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的演变与生存美学——福柯与拜厄特的主体化艺术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段国重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5-52,共8页
福柯是法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拜厄特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尽管二者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同,但对主体的历史演变和生存美学的探究却殊途同归。拜厄特的代表作《占有》探讨了人类历史上的三种主体化模式:远古时代自由个体的主体生产,近现代... 福柯是法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拜厄特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尽管二者所从事的职业完全不同,但对主体的历史演变和生存美学的探究却殊途同归。拜厄特的代表作《占有》探讨了人类历史上的三种主体化模式:远古时代自由个体的主体生产,近现代宗教、理性、权力统摄下的建构主义主体生产,后现代主体坍塌之后的美学化主体生产。福柯在有关主体化艺术的论述中提出了类似拜厄特思想的历史考察:古希腊古罗马人的主体化艺术、宗教时代的"牧师权力"和现代性社会"管理权力"对主体生产的控制、主体建构的宏大叙事破碎之后的后现代社会主体化艺术的重生。这与拜厄特的主体历史形成模式相互应和,体现了小说家和思想家从不同的路径对人类主体性这一问题的历史循环模式的相似思考。福柯的哲学著作与拜厄特的虚构小说形成了一对十分有意义的互文文本,对二者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上主体演变和生存美学这两个哲学与美学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柯 拜厄特 《占有》 主体性 主体化艺术 生存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艺术的图文间性——以诗文书画的“渔隐”主题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郭建平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0,共10页
"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q... "图文间性"是本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性范畴,用以描绘在中国艺术领域,特别是诗文书画方面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创造现象。探讨中国诗文书画中的"渔隐"主题,可以有助于认识这一新概念。人们常以"诗画一律"和"图文并茂"对中国艺术的"渔隐"主题进行解读。但要完成对"渔隐"母题及其相关的传统绘画意象的"阅读",仅聚焦于图像学层面上的画面结构分析远远不够,还须对其中的来源广泛的隐喻进行探讨,关注题材和主题的象征涵义、传统典故,甚至"政治隐情"及心态史、接受史,还有文学上的诗文唱和等哲学与美学问题。而且,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图像的价值不仅仅是被观看,其意义的彰显还涉及作者/观者与历史、人生、社会、自然的存在关系,只有从多元媒介的多元视角探讨才能深刻理解其哲学和美学意蕴。可以说,中国诗文书画中"渔隐"主题所体现的视觉语言与文字语言的相互作用就是一种图文间性,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图像学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隐” 图文间性 图像学 视觉隐喻 中国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元气到文气:作为艺术创造总体性理论的文气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顾明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3,共10页
"文气"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后,"文气"论就成了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但是,如同许多中国古代美学概念一样,文气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它与其他概... "文气"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一个基本范畴。自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这个概念后,"文气"论就成了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但是,如同许多中国古代美学概念一样,文气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也没能得到清晰的界定。时至今日,文气依然难以捉摸,成了东方神秘主义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范畴,我们应该将其置于中国哲学和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下,运用逻辑分析和哲学思辨的方法,将历史的考察和概念性探索相结合,关注几个核心问题:(1)文气是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还是玄学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应用?(2)文气与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究竟是什么关系?(3)文气的性质和作用以及美学意义是什么?(4)我们能否通过概念性术语来分析、定义文气,并对文气论进行概念化重构?研究的结论是:文气是审美和创造的总体整合力量,文气论是关于艺术创造的总体性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元气 美学范畴 艺术创造 概念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学研究的新思维与新范式
4
作者 顾明栋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5,共11页
自19和20世纪之交传入西方以来,禅就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广大民众的热烈关注。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禅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现象,引起了众多著名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兴趣,甚至成为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等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禅修... 自19和20世纪之交传入西方以来,禅就受到了来自不同文化传统的广大民众的热烈关注。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禅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现象,引起了众多著名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兴趣,甚至成为心理学、神经学、脑科学等科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禅修和禅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兴旺发达掩盖不了禅学研究的一个缺憾,即现有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范式,专注史料的考证研究、经论的阐释和禅的身心修炼,而忽视了对禅的性质和理论基础的探究,因而仅局限于将禅视为大乘佛教和印度瑜伽的中国形式,很少见到探讨禅的本质的概念性研究,更少见到探究禅悟的内在逻辑和机制的努力。