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海钰(综述) 李甦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抗凋亡、影响性激素水平等作用,与一些眼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而对眼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产生影响。OP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雌激素、双膦酸盐、地舒单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眼、眼部炎症的患病风险,也有可能对一些眼部疾病如干眼、白内障、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起到预防作用。故临床上使用OP治疗药物时,应定期观察相关眼病的变化。本文对OP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 维生素D 双膦酸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L V4c矫正中高度近视术后1年前房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程蕾 朱冉 +3 位作者 宋超 袁萍 谭悦 魏梅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59-1064,共6页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可植入式眼内镜(ICL)V4c矫治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前房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19例37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可植入式眼内镜(ICL)V4c矫治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前房的稳定性。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19例37眼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年龄20~29岁,术前等效球镜度(SE)为-5.875~-15.750 D,平均(-9.743±3.220)D。所有术眼随访1年,观察术后术眼视力、SE和眼压变化,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1年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术眼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度数(ACA),并评估ICL V4c植入后不同时间点ICL拱高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术眼视力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7,P=0.007),其中术后1年术眼裸眼视力(UCVA)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个月、6个月、1年术眼SE和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94、1.302,均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术眼ACD、ACV、ACA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811、889.971、196.096,均P<0.001),其中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ACD、ACV和ACA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术眼ICL拱高值分别为(484.860±183.634)、(464.351±170.167)和(433.784±168.550)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56,P=0.001);与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年术眼ICL拱高值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41)。结论中高度近视眼接受ICL V4c植入术后1年前房结构稳定,UCVA优于术前BCVA,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生物测量 前房/结构 可植入式眼内镜 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发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卢亚楠 丁文君 +4 位作者 陈霄雅 李甦雁 苗培建 赵金巧 司沛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2-537,共6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发病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整群抽样法,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收集COVID-19疫情暴发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年12月16日至2023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141例及2021—2022、2020—2021、2019—2020年同期(12月16日至次年1月16日)住院拟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231例。选取其中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92例92眼为研究组,2021—2022年同期住院的急性PACG患者21例21眼为对照组。分析观察期内拟行手术的各类型青光眼患者构成比和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的构成比及其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视力、眼压、房角关闭程度。通过电话回访形式获得患者COVID-19后抗感冒药物服用情况、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包括日饮水量和焦虑)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医院抑郁和焦虑量表(HADS)评估研究组患者焦虑程度,分析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发作的诱发因素。结果疫情暴发后1个月内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PACG患者占比较2021—2022、2020—2021及2019—2020年同期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066、33.331、20.804,均P<0.001)。研究组与对照组不同等级视力眼数分布情况、眼压、眼压≥30 mmHg(1 mmHg=0.133 kPa)者及不同房角状态眼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发病期间患者无COVID-19及服用抗感冒药物等病史。研究组发病期间92例(占100%)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其中57例(占61.96%)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同期住院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49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占100%),20例(占40.82%)有口服抗感冒药物史。研究组急性PACG患者和同期其他类型青光眼患者口服抗感冒药物人数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4,P=0.016)。研究组在COVID-19疫情暴发期间,诉日饮水量较之前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组焦虑患者76例,占82.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眼压=19.052+0.009×日饮水量+0.858×HADS评分(R 2=0.780),日饮水量和HADS评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42和0.452,日饮水量较HADS评分对眼压影响更大。