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教育理论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房洁 张秀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1-27,共7页
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其价值意蕴体现在有助于创设实践场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拓宽育人主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融合数字资源,优化... 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其价值意蕴体现在有助于创设实践场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拓宽育人主体,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融合数字资源,优化教育教学生态;革新教学评价,实现教学持续改进等诸多方面。参照主体教育理论,唯有学生主体地位回归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和根本的教学变革。因此,深度学习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教学变革可以遵从四个向度:以深度赋权为突破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以深度体验为着力点,激发学生的主体行为;以深度互动为关键点,培塑学生的主体能力;以深度理解为落脚点,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职业教育 教学变革 主体教育理论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学术诚信提升路径研究——基于个体禀赋与组织氛围共轭的视角
2
作者 涂宝军 房洁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6,共9页
学术诚信是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对学术生态和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至为关键。共轭具有合作与制衡、互动与竞争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不同层面解释在学术诚信问题中个体禀赋与组织氛围的辩证关系。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训是学术活动中对立统一的两... 学术诚信是历久弥新的重要课题,对学术生态和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至为关键。共轭具有合作与制衡、互动与竞争的思想内涵,可以从不同层面解释在学术诚信问题中个体禀赋与组织氛围的辩证关系。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训是学术活动中对立统一的两种关系,学术人即处于这对矛盾属性之间。对于身处学术场域的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个体禀赋与组织氛围存在密切关联,作为青年教师学术诚信的两个关键要素,符合共轭的基本特征,是一对典型的共轭要素。通过共轭场域、共轭动力、共轭价值三个维度的共轭分析,认为个体禀赋与组织氛围的共轭关系主要基于“共生-依赖-竞争-交融”四个事实条件发挥作用,其共轭路径是实现学术人格与契约精神的回归、个人“自律”与组织“他律”的协同、学术环境与学术治理的统一,这是促进学术个体和学术组织发展的动因所在,也是驱动学术场域诚信发展的运行规则和工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诚信 个体禀赋 组织氛围 共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路径研究——基于高校与企业共轭的视角 被引量:7
3
作者 房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69-74,共6页
针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存在的建设理念创新性不够、校企嵌入式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匹配性不够、校企文化融合不够、“生态性”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引入共轭理论,阐释其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上的理论适切性,探索其共... 针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存在的建设理念创新性不够、校企嵌入式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匹配性不够、校企文化融合不够、“生态性”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引入共轭理论,阐释其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上的理论适切性,探索其共轭实现机制。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的共轭关系,树立系统发展、产学合作、需求导向、互动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提出建设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实训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融合、实训教师与企业导师相融合、实训文化与行业价值相融合“四个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模式,为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理论 实训基地 职业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衰落论的兴衰
4
作者 颜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2-56,共5页
对大国衰落的讨论同大国崛起一样,是历史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永恒课题。自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以“衰落”为主题的思考是所有关注大国命运的学者的共同偏好。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公认唯一的超级大国,... 对大国衰落的讨论同大国崛起一样,是历史学、政治学与国际问题研究的永恒课题。自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以“衰落”为主题的思考是所有关注大国命运的学者的共同偏好。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公认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区域国别与大国政治研究领域中一直处于“超然”的位置,而其自身又是一个极为复杂而特殊的国家。自20世纪中期以降,其国内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国际秩序的变迁紧密关联,有关其衰落的研究--即美国衰落论--也往往横跨美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等多个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问题研究 大国崛起 美国衰落论 美国国内政治 大国政治 永恒课题 20世纪中期 政治与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桌面虚拟化在多媒体教室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凯 杨再明 宋慧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1-134,138,共5页
为了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创新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终端的管理与维护,构建了新型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基于桌面虚拟化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统一管理与维护,为教学提供高效、灵活的环境,提升了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整体支持能... 为了加强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和管理,创新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终端的管理与维护,构建了新型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该系统利用基于桌面虚拟化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统一管理与维护,为教学提供高效、灵活的环境,提升了多媒体教室管理的整体支持能力和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桌面虚拟化 多媒体教室 教学环境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韩海燕 郭姗姗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8-141,共4页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缺失的现状进行了探因,提出高校外语教学要把单一机械的传统教育转变成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文化熏陶。外语教学需要实现的是双向的交流——做合格的世界公民,并且要弘扬本国的优秀...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当前我国高校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缺失的现状进行了探因,提出高校外语教学要把单一机械的传统教育转变成丰富而有创造性的文化熏陶。外语教学需要实现的是双向的交流——做合格的世界公民,并且要弘扬本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外语教学文化育人功能的本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文化育人 民族文化 世界公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模式的反思与体制创新 被引量:10
