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沉水和浮叶植被及其水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54
1
作者 雷泽湘 徐德兰 +3 位作者 黄沛生 潘宏凯 王备新 刘正文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9-243,共5页
运用GPS定位技术和常规采样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种类、群落类型、生物量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是太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类型,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6个:微齿眼子菜群落;马来... 运用GPS定位技术和常规采样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的种类、群落类型、生物量及其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植物与浮叶植物是太湖水生植被的主要类型,沉水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6个:微齿眼子菜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伊乐藻群落,穗花狐尾藻群落,金鱼藻群落,苦草群落;浮叶植物群落类型主要有3个:莕菜群落,金银莲花群落,菱群落。在春季,沉水植物占绝对优势,在夏秋季,浮叶植物则逐渐发展,尤其以莕菜生长最快。通过对有草区和无草区水质的比较,发现水生植被能显著提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营养盐浓度和叶绿素含量,改善水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被 群落类型 生物量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水和浮叶植物在浅水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太湖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雷泽湘 徐德兰 +2 位作者 王备新 刘雯 刘正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6-139,共4页
对太湖沉水和浮叶植物、底栖动物及其湖泊水质和沉积物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和浮叶植物的存在对太湖水质、沉积物特性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有草区与无草区比较:其水体透明度提高了1.12(5月)和1.99(9月)倍,TN浓度... 对太湖沉水和浮叶植物、底栖动物及其湖泊水质和沉积物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沉水和浮叶植物的存在对太湖水质、沉积物特性和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均有一定影响.有草区与无草区比较:其水体透明度提高了1.12(5月)和1.99(9月)倍,TN浓度降低了1.84(5月)和0.70(9月)倍,TP浓度降低了0.99(5月)和1.58(9月)倍,叶绿素含量降低了2.17(5月)和1.54(9月)倍,有草区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75种)明显高于无草区(53种),方差分析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表明沉水和浮叶植物是维持太湖浅水湖泊健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浅水湖泊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沉水和浮叶植物 底栖动物 营养盐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特征及其对湖泊营养盐的影响 被引量:41
3
作者 雷泽湘 徐德兰 +1 位作者 顾继光 刘正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98-704,共7页
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32个点的水生植物进行了环湖调查,发现沉水植物主要有: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运用野外调查方法,于2004年5月和9月,对太湖32个点的水生植物进行了环湖调查,发现沉水植物主要有: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等;浮叶植物主要有:莕菜(Nymphoides peltatum)、金银莲花(Nymphoides indica)和野菱(Trapa quadrispinosa)等;进一步分析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湖水和沉积物的营养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大型水生植物生长与分布对其水体中N、P营养盐有显著影响。有草区上覆水中TP含量(5月、9月分别为0.067、0.050mg·L-1)和沉积物中TP含量(5月为0.399mg·g-1)显著低于无草区(水体分别为0.133、0.129mg·L-1;沉积物为0.513mg·g-1);有草区沉积物中的氮(0.010mg·g-1)和有机质(分别为7.402、6.502mg·g-1)要高于对照(氮0.007mg·g-1;有机质5月、9月分别为5.755、5.455mg·g-1)。方差分析结果差异显著,表明太湖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和沉积物营养盐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植物 营养盐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丝填充床对高有机负荷及低C/N水质的脱氮特性 被引量:25
4
作者 曹文平 张永明 +2 位作者 李亚峰 张改红 郭一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67-1072,共6页
利用竹丝填料作为生物载体而组建的接触氧化工艺对高浓度难降解水质和低C/N水质的脱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804~5100mg/L,BOD为45.0~1100mg/L,BOD/COD为0.01~0.46的情况下,TN去除率为26.6%~96.95%,出水BOD/COD为0.07... 利用竹丝填料作为生物载体而组建的接触氧化工艺对高浓度难降解水质和低C/N水质的脱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水COD为804~5100mg/L,BOD为45.0~1100mg/L,BOD/COD为0.01~0.46的情况下,TN去除率为26.6%~96.95%,出水BOD/COD为0.07~0.75;当COD为98~251mg/L,TN为28.0~105.1mg/L,COD/TN为1.6~4.6时,TN去除率为4.94%~48.8%,说明竹丝填料接触氧化工艺在高浓度难降解水质和低C/N比水质条件下具有很好的脱氮效果,但竹子囊腔内的竹汁会使系统脱氮效果波动;对反应器内的主要菌群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水质过程中,进、出口处细菌浓度相当;而在处理低C/N水质过程中,细菌、硝化细菌主要分布在反应器的进口处,反硝化细菌沿程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丝生物载体 脱氮 可生化性 最大可能数法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S对土壤微生物生物学指标的影响及降解条件的正交实验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陈宏伟 朱蕴兰 +1 位作者 倪世峰 樊美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08-912,共5页
