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机械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被引量:33
1
作者 刘磊 张嘉鹭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3,共4页
实验教学是"新工科"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工程机械专业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存在的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融合Web 3D技术和B/S网络机制构建了工程机械模拟操作、结构装配、液压原理及性能测试等虚拟仿真实... 实验教学是"新工科"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工程机械专业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存在的成本高、耗时长、效率低等问题,融合Web 3D技术和B/S网络机制构建了工程机械模拟操作、结构装配、液压原理及性能测试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了包含学生实验教学、企业职前培训、教师科研服务的网络共享平台,探索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并以挖掘机驱动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为例,具体阐述了资源的界面结构、实验方法及评价标准。所建设的实验教学资源已面向周边高校及工程机械类企业共享使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为"新工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工程机械 实验教学 虚拟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TIA软件平台的人机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付星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21,共4页
基于CATIA软件平台的人机分析模块,对救护车的救护舱数字模型引入虚拟人体模型,建立虚拟人机关系,应用人机工程学理论来指导救护舱的优化设计,以探讨CATIA软件的人机分析模块,在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 人机工程学 CATIA 虚拟 救护舱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铣加工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涛 秦录芳 傅玉灿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8-241,245,共5页
车铣加工作为一种充分适应数控加工条件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细长轴、大型回转类零件、曲轴、叶片等复杂结构件以及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针对工程训练中传统加工实训项目较多,先进制造加工项目较少,不... 车铣加工作为一种充分适应数控加工条件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细长轴、大型回转类零件、曲轴、叶片等复杂结构件以及钛合金、镍基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的加工。针对工程训练中传统加工实训项目较多,先进制造加工项目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问题,以车铣加工技术为例分析其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应用,规划车铣加工课程的实训过程,探讨所设课程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对于实训教学效果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新加工设备、新加工工艺和新加工技术的理解,对促进实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铣加工 工程训练 实训教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线智能示教和视觉跟踪技术的工程机械焊接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5
4
作者 李清伟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13-215,共3页
针对工程机械焊接机器人作业特点,基于无线智能示教和视觉跟踪技术,设计了适用于工程机械焊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该系统具有示教效率高、自适应能力增强、可靠性高等特点。
关键词 无线智能示教 视觉跟踪 工程机械焊接机器人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工程热水器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5
作者 欧丹 李凯 《现代电子技术》 2010年第21期178-180,共3页
设计了一套全自动太阳能工程热水器控制器。该系统利用低功耗高性能的RISC单片机AVR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实时监测水温及水位,可实现温度、水位检测管理,故障及相关报警提示等功能,利用E2PROM对设置的参数保存,具有断电记忆功能,断电后,... 设计了一套全自动太阳能工程热水器控制器。该系统利用低功耗高性能的RISC单片机AVR作为控制电路的核心实时监测水温及水位,可实现温度、水位检测管理,故障及相关报警提示等功能,利用E2PROM对设置的参数保存,具有断电记忆功能,断电后,参数无须重新设置。该款全自动太阳能热水器控制器具有使用方便、稳定性高、节能等特点,实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热水器 控制器 AVR 控制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6
作者 刘磊 苗龙 +1 位作者 满家祥 郭华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9-192,共4页
