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优化预处理方法的时变重力场反演精度分析
1
作者 蒲伦 游为 +1 位作者 余彪 范东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的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校正策略。利用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恢复SCA1B的缺失数据,且充分考虑了观测数据在整个弧段的变化特征。采用优化策略校正后的ACC1B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其精度比未校正的数据计算结果提高3.7 mm。从结果可知,由优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解算的重力场模型与三大官方机构解算结果相比,总体精度相当,但不同机构的解算结果在局部区域的细节信号表现有差异,表明优化的数据预处理策略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数据预处理 时变重力场 时间序列分解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元间差分技术的精密单点定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浩军 王解先 +1 位作者 胡丛玮 陈俊平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48-752,共5页
无模糊度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通过历元间相位差分,消除初始相位模糊度来求取历元间位置差。本文基于抗差估计,讨论了历元间伪距、相位差分技术以及参数的估计方法。赋予伪距、相位观测值不同的初始权,然后采用抗差估计原理进行位置差参... 无模糊度模型的精密单点定位,通过历元间相位差分,消除初始相位模糊度来求取历元间位置差。本文基于抗差估计,讨论了历元间伪距、相位差分技术以及参数的估计方法。赋予伪距、相位观测值不同的初始权,然后采用抗差估计原理进行位置差参数估计。分析了不同采样率对位置差结果的影响,采用小波分析理论对位置差误差的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采用历元间差分获得的位置差进行单点定位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元间差分 精密单点定位 抗差估计 采样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细DEM的InSAR大气相位改正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曼 夏耶 +3 位作者 葛大庆 张玲 范景辉 王艳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6,共6页
大气波动严重地制约了传统D-InSAR技术在缓变形滑坡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为此,针对树坪滑坡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通过分析湿延迟相位随高程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建立了空间局部区域内大气效... 大气波动严重地制约了传统D-InSAR技术在缓变形滑坡体形变监测中的应用。为此,针对树坪滑坡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通过分析湿延迟相位随高程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别建立了空间局部区域内大气效应与相应高程之间的最优函数校正模型,将模拟的湿延迟相位从解缠相位中去除,最终恢复出树坪滑坡体的形变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显著地降低了干涉图中的湿延迟相位,清楚地框出了树坪滑坡体形变场在11d中的位置、大小及其分布情况,这对三峡库区缓变形滑坡体的全面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延迟 DEM 树坪滑坡 最优函数校正模型 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岭估计的快速静态精密单点定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浩军 王解先 +1 位作者 陈俊平 胡丛玮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8-444,共7页
精密单点定位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但其实时应用受到模糊度收敛时间的限制,模糊度收敛一般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基于相位历元间差分技术,可以避免模糊度的求解,但求解的参数为历元间坐标差.在相位历元间差分技术基础之上,推... 精密单点定位可以实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但其实时应用受到模糊度收敛时间的限制,模糊度收敛一般需要3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基于相位历元间差分技术,可以避免模糊度的求解,但求解的参数为历元间坐标差.在相位历元间差分技术基础之上,推导了无模糊度模型的快速静态单点定位模型,并通过岭估计理论来进行参数的求解,两个以上历元就可以解算得到位置参数,从而实现静态状态下单点的快速定位,克服了模糊度收敛时间的局限,并讨论了不同坐标初值情况下估计值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体测量学 地球 技术 诸多方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含流体砂岩裂隙摩擦特性的试验研究
5
作者 沈闹 李小春 王磊 《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4-754,共11页
