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橄榄油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神经网络定量结构-保留相关性(QSRR)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堵锡华 宋明 +3 位作者 田林 徐艳 陈艳 李靖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8-155,共8页
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抗氧化营养物质,有良好的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故具有极高的保健和经济价值。为建构橄榄油挥发性香气成分保留指数神经网络的结构-保留关系模型,计算了橄榄油挥发性成分的连接性指数(m X)、分子形状指数(K m... 橄榄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抗氧化营养物质,有良好的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故具有极高的保健和经济价值。为建构橄榄油挥发性香气成分保留指数神经网络的结构-保留关系模型,计算了橄榄油挥发性成分的连接性指数(m X)、分子形状指数(K m)、电性拓扑状态指数(E m)及电性距离矢量(M i),选取连接性指数的0 X、2 X、5 X,分子形状指数的K 2、K 3,电性拓扑状态指数的E 1、E 2和电性距离矢量的M 2共8种分子结构参数,作为BP神经网络方法的输入层变量,保留指数作为输出层变量,采用8-6-1的网络结构,构建模型总的相关系数R为0.9967,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橄榄油挥发性成分保留指数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56%;结果表明,橄榄油挥发性成分保留指数与8种分子结构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C、—C—、—C等基团片段是影响橄榄油挥发性香气成分保留指数大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油 挥发性香气成分 色谱保留指数 分子结构参数 神经网络 定量结构-保留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烃基聚硅氧烷的制备及亲水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董黎明 史小琴 +1 位作者 宫贵贞 王士凡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4,共4页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硅氧烷(MM)为原料实施开环聚合反应,制备出不同含氢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氢硅氧烷与乙酸乙烯酯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在硅氧烷大分子侧链上引入酯基;然后碱性条件下进行醇解反应,... 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四甲基环四硅氧烷(D4^H)和六甲基硅氧烷(MM)为原料实施开环聚合反应,制备出不同含氢量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含氢硅氧烷与乙酸乙烯酯进行硅氢加成反应,在硅氧烷大分子侧链上引入酯基;然后碱性条件下进行醇解反应,最后成功合成了不同羟烃基含量的聚硅氧烷。对产物的结构、乳化稳定性、乳液粒径及成膜的表面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调控聚硅氧烷的羟烃基含量,改善聚硅氧烷亲水性能。当D4^H用量达到10%时,可获取粒径较小的水分散液,其亲水疏水平衡值(HLB)可达13,乳液稳定时间长达126 h。涂膜后与水的接触角可降低至7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硅氧烷 硅氢加成 羟烃基改性 亲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的神经网络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堵锡华 田林 +2 位作者 徐艳 吴琼 陈艳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77,共6页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日用化工原料.为了研究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相关关系,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14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的连接性指数(mX),选取连接性指数(mX...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日用化工原料.为了研究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其结构之间的定量结构-毒性相关关系,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14个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的连接性指数(mX),选取连接性指数(mX)中的2种结构参数(2X和5Xc)作为理论结构描述符,引入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相关的回归分析中,构建了稳定性较好的QSTR模型,并将这2种连接性指数(2X和5Xc)作为人工神经网络法(ANN)的输入层节点,采用2-2-1的神经网络结构,构建了相关性良好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毒性预测模型的总相关系数rt达到0.9983,预测的毒性值与其相应文献值的相对平均误差只有1.60%,两者吻合度较好.结果表明,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毒性与2种分子连接性指数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利用该模型可为设计毒性低的新二苯甲酮类化合物分子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甲酮类化合物 发光菌 急性毒性 神经网络法 分子连接性指数 定量结构-毒性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联合碱预处理提高玉米秸秆糖化率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菊 徐艳 +2 位作者 史小琴 彭海全 李烨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4-468,共5页
采用爆炸冲击波联合碱处理的方法来提高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效率。选择爆炸初始压力、碱用量和碱处理温度及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获得最优的处理工艺条件。预处理后的秸秆中分别加入2 mg/g(酶/秸秆)的纤维素酶和半... 采用爆炸冲击波联合碱处理的方法来提高玉米秸秆的酶解糖化效率。选择爆炸初始压力、碱用量和碱处理温度及时间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获得最优的处理工艺条件。预处理后的秸秆中分别加入2 mg/g(酶/秸秆)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进行酶水解反应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中葡萄糖和木糖浓度从而计算糖化率。结果表明,对糖化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碱处理温度、碱用量、碱处理时间和爆炸初始压力。当采用最优实验条件:初始压力550 kPa、碱浓度为8%NaOH、碱处理温度为100℃、碱处理时间为60 min,玉米秸秆糖化率可达0.643。爆炸冲击波-碱联合处理玉米秸秆比单纯使用碱处理时,糖化率可提高8%~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爆炸冲击波处理 碱预处理 酶水解 糖化率 木质纤维素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