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影响的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任彩丽 付娟娟 +15 位作者 王红星 夏楠 蔡德亮 伊文超 金娟 刘守国 陈伟 潘化平 苏敏 项洁 王德强 万春晓 冯玲 沈光宇 吴传军 励建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82,共8页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 目的:明确早期康复临床路径联合康复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的影响,为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的优化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随机分为临床路径组(n=143)和常规康复组(n=143)。临床路径组入组后进入脑卒中早期康复临床路径及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常规康复组采取一般康复治疗,不进入临床路径,对康复治疗内容及时间不做要求。分别于入组前和临床路径介入后第三周末(即出院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结果:临床路径组康复治疗前后的MBI差值、MBI改善程度((MBI后-MBI前)(/100-MBI前)×100%)均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FMA差值及FMA改善程度([FMA后-FMA前)/(100-FMA前)×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临床路径结合规范化的康复方案能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脑卒中 康复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2
2
作者 翟宏伟 巩尊科 周敬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20-1121,共2页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类型.经常发生于膝关节及其邻近组织外伤或手术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大部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能得到... 膝关节功能障碍是骨科临床康复中最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类型.经常发生于膝关节及其邻近组织外伤或手术治疗后。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限和肌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目前的康复治疗技术使大部分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对肌力的训练不够重视,结果影响整体功能的恢复。我们对加强伸膝肌力训练的重要性做了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 膝关节功能障碍 临床康复 康复治疗技术 关节活动度 手术治疗 邻近组织 肌力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巩尊科 翟宏伟 +2 位作者 陈伟 尉志刚 孙海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6期571-5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神经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评定两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评分)。结果康复组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治疗 脑卒中 功能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伟 巩尊科 +1 位作者 王济红 王海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23-1124,共2页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32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促醒疗法、运动疗法、日常活动训练,以及支具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0天后,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措施对颅脑损伤患者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颅脑损伤患者60例,其中32例为康复治疗组,采用促醒疗法、运动疗法、日常活动训练,以及支具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60天后,康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为85.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均有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苏醒时间也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综合康复治疗对于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促醒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肯定的效果,应早期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康复治疗 日常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金凤 李笑 巩尊科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66-1167,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 目的探讨分析连续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的患者采用连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疗效.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和FMA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服药依存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连续康复护理干预,能够促进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获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脑卒中 偏瘫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平衡仪在国内临床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6
6
作者 翟宏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10期888-889,共2页
静态平衡仪在国内应用已有10余年。由于其可以定量、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平衡功能,同时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因此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对平衡仪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 康复 静态平衡仪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护理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与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笑 王金凤 李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B03期866-867,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本文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在对照组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早期的康复护理,记录并比较2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社会功能、神经功能、物质生活和心理功能等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观察组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统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和活动能力评分,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重症脑卒中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活动能力发生明显的改善,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 重症脑卒中患者 生活质量 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康复在经胸骨正中切开术心脏手术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8
作者 谢静 高民 +1 位作者 王敏 陈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5-138,共4页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约占每年死亡原因的1/3,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在20%—50%,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20%[1]。尽管介入性心脏病学取得了进展,但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仍有超过150万例心脏手术采...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约占每年死亡原因的1/3,发达国家的死亡率在20%—50%,心血管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20%[1]。尽管介入性心脏病学取得了进展,但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仍有超过150万例心脏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2]。胸骨正中切开术最早是由Milton在1897年提出的,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瓣膜修复/置换手术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手术 介入性心脏病学 心脏康复 全球疾病负担 心血管疾病 胸骨正中切口 临床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在改善肩关节活动障碍中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张明 周敬杰 +3 位作者 张玉明 王济红 张秋阳 陈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8-770,共3页
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9月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30例,研究对象纳人标准:外伤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包括肱骨干骨折8例、锁骨骨折6例、肩关节脱位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8例、肩袖损伤6例。
关键词 关节活动障碍 运动控制 肩胛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训练 肩关节疼痛 肱骨干骨折 肩关节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 被引量:104
10
作者 翟宏伟 巩尊科(审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68-670,共3页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发病机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椎动脉缺血综合征 临床常见 artery 综合症状 颈性眩晕 视力模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巩尊科 翟宏伟 +2 位作者 陈伟 孙洁 王海燕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和等长肌力训练,治疗组另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方法80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给予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治疗和等长肌力训练,治疗组另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的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关节内注射和等长肌力训练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可明显加强膝关节功能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感觉 强化训练 膝骨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摇车同步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大威 周敬杰 张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 目的:探讨手摇车训练同步结合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仅有主被动运动功能手摇车训练,试验组患者在进行手摇车训练的同时辅以具有同步性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均接受4周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测上肢部分(FMA-UE)、简易上肢功能评价(STEF)、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FMA-UE评分、STEF评分、MBI评分及M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除了MAS评分外,试验组患者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手摇车训练同步功能性电刺激能更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摇车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的音乐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脑电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娜 陈伟 +1 位作者 孙洁 翟宏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72-1475,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的音乐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脑电波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时间。