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1
作者
余明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本文指出洋务运动在封建末世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化的必然性。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其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在物质上和思想上为戊戌变法运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它的失改也使维新派人士认识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
本文指出洋务运动在封建末世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化的必然性。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其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在物质上和思想上为戊戌变法运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它的失改也使维新派人士认识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的重要性。至于在兴办洋务过程中,虽然以曾、左、李、张等人为中坚,但投入这一活动者则有为数众多的关切国家前途的有识之士。另外,太平天目的洪仁歼、李秀成等人也在进行活动。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在外交问题上并非处处对立、毫无一致之处,在实现基本目标方面更具有一致性,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主要的。但在当时要求他们“自认“为同党则是不可能的。文章针对有的研究者所提在近代历史上不存在洋务运动与洋务派并建议加以。取消。的论点,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历史
戊戌变法运动
政治改革
近代社会
封建末世
资本主义
外交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耕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牛耕
休闲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被引量:
1
3
作者
余明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64-69,共6页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后
张之洞
铁路建设
中国铁路
修建铁路
甲午战前
洋务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史学批评的偏颇和失误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绪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03-108,共6页
《通志·总序》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一篇重要的史学评论文章,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对后世的史学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郑樵力主编写通史.反对断代为史,因此他在评论《史记》、《汉书》的过程中明显流露出尊...
《通志·总序》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一篇重要的史学评论文章,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对后世的史学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郑樵力主编写通史.反对断代为史,因此他在评论《史记》、《汉书》的过程中明显流露出尊马抑班的思想倾向,导致了一些评论的偏颇和失实。本文旨在指出并纠正这些偏颇和失实.说明史学批评必须重视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史学批评
《汉书》
君子曰
班固
刘知几
《通志》
太史公
《尚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国相职初探
5
作者
臧知非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70-72,共3页
关于秦置丞相的年代、相国和丞相的差别,目前史学界还有分歧意见。本文拟就此作些辩析,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
关键词
秦国
史学界
丞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纵横家学说探论
被引量:
2
6
作者
曹家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95-99,共5页
关键词
纵横家
外交策略
实用主义
《鬼谷子》
韩非子
创业思想
《战国策》
获取功利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继承的多维审视
7
作者
王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6-21,共6页
文化继承经历了本能传递到自觉文化继承的历史演进,它包括科学认识、价值评判、抽象提纯、主体诠释和实践深化几个过程。文化继承要在重现文化面貌、作出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寓批判于其中的继承,寄否定于其中的肯定;还应该通过主体的介入...
文化继承经历了本能传递到自觉文化继承的历史演进,它包括科学认识、价值评判、抽象提纯、主体诠释和实践深化几个过程。文化继承要在重现文化面貌、作出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寓批判于其中的继承,寄否定于其中的肯定;还应该通过主体的介入和时代精神的渗透,使脱离殊相的精华附于实体存在之上,获得新文化的殊相形式,从而赋予它新的生机。只有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同时又以它为归宿,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继承的意义和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继承
科学认识
新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成分
时代精神
文化客体
历史演进
价值主体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管见
8
作者
王云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3-54,共2页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将秦王子婴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作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束。如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末农民战争
农民起义军
刘邦
学术界
战争史
陈胜
贵族
六国
秦汉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六朝时期南北战争的轨迹与反思
9
作者
刘希为
刘磐修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8-123,共6页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最长的时期,在南北对峙的350多年中,战争虽然错综复杂,但有其规律:一是大战少,小战多,大战之间必有较长的和平间隙;二是重大的战役大都是发动者最后失败;三是对峙局面虽历时长,但最后归于统一,...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最长的时期,在南北对峙的350多年中,战争虽然错综复杂,但有其规律:一是大战少,小战多,大战之间必有较长的和平间隙;二是重大的战役大都是发动者最后失败;三是对峙局面虽历时长,但最后归于统一,而且总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告终。在对峙期闻,南北政权都不愿偏安一时,利用和平间隙,抓紧改革,发展经济,从而使南方得以迅速开发,北方经济也在曲折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战争
六朝时期
反思
南北对峙
北方经济
发动者
间隙
和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江苏近代交通的变迁与经济梯度差异的形成
10
作者
费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84-89,共6页
江苏省是全国比较发达的省份,但省内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讲,这种经济梯度差异格局是在历史上奠定的。而交通变迁、特别是江苏近代交通的发展,在这一格局的历史形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对...
