10-12,共3页
关键词 油菜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