为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受不直观、对前沿技术不了解、对课程与产业关联性不清楚等问题,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这一机械工程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理实融合、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三维协同教学模式。通过在... 为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受不直观、对前沿技术不了解、对课程与产业关联性不清楚等问题,对“液压与气压传动”这一机械工程学科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理实融合、科教融汇、虚实结合”的三维协同教学模式。通过在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产品开发设计案例,构建探究式理实融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科研项目资源,驱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发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为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融合式方法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践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支架推溜油缸电液缓冲控制阀设计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姜苏龙 郭蒲 +2 位作者 赵继云 满家祥 曹超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33,共7页
工作面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在进行推溜和拉架时,启动瞬间压力冲击剧烈,易造成推溜油缸鼓缸、涨缸、密封失效甚至连接销轴断裂。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推溜油缸启动瞬间的压力冲击成因,提出了一种用于缓冲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的电液缓冲控制阀... 工作面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在进行推溜和拉架时,启动瞬间压力冲击剧烈,易造成推溜油缸鼓缸、涨缸、密封失效甚至连接销轴断裂。针对该问题,分析了推溜油缸启动瞬间的压力冲击成因,提出了一种用于缓冲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的电液缓冲控制阀。理论分析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阀口开度、液阻、压力流量特性等参数,设计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关键结构参数。在AMESim中构建了电液缓冲控制阀仿真模型,验证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缓冲推溜压力的可行性。基于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试制了电液缓冲控制阀的样机,并搭建了电液缓冲控制阀模拟试验平台,通过模拟推溜油缸负载测试电液缓冲控制阀的工作性能,结果表明:使用电液缓冲控制阀后,推溜油缸的压力冲击从17 MPa降低到9.6 MPa,推溜油缸的推移速度小幅降低。通过井下工作面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电液缓冲控制阀对推溜油缸的缓冲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安装电液缓冲控制阀后,支架推溜油缸推溜冲击压力从22.3 MPa降低到16.2MPa,推溜油缸启动推溜瞬间的压力冲击降低了27.3%,验证了电液缓冲控制阀能有效降低推溜油缸在推溜时的压力冲击,为液压支架推溜油缸压力缓冲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面直线度控制 液压支架 推溜油缸 电液缓冲控制阀 压力缓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茹 张学杨 +1 位作者 陆洪光 刘强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为评价城市空气质量,以徐州市为例,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气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层次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徐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为一级时的权重为0.450 2,为二级时的权重为0.549 8,表明该市空气质量等级为二级;主要大气... 为评价城市空气质量,以徐州市为例,分别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气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研究。层次分析表明:研究期间徐州市大气环境质量为一级时的权重为0.450 2,为二级时的权重为0.549 8,表明该市空气质量等级为二级;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权重排序为PM_(2.5)>PM_(10)>NO_2>SO_2,说明首要大气污染物为PM_(2.5),表明徐州市大气污染表现为颗粒物污染。主成分分析表明:在特征值大于1的基础上,选取前两种污染物的总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8.804%的主成分作为综合性指标来反映徐州市大气环境质量;第一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59.562%,表明该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PM_(2.5)、PM_(10)、SO_2、NO_2、CO,其中PM_(2.5)是首要大气污染物。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均与《徐州市环境状况公报》发布的该市大气中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PM_(2.5))的结论相吻合,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均可作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污染 层次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 PM2.5 空气质量评价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个性教育的电工电子开放实验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3
9
