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能值分析的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富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35-240,246,共7页
在综和分析可持续发展学科动态与相关生态学理论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1998—2007年的能值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用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对不... 在综和分析可持续发展学科动态与相关生态学理论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1998—2007年的能值变化及其可持续性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农业生态系统总能值用量呈增加趋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对不可更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环境负荷率呈逐渐增加趋势,可持续性发展压力较大。未来农业生态系统管理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应积极引进技术,增加劳动力的智力资源能值投入,调整工业辅助能投入,提高能值受益率;并探索建立多层次、高功能的生态农业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能值分析 可持续性发展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多媒体教学诸关系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贾荷陵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60,共1页
地理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课件等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中各要素的关系。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地理 多媒体课件 教学优势 教师 学生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碳经济的山东省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汇估算 被引量:4
3
作者 祁兴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7-161,共5页
依据2001—2010年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山东省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德州市2001—2010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总量呈增加的趋势,且2004年以来增加的趋势较明显;小麦、... 依据2001—2010年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山东省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德州市2001—2010年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总量呈增加的趋势,且2004年以来增加的趋势较明显;小麦、玉米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碳吸收量明显高于其他农作物,棉花作为主要经济作物,吸收量不高;2001—2010年,由于德州市发展生态、高效、优质农作物,碳排放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不同县市由于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特色的差异,具有不同的碳排放;在这3种途径的碳排放过程中,化肥施用过程中碳排放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呈减少的趋势;2001—2010年德州市碳吸收量为6.35×107 t,碳排放总量为4.53×106 t,碳吸收量远远大于碳排放量,说明德州市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低碳农业发展潜力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帅 张晶 刘富刚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进入21世纪,农业节能减排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运用能源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德州市2003-2008年农业碳源、碳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德州市农业碳源现状为7.29TgCO2eq.a-1,其中由农业能源消费、土壤呼吸、化肥施用和牲畜饲养造成... 进入21世纪,农业节能减排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运用能源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德州市2003-2008年农业碳源、碳汇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目前德州市农业碳源现状为7.29TgCO2eq.a-1,其中由农业能源消费、土壤呼吸、化肥施用和牲畜饲养造成碳排放分别为2.81、2.12、0.93和1.43TgCO2eq.a-1;(2)农业碳汇现状能力为9.24TgCO2eq.a-1,包括由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碳排放4.73TgCO2eq.a-1和通过施用有机肥和实施秸秆还田的固碳能力4.51TgCO2eq.a-1;(3)碳汇能力较碳源释碳量有所盈余,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从减源、增汇两个方面提出德州市未来发展低碳农业的相关措施,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实行保护性耕作、提倡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立体种养模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农业 碳汇 碳源 发展潜力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鲁西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德州市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富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8-141,共4页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服务功能的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鲁西北地区的德州市生态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3735hm2增长到3.7036 hm2,年均增长33.9... 生态足迹方法是一种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服务功能的新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鲁西北地区的德州市生态经济发展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3735hm2增长到3.7036 hm2,年均增长33.93%;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7 hm2增长为0.5602 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并不断加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可持续发展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量方法的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刘富刚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54,共5页
以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变化强度指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区位熵等指标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德州市耕地面积变化不大;(2)... 以德州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利用变化强度指数、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区位熵等指标模型进行了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德州市耕地面积变化不大;(2)德州市城镇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林地规模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3)德州市各县市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明显。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因素有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时空变化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富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6-28,共3页
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7 hm^2增长为0.5602 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 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7 hm^2增长为0.5602 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应用与土地承载力评价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土地承载力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区园林树木调查及评价 被引量:3
8
作者 薛玉剑 刘富刚 +1 位作者 李光忠 刘丽云 《山东林业科技》 2007年第3期35-37,共3页
德州市区园林树木调查及分析表明,德州市园林树木少,共45科145种,不能满足城市绿地类型多样性要求及植物多样性的要求,城区绿化存在注重视觉效果,忽视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功能,对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园林树木 调查 评价 德州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富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05-908,共4页
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德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 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德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德州市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 hm2增加到3.067 hm2,年均增长32.25%,显示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土地承载能力,必须对区域土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调整,以提高德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土地资源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德州市土地利用评价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富刚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8-272,共5页