砂岩储层中由流体注入导致的地震活动与砂岩断层(裂隙)的摩擦行为有关.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含流体砂岩裂隙的摩擦特性,在温度范围为25°C~140°C和有效法向应力范围为4~12 MPa的试验条件下,本文分别对干燥、水饱和以及注CO_... 砂岩储层中由流体注入导致的地震活动与砂岩断层(裂隙)的摩擦行为有关.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含流体砂岩裂隙的摩擦特性,在温度范围为25°C~140°C和有效法向应力范围为4~12 MPa的试验条件下,本文分别对干燥、水饱和以及注CO_(2)锯切砂岩裂隙进行了速度分级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干燥砂岩裂隙,增大有效法向应力和升高温度均能增大裂隙的初始摩擦系数,而改变有效法向应力对裂隙摩擦稳定性影响不明显,仅升高温度会略微降低其摩擦稳定性;(2)对于水饱和砂岩裂隙,裂隙的初始摩擦系数同样会随着有效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但会受到升温的弱化作用,而增大有效法向应力和升高温度均能降低裂隙的摩擦稳定性;(3)对于注CO_(2)砂岩裂隙,裂隙的初始摩擦系数受有效法向应力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与水饱和砂岩裂隙相反,但裂隙的摩擦稳定性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受有效法向应力的影响不明显.因此,砂岩裂隙的摩擦特性受有效法向应力、温度和注入流体类型的共同影响.该试验结果对理解流体注入诱发地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裂隙 摩擦稳定性 初始摩擦系数 高温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NSS网络的实时精密单点定位及精度分析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浩军 王解先 +2 位作者 陈俊平 胡丛玮 王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02-1307,共6页
基于局域GNSS网络,以历元间、星间差分技术实时估计了GPS卫星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值;针对所估计实时精密钟差的特征,推导了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估计模型.对所估计得到的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值、实时定位结果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局域GNSS网络,以历元间、星间差分技术实时估计了GPS卫星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值;针对所估计实时精密钟差的特征,推导了实时精密单点定位的估计模型.对所估计得到的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值、实时定位结果分别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钟差的历元间差值与IGS的最终星历相比其精度可以达到0.08 ns;每小时观测的实时静态定位结果在N、E、U 三个方向的精度分别为1.47、3.62、4.09 cm.动态模式,实时结果在N、E、U三个方向的精度分别为2.63、3.82、5.20 cm.与采用IGS最终轨道和钟差解算的结果相比较,实时计算结果优于采用精密轨道和精密钟差计算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精密单点定位 GNSS网络 历元间差分 星间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11月超强磁暴热层大气密度扰动及其与焦耳加热和环电流指数的关系——CHAMP卫星观测 被引量:11
7
作者 周云良 马淑英 +2 位作者 Luhr H. 王慧 党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86-994,共9页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km高度上热层... 本文利用CHAMP卫星加速度仪测量数据,计算和分析2003年11月20~21日大磁暴期间大气质量密度扰动的全球分布特征;研究暴时变化与极区大尺度对流引起的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及环电流指数SYM-H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磁暴期间400km高度上热层大气质量密度大幅度上升,NRLMSISE-00模式预测值与此相比有很大差别;暴时大气密度的增大存在昼/夜半球不对称性:白天强于夜晚,且白天随纬度的分布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图像,在赤道附近和南半球中低纬区(10°N~50°S)大气密度增大较强,并呈双峰分布,两个峰分别位于0°和45°S,另外在极区也出现大气密度扰动的局部极大,而在夜晚,大气密度变化南北半球比较对称,在赤道低纬区大气密度增大较强;互相关分析表明,中低纬区大气密度变化滞后于全球焦耳加热总功率3~7h,滞后于环电流指数(SYM-H)0~3h,与二者存在很强的相关,表明极区焦耳加热和赤道环电流过程对暴时热层大气密度扰动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层大气质量密度 CHAMP卫星 磁暴 焦耳加热 环电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中碱流质火山灰的来源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正府 刘嘉麒 +5 位作者 樊祺诚 贺怀宇 隋淑珍 储国强 刘强 J.F.W.Negendank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51-255,共5页
四海龙湾玛珥湖位于东北新生代龙岗火山区内,在玛珥湖沉积物距湖底69-70cm处分离出新鲜的火山灰。根据火山灰产出的层位、原生沉积特征、形貌和碱流质化学成分特征,属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199-1200年大喷发的产物。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天... 四海龙湾玛珥湖位于东北新生代龙岗火山区内,在玛珥湖沉积物距湖底69-70cm处分离出新鲜的火山灰。根据火山灰产出的层位、原生沉积特征、形貌和碱流质化学成分特征,属于长白山天池火山公元1199-1200年大喷发的产物。这一结果不仅表明天池火山历史时期大喷发的规模比原来估计的还要大,并且为建立千年以来四海龙湾沉积物及古气候演化的时间标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海龙湾玛珥湖 火山灰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被引量:11
9
