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经济”入文:重审“曾国藩中兴桐城”说
1
作者 闫力元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5,共12页
文学史一般认为,曾国藩在姚鼐“义理”“考证”“辞章”三分的基础上增入“经济”,由此实现了桐城派的中兴,这一表述与晚清桐城派发展的实际及曾国藩本人的文论思想有所出入。自晚清至民国初年,曾国藩逐渐被树立为“文章经世”的典型,... 文学史一般认为,曾国藩在姚鼐“义理”“考证”“辞章”三分的基础上增入“经济”,由此实现了桐城派的中兴,这一表述与晚清桐城派发展的实际及曾国藩本人的文论思想有所出入。自晚清至民国初年,曾国藩逐渐被树立为“文章经世”的典型,并经由不同时期文人的持续建构,在胡适、周作人的文学史叙述中最终定型。“经世”与“文辞”的关系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持久而关键的话题,追踪曾国藩以“经济”入文从而“中兴桐城”的文学史表述形成的过程,可以借此观照晚清不同立场的士人对于“文章经世”路径的不同选择,以及“经济”与“文辞”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勾勒“文章经世”传统在晚清的新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中兴 曾国藩 桐城后学 经济之学 文章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被引量:3
2
作者 黄霖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近现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已走过了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一方面,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研究实践还是学理思考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歧见。值此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的确到了一个需要对过去十年的探索之路进行全面总结,进而走向更为深入的学理逻辑思考与学术体系建构的时间节点。为此,我们借助《河北学刊》发表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理逻辑 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道昆与嘉、万时期文坛的复古活动——以汪道昆与七子派关系考察为中心 被引量:7
5
作者 郑利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5-103,共9页
作为活跃于明代嘉、万文坛的重要人物,汪道昆在维护七子派文学地位及传导其文学影响,包括建构所在徽州地区与流行于中心文坛的诸子复古思潮之间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表现出谋求另辟门户的努力,企图调整或变通七子派诗文复古的... 作为活跃于明代嘉、万文坛的重要人物,汪道昆在维护七子派文学地位及传导其文学影响,包括建构所在徽州地区与流行于中心文坛的诸子复古思潮之间关系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也表现出谋求另辟门户的努力,企图调整或变通七子派诗文复古的某些传统策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七子派主导而笼罩于嘉、万文坛的复古风尚,在释放出它强势影响力的同时,也被接受与传播对象包括同属阵营文学势力加以不同程度的调整与改造,突破某些固有的路径,使它在变换之中呈现一种多样态和复杂化的发展情势,相对打破了复古话语系统固有的单纯性与权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道昆 七子派 复古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说文体之“谱系”梳理及其学理化战略——兼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桂奎 黄霖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24,2,共9页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qu... 中国小说文体研究以往通常被纳入"小说学"框架下进行,着力于阐释"小说"命名及其类型。近年,在文体学研究的热潮下,"小说文体学"研究不仅获得了独立,而且其研究规模和层次也有大的突破,日趋"谱系"化。其中,谭帆等积数年之功推出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法术语的多维度考释,对中国小说文体谱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使小说文体研究达到了学理化的高度。沿着这一路向,我们应进一步发扬"辨性质"、"明角度"的学术传统,理出错综复杂的传统小说文体谱系的脉络与头绪,并注重"跨学科"发掘和文化探寻,强化各个小说文体术语之间的逻辑关联研究,既注重叙事术语考释,又兼顾写人术语考释,使传统小说文体"谱系"梳理全面开花,进而使中国小说文体谱系学建构水到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文体 谱系梳理 谭帆 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废科举”的多层文化指向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维昭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 中国科举制度曾以其“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而享誉国际,对东亚国家科举制度的建立和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过重要影响,但在晚清却被彻底废除。我们不能以“人拾我弃”的直观现象去断言晚清废科举的成败得失。晚清废科举由废八股发端,这不仅因为晚清的八股文体已萎缩成一种锢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更因为这种文体以经学信仰为基础。明、清科举是依据“六经治国”思想去设置其考试科目结构的,八股文体处于这个科目结构的核心位置。光绪二十七年禁止八股文体之后,经学信仰依然存在于科举制度中,成为抵抗新学的一股力量,导致改革派“渐废”策略的提出,导致士子在科举与学堂之间产生观望态度,清廷最终只能彻底废科举。晚清的“废科举”具有多层的文化指向,对于晚清启蒙运动来说,废八股是在废弃一种影响极大的锢蔽文明、导人于无知的考试文体;对于晚清救亡运动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不适时用的传统科目;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废科举是在废除一种以“六经治国”理念为根基的人才选拔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竞争 锢蔽文明 六经治国 废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历史学家对鸳鸯蝴蝶派的评价——以研究“上海学”的史家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3
