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DenseNet和ConvLSTM的区域性PM_(2.5)浓度预测
1
作者 郭凯琳 张瑞菊 +4 位作者 王坚 李海波 李栋 陈才 钟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60,127,共7页
准确、可靠地预测PM_(2.5)浓度,对于大众有效规避空气污染和政府策略制定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大气流动的动态性,PM_(2.5)浓度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单一模式难以有效地提取时空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强大的预测系统... 准确、可靠地预测PM_(2.5)浓度,对于大众有效规避空气污染和政府策略制定非常重要。然而,由于大气流动的动态性,PM_(2.5)浓度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单一模式难以有效地提取时空相关性。本文提出了一个强大的预测系统,可实现准确的单步、多步及趋势预测PM_(2.5)浓度。首先,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有助于预测目标城市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和污染物空间信息;然后,利用DenseNet的特征提取能力,从多个城市的污染与气象数据集中提取空间相关特征;并利用ConvLSTM层结合污染物数据的时、空特征,对时空特征进行提取以准确预测污染物;最后,通过4个准确性指标和3个预测试验,全面评估了本文提出的预测系统的性能。此外,试验研究表明,该预测系统在大气污染的预警、区域防治和控制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且其精度和稳定性优于各种基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空气污染 DenseNet 污染物浓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系弱胶结顶板采动破坏规律与发育高度预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智敏 韩宇航 +4 位作者 陈天赐 陈歌 郇博程 赵瑞强 孙亚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74-1485,共12页
煤层采动后形成的顶板导水裂隙带是沟通顶板充水含水层的主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顶板水害防治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西部矿区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开采区,其主采侏罗系含煤地层与东部石炭-二叠系有着明显差异,并具有典型的... 煤层采动后形成的顶板导水裂隙带是沟通顶板充水含水层的主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顶板水害防治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西部矿区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开采区,其主采侏罗系含煤地层与东部石炭-二叠系有着明显差异,并具有典型的孔隙度高、胶结程度差等特征,顶板采动导水裂隙的演化特征也与东部矿区具有较大差异,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普适性成果。因此,本文选取典型的弱胶结地区——新疆哈密大南湖矿区为例,采用UDEC数值模拟、现场三维钻孔电视成像等方法,并结合“S-R”稳定理论,以垮落带高度为自变量,建立砌体梁承载强度与垮落带高度关系式,全面揭示该区煤层开采过程中顶板的采动破坏过程与演化特征,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顶板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收集侏罗系同类型煤矿导水裂隙带高度的实测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拟合并修正现有经验公式。研究表明:研究区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的范围是60.07~62m,裂采比为17.67~18.24,整体形态呈“梯台”型特征,结合邻矿现场实测对比证实了此次实测结果的可靠性;开采范围内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受垮落带高度增量、岩块回转角变化的影响呈现:“快速增加-缓慢增加-逐渐稳定”的发展与演化规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回归公式预测精度一般在10.30%~17.25%之间,相较于传统经验公式平均误差降低了51.84%,显著提高了导水裂隙带高度的预测精度。论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新疆地区相似开采条件下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水裂隙带 弱胶结顶板 S-R稳定理论 岩块回转角 垮落带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避雷器接地电阻的测量与预测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峰 牛洪科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47,共3页
介绍了避雷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的接线、测量原理及测量电压的选取,根据测得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回归分析的接地电阻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并通过标准离差检验证明了该预测模型可用于实际接地电阻的预测。实践表明,该测量与预测方法切实可... 介绍了避雷器三极法测量接地电阻的接线、测量原理及测量电压的选取,根据测得的历史数据建立了基于回归分析的接地电阻变化趋势预测模型,并通过标准离差检验证明了该预测模型可用于实际接地电阻的预测。实践表明,该测量与预测方法切实可行,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接地电阻超标而引发的雷击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雷器 接地电阻 测量 预测 三极法 回归分析 标准离差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岛效应对建筑形态的响应及其昼夜变化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袁帅 张金梦 +3 位作者 徐志刚 唐歌实 王驰 陈吉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46,共7页
城市建筑三维形态通过改变空气流动和地表能量过程影响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格局。然而,当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城市建筑二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导致城市建筑二维及三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联合影响机制及其昼夜差异尚不明确。该文... 城市建筑三维形态通过改变空气流动和地表能量过程影响城市地表热环境的时空格局。然而,当前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城市建筑二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导致城市建筑二维及三维形态对地表热环境的联合影响机制及其昼夜差异尚不明确。该文以南京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多源遥感融合数据量化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并采用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探究昼夜地表温度对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对南京市建筑形态与昼夜地表温度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最佳空间尺度为450 m;白天地表温度空间变异主要受建筑二维形态影响,而夜间地表温度空间变异的主导因素为建筑三维形态;从城市建筑二维和三维形态关键指标对地表温度的边际效应发现,不同建筑形态指标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模式不同,且具有昼夜差异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从三维视角深化城市建筑对热岛效应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景观格局 建筑三维形态 梯度提升回归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