作者 朱雷平 赵颖苏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49-151,共3页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工电子开放实验,提出并实践了基于个性教育的新开放模式。教学体系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四部分模块,是专业逐步加深学习的过程。在实验开放过程中每个模块都设有激励政...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电工电子开放实验,提出并实践了基于个性教育的新开放模式。教学体系分为专业拓展课程、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设计竞赛四部分模块,是专业逐步加深学习的过程。在实验开放过程中每个模块都设有激励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刺激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参与精神。新开放模式促进了新建本科院校电工电子专业培养模式多样化,培养了个性教育对象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基于个性教育的电工电子开放实验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更多的内容值得去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实验 电工电子实验 个性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板全丝供液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研究
10
作者 马秀丽 滕凯 张磊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5,48,共6页
为解决多层板叠加切割时极间供液不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工件切割速度和降低电极丝损耗,提出采用全丝供液进行多层板间隔叠加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新方法。实验表明,采用全丝供液较常规供液加工的切割速度提高23.97%,电极丝损耗降低37.50%... 为解决多层板叠加切割时极间供液不足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工件切割速度和降低电极丝损耗,提出采用全丝供液进行多层板间隔叠加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新方法。实验表明,采用全丝供液较常规供液加工的切割速度提高23.97%,电极丝损耗降低37.50%。分析认为,全丝供液可在放电全过程实现同向供液加工,解决了常规供液加工时逆向供液所导致的板(层)间供液不足的问题,提升了极间工作液的供给,增强了排屑能力,扩大了放电间隙,改善了极间放电条件,从而提高了火花放电率和加工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多层板 电极丝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送丝熔覆高锰钢涂层的显微组织及超声滚压硬化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海峰 孙昕辉 +3 位作者 袁冬青 赵恩兰 刘送永 彭玉兴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43-2053,2081,共12页
为了维持高锰钢部件优异的形变硬化能力,提出了高锰钢涂层的激光送丝熔覆技术。使用激光送丝熔覆技术在Mn13钢板上制备了高锰钢涂层,并通过超声滚压技术对熔覆层表面进行形变硬化处理。分析了超声滚压前后高锰钢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相组... 为了维持高锰钢部件优异的形变硬化能力,提出了高锰钢涂层的激光送丝熔覆技术。使用激光送丝熔覆技术在Mn13钢板上制备了高锰钢涂层,并通过超声滚压技术对熔覆层表面进行形变硬化处理。分析了超声滚压前后高锰钢熔覆层的显微组织、相组成和力学性能,揭示了高锰钢熔覆层的超声滚压硬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激光送丝熔覆高锰钢涂层的显微组织为枝晶结构,且在枝晶间存在Mn、C元素的成分偏析;超声滚压过程中未出现相变,超声滚压后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均大幅提高;初始高锰钢涂层内部存在的C、Mn的枝晶偏析、位错和孪晶在超声滚压过程中严重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从而增大了位错的密度;由于高锰钢的孪晶诱导塑性变形效应,超声滚压后涂层内部会产生大量的形变孪晶,形变孪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增强了高锰钢熔覆层的形变硬化能力。激光送丝熔覆为大型高锰钢部件表面的高性能修复提供了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送丝熔覆 高锰钢 显微组织 超声滚压 形变硬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C4钛合金表面固体粒子冲蚀损伤行为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华锋 赵恩兰 +4 位作者 杨海峰 张万利 李龙海 刘磊 何绍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28-138,共11页
目的探究TC4钛合金在固体粒子冲蚀下的损伤行为,揭示钛合金表面的冲蚀机理。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冲蚀试验装置,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正交试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开展常温干砂粒冲蚀试验。通过扫描电镜综合分析冲蚀区域表面和截面... 目的探究TC4钛合金在固体粒子冲蚀下的损伤行为,揭示钛合金表面的冲蚀机理。方法采用自主搭建的冲蚀试验装置,以TC4钛合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正交试验法和控制变量法开展常温干砂粒冲蚀试验。通过扫描电镜综合分析冲蚀区域表面和截面的微观形貌,采用能谱仪分析冲蚀区域元素的组成,利用电子天平测量冲蚀磨损质量;讨论工艺参数对钛合金损伤行为及冲蚀机理的影响。结果相较于冲砂量和冲蚀角度,冲蚀距离对冲蚀量的影响更大;冲蚀量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40°附近达到峰值。结合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结果发现,钛合金的损伤形式和冲蚀机理与冲蚀角度密切相关,在低攻角时形成了较狭长的犁沟和挤压唇,发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容易产生二次撞击,表现为微切削机制;在中攻角时,微切削与锤击效应共存,损伤最为严重;在冲蚀角度为90°时,形成了较多的撞击坑、挤压唇及少量的疲劳剥层,主要为锤击效应引起的疲劳破坏。在低攻角时,磨料动能损失较小,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加,磨料动能损失增大,且在不同攻角下均有破碎磨料嵌入基体。结论冲蚀距离和冲砂量对钛合金冲蚀损伤的影响较为显著,冲蚀角度会影响钛合金的冲蚀机理,此研究结论可为钛合金结构件抗冲蚀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钛合金 固体颗粒冲蚀 正交试验 数值模拟 冲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摊铺机熨平装置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涛 孙健 李宏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1,共6页
