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孟称舜戏曲创作与其戏曲理论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马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0-64,共5页
本文试图从孟称舜戏曲创作的角度去观照其戏曲理论,着重从“言传真情”、“人物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论析。文章认为,孟称舜某些戏曲理论主张可能受到其戏曲创作的启发,而其戏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其戏曲理论。因而,阅读... 本文试图从孟称舜戏曲创作的角度去观照其戏曲理论,着重从“言传真情”、“人物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论析。文章认为,孟称舜某些戏曲理论主张可能受到其戏曲创作的启发,而其戏曲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其戏曲理论。因而,阅读孟称舜的戏曲作品对理解、把握、研究其戏曲理论不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称舜 戏曲创作 戏曲理论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臧懋循改本《还魂记》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天为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62,共6页
在《牡丹亭》的众多改本中 ,臧懋循改订的《还魂记》最为人们所关注 ,引起的非议也最多 ,臧氏的改窜面面俱到 ,涉及结构关目、曲文曲律、宾白科介以及角色人物等诸多方面 ,具体实践了臧氏的戏曲理论主张 ,其以元为尚 ,以吴为则的倾向有... 在《牡丹亭》的众多改本中 ,臧懋循改订的《还魂记》最为人们所关注 ,引起的非议也最多 ,臧氏的改窜面面俱到 ,涉及结构关目、曲文曲律、宾白科介以及角色人物等诸多方面 ,具体实践了臧氏的戏曲理论主张 ,其以元为尚 ,以吴为则的倾向有偏颇之处 ,但在批语中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具体的改订也为《牡丹亭》的场上搬演提供了条件 ,对此应作出公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亭 臧懋循 改订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剧作对《世说新语》素材的艺术再造 被引量:3
3
作者 齐慧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1,共4页
从宋元的南戏、元明清杂剧到明清的传奇,大量的剧作素材都与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有关,不同时期的作家在创编过程中,借助大胆的虚构,对精心选取的素材进行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再造,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戏剧故事,成功地完成了... 从宋元的南戏、元明清杂剧到明清的传奇,大量的剧作素材都与南朝宋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有关,不同时期的作家在创编过程中,借助大胆的虚构,对精心选取的素材进行了多姿多彩的艺术再造,演绎出一幕幕精彩的戏剧故事,成功地完成了戏剧对小说的二度创作。这些作品对虚实关系的处理,再次证明了只有符合“人情物理”的虚构,符合艺术真实的虚构,才是艺术形式的合理虚构。反之,一味追求“新奇”创作目的而违反生活逻辑的、为所欲为的主观臆造,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古代戏曲 创编 素材 艺术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弦上说相思——谈谈中国古代戏曲的以琴传情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天为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69,共3页
弦上诉说相思 ,瑶琴驾起鹊桥 ,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它增添了舞台表现手法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蕴藉之美 .
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白须与曲词等量齐观——略论孟称舜的宾白说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0-71,83,共3页
孟称舜认为元曲中曲与白同出一手 ,且同等重要 .其 宾白说 颇具创见 ,对后世曲家有重要影响 .