7
作者 姜淼芳 肖爱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2-35,共4页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存在逻辑冲突与价值迷茫、动力单一与方式异化、特色缺位等问题。学科交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知识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也是彰显其本质的应然路向,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策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存在逻辑冲突与价值迷茫、动力单一与方式异化、特色缺位等问题。学科交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知识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也是彰显其本质的应然路向,更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策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需要创新学术组织与科研平台的管理体制;创新人事管理与学术评价体制;以课程群建设为核心创新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倾向性的财政投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 学科交叉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认知理据、实施原则与设计实践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秀萍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68,共6页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缺少"情境"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难以完成其伟大使命的。"情境教学"是通过支撑情境创设,有效促进学...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受众面最大的课程。大学英语教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缺少"情境"支撑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难以完成其伟大使命的。"情境教学"是通过支撑情境创设,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过程,进行"情境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脑科学成果、当代学习理论为大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大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实施应遵循主体性、交互性、探究性与体验性等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效能、发展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我们在问题情境的设计、互动情境的创设和经验情境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 情境教学 认知理据 问题情境 互动情境 经验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教学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2
9
作者 韩海燕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4,共4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本文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包括:借助英语学习...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为了使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本文认为,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体包括:借助英语学习网站构建自主性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能力;在立体化的文化输入、输出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键友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平等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环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业成就之关系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尚建国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7-62,共6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英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批判性思维、同伴学习...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英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进行了调查,对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业成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批判性思维、同伴学习和寻求帮助等策略不被重视;组织、精细加工、元认知调节、努力程度管理等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英语学业成就呈显著正相关,高成就组学生更多使用这些学习策略。该研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 英语学业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校园”视角下的英语教学 被引量:10
11
作者 韩海燕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93,共2页
大学校园实际上是文化校园,通过课程教学达到育人目的是发挥大学文化功能的最主要的途径。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是:科学把握英语课... 大学校园实际上是文化校园,通过课程教学达到育人目的是发挥大学文化功能的最主要的途径。英语由于其课程性质具有基础性、学科交叉性和文化多样性、跨文化性等特点,更具有独特的文化功能。英语教学的文化培育路径是:科学把握英语课程教学与“文化校园”的内在关系、注重英语教学中知识文化与交际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素质与能力、建设跨文化交际的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 英语教学 文化陶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文化社会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素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韩海燕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9-141,共3页
"全球化时代"是多元文化并存和冲突的时代,多元文化互识、互利、互补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尤为重要。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必须掌握四种能力要素:语言的文化表达能力、语言的文化认知能力、语言的文化感悟能力和语言的文化思维能力。
关键词 全球化 多元文化 跨文化交际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逻辑起点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1
13