江苏省是全国比较发达的省份,但省内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讲,这种经济梯度差异格局是在历史上奠定的。而交通变迁、特别是江苏近代交通的发展,在这一格局的历史形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对我省经济南北差异真正产生持久影响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与近代江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沿交通干线扩散、辐射的特点相结合,初步奠定了江苏近代工业沿江、沿铁路线分布的格局和南、北经济的区际差异。这一方面使苏南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造成省内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边际性,并长期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优先发展苏北腹地交通网络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苏南经济的树化效益和苏北经济的后发优势,应当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度差异
近代交通
外国资本主义
近代江苏
江苏经济
近代工业
近代企业
资本主义萌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沪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制度的一个问题
11
作者
叶青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3期89-90,共2页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的任命,各种资料说法不一。大多数资料一致认为:林伯渠系第六军副党代表,其他各军的党代表则均为正职。这就使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资历较深的林伯渠为什么不能担任正党代表?《林伯渠传》的编者,则把“副”字去掉...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的任命,各种资料说法不一。大多数资料一致认为:林伯渠系第六军副党代表,其他各军的党代表则均为正职。这就使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资历较深的林伯渠为什么不能担任正党代表?《林伯渠传》的编者,则把“副”字去掉,使林伯渠同其他人一样成为正党代表。其实,以上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代表制
国民革命军
汪精卫
国民党改组
廖仲恺
档案材料
政治训练
孙中山
任命
执行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看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
12
作者
孙海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15-118,共4页
《讨粤匪檄》乃曾国藩于1854年(咸丰四年)2月从湖南出师压制太平天国时所作。其文虽不太长,然其意旨明确,影响极大。此文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天国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太平天国史
文化政策
曾国藩
咸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明代苏松嘉湖地区重赋之由
13
作者
杨亚非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65-69,共5页
始于明初的苏、松、嘉、湖地区重赋,曾对明清江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过很大影响,是研究明清江南农业经济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关于重赋之由,现存不同说法。本文拟提出一些拙见,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们。
关键词
嘉湖地区
明代
江南地区
经济生活
农业经济
史学界
明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1
作者
余明侠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0-136,共7页
文摘
本文指出洋务运动在封建末世向近代社会急剧转化的必然性。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已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其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在物质上和思想上为戊戌变法运动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而它的失改也使维新派人士认识到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改革同步进行的重要性。至于在兴办洋务过程中,虽然以曾、左、李、张等人为中坚,但投入这一活动者则有为数众多的关切国家前途的有识之士。另外,太平天目的洪仁歼、李秀成等人也在进行活动。洋务运动的领导人在外交问题上并非处处对立、毫无一致之处,在实现基本目标方面更具有一致性,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主要的。但在当时要求他们“自认“为同党则是不可能的。文章针对有的研究者所提在近代历史上不存在洋务运动与洋务派并建议加以。取消。的论点,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
洋务运动
近代历史
戊戌变法运动
政治改革
近代社会
封建末世
资本主义
外交问题
分类号
K256.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被引量:
8
2
作者
刘磐修
机构
江苏省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农业考古》
1993年第3期111-121,131,共12页
文摘
"火耕水耨"最早为西汉史家司马迁提出。《史记·货殖列传》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赢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干金之家。"《平准书》又引汉武帝处置山东灾民的诏令曰:"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其后《盐铁论·通有篇》和《汉书》的《武帝纪》、《地理志》均有类似记载。从此"火耕水耨"
关键词
火耕
六朝
水褥
两汉
耕作方式
齐民要术
水稻生产
水稻种植
牛耕
休闲制
分类号
S [农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被引量:
1
3
作者
余明侠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64-69,共6页
文摘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李鸿章
洋务运动
甲午战争前
甲午战后
张之洞
铁路建设
中国铁路
修建铁路
甲午战前
洋务企业
分类号
K256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史学批评的偏颇和失误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绪敏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103-108,共6页
文摘
《通志·总序》是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一篇重要的史学评论文章,它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史学观点.对后世的史学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然而由于郑樵力主编写通史.反对断代为史,因此他在评论《史记》、《汉书》的过程中明显流露出尊马抑班的思想倾向,导致了一些评论的偏颇和失实。本文旨在指出并纠正这些偏颇和失实.说明史学批评必须重视它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史学批评
《汉书》
君子曰
班固
刘知几
《通志》
太史公
《尚书》
分类号
K09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国相职初探
5
作者
臧知非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70-72,共3页
文摘
关于秦置丞相的年代、相国和丞相的差别,目前史学界还有分歧意见。本文拟就此作些辩析,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
关键词
秦国
史学界
丞相
分类号
K233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纵横家学说探论
被引量:
2
6
作者
曹家齐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1期95-99,共5页
关键词
纵横家
外交策略
实用主义
《鬼谷子》
韩非子
创业思想
《战国策》
获取功利
《战国纵横家书》
战国时期
分类号
K231 [历史地理—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继承的多维审视