8
作者 范伯群 《现代中文学刊》 2010年第4期11-21,共11页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 作为重要的通俗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兴起,和清末民初社会转型、现代市民社会初兴等历史变化密切相关。在文学的角度之外,近年来研究上海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对于如何理解"鸳鸯蝴蝶派"颇有启发。如何总结鸳鸯蝴蝶派的经验与教训,如何循此对现实中许多新的市民文学的现象予以探讨和解释,"上海学"的历史学家的论述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学 鸳鸯蝴蝶派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四十一炮》中的传统文化因子——以“吃”为中心 被引量:2
9
作者 涂谢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刻绘了形形色色"吃"的众生相,在这种刻绘中寄托了作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社会与人性的批判。而借助"吃"来寓言这一做法,是中国古代传统在莫言小说中的回响。由此可以看出,... 莫言在《四十一炮》中刻绘了形形色色"吃"的众生相,在这种刻绘中寄托了作者对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改革中的社会与人性的批判。而借助"吃"来寓言这一做法,是中国古代传统在莫言小说中的回响。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与文学,是莫言小说的重要根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十一炮》 “吃”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
10
作者 黄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共2页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湖南这个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文学繁荣的地方开年会,首先要感谢湖南大学文学院的大力支持,感谢他们为这次会议的筹备与召开,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精心的安排,为我们大家在一起切磋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向湖南大学和文学院的领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文学 近代文学研究 回顾与前瞻 三十年 湖南大学 近代历史 人才辈出 文学繁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文协商:杜甫形象塑造中的图像制造 被引量:1
11
作者 安天鹏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0,共12页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 杜诗文本对自我形象的规范,在经由编选与评注层累而成的文集系统中逐渐失范,宋人由此建构出作为典范的诗圣杜甫,成为公共话语中杜甫的历史主体形象。与此同时,宋人亦开始利用图像媒介,在相对私人的语境中,形塑杜甫更为鲜活的形象侧面。文本话语体系与图像谱系中杜甫形象的同异,直观表现为两套符号系统的表意方式,受限于各自的传播主体、受众群体、媒介形式与流通网络,而根植于两套系统背后的文化政治。图文之间不仅在语义符号层面互文,更多的时候作为两套体系生产着不同形象的杜甫,在彼此对话、竞争与协商中,合塑出一个立体的历史中的杜甫。杜甫在文本和图像中的神在与形变,既显示出历史塑造雕像的权力,也讲述着历史中重塑雕像的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形象 规范与失范 神在与形变 图像制造 图文协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陵湖采药石刻释文献疑
12
作者 郭永秉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石刻释读工作,也还有不少讨论的空间。今借助照片和拓片,就释文提出几处疑问和设想,冀能推进刻石性质之认识。1.“将方支(伎)”之释可疑。“方”下一字,仝涛先生《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释文疑为“士”(《光明日报》2025年6月8日11版),我曾提出可能是“支(伎)”,得到部分学者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日唐 扎陵湖 释读 采药石刻 秦始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讳改现象发覆
13
作者 安天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09,共9页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 上海龙美术馆藏宋画《中兴瑞应图》序赞,与曹勋文集所录文字面貌不同。参合传世集本与公私藏卷本临本,可见其题序已经剜补,赞文亦遭讳改,影响关于此画作意与画意的讨论。寻迹其讳改逻辑与策略,可复原序赞南宋旧貌,并揭示清人改宋画,讳“胡”“虏”“夷”“夏”之现象。借此个案反思宋画流传中的文化政治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兴瑞应图 清改宋画 宋画流传 夷夏话语 讳改剜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维昭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27,共9页