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徐州地区4种土壤在不同组合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LAS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LAS对土壤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真菌则有抑制作用,而对放线菌无明显影响。LAS对转氨酶和脱氢酶均有抑制作用。微生物数量波动... 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了徐州地区4种土壤在不同组合条件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LAS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LAS对土壤细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真菌则有抑制作用,而对放线菌无明显影响。LAS对转氨酶和脱氢酶均有抑制作用。微生物数量波动最大的组合条件为荒土、30℃、LAS浓度50mg·kg-1、时间8d;LAS最大降解的组合条件为河土、25℃、LAS浓度20mg·kg-1、时间8d(降解率为33.2%);土壤酶活性减少最多的组合条件为麦田土、25℃、LAS浓度30mg·kg-1、时间8d(转氨酶活性减少0.0594,脱氢酶抑制率达49.58%)。另外,土壤对LAS污染的环境效应与土壤类型和性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 表面活性剂 微生物量 土壤酶活性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水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雷泽湘 谢贻发 +1 位作者 徐德兰 刘正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53-554,共2页
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和浮叶植物荇菜、菱等5种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60%以上,且以马来眼子菜和... 研究了大型水生植物对太湖梅梁湾富营养化湖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沉水植物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和浮叶植物荇菜、菱等5种水生植物对水体的总氮、总磷、硝态氮和正磷酸盐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60%以上,且以马来眼子菜和苦草的效果最好,去除率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富营养化 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微核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7
作者 陈宏伟 朱蕴兰 洪国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1,共3页
研究了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可有效抑制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其抑制作用随着虫草胞内、外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环磷酰胺... 研究了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结果表明,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可有效抑制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其抑制作用随着虫草胞内、外多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当多糖浓度为100μg/mL时,环磷酰胺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最低,分别为7.333‰和7.556‰;抑制率达到最高,分别为53.52%和5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抑制作用 诱导 虫草多糖 蚕豆根尖细胞 细胞微核 胞外多糖 糖浓度 微核率 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多糖对丝裂霉素诱发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宏伟 朱蕴兰 +1 位作者 王慧春 樊美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31-234,共4页
目的:研究虫草多糖对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浓度分别为100、80、50μg/ml的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浓度为0.5μg/ml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0.5μg/ml丝裂霉素)... 目的:研究虫草多糖对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结果:浓度分别为100、80、50μg/ml的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对浓度为0.5μg/ml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0.5μg/ml丝裂霉素)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虫草胞内、外多糖对微核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60.48%、62.20%;浓度为30μg/ml的虫草胞内、外多糖对浓度为0.5μg/ml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0.5μg/ml丝裂霉素)有显著的差异(p<0.05);四种浓度的胞内、外多糖之间对微核的影响至少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且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随多糖浓度的提高而降低。结论:虫草胞内、胞外多糖均可有效抑制丝裂霉素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多糖 蚕豆 微核 丝裂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被引量:8
9
作者 曹文平 王勉 +1 位作者 李济源 王振华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8,共4页
从生物膜技术的优点入手,分析了广义生物载体的定义,概述了水质净化生物法中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生物载体开发原则及目前各类生物载体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型的生物载体,包括纳米材料生物载体、生物活体和可降解生物载体... 从生物膜技术的优点入手,分析了广义生物载体的定义,概述了水质净化生物法中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生物载体开发原则及目前各类生物载体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新型的生物载体,包括纳米材料生物载体、生物活体和可降解生物载体,并分析了它们作为生物载体的可行性和优点,最后指出了生物载体的开发方向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生物载体 水质净化 活体生物载体 固定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虫草液体深层发酵富硒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陈宏伟 陈小莉 朱蕴兰 《食用菌》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2,共3页
