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邱国强 刘宝权 +4 位作者 周晓 白洪青 金伟 陈碧芽 李贺鹏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57-62,共6页
2018年8月—2019年6月,对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26科354属535种,以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Leguminosae所占种类最多,有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Ⅱ... 2018年8月—2019年6月,对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动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内有维管束植物126科354属535种,以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豆科Leguminosae所占种类最多,有3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也有27种入侵植物;植被类型有6个植被型组10个植被型73个群系。大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有2门3纲4目10科25种,以蚌科Unionidae所占种类最多;脊椎动物有5目104科242种,其中,鱼类有17科51种,以鲤科占优势;两栖类有6科14种,以蛙科Ranidae类群最多;爬行类有8科19种,以游蛇科Colubridae的种类最多;鸟类有49科137种,以雀形目Passeriformes的种类最多;哺乳类有14科21种,以鼬科Mustelidae种类最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1种,为朱鹮Nipponia nippon,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并有8种外来入侵动物。该湿地公园物种丰富、保护物种较多,但存在生境破坏、外来物种入侵、偷捕现象严重等人为干扰的问题,提出了退塘还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禁止滥捕、截污纳管等动植物保护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调查 动植物资源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金针虫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邱国强 吴燕芬 +5 位作者 彭观地 潘德寿 石坚 高百龙 陈奕洁 舒金平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44-49,共6页
【目的】竹林金针虫是我国南方地区1种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研究其成虫求偶及交配行为对于该虫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昆虫夜间行为观测的方法对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雌、雄成虫的求偶、... 【目的】竹林金针虫是我国南方地区1种重要的竹林地下害虫,研究其成虫求偶及交配行为对于该虫性信息素引诱剂的研发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昆虫夜间行为观测的方法对筛胸梳爪叩甲(Melanotus cribricollis)雌、雄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特征及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筛胸梳爪叩甲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进入暗期90 min后开始发生求偶和交配行为,求偶和交配行为高峰期集中在21∶30—0∶30之间。出土日龄对成虫求偶节律影响不显著,但交配的比例与虫龄密切相关。成虫出土的当天便可交尾,第3日达到交配高峰,7日后交配结束。【结论】筛胸梳爪叩甲成虫求偶及交配高峰期明显,适合性信息素诱杀或干扰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林金针虫 筛胸梳爪叩甲 求偶 交配 昆虫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性别分子鉴定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邱国强 杜美衡 +4 位作者 白洪青 刘小甜 杨永春 宋厚辉 牛冬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0-674,共5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 朱鹮(Nipponia nippon)为世界濒危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虽然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显著增加了朱鹮种群规模和分布区域,但近交衰退、低繁殖力和雏鸟高致残率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朱鹮种群的发展。朱鹮由于雌雄同型,难以从外观区分性别,因此性别鉴定将对其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朱鹮性别的分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基于性染色体连锁的染色体解旋酶DNA结合蛋白CHD基因及EcoRⅠ片段的PCR鉴定方法,以期进行有效的人工繁育工作,实现对朱鹮种群的保护及规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性别鉴定 CHD基因 EE0.6序列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鸟类新记录——粉红胸鹨 被引量:1
4
作者 邱国强 周佳俊 +3 位作者 刘凯怊 钱程 王思宇 金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85-86,共2页
2020年4月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湖公园附近水田中拍摄到一只特征明显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该鸟特征明显,自颏至胸部羽毛呈现明显的粉红色。经查阅相关资料鉴定其为鹡鸰科Motacillidae鹨属Anthus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属... 2020年4月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湖公园附近水田中拍摄到一只特征明显的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该鸟特征明显,自颏至胸部羽毛呈现明显的粉红色。经查阅相关资料鉴定其为鹡鸰科Motacillidae鹨属Anthus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属于浙江省鸟类分布新记录。推测其为南迁至浙江越冬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胸鹨 鸟类 浙江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多花黄精各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潘永柱 朱强根 +2 位作者 赵建诚 徐军 汤郑豪 《福建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26-31,57,共7页