结论COVID-19疫情暴发后急性PACG患者在拟行青光眼手术患者中所占比率显著升高,可能与口服含血管收缩剂或抗组胺成分的抗感冒药物、日饮水量增加、焦虑等生活习惯和心理情绪变化等诱发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青光眼 发病率 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影响因素 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治疗高度近视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朱冉 程蕾 +2 位作者 龙克利 顾明珠 李全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57-759,共3页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 目的分析飞秒激光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和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2月至8月收治的52例(104眼)高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行LASIK术,对照组接受传统术式,观察组给予飞秒激光辅助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鼻上、颞下、鼻下和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四个象限内及角膜顶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彗差、初级球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彗差、初级球差较术前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飞秒激光辅助的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高阶像差和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相对较小,是一种理想的辅助LASIK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飞秒激光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眼前节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程蕾 朱冉 宋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Pentacam AXL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包括角膜后表面Q值,全角膜像差,后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角膜后表面曲率、顶点高度及最薄点高度,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ACA),并对比分析。结果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全角膜像差、角膜后表面球差和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患眼ACD、ACV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A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和术前球差变化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相关性分析发现,高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呈中度相关(r=-0.349,P=0.025),而中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无明显相关性(r=-0.052,P=0.758)。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虽然对患者高阶像差有一定改善,但对角膜后表面和前房结构仍然有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央区,对周边影响相对较小,术后1年眼前节结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Q值 高阶像差 前房深度 前房容积 前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内窥镜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鼻泪管下口的形态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婷婷 陶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5-227,共3页
目的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方法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 目的应用30o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总结内窥镜下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影像解剖形态特征,为临床开展经鼻泪管下口逆行插管造影检查打下基础。方法选取患有泪囊前泪道阻塞性疾病患者54例(75眼),上下泪点闭锁3例(5眼)、上下泪小管阻塞15例(24眼)、泪总管阻塞18例(28眼)、陈旧性上下泪小管断裂18例(18眼),均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观察鼻泪管下口,总结活体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鼻泪管下口的形态特点。结果 54例(75眼),66眼鼻泪管下口开放,开放率88%,其中1例鼻泪管下口开放者,受刺激后,Hanser瓣膜完全遮盖鼻泪管下口,导致其呈线形关闭;9眼鼻泪管下口闭锁,占12%。根据鼻泪管下口开放的形态将其分为椭圆形宽大状(30眼,45.45%)、三角形裂隙状(12眼,18.18%)、条形裂隙状(24眼,36.36%)三种类型。21例(42眼)双眼患病的患者,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不同者15例(30眼,71.42%),双侧鼻泪管开口形态相同者6例(12眼,28.57%)。结论应用30°斜耳内窥镜镜头经鼻观察泪囊前泪道阻塞患者的鼻泪管下口的可行性好,对于鼻泪管下口开放的患者有进行内窥镜引导下的逆行插管造影检查的解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泪管下口 泪囊前泪道阻塞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7
作者 孟觉天 袁南荣 +2 位作者 王丹梅 庄云 彭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12-414,共3页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 L ASIK手术的 2 5例 4 8只眼按屈光度 (等值球镜 ,下同 )分为 A组 (屈光度为 - 6.0 0~ - 9.75 D)和 B组 (屈光度为 -1...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 L ASIK手术的 2 5例 4 8只眼按屈光度 (等值球镜 ,下同 )分为 A组 (屈光度为 - 6.0 0~ - 9.75 D)和 B组 (屈光度为 -10 .0~ - 2 0 .0 D) ,术后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 0 .5和≥ 0 .8者 ,A组分别为 10 0 %、94 .73 % ;B组为 90 .4 7%、63 .15 %。术后 1、3、6个月时 2组角膜地形图前表面曲率各自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术前屈光度高则手术预测性下降。结论 L 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范围广 ,稳定性、安全性良好 ,术后视力恢复快 ,并发症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准分子激光 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小娟 王勤美 +3 位作者 王丹梅 崔建萍 孟觉天 陶育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305,共3页
目的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研究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方法对正视和近视成人共156例249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主觉验光。按照等效球镜分成正视组(-0.25~+0.50D)、低度近视组(-0.37~-3.00D)、中度近视组(-3.12~-6.00D)... 目的应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研究近视眼角膜前表面的非球面特性。方法对正视和近视成人共156例249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及主觉验光。按照等效球镜分成正视组(-0.25~+0.50D)、低度近视组(-0.37~-3.00D)、中度近视组(-3.12~-6.00D)和高度近视组(>-6.00D)。对所得角膜地形图参数中角膜非球面参数(Q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样本总体Q值平均为-0.23±0.13(-0.69~0.00),组间Q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近视的三组之间Q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形态为扁长椭圆形,从中央到周边逐渐平坦;近视性屈光不正可导致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非球面性 角膜地形图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2A型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并发视神经萎缩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青 宫朝举 +4 位作者 乔磊 彭颖 刘亚鲁 刘海洋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36-538,共3页