为了优化摊铺机熨平装置的设计参数,提供更好的施工操作策略,对摊铺机熨平装置进行了建模、仿真和实验。详述了摊铺厚度调整时仰角α变化的过程,对摊铺机熨平装置进行了受力分析,以仰角α为参数建立熨平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搭... 为了优化摊铺机熨平装置的设计参数,提供更好的施工操作策略,对摊铺机熨平装置进行了建模、仿真和实验。详述了摊铺厚度调整时仰角α变化的过程,对摊铺机熨平装置进行了受力分析,以仰角α为参数建立熨平装置的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搭建Simulink框图,对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了熨平装置底板宽度、牵引点O与底板的垂直距离、重力G绕牵引点O的力臂大小对摊铺性能的影响。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能够正确反映熨平装置的工作原理,增大熨平装置底板宽度可以提高找平系统的灵敏度,利用手动调节机构调整初始工作仰角可以有效规避负仰角出现而又不失灵敏性,输料、分料和行走系统要协同工作、相互匹配,保持料位高度恒定才能提高摊铺路面的平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摊铺机 熨平装置 动力学模型 仰角 找平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字滑台式多维不倒杆自主纠偏实验装置设计
14
作者 刘强 耿金萍 +2 位作者 杨子建 戴前进 王娟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8-145,共8页
为了让学生理解海洋风力发机不倒杆结构,该文设计了基于十字滑台的多维不倒杆自主纠偏实验装置,上位机测量并绘制不倒杆在三维空间中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变化,探究抵御外部干扰的相关物理量。通过研究不同受风力面积、不同材料... 为了让学生理解海洋风力发机不倒杆结构,该文设计了基于十字滑台的多维不倒杆自主纠偏实验装置,上位机测量并绘制不倒杆在三维空间中的角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变化,探究抵御外部干扰的相关物理量。通过研究不同受风力面积、不同材料的杆的平衡性,得出选用密度较大、迎风面积小的杆可较好抵御外界干扰。该装置的灵敏度较高,能够作为应用物理和新能源等专业的实验教学装备,有助于深入理解新能源领域的控制理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不倒杆 十字滑台 自主纠偏 角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纳米介质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研究
15
作者 陈成 滕凯 孙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4-247,共4页
采用SiC纳米混粉工作液对Cr12MoV模具钢进行高速走丝线切割加工试验,重点分析了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峰值电流和混粉浓度对切割加工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脉冲宽度45μs,脉冲间隔6倍,峰值电流25A,混粉浓度0.3g/L的加工条件下,采用混粉工... 采用SiC纳米混粉工作液对Cr12MoV模具钢进行高速走丝线切割加工试验,重点分析了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峰值电流和混粉浓度对切割加工的影响。试验表明,在脉冲宽度45μs,脉冲间隔6倍,峰值电流25A,混粉浓度0.3g/L的加工条件下,采用混粉工作液较采用常规工作液加工的切割速度提高21.16%,表面粗糙度降低15.05%。研究认为,纳米微粒的介入,极间绝缘性降低,放电间隙增大,改善了极间放电条件,提高了工件加工稳定性和切割速度;同时,纳米微粒促使极间火花放电通道增多、放电点分散,提高了工件表面加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火花线切割 混粉 正交试验 SiC纳米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供液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滕凯 孙涛 +1 位作者 吴海江 石荣玲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07,59,共6页
分别采用常规供液和分层供液对缸筒类零件进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层供液可在火花放电全过程实现电极丝顺向运丝加工,解决了常规供液方式下电极丝逆向运丝导致的缸筒类零件内部供液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极间工作液流速... 分别采用常规供液和分层供液对缸筒类零件进行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分层供液可在火花放电全过程实现电极丝顺向运丝加工,解决了常规供液方式下电极丝逆向运丝导致的缸筒类零件内部供液不足的问题;提高了极间工作液流速与流量,增强了排屑能力,扩大了放电间隙,改善了极间放电条件,从而提高了火花放电效率和稳定性,对工件切割速度的提高和表面加工质量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供液 电火花线切割 切割速度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桩机姿态与工况监测系统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杰 孙涛 +1 位作者 戴剑博 秦录芳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3-87,共5页
