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血液炎症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关系研究进展
1
作者 黄云秀 王亚楠 +2 位作者 刘东 吴波 刘峻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7-374,共8页
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自然病程或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增加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影响临床治疗决策。血脑屏障损伤是出血性转化的核心机制,炎症反应通过激活内皮细胞、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蛋... 出血性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自然病程或静脉溶栓、机械取栓等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增加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影响临床治疗决策。血脑屏障损伤是出血性转化的核心机制,炎症反应通过激活内皮细胞、招募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蛋白酶、活性氧等炎性介质,加剧血管损伤和血脑屏障损伤,促进出血性转化。血液炎症标志物可反映这一病理改变过程,为出血性转化的早期识别和风险分层提供重要信息。经典炎症标志物如基质金属蛋白酶⁃9、铁蛋白等已被证实可用于预测出血性转化,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高迁移率族蛋白B1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症小体等新型标志物在出血性转化中的作用机制及预测潜力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聚焦新型血液炎症标志物,阐述其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关联及研究进展,旨在为出血性转化的机制解析、精准预测及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炎症 生物标记 血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microRNA-146a、Aβ1-42蛋白、tau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3
2
作者 黄攀 徐敏(指导) +1 位作者 何晓英(指导) 易兴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9-863,共5页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Aβ1-42蛋白、tau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Aβ1-42蛋白、tau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98例作为试验组,另选取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相对表达水平,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中Aβ1-42蛋白及tau蛋白浓度。结果:试验组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相对表达量、Aβ1-42蛋白、tau蛋白浓度分别为(2.45±0.43)pg/ml、(37.43±6.75)pg/ml、(22.87±4.51)pg/ml,对照组外周血清中microRNA-146a相对表达量、Aβ1-42蛋白、tau蛋白浓度(0.98±0.12)pg/ml、(51.26±9.24)pg/ml、(13.64±2.91)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microRNA-146a与Aβ1-42蛋白呈负相关性(r=-0.882,P<0.05),与tau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清中存在microRNA-146a、Aβ1-42蛋白、tau蛋白的差异表达,且microRNA-146a可能是通过调控Aβ1-42蛋白而不是tau蛋白进而参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microRNA-146a Aβ1-42蛋白 TAU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突加冠综合征一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黄攀 徐敏 何晓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32-834,共3页
患者女性,73岁。主诉头颈部剧烈疼痛1天余,于2019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1天前(2019年1月3日9∶00)看电视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后颈部疼痛,呈牵扯样持续性剧痛,可忍受,转动头位时疼痛明显加重,但无明显放射痛,发作过程中伴颈部僵硬感,病程中... 患者女性,73岁。主诉头颈部剧烈疼痛1天余,于2019年1月4日入院。患者于1天前(2019年1月3日9∶00)看电视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后颈部疼痛,呈牵扯样持续性剧痛,可忍受,转动头位时疼痛明显加重,但无明显放射痛,发作过程中伴颈部僵硬感,病程中无言语不清、肢体麻木无力、畏寒发热、大小便异常、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与体征,无视物模糊、胸腹部束带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加冠综合征(非MeSH词)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miRNA-210-5P表达及其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攀 徐敏 何晓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14-520,共7页
目的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分析miRNA-210-5P及其靶基因功能。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诊断明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AS组,1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目的通过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外周血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分析miRNA-210-5P及其靶基因功能。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9月诊断明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CAS组,14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处理组受试者外周血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并以TargetScan和CoMeTa数据库进行靶基因预测、DAVID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O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或正常受试者(对照组,60例)相比,CAS组患者血清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升高(t=14.759,P=0.000)。其中,重度狭窄组(31例;q=23.028,P=0.000)、中度狭窄组(53例;q=6.657,P=0.000)、轻度狭窄组(62例;q=42.612,P=0.000)患者外周血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而中度狭窄组(q=34.538,P=0.000)和重度狭窄组(q=11.914,P=0.000)miRNA-210-5P相对表达量高于轻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亦高于中度狭窄组(q=16.983,P=0.000)。ROC曲线显示,miRNA-210-5P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至重度狭窄的曲线下面积为0.943,当最佳临界值为1.495时,其预测灵敏度90.33%、特异度92.54%;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miRNA-210-5P潜在靶基因包括VEGFA、KCMF1、HMGCS1、KLF12、EFNA3、GIT2等54个基因;GO分析显示,miRNA-210-5P靶基因功能主要富集于血管生成、神经元发育、DNA转录因子活性的正性调控、内皮细胞趋化性、细胞迁移与分化黏附等;对KEGG信号通路的检测显示,miRNA-210-5P靶基因主要富集于突触导向信号转导通路。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miRNA-210-5P表达上调,且可能通过调控多种靶基因而作用于突触导向信号转导通路中,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 微RNAS 基因 计算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