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共情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67
1
作者 陈武英 卢家楣 +1 位作者 刘连启 林文毅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23-1434,共12页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共情在学前阶段没有性别差异。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共情出现了性别差异。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两性逐渐趋向生理成熟,荷尔蒙分泌增加并出现差异,其中催产素有助于情绪共情,睾丸酮则与认知共情有负相关,两性的共情水平也因此有了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共情的性别差异与社会性别角色倾向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他人为导向,与共情有直接相关,男性的性别角色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与共情没有相关。当两性习得各自的性别角色以后,他们的共情表现就出现了差异,这一差异在情绪共情方面较为突出。有关共情性别差异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深入挖掘的空间,未来的研究需要在视角上注重从年龄、性别和文化交互作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在理论上考虑从能力和倾向性的维度区分共情,在内容上丰富对影响性别差异的各项因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认知共情 情绪共情 性别差异 性别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诱发的视盲:一种独特的功能性视盲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武英 卢家楣 +1 位作者 刘连启 周炎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与注意瞬脱特别是情绪性注意瞬脱相比,情绪诱发的视盲是以情绪刺激为干扰刺激,考察情绪刺激如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吸引注意并干扰靶刺激的加工,因此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没有lag1节省现象,也没有像注意瞬脱那样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不受干扰刺激与靶刺激物理特征相似程度的限制,在心理机制上属于早期知觉阶段的加工竞争等等。情绪诱发的视盲表明情绪对注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吸引或干扰作用。未来可以从考察神经机制、了解影响因素等多方面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诱发的视盲 情绪性注意瞬脱 情绪 注意 功能性视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被引量:130
3
作者 陈武英 刘连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情境 群际关系 人际关系 私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仿:心理学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9
4
作者 陈武英 刘连启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833-1843,共11页
模仿就是复制,是观察者与示范者在行为上的匹配。模仿的概念早已有之,但近10年来模仿研究仍然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热点之一。模仿与仿真和无意识模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模仿有多种不同类型以及相应的理论假说。多... 模仿就是复制,是观察者与示范者在行为上的匹配。模仿的概念早已有之,但近10年来模仿研究仍然是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的热点之一。模仿与仿真和无意识模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模仿有多种不同类型以及相应的理论假说。多数研究认为镜像神经系统是模仿的脑机制,但这一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模仿受到了包括社会情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在改进和拓展现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着重探讨模仿的内在结构、多种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模仿与其他认知能力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 自动模仿 过度模仿 仿真 镜像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