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骄洋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4期112-113,共2页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基层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分析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质量提升提供保证。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现存问题 解决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地膜覆盖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姜云娟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5年第9期11-11,共1页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运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的玉米产量,挖掘其增长产量潜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玉米 增产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双双 张彤彤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年第12期16-16,64,共2页
本文对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提出了明确品种、合理种植与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的内容。
关键词 甜玉米 高产栽培 技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蔬菜生产管理技术意见
4
作者 罗广英 王国峰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5年第5期3-,共1页
春季蔬菜生产管理应注重抓好日光温室蔬菜田间管理、加快大棚蔬菜的定植、加强露地蔬菜秧苗的管理。
关键词 春季 蔬菜 生产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
5
作者 王国峰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5年第11期7-7,共1页
2011年我市开始推广水稻"五改两早一突破"生产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 五改两早一突破 水稻 高光效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红小豆的栽培技术
6
作者 张彤彤 张双双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4年第11期11-11,共1页
红小豆属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喜马拉雅山一带,是我国北方主要杂粮品种之一。本文对红小豆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红小豆 栽培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大豆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7
作者 张丽娟 程海峰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年第10期12-12,共1页
大豆是短日照、喜温、需水较多、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的作物。本文对大豆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豆 高产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惠水稻大田栽培技术要点
8
作者 杨洪山 《现代农业研究》 2017年第11期21-21,共1页
本文通过对水稻大田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对水稻生产大田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了新的方法和措施,对水稻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水稻高产、稳产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技术指导意见.
关键词 水稻 栽培技术 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的栽培技术探讨
9
作者 程海峰 侯秀艳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年第11期17-17,共1页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人们对甜玉米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生产甜玉米是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契机。本文对甜玉米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甜玉米 栽培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育秧栽培技术
10
作者 王峰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年第11期15-15,共1页
水稻是高产、高效、优质的粮食作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种植技术上也是不断的改进方法,本文对水稻育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水稻 栽培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玉米立体种植高产新技术的分析
11
作者 唐玉秀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年第11期6-6,共1页
本文对玉米常见的立体种植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为农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
关键词 玉米 立体种植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花生玉米6∶6间作模式的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小姝 刘海龙 +7 位作者 吕永超 高华援 王绍伦 宁洽 杨富军 李春雨 孙晓苹 王礼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56-161,共6页
为选出适宜花生玉米6∶6间作模式的耐荫高产花生品种和耐密高产玉米品种,2018年对31个花生品种和4个玉米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6∶6间作模式下,31个参试花生品种的主茎高在35.49~57.86 cm之间,侧枝长在29.29~59.51 cm之间,分枝... 为选出适宜花生玉米6∶6间作模式的耐荫高产花生品种和耐密高产玉米品种,2018年对31个花生品种和4个玉米品种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6∶6间作模式下,31个参试花生品种的主茎高在35.49~57.86 cm之间,侧枝长在29.29~59.51 cm之间,分枝数在4.85~9.50个之间,平均产量为2 415.75~3 503.25 kg/hm^2,花生间作/单作产量比在28.34%~54.75%之间,玉米间作/单作产量比在53.84%~73.37%之间。通过边行效应分析发现,6∶6间作的花生植株性状和产量表现为边3﹥边2﹥边1,或边3、边2>边1,玉米的产量表现为边1﹥边2﹥边3,花生和玉米的边行效应显著。综合花生的植株性状和产量分析得知:主茎高﹤侧枝长的品种有13个:扶花2号、吉花19、花育23、花育34、花育64、花育63、花育1607、花育967、豫花22、豫花109、豫花102、远杂12和潍花8号,其中主茎高﹤50 cm、分枝数少于8个且平均间作产量高于吉林省花生平均产量(3 390.0×50%=1 695 kg/hm^2)的花生品种有5个:吉花19、豫花109、豫花102、远杂12和潍花8号。综合玉米产量及LER值表现认为,适宜6∶6间作模式的玉米品种为吉单5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玉米 6∶6间作模式 产量 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小姝 王绍伦 +9 位作者 刘海龙 吕永超 高华援 杨富军 李春雨 孙晓苹 宁洽 沈海波 张志民 王礼斌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9期162-166,共5页
为实现吉林省花生种植模式的多元化,对花生玉米间作最优模式进行筛选研究。本研究在2012-2014年相关探索试验的基础上,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6种种植模式--花生单作(SP)、玉米单作(SM)和花生玉米间作行比4∶4(P4M4)、5∶5(P5M5... 为实现吉林省花生种植模式的多元化,对花生玉米间作最优模式进行筛选研究。本研究在2012-2014年相关探索试验的基础上,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通过设置6种种植模式--花生单作(SP)、玉米单作(SM)和花生玉米间作行比4∶4(P4M4)、5∶5(P5M5)、6∶6(P6M6)、4∶6(P4M6),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花生、玉米产量及其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行比的增加,花生和玉米的主茎高(株高)逐渐变高,且边行效果极显著,不同行比模式下,花生和玉米边1行的株高都低于边2行和边3行;花生的主茎高、侧枝长、分枝数都大于花生单作。2015年4种间作模式的LER在0.93~1.13之间,ATER在0.88~1.05之间,LUE在0.97~1.12之间;2016年4种间作模式的LER在1.06~1.27之间,ATER在0.96~1.14之间,LUE在1.01~1.20之间。3种间作模式(P4M4、P5M5和P6M6)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等条带间作具有优势。P5M5和P6M6的产量和土地当量比最高,且P6M6的ATER和LUE值最高,说明6∶6模式可以提高农田的时间效率,且综合效益最高。结合吉林省花生垄作种植习惯和生产条件,认为:6∶6(P6M6)模式适合机械化、规模化操作,是花生玉米间作高效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玉米 间作 种植模式 L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乌大豆品种间杂交F_2主要性状遗传参数及F_1代杂种优势分析
14
作者 颜秀娟 李楠 +2 位作者 李明姝 孙星邈 卢新环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6-148,共3页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 利用3个中国大豆品种和2个乌克兰大豆品种杂交,对F2群体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F1代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后代各个性状的遗传变异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有较大的遗传潜力;不同组合各性状的遗传力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株高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最高,可以在早世代选择;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表现正向超亲优势,百粒重表现负向超亲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乌克兰 大豆品种 遗传参数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蛉是庄稼的朋友
15
作者 张连文 于云华 王瑞霞 《农村科学实验》 2009年第9期13-13,共1页
草蛉农民称“绿蚂蛉”,进入6—7—8月份,农作物到了拔节期,庄稼起身了。农作物田间管理成为这个阶段的工作重点,这段时间田间蚜虫(蜜虫)较多,草蛉也很多,有一些农民误认为有草蛉就生蚜虫,“草蛉是蜜母子”。
关键词 草蛉 庄稼 田间管理 农作物 拔节期 农民 蚜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议大豆病虫草害的防治措施
16
作者 钟影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3年第11期35-35,共1页
为了提高大豆单产,保证大豆产业健康向前发展,针对大豆病虫草害的发生谈几点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豆 病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