7
作者
王健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6-21,共6页
文摘
文化继承经历了本能传递到自觉文化继承的历史演进,它包括科学认识、价值评判、抽象提纯、主体诠释和实践深化几个过程。文化继承要在重现文化面貌、作出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寓批判于其中的继承,寄否定于其中的肯定;还应该通过主体的介入和时代精神的渗透,使脱离殊相的精华附于实体存在之上,获得新文化的殊相形式,从而赋予它新的生机。只有以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同时又以它为归宿,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继承的意义和使命。
关键词
文化继承
科学认识
新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成分
时代精神
文化客体
历史演进
价值主体
社会实践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管见
8
作者
王云度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53-54,共2页
文摘
学术界对秦末农民战争的认识尚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中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究竟应划在何时合适?就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往往把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和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战争合称秦末农民大起义或秦末农民战争。将秦王子婴元年(前206)十月刘邦入关、子婴出降,秦亡,作为秦末农民战争的结束。如漆侠等著《秦汉农民战争史》,“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
关键词
秦末农民战争
农民起义军
刘邦
学术界
战争史
陈胜
贵族
六国
秦汉
地主阶级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六朝时期南北战争的轨迹与反思
9
作者
刘希为
刘磐修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18-123,共6页
文摘
六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最长的时期,在南北对峙的350多年中,战争虽然错综复杂,但有其规律:一是大战少,小战多,大战之间必有较长的和平间隙;二是重大的战役大都是发动者最后失败;三是对峙局面虽历时长,但最后归于统一,而且总是由北方统一南方而告终。在对峙期闻,南北政权都不愿偏安一时,利用和平间隙,抓紧改革,发展经济,从而使南方得以迅速开发,北方经济也在曲折中前进。
关键词
南北战争
六朝时期
反思
南北对峙
北方经济
发动者
间隙
和平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江苏近代交通的变迁与经济梯度差异的形成
10
作者
费春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6期84-89,共6页
文摘
江苏省是全国比较发达的省份,但省内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也十分突出。从根本上讲,这种经济梯度差异格局是在历史上奠定的。而交通变迁、特别是江苏近代交通的发展,在这一格局的历史形成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是对我省经济南北差异真正产生持久影响的条件因素,这一因素与近代江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沿交通干线扩散、辐射的特点相结合,初步奠定了江苏近代工业沿江、沿铁路线分布的格局和南、北经济的区际差异。这一方面使苏南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造成省内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边际性,并长期制约着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在优先发展苏北腹地交通网络建设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苏南经济的树化效益和苏北经济的后发优势,应当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思路。
关键词
梯度差异
近代交通
外国资本主义
近代江苏
江苏经济
近代工业
近代企业
资本主义萌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沪宁路
分类号
F512.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制度的一个问题
11
作者
叶青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3期89-90,共2页
文摘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的任命,各种资料说法不一。大多数资料一致认为:林伯渠系第六军副党代表,其他各军的党代表则均为正职。这就使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资历较深的林伯渠为什么不能担任正党代表?《林伯渠传》的编者,则把“副”字去掉,使林伯渠同其他人一样成为正党代表。其实,以上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关键词
党代表制
国民革命军
汪精卫
国民党改组
廖仲恺
档案材料
政治训练
孙中山
任命
执行委员会
分类号
D2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看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
12
作者
孙海泉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115-118,共4页
文摘
《讨粤匪檄》乃曾国藩于1854年(咸丰四年)2月从湖南出师压制太平天国时所作。其文虽不太长,然其意旨明确,影响极大。此文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尤其是对天国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太平天国史
文化政策
曾国藩
咸丰
分类号
K825.81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明代苏松嘉湖地区重赋之由
13
作者
杨亚非
机构
徐州师范学院历史系
出处
《江海学刊》
1983年第5期65-69,共5页
文摘
始于明初的苏、松、嘉、湖地区重赋,曾对明清江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过很大影响,是研究明清江南农业经济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关于重赋之由,现存不同说法。本文拟提出一些拙见,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们。
关键词
嘉湖地区
明代
江南地区
经济生活
农业经济
史学界
明清
分类号
F713.8 [经济管理—广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余明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两汉六朝“火耕水耨”的再认识
刘磐修
《农业考古》
199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兼论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的新发展
余明侠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通志·总序》看郑樵史学批评的偏颇和失误
杨绪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秦国相职初探
臧知非
《江海学刊》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纵横家学说探论
曹家齐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文化继承的多维审视
王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秦末农民战争下限管见
王云度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六朝时期南北战争的轨迹与反思
刘希为
刘磐修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江苏近代交通的变迁与经济梯度差异的形成
费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关于国民革命军党代表制度的一个问题
叶青
《中共党史研究》
198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从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看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
孙海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明代苏松嘉湖地区重赋之由
杨亚非
《江海学刊》
198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