针对振动式打桩机操作人员视野受阻、桩体姿态监测困难、无法实时监控桩机运行工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桩机姿态与工况监测系统。建立反映当前状态的桩体姿态偏摆预警模型,通过分析预警模型实现对桩体偏摆预警并做出调整... 针对振动式打桩机操作人员视野受阻、桩体姿态监测困难、无法实时监控桩机运行工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桩机姿态与工况监测系统。建立反映当前状态的桩体姿态偏摆预警模型,通过分析预警模型实现对桩体偏摆预警并做出调整提示。同时监测系统还包括桩机工况监测模块、桩体姿态监测模块与虚拟模型驱动模块,实现对桩机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并建立三维动态界面,解决了传统沉桩视野受阻难题,提高了桩机的沉桩精度与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式打桩机 姿态 监测系统 数字孪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体浓度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良 杜雨馨 杨子建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7,共5页
气体浓度在各领域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气体浓度检测过程中,受光谱维度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降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体浓度检测研究。通过去势-标准正态变换,校正近红外光谱... 气体浓度在各领域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在气体浓度检测过程中,受光谱维度的影响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为了降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气体浓度检测研究。通过去势-标准正态变换,校正近红外光谱基线。联合广义S变换和奇异值分解共同去噪近红外光谱,提升光谱质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提出偏最小二乘降维法用于降维近红外光谱。以朗伯比尔定律为基础,引入Lorenz线性拟合近红外光谱吸收谱线,采用梯度下降法直接拟合预处理近红外光谱吸收信号,计算得到最终气体浓度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检测甲苯、丙烷和丙烯气体浓度时,检测结果与实际气体浓度基本一致,有效降低了残差平方和与均方根误差,且检测时间低于2.3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气体浓度检测 奇异值分解 偏最小二乘降维 梯度下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通道转角挤压变形超细晶纯铜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环 王晓溪 +3 位作者 张翔 佟鑫龙 张飞 崔海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6-81,共6页
在室温下采用BC路径(每道次挤压时将试样绕其轴线沿同一方向旋转90°)对T2纯铜进行4道次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研究了不同道次ECAP变形前后纯铜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道次ECAP变形后,纯铜内部形成粗大... 在室温下采用BC路径(每道次挤压时将试样绕其轴线沿同一方向旋转90°)对T2纯铜进行4道次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研究了不同道次ECAP变形前后纯铜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经过1道次ECAP变形后,纯铜内部形成粗大的条带状组织,与剪切应力方向呈30°~45°;经过4道次ECAP变形后,纯铜晶粒发生显著破碎与细化,出现了大量的超细等轴晶组织,平均晶粒尺寸约为0.96μm;4道次ECAP变形后纯铜的显微硬度与抗拉强度较未变形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43.8%和51.5%;随着ECAP道次的增加,纯铜的溶液电阻、电荷转移电阻和极化电阻均增大,开路电位和自腐蚀电位均升高,自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耐腐蚀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AP变形 交变剪切应力 超细晶纯铜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向超前割缝辅助碟形滚刀楔裂破岩性能
20
作者 江红祥 张晓迪 +3 位作者 高魁东 王欧国 宋申 李洪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89-1703,共15页
碟盘滚刀基于底切破岩模式而具有较好的硬岩破碎性能,为进一步提高煤矿井下硬岩巷道机械化掘进效率,以碟盘滚刀为对象,探究了周向超前割缝预裂岩石辅助碟盘滚刀楔裂破岩性能。通过碟形滚刀楔裂破岩实验,明确了碟形滚刀楔裂破岩机理,揭... 碟盘滚刀基于底切破岩模式而具有较好的硬岩破碎性能,为进一步提高煤矿井下硬岩巷道机械化掘进效率,以碟盘滚刀为对象,探究了周向超前割缝预裂岩石辅助碟盘滚刀楔裂破岩性能。通过碟形滚刀楔裂破岩实验,明确了碟形滚刀楔裂破岩机理,揭示了周向超前割缝对岩石断裂特性的影响机制,并以滚刀载荷、岩石破碎体积和破岩比能耗为指标综合评价了切削参数和割缝参数对滚刀破岩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得到了各因素对破岩性能的影响显著性及滚刀最优破岩性能时对应的参数匹配关系。结果表明:根据滚刀载荷波动和岩石断裂造成的声发射振铃变化特征可将碟形滚刀楔裂破岩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压密阶段、应力积聚阶段和崩落阶段;相同切削厚度条件下,与无割缝条件相比,割缝深度和割缝宽度分别为16 mm和3 mm时碟形滚刀破岩载荷和滚刀应力分别降低40%和20%。基于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得到的破岩性能最优条件下切削厚度、割缝深度和割缝宽度的匹配关系为30、16和3 mm,其中切削厚度对碟形滚刀破岩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割缝深度次之,割缝宽度的影响程度最小。滚刀破岩载荷和岩石破碎体积均与切削厚度呈正相关关系,破岩比能随着切削厚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30 mm切削厚度下得到最小值;各指标随着割缝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最佳割缝深度为16 mm;当割缝宽度超过3 mm时,各指标受缝宽的影响不显著。周向超前割缝预裂岩石对提高碟形滚刀楔裂破岩性能具有较好提升效果,同时益于改善碟形滚刀受载条件、延长刀具服役寿命,进而为碟形滚刀掘进装备的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滚刀 超前割缝 底切破岩 破岩机理 破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