患者,男,7岁,2015年6月22日因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至徐州市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15,矫正均不能提高,患者自述2014年双眼视力均为0.8;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眼前节未见异... 患者,男,7岁,2015年6月22日因双眼视力下降1个月至徐州市眼科医院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2,左眼0.15,矫正均不能提高,患者自述2014年双眼视力均为0.8;眼压右眼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4 mmHg;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采用彩色眼底照相机(日本Nidek公司)进行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盘颞侧色泽略淡(图1);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德国Heidelberg公司)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示早期、中期及晚期双眼视盘均为低荧光(图2);采用视觉电生理仪(德国Roland公司)检查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hoto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提示双眼1°方格检查P100波振幅降低,潜时值明显延迟,双眼15’方格检查P100波振幅严重降低,潜时值正常(图3);视野计(瑞士Haag-Streit AG公司)检查示右眼颞上及下方扇形视野缺损,与生理盲点相连,并波及中心5°视野,左眼中心略偏颞侧暗岛,与生理盲点相连,下方扇形视野缺损,与生理盲点相连(图4);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angio-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A)(美国OPTOVUE公司)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变薄,神经节细胞层变薄,视细胞丢失严重(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 视神经萎缩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遗传性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相干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术后眼波前像差的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金红颖 王勤美 +1 位作者 王丹梅 孟觉天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 通过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和分析LASIK手术前后眼波前像差的改变。方法 对序列病例的 46人 86眼进行术前术后波前像差检查。分高、中、低 3个屈光度组。结果 各组内术后C8、C9、C12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 目的 通过WASCA波前像差分析仪检查和分析LASIK手术前后眼波前像差的改变。方法 对序列病例的 46人 86眼进行术前术后波前像差检查。分高、中、低 3个屈光度组。结果 各组内术后C8、C9、C12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术前三组间的各项系数无显著性差异 ;而术后 10d及 1个月时 ,C12在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三组间术前的RMSPVOPD及PVOPD、PVOPDHO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RMSPVOPDHO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内术后的RMSPVOPD、PVOPD、PVOPDHO均比术前减小 ,有显著差异 ,但RMSPVOPDHO比术前增大。结论 屈光手术可以改变眼部的像差。屈光度愈高 ,总体像差愈大 ,术后变化愈大。但在不同的屈光度组间 ,高阶像差术前术后有差别 ,没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术 眼波前像差 屈光手术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散光轴与角膜散光轴对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小娟 王勤美 +3 位作者 王丹梅 崔建萍 孟觉天 陶育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0期765-767,共3页
目的研究眼散光轴和角膜散光轴对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3例(114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分为<15°组(68眼)和... 目的研究眼散光轴和角膜散光轴对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散光效果的影响。方法对73例(114眼)行LASIK手术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分为<15°组(68眼)和≥15°组(46眼),分析2组LASIK术后散光的矫正效果及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15°组和≥15°组的眼散光分别为(-0.94±0.36)D和(-0.82±0.34)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P>0.05);角膜散光分别为(-1.31±0.41)D和(-1.18±0.49)D,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0.05)。术前角膜散光与眼散光有统计学相关性(r=0.527,P<0.01),但术后无统计学相关性(r=-0.024,P>0.05)。<15°组术后散光矫正效果较好,2组间有统计学意义(t=-2.017,P<0.05)。术后眼散光量与偏心量有统计学相关性(r=0.395,P<0.01),而角膜散光则与偏心量没有统计学相关性(r=-0.133,P>0.05)。结论眼散光和角膜散光轴的差异影响LASIK矫正散光的效果。LASIK术后角膜形态改变,角膜散光与眼散光之间的关系也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 散光 散光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儿童黄斑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丹 王小娟 +3 位作者 李逸群 李薇 王维 李甦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1,共3页
目的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间的关系。方法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对297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验光,运用Zeisshumpher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右眼视网膜黄斑厚度,I... 目的研究3~6岁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及屈光状态间的关系。方法在睫状肌麻痹状态下对297名3~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验光,运用Zeisshumphery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右眼视网膜黄斑厚度,IOL-Master测量眼轴长度。黄斑厚度记录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半径为0.5mm、1.5mm、3.0mm的中央、内环和外环鼻侧、颞侧、上方、下方9个区域的相应测量值,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7名(89.9%)儿童同时完成了OCT、IOL-Master检查。学龄前儿童等效球镜度数(1.33±1.01)D,最薄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分别为(130.10±20.11)μm和(187.22±21.67)μm。内、外环的4个区域中均是颞侧区域最薄。黄斑中央平均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无相关性(r=0.06,P>0.05);与等效屈光度也无明显相关性(r=-0.20,P>0.05)。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为(189.84±23.88)μm,女性为(184.12±19.90)μm,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分布正常,颞侧最薄;男性儿童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较女性厚;黄斑视网膜厚度与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厚度 屈光状态 眼轴 学龄前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地形图岛状隆起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觉天 王丹梅 +1 位作者 李子良 袁南荣 《眼科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54-156,共3页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后角膜地形图出现岛状隆起与患者各种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 333例 (5 92只眼 )接受PRK治疗病人术后 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地形图中出现中央岛 ,半岛 ,双峰岛的资料进行...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后角膜地形图出现岛状隆起与患者各种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连续 333例 (5 92只眼 )接受PRK治疗病人术后 6个月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地形图中出现中央岛 ,半岛 ,双峰岛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双眼出现岛状隆起的比例高于单眼。术后 1~ 3月岛状隆起明显且有不断增加的现象 ,6月时 5 2 6 3 %的岛状隆起消失。岛状隆起与角膜雾浊无关 ;双峰岛的隆起度较高 ,可导致散光 ,对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PRK术后地形图岛状隆起的形成可能是部分个体特殊的术后反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 角膜切削术 角膜地形图 岛状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IK手术清洗消毒前后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庄云 李静 +4 位作者 彭颖 袁静 吴秀梅 朱云 陈新浦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8期623-624,共2页