于2018年9月,在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多花黄精种植地,采用样方法分别在海拔200、500、800、1100 m处随机挖取多花黄精标准株,测定多花黄精叶、茎、果、根、块茎的C、N、P含量,计算化学计量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下多花... 于2018年9月,在浙江省松阳县玉岩镇多花黄精种植地,采用样方法分别在海拔200、500、800、1100 m处随机挖取多花黄精标准株,测定多花黄精叶、茎、果、根、块茎的C、N、P含量,计算化学计量特征,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下多花黄精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差异显著,且变化规律不一致。茎的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器官,叶的N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器官,根的P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器官。随着海拔升高,块茎中的C、N、P含量总体呈降低趋势,在海拔200 m处含量最高;各器官的C∶N总体呈升高趋势,而N∶P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多花黄精具有复杂的内在协调机制。综上,在海拔200 m处种植多花黄精将得到更高的品质与产量;多花黄精各器官的C、N含量较高,而P较缺乏,多花黄精生长主要受P限制。因此,在低海拔地区施肥应考虑N、P均衡,高海拔地区施肥则需增施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多花黄精 化学计量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朱鹮源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邵乐乐 杨永春 +6 位作者 马武林 白洪青 李颖 徐浩瑜 吴燕芬 宋厚辉 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45-1252,共8页
为确定浙江省德清县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一只死亡朱鹮的发病原因及病原特征,本研究采集其肝脏、心脏等组织样品,通过TSA平板划线培养,观察菌落、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朱鹮体内分离的细菌为... 为确定浙江省德清县朱鹮抢救保护基地一只死亡朱鹮的发病原因及病原特征,本研究采集其肝脏、心脏等组织样品,通过TSA平板划线培养,观察菌落、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朱鹮体内分离的细菌为红斑丹毒丝菌(E.rhusiopathiae),并命名为E.rhusiopathiae-716株。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该菌对8类10种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微量结晶紫染色法鉴定分离菌的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和青霉素、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等5类6种抗生素敏感,对四环素类的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等3类4种抗生素耐药,且其BF形成能力适中。采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分离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并采用SPAdes拼接序列;利用Prokka和PATRIC 3.6.9分析该菌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利用CARD数据库预测分离菌的耐药基因;采用VFDB数据库预测分离菌的毒力基因。采用ParSNP软件绘制该分离菌与GenBank中不同国家不同宿主来源的红斑丹毒丝菌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树。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基因组全长1.78×10^(3)kb,GC含量36.5%,含1694个蛋白编码基因、55个tRNA、6个rRNA、1个tmRNA,无质粒、无前噬菌体。经软件预测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携带3个耐药基因,分别是耐四环素类药物的tetM、耐大环内酯类药物的mefA及兼具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以及原霉素B类的msrD基因,这与其对四环素、红霉素的耐药表型相符,但未携带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相关基因;其携带76个与菌毛、荚膜、铁摄取、溶胞素、分泌、转运等毒力相关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株E.rhusiopathiae-716与韩国海豚源红斑丹毒丝菌分离株KC-Sb-R1处于同一分支,进一步表明分离菌为红斑丹毒丝菌。将不同剂量的E.rhusiopathiae-716株分别经腹腔感染雏鸭及小鼠后在7 d观察期内评估其致病性。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1×10^(5)cfu/mL~1×10^(8)cfu/mL)雏鸭和小鼠均出现厌食,被毛杂乱现象,部分雏鸭久卧不起,低剂量(1×10^(4)cfu/mL)组及阴性对照组雏鸭和小鼠均无明显异常。经计算,该分离菌对雏鸭和小鼠的LD50分别为1×10^(4.94)cfu/mL和1×10^(5.86)cfu/mL;病死鸭及小鼠剖检后观察到二者消化道有出血点,雏鸭气囊浑浊等剖检病变,并再次从这两种动物的肝脏中分离到该菌。上述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禽类和哺乳动物均具有潜在致病性。本研究首次分离鉴定到一株朱鹮源致病性红斑丹毒丝菌,并证实该菌为朱鹮的致病菌,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斑丹毒丝菌的致病机制及朱鹮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丹毒丝菌 朱鹮 全基因组测序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