作者 赵文津 Mechie J +6 位作者 冯梅 史大年 薛光琪 宿和平 宋洋 杨宏伟 刘志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11-1423,共13页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 本文探讨了祁连山地壳增厚与造山机制。提出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地块向北推进,其延迟的远程效应使祁连地块内4条断裂再次活动,特别是23 Ma以来,分阶段的活动使上地壳缩短了30%,40 km厚的祁连地壳增加到57km厚;并通过柴达木地块下地壳物质的挤入,使祁连地块地壳厚度增加到现今的60~74 km;地壳质量基本平衡表明其下部地壳物质横向迁移较小,即走滑断裂带走的地壳物质较少。依据INDEPTH-V新的宽频地震调查成果,提出祁连地块下岩石圈地幔的复杂结构,南部来的昆仑岩石圈地幔(双层结构)与北部向南俯冲的阿拉善地块下的亚洲岩石圈地幔在祁连地块深部相碰撞,而柴达木—祁连岩石圈地幔则被保存在昆仑岩石圈与亚洲岩石圈地幔碰撞带之上,共形成一倒三角汇聚区;在柴北缘与中祁连北缘岩石圈地幔各出现一条北倾和南倾的正转换震相,可能是老俯冲带残存岩片的显示;在祁连地块岩石圈地幔的两端地壳底部还出现有“双”莫霍“现象”,地表见有多条榴辉岩带。以上结果构成了高原最具特色的构造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地块 地壳增厚 岩石圈地幔 “双莫霍” 倒三角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古季风变化记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文远 刘嘉麒 +2 位作者 刘东生 彭平安 J.Negendank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B08期197-202,共6页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 末次冰消期热带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物高分辨率的生物硅、总有机碳、总氮和总氢等有机地化指标记录显示了一系列百年至千年尺度的快速变化 ,表明季风环流系统运行的强烈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变化与格陵兰冰芯记录的气候事件相比较 ,表现出一定的遥相关 ,但也表现出了末次冰消期初始转暖低纬度区超前高纬度区的显著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消期 古季风 古气候变化 沉积岩 生物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7级地震的同震位移估计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尝试 被引量:19
11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屠泓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级地震13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以估算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芦山7级地震的水平近场同震位移场幅度都不超过cm级,均显示为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兼有少量左旋走滑错动).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4.9 cm和4.4 cm,分别出现在51YAM台和51QLY台.两种资料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虽显示多事件特征,但主要滑动均集中在第一次事件,即初始滑动点两侧的走向长约30 km、倾向长约25 km的相对集中的较小范围内,强震和GPS模型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1.14m和1.09 m,较为一致.其余子事件滑动量小且分布零散,不能排除其数值效应的因素.反演矩震级均在Mw6.7左右,地表破裂应该不明显.文章还讨论了目前在我国利用近场强震动记录估计Mw6~7级地震同震位移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 0级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毛建旭 王耀南 夏耶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0,24,共5页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INSAR)通过对地面同一地区两次或多次平行观测成像得到的复图象对 ,可以获得精度达米级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地表的厘米级形变。首先简单介绍了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 ,然后阐述了INSAR技术和D -INSAR技术的原...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 (INSAR)通过对地面同一地区两次或多次平行观测成像得到的复图象对 ,可以获得精度达米级的数字高程模型和监测地表的厘米级形变。首先简单介绍了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 ,然后阐述了INSAR技术和D -INSAR技术的原理及数据处理流程 ,同时给出了基于ERS - 1原始数据的实验结果。最后介绍了该技术在地形测量、地质灾害研究、极地监测、海洋表面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 雷达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近场强震动记录快速估计同震位移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 被引量:14
13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07-1215,共9页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 利用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分析日本2008年岩手—宫城内陆Mw6.9地震震中周围密集强震动观测台网资料,快速解算出了同震位移场分布,并据此反演了震源滑动模型.经与GPS结果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给出的同震位移幅值、方向和总体分布特征较为接近.基于相同断层面参数反演的震源模型空间展布形态、主要滑动范围、平均和最大滑动量、滑动方向以及由模型计算的矩震级等均吻合较好,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讨论了自动经验基线校正方法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利用强震资料快速解算Mw6-7级及以上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并反演震源滑动分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场强震 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08日本岩手—宫城Mw6 9内陆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GPS定位中的电离层延迟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艳 杨元喜 +1 位作者 许国昌 江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70-1375,共6页