对(62眼32例)屈光不正病人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3-5 d予0.5%诺氟沙星眼药术眼滴入,手术当日行常规术眼清洗消毒.分别于清洗消毒前后取标本行细菌培养。结果清洗消毒后睑缘、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清洗消毒前(... 对(62眼32例)屈光不正病人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3-5 d予0.5%诺氟沙星眼药术眼滴入,手术当日行常规术眼清洗消毒.分别于清洗消毒前后取标本行细菌培养。结果清洗消毒后睑缘、结膜囊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清洗消毒前(均P<0.01);本消毒方法对真菌杀灭效果不尽人意;城市组与农村组病人清洗消毒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LASIK术前的清洗消毒至关重要.但需配制抗菌谱更广、更安全的清洗、消毒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睑缘 结膜囊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Pentacam分析3种近视激光矫正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和曲率的变化 被引量:19
15
作者 龙克利 朱冉 +1 位作者 程蕾 袁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使用Pentacam探讨3种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对角膜后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行近视矫正手术患者66例进行研究,其中IntraL ase飞秒激光组24例47眼,LASIK组20例40眼,LASEK组22例43眼,使用Pentaca... 目的使用Pentacam探讨3种近视激光矫正手术对角膜后表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近视激光治疗中心行近视矫正手术患者66例进行研究,其中IntraL ase飞秒激光组24例47眼,LASIK组20例40眼,LASEK组22例43眼,使用Pentacam测量各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 a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及曲率变化,并测量术前眼压、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和术中切削深度(ablation depth,AD)。结果术前3组患者球镜度数、散光度数、CCT、AD及眼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 a时飞秒激光组、LASIK组、LASEK组角膜最薄点高度分别为(4.13±2.25)μm、(4.35±2.29)μm、(4.00±2.41)μm;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为(1.30±0.91)μm、(1.25±0.89)μm、(1.12±1.08)μm。角膜最薄点高度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3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角膜顶点高度各个时间点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a时3组患者角膜后表面曲率分别为(-6.36±0.26)D、(-6.38±0.24)D、(-6.33±0.23)D,3组患者之间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3,P=0.808)。结论飞秒激光制瓣LASIK、板层刀LASIK、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和曲率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角膜后表面形态均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飞秒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伟 李甦雁 +2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2-988,共7页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χ^(2)=36.040,P<0.01;BSS组:χ^(2)=50.892,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5.240,P<0.05;F时间=2.846,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3,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5)。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 微创 角膜保护剂 眼表修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7
17
作者 洪艺洋 李甦雁 +3 位作者 刘亚鲁 张正培 季苏娟 刘海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2-526,共5页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射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青 乔磊 +5 位作者 宫朝举 冯瑞芳 刘亚鲁 孙永承 张翼鹏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测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白细胞介素-8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下液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越 李甦雁 +2 位作者 刘亚鲁 孙永承 吴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经单次PDT治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管瘤 孤立性/治疗 光动力疗法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
作者 许腾予 李甦雁 +4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刘亚鲁 徐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7,共7页
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 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组24眼,仅予以PPV治疗;PPV+抗VEGF组12眼,先行PPV并于术后1周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观察玻璃体再出血和黄斑区瘢痕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552,P=0.006;F时间=31.77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V+抗VEGF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优于相应时间点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97,P=0.041;F时间=295.764,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CR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CRT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时PPV+抗VEGF组术眼CRT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个组间术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V组发生眼压升高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7%。PPV+抗VEGF组发生白内障加重2眼。PPV组和PPV+抗VEGF组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和8.33%(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PPV组和PPV+抗VEGF组黄斑区瘢痕形成率分别为4.17%(1/24)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降低CRT,且短期内效果逐渐增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一步增强PPV的术后效果,更好地改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手术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抗VEGF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