作者 房洁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57,共6页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热现象”下的“冷思考”,提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彰显思政教育本质的时代性、遵循育人客观规律的实践性。回归本源探究...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热现象”下的“冷思考”,提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性、彰显思政教育本质的时代性、遵循育人客观规律的实践性。回归本源探究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其培养目标体现“红”与“专”的共轭,课程内容彰显“智”与“志”的耦合,教学手段突出“鱼”与“渔”的调谐,授课模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加强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真正把握其价值范式和内涵理路,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理论内涵与育人元素、统筹推进与彰显特色紧密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应用型高校 立德树人 专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趋近化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潘冬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4期9-16,共8页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解释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建构,但对阐释的认知过程关注不够。趋近化理论以认知为取向,从时间、空间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研究话语,关注话语空间实体关系语言符号的识解过程,可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在系统阐述趋近... 批评话语分析主要解释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建构,但对阐释的认知过程关注不够。趋近化理论以认知为取向,从时间、空间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研究话语,关注话语空间实体关系语言符号的识解过程,可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新的视角。本文在系统阐述趋近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两篇政治话语进行趋近化分析,以论证趋近化理论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认知过程 趋近化 合法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二语写作研究18年述评(1991-2008) 被引量:12
15
作者 郭姗姗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41,共4页
笔者通过对过去18年间(1991—2008)刊登在国内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二语写作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多元化,理性化和科学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在未来的写作研究中,研究者应注重利用多媒体和... 笔者通过对过去18年间(1991—2008)刊登在国内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有关二语写作研究的文章进行检索、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国内二语写作研究多元化,理性化和科学化发展的特点,并提出,在未来的写作研究中,研究者应注重利用多媒体和软件设计,侧重在二语写作环境因素施与学习者主体的影响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语写作 核心期刊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电影《追风筝的人》 被引量:6
16
作者 邓瑶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22-123,共2页
由马克·福斯特导演的电影《追风筝的人》改编于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同名小说。这是一部关于罪恶、忏悔与救赎的电影。影片以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方式,细腻委婉地诉说了主人公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新生,淋漓尽致... 由马克·福斯特导演的电影《追风筝的人》改编于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同名小说。这是一部关于罪恶、忏悔与救赎的电影。影片以行云流水般的叙述方式,细腻委婉地诉说了主人公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与新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阐述阿米尔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他从社会文化体系中接受社会价值,成为有社会意义的独立个体,最终完成了自我认同的成长历程和救赎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塞尼 拉康 镜像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话节目中交际双方的权势关系与主持人话语的主位选择——以电视台谈话类节目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9-152,共4页
话语具有线性特征,说话者必须选择合适的成分作为话语的起点,即选择恰当的主位作为话语信息的出发点。同时,不同的主位也会帮助听话人接受不同的话语信息。虽然对话中有权势关系,但真正成功的对话是建立在谈话双方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话语具有线性特征,说话者必须选择合适的成分作为话语的起点,即选择恰当的主位作为话语信息的出发点。同时,不同的主位也会帮助听话人接受不同的话语信息。虽然对话中有权势关系,但真正成功的对话是建立在谈话双方共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谈话者之间的权势差别越大,弱势方就越对谈话失去信心和兴趣,这样,话轮不能成功转换,信息不能成功的输出和输入,最终谈话就会陷入僵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位 概念主位 人际主位 语篇主位 权势关系 新信息 旧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共存与共生:《花木兰》形象建构与内涵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姗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57,共3页
花木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迪士尼对"花木兰"故事进行挖掘,通过艺术化处理,制作动画版、真人版《花木兰》影片,塑造了花木兰不同文化场景、不同时代环境下的人物形象。研究者选择《花木兰... 花木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美国迪士尼对"花木兰"故事进行挖掘,通过艺术化处理,制作动画版、真人版《花木兰》影片,塑造了花木兰不同文化场景、不同时代环境下的人物形象。研究者选择《花木兰》作为研究多元文化语境下同一文化符号的话语共存状况与文化认同的素材,对当前探寻传统文化"传播开、走出去"的发展路径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发展路径 花木兰 迪士尼 多元文化语境 文化认同 文化符号 文化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对话式高校英语教研室文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秀萍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112-114,共3页
教研室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应改变"权威式英语教研室文化与传话式英语教研室文化""冲突式英语教研室文化与赞扬式英语教研室文化"的现状,构建开放性与原动性、民主性与交互性... 教研室文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应改变"权威式英语教研室文化与传话式英语教研室文化""冲突式英语教研室文化与赞扬式英语教研室文化"的现状,构建开放性与原动性、民主性与交互性的"对话式高校英语教研室文化",转变教学理念,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注重知识共享,进而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深化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英语 教研室文化 对话式英语教研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美科幻电影叙事虚实辉映下的多元主体互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新茂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5-108,共4页
科幻电影是一种基于科学与现实生活假想的类型影片,与魔幻、灵异题材影片相比,科幻电影采用的元素多具科学、理性。因此,科幻电影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通常会在现实场景中得到呈现与映射。当前欧美科幻电影在叙事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交... 科幻电影是一种基于科学与现实生活假想的类型影片,与魔幻、灵异题材影片相比,科幻电影采用的元素多具科学、理性。因此,科幻电影所营造的虚拟世界,通常会在现实场景中得到呈现与映射。当前欧美科幻电影在叙事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协调方式超越了传统“因果关系”的叙事逻辑及“非此即彼”的主体关系,塑造了更加自由、更具内涵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启发观众对自身与虚拟空间、创作主旨的深度思考,实现了欧美科幻电影叙事逻辑的成功转向。[1]结合欧美科幻电影的创作经验,国产科幻电影创作应从大众的观影心理出发,通过将虚构想象以多元主体交流与协调的方式嵌入现实,创作出具有独特视觉符码的科幻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观影心理 科幻作品 叙事逻辑 多元主体 创作经验 虚拟空间 现实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