然而,进入后现代以后,禅学不仅受到现代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和人类学等现代方法的影响,而且已成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经病学、神经解剖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些现代研究拓宽了我们对禅与禅悟的理解,促使我们去破解禅与禅悟的奥秘。在回顾禅学研究的现状、分析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以后,提出禅学研究的新思维,呼吁禅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并对范式转变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概念性预设、核心观点、历史理据与概念性理据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可以提出禅学研究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禅 传统禅思想 禅学研究新思维 禅学研究新范式 禅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念”之道:慧能禅思想的原创性与禅悟的奥秘 被引量:3
5
作者 顾明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13,178,共13页
禅宗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创性来自惠能的《坛经》,但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似乎出现一种趋势,该趋势大大削弱了惠能原初思想的原创性,并显示了一种将惠能的禅思想重新皈依于汉传佛教思想的体制性努力。因此,很有必要追寻惠能... 禅宗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创性来自惠能的《坛经》,但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似乎出现一种趋势,该趋势大大削弱了惠能原初思想的原创性,并显示了一种将惠能的禅思想重新皈依于汉传佛教思想的体制性努力。因此,很有必要追寻惠能禅宗思想的源头,还原其思想的革命性。采用史料研究与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照老庄道家思想细读惠能对《金刚经》的解读及其敦煌版《坛经》中的创新思想和修行方法,旨在揭示禅的独创性和普世吸引力,以及迄今为止禅悟不为人知的秘密。结论是惠能禅思想的渊源不是佛教的“空”,而是道家的“无”,其核心思想是“无念”之道,而禅悟也并非佛教的觉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佛教 印度禅 坛经 禅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禅与悟是否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顾明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2-84,共13页
禅是一种哲学,也是一门宗教,禅悟则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状态,既然是精神状态,禅与悟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吗?禅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赋有一种准科学的经验理性,因而可接受科学观察和研究。事实上,对禅的科学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即... 禅是一种哲学,也是一门宗教,禅悟则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状态,既然是精神状态,禅与悟可以用科学方法来研究吗?禅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赋有一种准科学的经验理性,因而可接受科学观察和研究。事实上,对禅的科学研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了,即使是禅悟这一最难以言喻的现象,也已有借助现代仪器测量其各个维度来考察,并提供科学的见解。从实证的角度,以人文科学结合神经科学等方法,可以对禅和悟进行研究,考察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简要综述现有的科学研究后,分析从神经学研究中搜集的一些重要实验数据,将它们与历史上的开悟经验相比较,以探讨在多大程度上证实这样的观点:即禅悟是通过修炼短暂地回归胎儿出生前的精神状态。二是分析一位神经科学家因脑中风而偶然获得类似禅悟感受的经历,将脑损伤后的感受与开悟经验进行比较,以验证已提出的关于禅悟的性质和原理的有效性。三是审视单纯以科学方法研究禅宗思想的局限性,特别是理解禅悟性质和机制的不足之处,提出传统禅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禅悟 神经学 脑科学 神秘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为何重写,如何重写?(笔谈) 被引量:7
7
作者 顾明栋 陈晓明 +3 位作者 张法 金惠敏 刘洪涛 李思屈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64,共2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明互鉴”和“文明探源”发表重要讲话。在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再次就“中国文明历史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明互鉴”和“文明探源”发表重要讲话。在2022年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题,再次就“中国文明历史研究”需要重点抓好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工作中,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冲突 历史自觉 文化自信 《求是》杂志 文明交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共同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情——中西思想和文学中的老年主体性建构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涛 顾明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176,178,共12页
随着人类生命周期的延长,老龄化成了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最新的文论也把年龄研究列为"生命政治学"的课题。古往今来,老年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从公元前的轴心时代起,西方和中国都产生了丰富... 随着人类生命周期的延长,老龄化成了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最新的文论也把年龄研究列为"生命政治学"的课题。古往今来,老年一直是人类哲学思考和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主题,从公元前的轴心时代起,西方和中国都产生了丰富的有关老年的思想,但对老年主体意识的研究迄今为止并不多见,老年主体性建构的探索更几乎是一个空白。老年主体性是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了由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评价等外在因素所形成的老年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身份等。通过梳理、归纳、分析中西传统中有关老年的概念性表述和文学再现,不仅可以发现中西传统对老年和老年主体意识的不同看法和做法,而且可以获得在全球化和后现代语境下建构现代社会老年主体性的启示:现代人类欲面对老龄化问题,必须建构积极的、有利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老年主体性,而健康的主体性需要解决自我和主体间的冲突,通过放弃自我中心,以道德规范自我,用智慧认清自我,将自我融入自然和社会,才能使老年人获得肉体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主体性 年龄研究 中西思想 比较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宇宙无意识——禅宗及禅悟的本质新解 被引量:7