方法:入选20例MCS患者分别予4种音乐刺激:快速(140 BPM)、慢速(80 BPM)、快慢交替以及慢快交替,同步记录脑电波数据,分析各组θ、α和β波相对功率值的差... 目的:研究不同的音乐刺激对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脑电波变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时间。方法:入选20例MCS患者分别予4种音乐刺激:快速(140 BPM)、慢速(80 BPM)、快慢交替以及慢快交替,同步记录脑电波数据,分析各组θ、α和β波相对功率值的差异,并探索α波绝对功率值变化的规律。结果:交替音乐组与相应单一音乐组对比:前者θ波的相对功率值较低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α波的较低,β波的较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音乐刺激下各时间段与安静状态下的α波绝对功率值配对t检验示:快速音乐组及慢快交替组在前15 min、慢速音乐组在前5 min、快慢交替组在前20 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交替音乐比单一音乐能提高MCS患者大脑皮层对信息的整合能力;4种音乐刺激的作用时间:快慢交替>快速、慢快交替>慢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意识状态 脑电图 音乐刺激 交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重支持训练在改善偏瘫患者功能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明 李书钢 +2 位作者 周敬杰 张玉明 张秀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16-1117,共2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9月-2006年11月在我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通过CT或MRI明确诊断;②病程在3个月之内;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服从指导;④下肢Brunnstrom分期在Ⅱ级以上;⑤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9月-2006年11月在我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48例。入选标准:①通过CT或MRI明确诊断;②病程在3个月之内;③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服从指导;④下肢Brunnstrom分期在Ⅱ级以上;⑤治疗前所有患者均不能独立行走;⑥排除有严重心功能不全等会引起其他意外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支持训练 偏瘫患者 Brunnstrom分期 生命体征稳定 脑卒中患者 心功能不全 神经内科 意识清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52
15
作者 孟晴 陈伟 +1 位作者 张明 高民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65-1470,共6页
目的评价个体化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心肺耐力、身体成分、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T2DM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有氧组(n=40)和联合组(n=40)。3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健康... 目的评价个体化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水平、心肺耐力、身体成分、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T2DM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有氧组(n=40)和联合组(n=40)。3组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健康宣教和饮食指导,有氧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有氧训练,联合组在有氧组的基础上增加抗阻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测定患者血糖水平、心肺耐力、身体成分和生活质量。结果两运动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峰值运动负荷、无氧阈、峰值摄氧量、代谢当量、氧脉搏、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脂肪质量、瘦体质量、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t>2.422, P <0.05),联合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峰值运动负荷、瘦体质量、生活质量总分优于有氧组(P <0.05)。结论联合抗阻训练较单纯有氧训练能更有效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增加瘦体重,提高生活质量,但对提高心肺耐力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有氧运动 抗阻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肺运动试验在肺癌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耀莹 张淼 +3 位作者 陈伟 何民 高民 李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89-1695,1706,共8页
目的:将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临床指标结合以个体化预测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VATS)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模型,使预测结果更加直观、可视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行VATS的肺癌患者相关数据,通过单因... 目的:将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临床指标结合以个体化预测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VATS)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模型,使预测结果更加直观、可视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行VATS的肺癌患者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法找出PP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后绘制校准曲线,作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患者168例,其中并发症组45例(26.8%),非并发症组123例(73.2%)。单因素分析显示:PPCs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吸烟史、术中出血量、冠心病、VO2peak、VE/VCO_(2) slope、AT、PetCO_(2)显著相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且并发症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超过非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OR=6.51,95%CI:1.89—22.45,P<0.05)、术中出血量(OR=5.16,95%CI:0.93—1.00,P<0.05)和VE/VCO_(2)slope(OR=0.96,95%CI:1.64—16.25,P<0.05)是PP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PPCs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后,再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示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1—0.87),对PPCs预测的灵敏度为76.4%,特异度为77.8%,区分能力较好。Hosmer-Lemeshowχ2=11.595,P=0.170,提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结论:CPET与临床指标相结合,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可以更加直观、客观和个体化评估肺癌患者PPCs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术后肺部并发症 心肺运动试验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式经颅磁刺激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17
作者 吴野 巩尊科 +3 位作者 李新剑 王敏 仇爱珍 孟乔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68-1370,共3页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多是婴幼儿期出现的神经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异常[1],此类疾病在儿童肢体残疾中最为常见,其患病率为1.5‰-4‰,其中偏瘫型脑瘫约占44%[2],早期若不能有效治疗,继发患侧肢体关节肌肉挛缩变形可能性将增加,会...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多是婴幼儿期出现的神经障碍性疾病,表现为运动和姿势异常[1],此类疾病在儿童肢体残疾中最为常见,其患病率为1.5‰-4‰,其中偏瘫型脑瘫约占44%[2],早期若不能有效治疗,继发患侧肢体关节肌肉挛缩变形可能性将增加,会给个人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姿势异常 脑性瘫痪 肌肉挛缩 患侧肢体 经颅磁刺激 上肢运动功能 肢体残疾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巩甜甜 巩尊科 +4 位作者 杨忠秀 仇爱珍 吴野 鲍克秀 王敏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08-1413,共6页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 目的:探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0例除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外,采用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进行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组分别采用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评分、孤独症疗效评估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评分、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之间一般资料及相关量表评定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ATEC总分及社交能力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CARS总分及人际关系等各维度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eeFIM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可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 阶梯式家长课堂干预模式 孤独症谱系障碍 社交能力 生活自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9
19
作者 刘鹏 苏春 +5 位作者 邵磊 贾梦怡 王海侠 田斯辕 耿开晴 张亚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7-90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 目的 探讨基于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Ch-QUEST)的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1月在徐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门诊治疗的40例偏瘫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进行常规上肢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基于Ch-QUEST的mCIMT,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Ch-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Ch-QUEST评分、PDMS-FM原始分评分、Wee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 3.432, P <0.01),且观察组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t> 2.032, P <0.05)。结论 基于Ch-QUEST的mCIMT可改善偏瘫型脑瘫儿童上肢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 中文版上肢技巧质量测试 上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刺激法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效果观察 被引量:24
20
作者 魏冬侠 孙洁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酸刺激法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酸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酸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酸梅粉、醋或维生素C进行酸刺激的吞咽功能训练...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实施酸刺激法康复护理训练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酸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酸刺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酸梅粉、醋或维生素C进行酸刺激的吞咽功能训练。结果酸刺激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以酸刺激为主的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酸刺激 酸梅粉 维生素C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