中国古代科举史在取士科目上经历了从唐、宋的多科目取士到元、明、清的“有科无目”的变化过程,在考试文体上出现了从诗赋取士、经义取士发展到“专重四书文”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王安石在其科举改革中提出“罢诗赋及明经、诸科,... 中国古代科举史在取士科目上经历了从唐、宋的多科目取士到元、明、清的“有科无目”的变化过程,在考试文体上出现了从诗赋取士、经义取士发展到“专重四书文”的变化过程。在这过程中,王安石在其科举改革中提出“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虽然仅仅推行数十年,但对当时及元、明、清三代的科举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界已经充分注意到王安石提出的罢诗赋而重经义,但是王安石的“罢明经、诸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科无目”的制度特点更应该引起重视。元代不但沿袭了王安石的“有科无目”的制度设计,而且首次将四书作为整体确立为明经科中的第一科目,从而将理学置于经学之上。这种理学试士的做法为明、清两代所继承。元代以来的这种科举制度的变化与其政治文化上的“一学术”“一道德”的取向是紧密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政治文化 中国科举史 科举 有科无目 四书文取士 理学试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国前后古代戏曲文本的印行看戏曲观念之变迁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石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79,共7页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新思想或者某种价值观的媒介。这以后人们逐渐关注戏曲文本自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作是某种工具或手段。因此,当戏曲文本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戏曲文本主体性的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本 戏曲观念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派与中国文统的建立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书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0-133,共4页
自唐代以来,论者开始尝试建构中国文统谱系,然而在唐宋派之前,文统不但没有从道统中分离出来,同时也是与诗文交织在一块的,因此,那时的文统既不纯粹,也不鲜明。待唐宋派出,与道统相区别、与诗绪相分离的纯粹文统的建构这才真正完成,《... 自唐代以来,论者开始尝试建构中国文统谱系,然而在唐宋派之前,文统不但没有从道统中分离出来,同时也是与诗文交织在一块的,因此,那时的文统既不纯粹,也不鲜明。待唐宋派出,与道统相区别、与诗绪相分离的纯粹文统的建构这才真正完成,《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编选与八大家名号的确立,是最为显明的标志。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自己的创作实绩以及理论贡献,使散文学正统在明代得到接续和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派 道统 文统 《唐宋八大家文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现代汉语诗歌——以《我的失恋》为中心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伟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65-168,共4页
《我的失恋》在《野草》中一直不为人所注意。文章通过对此诗的剖析,认为鲁迅的这篇作品实际上关涉两个重要问题:当时流行的新诗为什么不能算作诗?它们和传统诗歌有着怎样的关联?并以此揭示鲁迅对现代汉语诗歌的认识。
关键词 鲁迅 《我的失恋》 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濂入仕明朝前的古文观及仕隐观——当前宋濂研究二热点新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魁星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5-158,共4页
在入仕明朝之前,宋濂的古文观念经历了由师法司马迁、班固到以六经为本、司马迁及班固为辅的转变,这为他在入仕明朝后向文道合一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桥梁作用。其古文观念的转变与元代科举程式、婺州理学风尚及师长影响密切相关。得君行道... 在入仕明朝之前,宋濂的古文观念经历了由师法司马迁、班固到以六经为本、司马迁及班固为辅的转变,这为他在入仕明朝后向文道合一观念的演进起到了桥梁作用。其古文观念的转变与元代科举程式、婺州理学风尚及师长影响密切相关。得君行道始终是宋濂的政治理想,拒绝元朝之聘、入仙华山为道是他早年所固守的必待君王礼遇才肯出仕观念的集中体现,十年后接受朱元璋之聘则是该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这一变化是岁月虚掷、战乱日益加剧共同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入明前 古文观 仕隐观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霖 杜清 《中文自学指导》 2006年第5期3-7,共5页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 值黄霖先生主持的“九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形成七卷本的研究成果,由东方出版中心隆重推出之际,笔者有幸就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等问题向百忙中的黄先生进行了访谈,但愿下面整理的记录能给读者诸君以教益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生 “史” “论” 访谈录 文学研究史 研究成果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维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 排偶 排比 奇股文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