9
作者 顾明栋 冯涛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57,166,共15页
"禅"这一本来是东亚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现今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世界上众多思想家对禅宗和禅悟发表了很多见解,但所持的共识仍然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通过对禅宗从历史、心理、语言、哲学和主体间性的多... "禅"这一本来是东亚特有的宗教哲学思想,现今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虽然世界上众多思想家对禅宗和禅悟发表了很多见解,但所持的共识仍然是东方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通过对禅宗从历史、心理、语言、哲学和主体间性的多重视角进行深度探索,可以对禅悟的本质提出一个为前人所未道的见解:禅悟是主体对出生前的身心状态的某种回归,胎儿在母体中感知世界的心理活动是一种最原始的无意识,但这种原初的无意识却是宇宙性的,其心理状态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物我为一的出生前感知堪称"宇宙无意识"。人一旦出生就无法回到出生前的身心状态,但通过修炼可以达到向这一身心状态的瞬刻回归。禅悟的本质就是宇宙无意识在特殊情况下的瞬间回归,因此,禅悟不是深刻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大智慧,而是一种回归生命原初本真的无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悟 涅槃 佛教 宗教哲学 宇宙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 被引量:16
10
作者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8,共18页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 摹仿说是西方诗学最根本的思想之一。摹仿论构成了西方美学的主流。然而,在中西诗学的对比研究中存在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即摹仿论是西方诗学传统特有的文化创新。在此学术共识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的二分法,其结果是衍生了一系列的中西二元对立:西方艺术具有隐喻性、象征性和先验性特性,而中国艺术具有转喻性、字面本意性和内在性特性。文章批判地审视有关摹仿论的对比研究,列举出反对上述被普遍接受观点的种种理由,并从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角度考察中国诗学传统中摹仿说与西方传统相关的各个方面,重新确立模仿是跨文化的人类本能,因此艺术摹仿论也是跨越文化传统的普遍性观念;还考察了艺术理念如何在中西表现系统中得以形成、中国诗学摹仿论与西方诗学摹仿论的差异以及对该差异的理解会给西方和非西方文学的对比研究带来哪些启发诸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论 中西诗学 文化差异 二元对立范式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深层意识形态机制 被引量:19
11
作者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10,共10页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 殖民主义虽已成为历史,但殖民化时期产生的精神殖民和知性殖民已经深入到前殖民地文化的各个方面,促成了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殖民。文化殖民的核心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无意识。尽管文化无意识是一个产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机器,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产生的意识形态内容会因人种、国别、族群、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并对跨文化研究`产生错综复杂的影响。对这一深藏不露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深度概念性探索,可以为世界范围的去殖民化提供理论洞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无意识 文化殖民 后殖民 跨文化研究 历史心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再辨析——走向自觉反思、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知识生产 被引量:8
12
作者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3,共13页
"汉学主义"的理论自提出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诸多评论"汉学主义"的学者中,基本上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提出"汉学主义"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赞扬和鼓励。第二种认为"汉学主义&q... "汉学主义"的理论自提出以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在诸多评论"汉学主义"的学者中,基本上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提出"汉学主义"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应该赞扬和鼓励。第二种认为"汉学主义"虽然有意义和价值,但问题也不少,应该质疑批评以促使其进一步完善。第三种认为"汉学主义"是东方主义的翻版,既然已有后殖民理论,就没有必要提出名目虽新却没有创意的什么"主义",而且东方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本身也问题不少,"汉学主义"以有问题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难以成立。通过回应以张西平和赵稀方二位先生为代表的后两种批评意见,可以更深入理解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澄清一些对"汉学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误解,并回答对汉学研究、中西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几个问题:"汉学主义"理论是不是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在全球化的今天是否还有价值?