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性的觉醒与理性的匮乏——从冰心小说看“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季桂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6-149,共4页
冰心的小说对"五四"文学的"觉醒"主题及其启蒙主义文化精神做了重要诠释。通过冰心小说,可以看到"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局限性。"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带有明显的青春文化特点,集中表现为感... 冰心的小说对"五四"文学的"觉醒"主题及其启蒙主义文化精神做了重要诠释。通过冰心小说,可以看到"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特点及局限性。"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带有明显的青春文化特点,集中表现为感性生命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匮乏。二者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人的觉醒"的困惑,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迷惘、感伤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心小说 “五四” 启蒙主义文学 感性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2-83,共22页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政治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政治学说的继承与创新。董仲舒为儒家的政治学说构建了由宇宙论、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的完整思想体系,它包括"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逻辑架构、"仁政"或"王道"的价值主体、"民生为本"及"善治"的功能属性、"德主刑辅"和"三纲五常"的制度化设计、"君权天授"及君民互为依存的国家构想、"大同"世界与天道公平的社会理想等。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在汉代的政治运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仁政 王道 德主刑辅 君权天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找到你》折射的女性生存困境与反思 被引量:3
3
作者 傅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8-110,共3页
《找到你》是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和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影片。这部电影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真实自然的表演、引人深思的主题意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影片塑造了三位身份、性格不同的母亲,然而不论是叱咤职场的女律师... 《找到你》是2018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入围影片和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影片。这部电影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真实自然的表演、引人深思的主题意蕴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影片塑造了三位身份、性格不同的母亲,然而不论是叱咤职场的女律师、老实木讷的保姆,还是失去自我的全职太太,她们都有着共同的为母则刚的艰难、婚姻苦果中的失望、家庭事业难以平衡的焦虑,折射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堪称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到你》 艰难 失望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大转折中的文化调适——论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整合与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3-67,共35页
董仲舒是一位对儒家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资源,对儒家文化进行整合与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他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 董仲舒是一位对儒家文化发展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他以先秦儒家学说为基础,运用诸子百家思想资源,对儒家文化进行整合与发展,具有很大历史意义。他用"天人同构"的哲学框架,重新建构了儒家"仁"、"礼"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主体,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儒家文化 整合与发展 历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辩——兼论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转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季桂起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9-142,共4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近代知识分子 文化人格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德”文化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 被引量:2
6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21-133,2,共13页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从古到今,"德"的文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变化不大,大致是以传统...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把中国传统文化称之为以"德"为主的文化。从古到今,"德"的文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核心内涵变化不大,大致是以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为主体,在中国的民间尤其如此。在儒家思想中,"德"的核心理念为孔子所说的"仁爱之心"、孟子所言的"本善之性",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包括道、理、志、向。迄今为止,该体系在中国人的精神中依然发挥着作用,是我们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文化 内涵 思想演进 “仁爱之心” “本善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司马迁缘何回避记载董仲舒的“贤良对策” 被引量:1
7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49-56,共8页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是西汉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此影响了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班固在《汉书》中使用重要篇幅,详细记载了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后世历史学家也都对这一... 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是西汉帝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此影响了汉武帝的执政理念及汉帝国的政治走向。班固在《汉书》中使用重要篇幅,详细记载了董仲舒上书汉武帝的"贤良对策"。后世历史学家也都对这一事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对此几乎只字未提。其原因主要在于他对汉武帝的政治成见,从个人情感上不愿把武帝当作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形象来塑造。这导致了《史记》对汉武帝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载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贤良对策 司马迁 汉武帝 《史记》 史实回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楚庄王第一》在《春秋繁露》中的地位及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80-88,共9页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 《春秋繁露》是汉代杰出思想家董仲舒的重要著作,《楚庄王第一》是现存《春秋繁露》一书的首篇。该篇在《春秋繁露》中具有重要地位及作用,包含了董仲舒解读《春秋》的理论依据、基本思路与基本方法,是进入董氏春秋之学的必入门径。在这一篇章中,董仲舒从解读《春秋》的有关记史方式、规则与策略入手,阐述了"《春秋》大义"的内涵,发掘了隐含在《春秋》记史中的儒家的历史价值观和政治哲学思想,为整个《春秋繁露》确定了基本的思想脉络。《楚庄王第一》可以视为《春秋繁露》的一个总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庄王第一 春秋繁露 董仲舒 《春秋》大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茶意象管窥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昭寅 《福建茶叶》 2020年第11期303-304,共2页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佳作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发光发热。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些诗词名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诗词都与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茶文化更是现代人所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当中,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佳作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发光发热。深入其中去了解这些诗词名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非常多的诗词都与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茶文化更是现代人所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领域。对于中华儿女而言,茶不仅仅是一种独具魅力的饮品种类,其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重要载体。本文将从唐代诗词着手来对唐诗中的茶文化和茶意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诗词 茶文化 茶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同异论
10
作者 季桂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21-29,共9页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 晚清与"五四"小说变革虽有动机上的相近之处,却有性质上的不同。这导致晚清小说与"五四"小说出现了形态上的差别。晚清小说变革持续的时间、规模都超过"五四",但却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晚清小说变革是非自觉的文学变革。相比而言,"五四"小说变革的自觉性更强,也更注重文学自身的特征。晚清小说变革并非必然走向"五四"小说,它的变革路径与"五四"有很大不同,即基本保留古典小说模式,只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容纳一些新的思想、艺术因素。"五四"小说变革因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这就是精神与艺术的一体化即"心理化"。通过"心理化","五四"小说最终实现了中国小说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五四” 小说变革 变革路径 “心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影视话剧中潘金莲形象嬗变分析
11
作者 傅晓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63-65,共3页
自从施耐庵的《水浒传》问世以来,在男权社会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规范下,潘金莲被塑造成了淫荡风流的典型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潘金莲的形象在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中被赋予了女性解放的新内涵,而1998、2011版电视剧《水浒传... 自从施耐庵的《水浒传》问世以来,在男权社会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规范下,潘金莲被塑造成了淫荡风流的典型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潘金莲的形象在欧阳予倩的话剧《潘金莲》中被赋予了女性解放的新内涵,而1998、2011版电视剧《水浒传》的重新演绎,2016年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借用潘金莲母题生发的多重探讨和解读,又都在潘金莲形象塑造的嬗变中触摸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金莲 女性解放 形象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