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全灵 王栋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1-554,共4页
从建设规模、建设质量、保障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指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设计、依法履职、建设理念、组织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忽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可能产生... 从建设规模、建设质量、保障水平、管理机制等方面指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设计、依法履职、建设理念、组织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指出忽视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可能产生的后果,从完善法规政策、建立管理机构、明确身份属性、加强管理指导、明确相关职责、加强组织建设、依法规范管理、加强综合保障等方面提出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专职消防队伍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模组内多孔防火材料增强液氮灭火效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红羽 袁狄平 +1 位作者 石兵兵 张国维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4-3342,共9页
频发的锂离子电池火灾事故对分布式储能锂电池组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度冷却和持续降温是抑制并解决电池火灾的关键。为了探究多孔防火材料对液氮灭火效能的增强作用,搭建了储能模组火灾液氮灭火实验系统。通过在储能模组内铺设多... 频发的锂离子电池火灾事故对分布式储能锂电池组的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度冷却和持续降温是抑制并解决电池火灾的关键。为了探究多孔防火材料对液氮灭火效能的增强作用,搭建了储能模组火灾液氮灭火实验系统。通过在储能模组内铺设多孔防火材料的方式研究了玻璃棉、纳米气凝胶、硅酸铝陶瓷纤维和防火海绵四种多孔防火材料与液氮协同作用对模组内锂电池组火灾的灭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液氮用量条件下,与单独喷射液氮相比,在模组内加装多孔防火材料可以有效提升液氮的灭火效能。液氮与纳米气凝胶协同作用时,热失控电池表面回升最高温度仅为28℃,比液氮单独作用时降低了63℃,其余三种工况的电池表面回升温度也均低于液氮单独作用。此外,多孔防火材料的铺设方式对液氮灭火效能影响明显,材料侧壁铺设对热失控电池组的灭火效果优于底面铺设。本研究结果可为储能模组锂电池灭火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热失控 多孔防火材料 灭火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爆燃事故的原因认定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丰茂武 段胜利 刘洪永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10-1014,共5页
对一起喷漆房爆燃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判定事故爆燃部位,结合视频分析和爆炸过程的火球模型、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计算,明确爆燃原因,并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排除相关点火源,明确最有可能的点火源。通过灾害成因分析,总结提出该类场所防范... 对一起喷漆房爆燃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判定事故爆燃部位,结合视频分析和爆炸过程的火球模型、蒸汽云爆炸伤害模型计算,明确爆燃原因,并进行事故原因分析。排除相关点火源,明确最有可能的点火源。通过灾害成因分析,总结提出该类场所防范措施。研究可为喷漆房事故调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漆房 爆燃 火灾调查 消防管理 火球模型 蒸气云爆炸伤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地板燃烧特性研究与分析
4
作者 陆峰 朱国庆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57-761,共5页
选取目前市场上常用的11种地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引燃时间、热释放速率、火灾性能指数、总热释放量、有效燃烧热、CO生成量等燃烧特性参数。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11种地板火灾安全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栗木、番龙眼、槐木... 选取目前市场上常用的11种地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引燃时间、热释放速率、火灾性能指数、总热释放量、有效燃烧热、CO生成量等燃烧特性参数。试验结果及分析表明:11种地板火灾安全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栗木、番龙眼、槐木、柞木、白橡木、榆木、刨花板、中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枫桦木、楠竹;试样燃烧为4个阶段:一次猛烈燃烧阶段,一次燃烧衰减阶段,二次猛烈燃烧阶段,二次燃烧衰减阶段;11种试样的有效燃烧热数值较为接近,基本在12 MJ/kg左右,且在试验过程中的CO生成量稳定在17×10^(-6)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量热仪 地板 热释放速率 有效燃烧热 CO生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间距对PMMA竖向火蔓延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张家银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58-1761,1769,共5页
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8 cm×10 cm×1 cm)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燃料间距(0~10 cm)的竖向火蔓延实验,分析火焰高度、燃烧速率、热解前锋位置及点燃滞后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燃料间距增加,固体表面的净火焰高度与... 以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8 cm×10 cm×1 cm)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燃料间距(0~10 cm)的竖向火蔓延实验,分析火焰高度、燃烧速率、热解前锋位置及点燃滞后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随着燃料间距增加,固体表面的净火焰高度与燃烧速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此外,火焰在相邻固体燃料表面的蔓延过程中出现"点燃滞后"现象,点燃滞后时间随着燃料间距的增加呈指数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间距 竖向燃烧 火焰高度 燃烧速率 点燃滞后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