中西研究和中国知识生产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 汉学主义 东方主义 后殖民理论 知识生产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人如何诗意地存在?——论汉诗的语言机制与审美心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顾明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81,共14页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 在对语言和诗歌本质的形而上反思中,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再将语言视为人们通常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构成了"世界"的主题和材料。语言不仅是诗歌的本源,而且还赋予其创造的文本世界以展示自身的潜力。此外,它还绘制使作者和读者被限制和统领的地图,构建创作和阅读时的主体性,决定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在抒情诗一直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构建了诗人存在于此的"世界",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诗意地存在。从分析王维、杜甫、刘禹锡、李白、温庭筠、马致远等人的诗歌入手,可以看出,中国诗歌语言的材料被赋予了梦境意象的特征。汉字的象形性,汉字少有的词形限制,以及诗行的句法自由,使得中国古代诗人能够创造自由的语言缝合,这种缝合类似但超出电影场景的缝合。它暗含许多主体立场,从而使诗中的诠释空间变得飘忽不定,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行滚动的意义生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个跟主体相关的新"世界",诗人得以栖居其中,在瞬息之间达到一种诗意的"此在"(Dase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哲学 中国古诗 汉语文言 审美心理 诗意存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文化交流的终极平等*--从海德格尔等西方思想家与东方思想的相遇谈起 被引量:5
14
作者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2,共12页
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方在权力、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诸方面不平等,因此,东西方在知性思想上还能平等相遇并对话吗?在全球化的当下,多数学者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障碍?重新审... 由于历史原因,东西方在权力、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诸方面不平等,因此,东西方在知性思想上还能平等相遇并对话吗?在全球化的当下,多数学者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又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障碍?重新审视一些西方思想家(其中包括莱布尼兹、黑格尔、海德格尔和德里达)与中国思想遭遇的经历以及东方思想在影响和帮助重建西方形而上学体系方面所起的作用,不仅可以重温东西方思想家对东西视野融合所作的贡献,深思跨越东西方思想鸿沟的前提条件,而且可以获得一些扫除交流障碍的洞见,增进思想的双向交流,促成东西方思想的相得益彰。通过对近代中西交流史上一些微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东西方思想交流对话的前提条件是知性平等,但知性平等不应该是西方思想家的施舍,而需要东方思想家以思想的力量赢得对方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这样的平等才是终极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方民谣》 西方思想 中国思想 东西方交流 知性达尔文主义 知性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雕龙》关键词在海外译介中的误读与悟读 被引量:5
15
作者 戴文静 顾明栋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45,共9页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国文论的外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理论阐释及微观细读,可以发现《文心雕龙》关键词在传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 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中国文论的外译已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文学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梳理、理论阐释及微观细读,可以发现《文心雕龙》关键词在传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解读,即误读和悟读。误读是主体由于自我理解不足而进行的有目的选择,而悟读则拓展了中国文论多元的研究视域及阐释空间。中国文论关键词外译应建立在视域重合的诠释学理论基础之上,尽可能地追求文学理论翻译的普效性和广受度,通过中西文论间的双向阐释,消解不合理的误读,走向合理的悟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心雕龙》 阐释 误读 悟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学主义的历史批判 被引量:4
16
作者 顾明栋 钱春霞 +1 位作者 万雪梅 陈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7,共17页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和批评话语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欲将汉学主义构建成一个可行的研究范式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包括研究汉学主义的产生、兴起、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汉学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通过... 汉学主义作为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和批评话语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是欲将汉学主义构建成一个可行的研究范式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其中包括研究汉学主义的产生、兴起、历史演变和内在逻辑。汉学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通过审视汉学主义在演变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分析历史上一些主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们撰写的有关中国的学术论著,批判对形成中国学术研究的方式产生显著影响的学术思想,可以获得一个宽泛的汉学主义演变的历史形成脉络,把握其作为中国知识生产的一种体系在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点,并了解其性质和主要特征,从而对最终演化为内在逻辑的一些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进行定位。因此,对汉学主义的历史回顾其实是探讨其基本原则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批判性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主义 历史演变 中国知识 内在逻辑 批判审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价值理论 被引量:1
