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水稻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机插技术试验与示范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邱芬
李江涛
杨月萍
费颖儿
沈煜潮
王湘
周成
-
机构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德清县先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德清星晴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
湖州师范学院
-
出处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
基金
湖州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ZD2048)。
-
文摘
针对浙江省绿色水稻生产中杂草控制难题,该研究致力于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机插技术的专项试验,探索实现有效除草、减肥减药且稳产增效的水稻栽培技术。通过广泛推广和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并结合配套的机插栽培技术,全面验证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农田实际应用中对水稻生长状况、产量水平、经济效益以及肥药使用等方面的影响。试验于2023年生产季在浙江省德清县完成,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采用机插秧方式实现绿色水稻生产,覆膜机插(T)较对照(CK)减少农药成本33%以上,减少肥料成本57%,减少人工成本36%,收益增加69.39%。试验结果可为水稻种植大户提供更科学、精准的种植指导和技术支持,助力水稻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优质稻米
全生物降解地膜
覆膜机插
试验
-
Keywords
high-quality rice
fully biodegradable mulching film
film-mulched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experiment
-
分类号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
-
题名浙北地区双季茭白5种栽培模式及关键生产技术探讨
被引量:3
- 2
-
-
作者
杨凤丽
叶飞华
马海荣
姚军华
-
机构
浙江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湖州市农作物技术推广站
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德清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
-
出处
《长江蔬菜》
2020年第20期33-35,共3页
-
文摘
为促进茭白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模式优化,分析浙北地区双季茭白5种主要栽培模式,从模式特点、生产技术要点、产量效益分析3个方面展开探讨。综合投入产出比来看,主要推广大棚+地膜、大棚和地膜3种栽培模式。生产上建议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地膜和大棚栽培模式,用工紧张和人工成本较高的地方采用地膜栽培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不仅错开了茭白上市高峰期,保障了销售顺畅,而且对目前日益紧张的劳动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各生产主体可根据自身生产实际,择优选择适合的栽培模式。
-
关键词
双季茭白
栽培模式
生产技术
-
分类号
S645.2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施用不同微生物菌肥对设施连作西瓜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6
- 3
-
-
作者
解静
杨凤丽
陈丽萍
毛晓梅
胡美华
-
机构
长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14年第11期1709-1711,共3页
-
文摘
采用不同处理,研究了生产实际应用中现有的微生物菌肥对设施西瓜连作障碍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综宝微生物菌剂对防治西瓜枯萎病效果较好,并能有效改善西瓜长势,提高产量,且应用成本较低;可有效缓解连作3年以内的西瓜地的连作障碍。但在具体的应用方法上尚需进一步试验优化。
-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长兴县
设施连作西瓜
农艺性状
-
分类号
S144
[农业科学—肥料学]
-
-
题名乙基多杀菌素等10种药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杨凤丽
宓盛
马海荣
-
机构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出处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2295-2297,共3页
-
文摘
为有效控制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为害,对市场上10种主流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60 g·L^-1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效较高,同时保苗效果也较好,防治效果均在80%以上,保苗效果在70%以上;10%虱螨脲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防治效果尚可接受,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50%虫螨腈水分散粒剂和5%甲维盐微乳剂、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效果不太理想。
-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药剂
田间防效
德清
-
分类号
S435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
-
题名双季茭白品种引进对比试验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杨凤丽
马海荣
姚军华
-
机构
浙江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德清阿华茭白专业合作社
-
出处
《长江蔬菜》
2021年第2期32-34,共3页
-
文摘
为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品种,对引进的4个优良品种和2个本地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余茭4号、浙茭6号、浙茭3号、浙茭7号4个引进品种相比2个对照品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等特点,其中余茭4号有效分蘖数多、单茭壳和单净茭质量最大,产量最高,表现最突出;浙茭3号和浙茭6号比对照品种浙茭2号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浙茭7号虽然产量不占优势,但成熟期较早,在销售和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3个品种均可在浙北地区大面积推广。建议生产上结合市场需要,根据各品种的特征特性,科学进行品种搭配,错开上市高峰期,保证生产效益。
-
关键词
双季茭白
品种
产量
品质
试验
-
分类号
S645.2
[农业科学—蔬菜学]
-
-
题名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季茭白中夏茭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 6
-
-
作者
杨凤丽
解静
马海荣
-
机构
德清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长兴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总站
德清县雷甸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出处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1期90-91,94,共3页
-
文摘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栽培模式,本研究在浙北地区开展了双季茭白中夏茭不同栽培模式的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对茭白生产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使茭白生育期提前,其中大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较露地栽培模式可提早采收33 d左右。5种栽培模式下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利润差异显著,大棚+地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栽培模式下茭白产量分别较露地栽培模式提高35.2%、32.7%、28.0%和12.8%,产值分别提高111.5%、76.1%、29.1%、16.1%,利润分别提高149.0%、103.1%、41.8%、34.1%。说明设施栽培条件越好,茭白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和经济效益越高。在生产上,建议结合生产实际,不断优化栽培模式,有条件的生产主体可采用大棚+地膜栽培模式和大棚栽培模式;但考虑到近几年劳动力日益紧张、劳力成本不断增加等突出问题,建议大规模推广应用地膜栽培模式,既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支出和生产设施投入,同时又能显著地提高生产效益。
-
关键词
双季茭白
夏茭
栽培模式
产量
效益
-
分类号
S645.2
[农业科学—蔬菜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