基于南极地区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跟踪站的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双频实测数据,分析了南极地区电离层延迟的变化情况及其二阶项延迟对南极GPS定位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地区的总电... 基于南极地区国际GNSS服务组织(IGS,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跟踪站的全球定位系统(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双频实测数据,分析了南极地区电离层延迟的变化情况及其二阶项延迟对南极GPS定位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地区的总电子含量(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日间波动频繁,其日间TEC最大值变化较中纬度地区剧烈;在南极地区夏季,电离层二阶项延迟对GPS定位结果的影响可达cm级.同时,由于欧洲定轨中心(CODE,The European Center for Orbit Determination)提供的全球电离层模型(GIM,Global Ionosphere Maps)在南极区域应用的局限性,通过选取南极地区6个IGS跟踪站作为基准站建立了区域电离层TEC模型(RIM,Regional Ionosphere Model).经实测数据计算证明,对于南极地区,RIM的定位精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全球电离层模型G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定位 电离层二阶项延迟 区域电离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单事件地震定位方法的改进及应用尝试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明培 汪荣江 戴仕贵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7-769,980,共13页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 根据大震速报和快速预警实际需要,首先对Inglada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使其在仅有P波到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定位,且求解过程仅需简单迭代而不用奇异值分解;其次,尝试将改进后的方法从单层均匀模型引入到分层均匀模型中的近源台网定位情形,并通过单层均匀和分层均匀两种不同模型的理论实验讨论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最后整合了质量高且分布较好的距离2008年汶川MS8.0地震震中最近的强震、微震,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等观测记录资料,对汶川MS8.0主震初始破裂点的时空参数进行了多种模型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线性单事件定位方法简单、快捷、易用,可广泛应用于近源地震定位,尤其是用于无法得到S波到时的中强以上直至巨大地震的速报、地震现场流动台网的快速定位以及地震的快速预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单事件定位法 改进 应用测试 汶川MS8.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熊本M_W7.0地震同震位移场和震源滑动模型反演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明培 黎朕灵 汪荣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9-830,共12页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 利用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M W7.0地震震中周围94个近场强震动台的观测资料和新近改进的强震经验基线校正方法SMBLOC,尝试解算并绘制了一个内陆M7左右走滑型地震的同震位移场全貌,并反演了其震源滑动模型.与日本国土地理院(GSI)公布的该地震57个GPS同震位移结果的比较显示,两种完全不同资料、不同解算方法给出的水平同震位移场的最大幅值均为100cm左右,均呈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部分正断分量的震源机制.强震最大水平和垂直永久位移分别为104.5cm和58.0cm,分别出现在震中东北侧的KMMH162台和KMM005台.两种资料单独以及联合反演的震源滑动模型均表明,此次地震为北东侧破裂为主并呈双事件特征,且主要滑动均不在初始破裂点附近,而是集中于第二次事件周围,即距离初始破裂点东北侧约20km处的走向长约40km、倾向宽约20km的范围内.基于强震和GPS模型所得的最大滑动量分别为5.10m和5.87m,量级一致,反演矩震级均为MW7.1左右;主破裂区近地表滑动量比野外调查结果略微偏大,可能与数值效应有关.此外,还利用不同方法得到的解算结果比较了熊本地震特有的12组台间距在3km以内的GPS-强震台站对各自的三分量同震位移,其结果表明对于M7左右的地震而言,SMBLOC方法解算同震位移时方向和幅值的可靠性下限约为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走滑型地震 自动经验基线校正 同震位移 滑动模型 2016年4月16日熊本MW7.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地GPS定位中的对流层延迟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艳 杨元喜 许国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4-107,共4页
定量分析了对流层改正模型对南极精密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使用实际气象数据的对流层改正模型,在同等截止高度角下可以提高定位精度;相应地,在保持同等定位精度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可以降低GPS数据的截止高度角,使其从常规的15°降低... 定量分析了对流层改正模型对南极精密定位精度的影响,通过使用实际气象数据的对流层改正模型,在同等截止高度角下可以提高定位精度;相应地,在保持同等定位精度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可以降低GPS数据的截止高度角,使其从常规的15°降低到5°,即利用更多的低高度角卫星的观测数据,提高定位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极地定位 对流层延迟 模型改正 高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