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接受全程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
1
作者 崔路 郭盈盈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4期114-116,共3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接受全程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徐州市中医院接受磁共振增强检查的7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程精细化护理。对比两... 目的:分析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接受全程精细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2月于徐州市中医院接受磁共振增强检查的7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3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程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负性情绪。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1)。护理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结束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精细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磁共振增强检查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其负性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增强检查 精细化护理 护理满意度 负性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介入治疗法对5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的体会
2
作者 卜庆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21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介入治疗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介入治疗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股骨头血循环的情... 目的:探讨使用介入治疗法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5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介入治疗法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然后比较治疗前后这些患者股骨头血循环的情况。结果:经过介入治疗后,这些患者血管造影的结果、疼痛的症状、关节活动的能力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这些患者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使用介入治疗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便、高效、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无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介入治疗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性栓塞脾动脉治疗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5
3
作者 尹文州 卜庆云 +2 位作者 郑雅各 郭盈盈 杨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分级栓塞脾动脉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过术前平扫或增强CT及术中脾动脉造影影像观察,确认脾实质供血明显丰富区域为主亢进区,其他区域为次亢进区,依次超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二级以下分支...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分级栓塞脾动脉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2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通过术前平扫或增强CT及术中脾动脉造影影像观察,确认脾实质供血明显丰富区域为主亢进区,其他区域为次亢进区,依次超选择性插管至脾动脉二级以下分支内,施行主亢进区完全栓塞、次亢进区部分栓塞及少量栓塞的分级栓塞方法,术后1周及1个月定期复查血常规,以评价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脾动脉栓塞术后1周和1月外周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红细胞在术后1月后增多,和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出现低热32例,腹痛19例,无脾脓肿、胸腹水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分级栓塞脾动脉治疗脾功能亢进,可有效减少脾实质内血细胞池,近期可显著升高白细胞和血小板,术后反应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介入性 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郭盈盈 刘静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9期181-183,共3页
目的分析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就诊,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分析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以7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于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徐州市中医院就诊,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35例)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患者(35例)接受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联合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脊柱功能和椎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早(P均<0.05)。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2组在术后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个月,2组的Cobb角均较同组术前减小(P均<0.05),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P<0.05);2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均较同组术前增加,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病情为依据的精细化护理策略能够促进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后早期恢复,降低并发症总发生率,缓解其疼痛程度,并能够改善其脊柱功能和椎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精细化护理 康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