17
作者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9-38,共10页
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命题之一,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能否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2)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功能能否继续作为决定文学价值的基... 文学评价一直是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核心命题之一,后现代的到来使得文学价值理论复杂化,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中包括:(1)在后现代语境下文学能否像前现代那样产生价值;(2)审美、教化、认知、娱乐等功能能否继续作为决定文学价值的基本参数;(3)在一切都无法逃脱商品经济规律的情况下,人们如何才能超脱市场价值的影响,对一部作品的内在价值作出中肯的解释和合理的评判。从阅读与写作如何给人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快感这一视角出发,结合对传统和现存的文学价值理论进行重新思考,进而探讨文学价值的深层结构和内核,不仅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启迪,还可以提出一个适应后现代条件的文学价值理论和评估模式。文学的价值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的初始价值在于能够给作者和读者带来愉悦,文本通过代码而产生初始价值,同样的文本因读者的身份不同而带来不同的价值,但文学价值的核心是读写愉悦,并经过文学批评而得以确认。文学价值的综合评估模式涉及读写愉悦、个人身份和社会认可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价值 读写之乐 审美愉悦 价值理论 评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易》明象与现代语言哲学及诠释学 被引量:4
18
作者 顾明栋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4,共14页
文章探讨《周易》诠释学的特殊概念"明象"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分析王弼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结合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学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评价这些思想家对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所作的贡献。笔者认为,对象辞问题的... 文章探讨《周易》诠释学的特殊概念"明象"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分析王弼和相关学者的论述,结合符号学、语言学及文学理论等现代研究方法,评价这些思想家对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所作的贡献。笔者认为,对象辞问题的探索给传统中国语言哲学和诠释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包括提出了语言起源的有机理论,认识到语言是思考的工具,发现了意指的机制、暗喻和转喻的基本原理及心理基础,构建了语言交流的模型,发明了不同的阅读模式,领会到表征、阐释和诠释学的模糊本质,并探讨了读者中心批评论和作者中心批评论的优缺点。周易研究中的象数派与义理派之间的争论超越了《周易》诠释学本身,具有语言学、哲学和文学等多重意义。它在许多方面预示了当今关于意指、表征和阐释的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明象 语言哲学 诠释学 象数派 义理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跨文化研究的殖民无意识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明栋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3-39,共7页
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 由于殖民主义500年的扩张历史,殖民主义的影响在全球无处不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都深受其影响,只是表现形式大不相同而已。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深刻影响,全球的文化意识虽然在政治层面与过去的殖民主义已无多少直接的关联,但其核心本质并没有改变,只是以新殖民主义的面貌呈现,而新殖民主义的精神内核就是汉学主义理论所探讨的文化无意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世界范围的文化无意识在很大程度上会表现为殖民无意识及其变体。文化无意识是阻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健康交流的无形障碍,文化无意识的去殖民化任重而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殖民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精神殖民 去殖民化 汉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研究的“去殖民性”转向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明栋 彭秀银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9-168,共10页
“去殖民性”是21世纪初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首先由拉美的思想家和学者提出,逐渐在西方思想和理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已发展为文化研究的“去殖民性”转向。通过对“去殖民性”理论和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审... “去殖民性”是21世纪初在文化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理论,该理论首先由拉美的思想家和学者提出,逐渐在西方思想和理论界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并已发展为文化研究的“去殖民性”转向。通过对“去殖民性”理论和现状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审视其与后殖民研究的异同,厘清跨文化研究领域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从而给终极去殖民化和后殖民研究提出中国学者的不同见解。需要反思的问题主要涉及“去殖民性”的概念、该概念产生的背景、“去殖民性”的理论现状和终极目标、其与后殖民研究的关系,以及该理论的洞见、盲点、缺憾和补救策略等等。通过反思我们提出“殖民无意识”概念,并认为殖民无意识是殖民主义软实力的内在逻辑,也是实现去殖民性目标的终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殖民性 殖民主义 殖民无意识 后殖民研究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