以德州市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Costanza等和谢高地等确定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对德州市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8年,德州市农田、... 以德州市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采用Costanza等和谢高地等确定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校正,对德州市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1996~2008年,德州市农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城乡建设、交通用地面积增加;研究期内,因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服务总价值也不断变化,1996年为114.540×108元,2008年为172.347×108元,净增57.807×108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年变化率为4.206%;不同生态服务类型价值中气候调节功能最大占22.08%,其次是废物处理功能占16.70%,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有增加趋势,年变化率为0.127%;林地面积的增加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增加贡献较大,城市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降低了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总价值。根据结果分析了德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原因,提出了土地利用基本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服务价值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观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1
作者 付修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22-2523,共2页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由自然环境子系统和人类社会子系统共同组成,人地关系协调与否必然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概述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组成与特性,提出了人地关系协调的原则,以及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子,初步建立了稳定的人地关系系统模型。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系统模型 自然存在物 协调 公平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度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富刚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10年第4期453-457,共5页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德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对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产...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德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对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定量测度。德州市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对未利用地和耕地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对交通用地影响最强烈,第三产业对交通用地和居民用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影响最明显;土地总体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土地利用 灰色关联分析 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农田土壤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13
作者 刘富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9642-9643,9666,共3页
通过取样调查和资料分析,分析了德州市农田土壤环境的特征,探讨了土壤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土壤 生态环境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实证分析
14
作者 王璐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第21期208-209,共2页
在分析德州市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德州市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行比较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德州市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 农村城镇化 发展 分析 山东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15
作者 刘富刚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5期81-83,共3页
通过对德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主要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利用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策略。
关键词 德州市 土地利用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市地下水资源及沉降漏斗分析
16
作者 赵华龙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9期99-100,共2页
德州市是水资源贫乏的城市,在多年强开采条件下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多个沉降漏斗。本文立足于德州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着重对德州市地... 德州市是水资源贫乏的城市,在多年强开采条件下已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形成多个沉降漏斗。本文立足于德州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着重对德州市地下水沉降漏斗的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沉降漏斗 开发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村背景下传统农户生产经营状况调研与分析——以德州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裕栓 张冬冬 +3 位作者 国洪磊 刘玉洋 刘晓辉 张晶 《宁夏农林科技》 2013年第7期110-112,119,共4页
德州市作为传统农区,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面临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不足及浪费现象、农业生产经营受到信息限制、农户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德州市传统农区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正确引导传统农业农户生产经营,促进新农... 德州市作为传统农区,在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面临劳动力大量流失、耕地不足及浪费现象、农业生产经营受到信息限制、农户生产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等诸多问题,为了解德州市传统农区农户生产经营状况,正确引导传统农业农户生产经营,促进新农村建设,采用发放调研问卷、实地调查访问、对比描述的方法在德州市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对制约德州市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流转、耕地非粮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调研结果表明:德州市劳动力向城镇流失,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不同步,农户生产投入比例失调导致农户生产积极性下降,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农户 生产经营 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州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杨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2期169-170,173,共3页
处于山东省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地区的德州市,周边及其各县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采用当今国际上常用的SWOT分析法,重点对德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鲁西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因素,并提出了开发对策,... 处于山东省经济欠发达的鲁西北地区的德州市,周边及其各县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采用当今国际上常用的SWOT分析法,重点对德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鲁西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因素,并提出了开发对策,为鲁西北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健康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分析 农业旅游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北农业旅游的SWOT分析——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
19
作者 李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3684-3685,共2页
用SWOT分析法,对德州市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分析,研究了鲁西北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因素,并提出开发对策,为鲁西北农业旅游的合理开发和健康运作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SWOT分析 农业旅游 德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盐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 被引量:39
20
作者 郑世英 商学芳 王景平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6-109,共4页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登海9号及掖丹22两个玉米品种的幼苗中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变化。根据这些生理指标在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变化规律,探求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盐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 采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盐胁迫条件下,登海9号及掖丹22两个玉米品种的幼苗中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变化。根据这些生理指标在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盐浓度处理下的变化规律,探求盐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盐生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提高,玉米幼苗中SOD、POD及CAT活性均有增加;当盐胁迫浓度达到60mol/L时,两玉米品种的SOD活性均达到最高,然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SOD活性逐渐降低;当盐胁迫浓度达到40mol/L时,两玉米品种的POD活性均达到最高,然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POD活性逐渐降低;当盐胁迫浓度达到40mol/L时,掖丹22的CAT活性达到最高,当盐胁迫浓度达到60mol/L时,登海9号的CAT活性达到最高,然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CAT活性逐渐降低。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提高,玉米幼苗叶片中的MDA含量均有增加,当浓度大于40mol/L时,增加幅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分光光度法 玉米 幼苗 盐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