关键词 孟称舜 宾白 曲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钞本《窃符记》非张凤翼作 被引量:1
6
作者 史春燕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19,共3页
《窃符记》是明代著名戏曲家张凤翼的代表作之一,但其继志斋本与所谓“清钞本”出入甚大,通过二本脚色、情节与体制的比勘,并参照明清戏曲选本,发现两者几乎找不到任何相似点。可以断定,“清钞本”《窃符记》并非张凤翼所作。
关键词 《窃符记》 清钞本 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张凤翼戏曲中的侠义精神 被引量:1
7
作者 史春燕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5-66,10,共3页
侠义题材为诸多晚明曲家所关注,张凤翼便是其中的一个,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对传统的侠义精神多有发扬,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个人的理解,带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这与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亦有着重要关系。
关键词 张凤翼 戏曲 侠义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教的叛逆与复归──李亚仙郑元和故事的嬗变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天为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5-58,共4页
李亚仙郑元和故事在戏剧系统的流传中展现了时代的印记。由于元代蒙古对于中原文化的冲击和残酷的民族、阶段压迫,作品被赋予更多的叛逆性。而明代对于思想钳制的加强,使得许多在元代已被打破的思想观念又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作... 李亚仙郑元和故事在戏剧系统的流传中展现了时代的印记。由于元代蒙古对于中原文化的冲击和残酷的民族、阶段压迫,作品被赋予更多的叛逆性。而明代对于思想钳制的加强,使得许多在元代已被打破的思想观念又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因而作品在传统思想上呈现一种复归。这种叛逆与复归可以在李亚仙郑元和故事的嬗变中找到其轨迹,本文就节孝观和婚姻观两方面做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亚仙 古代戏曲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情是戏曲作品重要的美学特征——孟称舜的"传情"理论
9
作者 马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0,79,共3页
本文考察了明末著名戏曲家孟称舜的 传情 理论 .孟称舜认为 , 真情 、 美情 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而 传情 则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他不仅以创作的原动力角度来观照戏曲作品的 传情 ,更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之 .比起前人... 本文考察了明末著名戏曲家孟称舜的 传情 理论 .孟称舜认为 , 真情 、 美情 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而 传情 则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他不仅以创作的原动力角度来观照戏曲作品的 传情 ,更站在美学的高度审视之 .比起前人有关论述 ,孟称舜的 传情 理论更深入了一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称舜 “传情”理论 独特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建屠刀虐杀下的人情人性——《清风亭·认子》赏析
10
作者 齐慧源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8-69,34,共3页
《清风亭》为清代花部戏曲中一部著名的剧作。在剧中 ,作者通过寄保这样一个反面典型的塑造 ,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读书人的精神生活的堕落、腐朽 ,尽情地揭发和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尖锐指出八股取士是读书人... 《清风亭》为清代花部戏曲中一部著名的剧作。在剧中 ,作者通过寄保这样一个反面典型的塑造 ,展示了科举制度的弊害和读书人的精神生活的堕落、腐朽 ,尽情地揭发和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尖锐指出八股取士是读书人腐化堕落的根源。这恰恰是本剧的认识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风亭·认子》 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达夫的编辑思想及其贡献
11
作者 蒋成德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55-158,共4页
郁达夫从发起成立创造社 ,主编《创造季刊》 ,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 ,他一生主编出版了许多报刊和丛书 ,推进和繁荣了新文学创作 ,也为现代文学编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唯真唯美”的编辑思想及“以汗水来作天才的养乳”的... 郁达夫从发起成立创造社 ,主编《创造季刊》 ,到远赴南洋主编《华侨周报》 ,他一生主编出版了许多报刊和丛书 ,推进和繁荣了新文学创作 ,也为现代文学编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唯真唯美”的编辑思想及“以汗水来作天才的养乳”的编辑奉献精神 ,是一笔值得继承的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编辑思想 编辑精神 创造社 编辑实践 期刊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鸿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119-121,共3页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吴鸿逵一、“变文”的概念司马相如《上林赋》:“悠远长怀……肆乎永归。”郭璞注:“怀亦归,变文耳。”据郭注可知,“长怀”“永归”义同而变化其文,这就是“变文”。变文又叫“变言”①、“变词”②、“避... 变文的应用及其修辞作用吴鸿逵一、“变文”的概念司马相如《上林赋》:“悠远长怀……肆乎永归。”郭璞注:“怀亦归,变文耳。”据郭注可知,“长怀”“永归”义同而变化其文,这就是“变文”。变文又叫“变言”①、“变词”②、“避复”③“上下文异词同义”④、“繁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同义 相对同义词 《古书疑义举例》 修辞作用 战国策 句式结构 引申义 《离骚》 表达效果 《诗词曲语辞汇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词俏语相得益彰——论吴炳戏曲的语言风格
13
作者 孙霞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25,44,共3页
吴炳剧作 ,曲词和宾白皆能雅俗兼备 ,调声谐律 ,在明代曲坛上是一位 以临川之笔协吴江之律 的佼佼者 .
关键词 吴炳 语言风格 雅俗兼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