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培养时间、pH、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虫草菌丝体生长量、富硒量、有机硒转化率的影响,探讨了虫草菌富硒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优富硒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硒浓度60μg/mL,培养时间5 d,pH6,培养基为麸皮培养基(%):蔗... 研究了不同硒浓度、培养时间、pH、培养基种类等因素对虫草菌丝体生长量、富硒量、有机硒转化率的影响,探讨了虫草菌富硒的最优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其最优富硒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硒浓度60μg/mL,培养时间5 d,pH6,培养基为麸皮培养基(%):蔗糖3,麸皮2,NaNO30.2,KH2PO40.5。菌丝生长量最高可达1.916g/100mL,有机硒含量可达509.026μg/100mL。虫草有机硒转化率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硒浓度20μg/mL,培养时间5 d,pH7,培养基为马铃薯培养基(%):蔗糖3,马铃薯20,NaNO30.2,KH2PO40.5。其有机硒转化率最高可达18.44%。低浓度的硒可以刺激菌丝体生长,高浓度的硒对菌丝体生长有抑制作用,使有机硒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草 深层发酵 富硒量 虫草菌 液体深层发酵 最佳培养条件 培养基种类 菌丝体生长 菌丝生长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浮床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23
11
作者 曹文平 王冰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9,共5页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因具有可操作性强、运行成本低、易维护、生态风险小、景观效果好等优点,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影响该技术的因素也较多,主要包括温度、浮床水生植物选型、水体污染程度等。目前该技术仍... 生态浮床作为一种新型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因具有可操作性强、运行成本低、易维护、生态风险小、景观效果好等优点,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但影响该技术的因素也较多,主要包括温度、浮床水生植物选型、水体污染程度等。目前该技术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被修复水体对浮床植物的选型要求、浮床植物的回收处理、浮床载体的选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富营养化 水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2/O^2工艺处理中药类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许琳科 曹文平 +2 位作者 张永明 郭一飞 李济源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73,共3页
试验将活性污泥法和接触氧化法结合使用,组合成为复合式A2/O2工艺(厌氧/好氧/厌氧/好氧)对中药类制药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以考察该系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废水经过调节池的水解酸化作用后,进入两级A2/O2(厌氧/好氧)设备,最后得到了... 试验将活性污泥法和接触氧化法结合使用,组合成为复合式A2/O2工艺(厌氧/好氧/厌氧/好氧)对中药类制药废水进行了中试研究,以考察该系统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废水经过调节池的水解酸化作用后,进入两级A2/O2(厌氧/好氧)设备,最后得到了良好的处理效果。进水的COD为119~1 440 mg.L-1,出水的COD降到15.9~71.6mg.L-1,去除率在60.0%~92.7%之间,平均去除率为78.0%;进水的氨氮质量浓度为2.25~50.3 mg.L-1,出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在1.38~27.6 mg.L-1,氨氮的去除率在41.5%~88.4%之间;总氮的出水质量浓度为1.46~27.75 mg.L-1,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7.7%。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污泥法 接触氧化法 复合式A2/O2工艺 中药类制药废水 水解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东太湖河湖交汇区矿质元素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德兰 雷泽湘 韩宝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44-1648,共5页
河流是湖泊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湖泊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各矿质元素及营养物质迁移、累积使得河湖交汇处成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汇库。通过对太湖的入湖河流及其与太湖交汇区域不同植物群落沉积物中矿质元素、有机质含量分析,... 河流是湖泊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湖泊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各矿质元素及营养物质迁移、累积使得河湖交汇处成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汇库。通过对太湖的入湖河流及其与太湖交汇区域不同植物群落沉积物中矿质元素、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是其与太湖交汇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的4~5倍。而元素间的相关系数因不同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且P、Ca、Cu、Sr与其它元素间在河湖交汇区及定向河道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SOM在河湖交汇区有强相关,而在河流中则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生态系统 重金属 河流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滤/超滤回用处理校园景观水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文平 谭水成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9-31,67,共4页
在连续式65d运行过程中,采用砂滤/超滤回用处理校园景观水,对校园景观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滤池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1.5%~37.0%,平均去除率为18.7%;超滤膜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40... 在连续式65d运行过程中,采用砂滤/超滤回用处理校园景观水,对校园景观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滤池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1.5%~37.0%,平均去除率为18.7%;超滤膜对高锰酸盐指数去除率为40.5%~93.7%,平均去除率为67.5%。(2)生物滤池对氨氮去除率为1.0%~77.6%。(3)砂滤/超滤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为24.6%~100.0%。(4)生物滤池内生物相以菌胶团和后生动物为主,利用后生动物对有机颗粒等的吞噬,使系统具有良好反堵塞自我调节作用。(5)利用10%(质量分数)NaOH对膜清洗效果要优于10%(质量分数)H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滤 超滤 生物相 膜污染 校园景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