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前延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
1
作者 倪佃丽 陈晓兵 +1 位作者 张广慧 彭庆荣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8-434,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模型组和内部验证组,并根据院前延迟情况将模型组分...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模型组和内部验证组,并根据院前延迟情况将模型组分为未延迟(<3.5 h)组和延迟(≥3.5 h)组。模型组的数据用以建立列线图模型,内部验证组的数据用以评估模型的泛化性能。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中rms程序包构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模型预测效能,采用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共纳入268例AIS患者,其中141例(52.61%)患者发生院前延迟。在模型组患者中,与未延迟组相比,延迟组平均年龄较高(P<0.001),在农村居住(P=0.004)、夜间发病(P=0.018)、无意识障碍(P=0.004)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P=0.001)的占比显著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82,95%CI 1.038~1.128,P<0.001)、在农村居住(OR 3.201,95%CI 1.402~7.307,P=0.006)、夜间发病(OR 6.873,95%CI 2.809~16.815,P<0.001)、无意识障碍(OR 4.599,95%CI 1.934~10.940,P=0.001)以及未接受疾病知识宣教(OR 4.134,95%CI 1.927~8.866,P<0.001)为AIS患者院前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总得分越高,院前延迟风险越高。ROC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院前延迟在模型组中的AUC为0.822(95%CI 0.763~0.880),在内部验证组中的AUC为0.844(95%CI 0.755~0.932)。此外,两组数据均通过Hosmer-Lemeshow检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值与真实值较为一致。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临床应用价值尚可。结论AIS患者院前延迟风险受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有无意识障碍及是否接受疾病知识宣教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模型预测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院前延迟 影响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然 马靓 +2 位作者 苗晓 孙佳 郭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4-529,共6页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为制订积极的心理体验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连云港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的13名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为制订积极的心理体验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连云港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的13名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Braun&Clarke的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归纳为4个主题、9个亚主题,包括“疾病冲击,原始意义动摇”“重塑人生意义”“重新发现疾病意义”“意义构建的个体积极结果”。结论:意义构建是照顾者对疾病照顾压力源进行复杂评估、应对,最终产生积极结果的过程,研究结果可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制定干预方案,促进照顾者将差异痛苦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促进患者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主要照顾者 意义构建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视角下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与脑可塑性 被引量:1
3
作者 曾卫明 王倪传 +1 位作者 石玉虎 颜虹杰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6-867,共12页
依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脑功能可塑性,对解码人脑认知活动与模拟类脑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脑功能可塑性可通过脑功能连通的变异性来体现,而该变异性的捕捉又依赖于有效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 依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脑功能可塑性,对解码人脑认知活动与模拟类脑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脑功能可塑性可通过脑功能连通的变异性来体现,而该变异性的捕捉又依赖于有效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因此,本文首先就当前主要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局限性;然后基于脑功能连通性研究的证据,总结与分析了脑功能可塑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对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脑功能可塑性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连通性 脑功能可塑性 职业因素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及潜在价值 被引量:17
4
作者 明敬峰 蔡增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04-1907,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老年性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PD最早的病理特征主要集中在残存神经元内形成的嗜酸性路易小体(Lewybody,L...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复杂的老年性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PD最早的病理特征主要集中在残存神经元内形成的嗜酸性路易小体(Lewybody,LB)和黑色素神经元缺失[1-2]。研究表明[3],多种因素参与PD的发病机制,包括细胞的自发过程,即自噬、溶酶体功能障碍;细胞的非自发过程,即蛋白酶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4]、神经炎症反应、凋亡、氧化应激、营养支持的丢失[5-6],在各种分子机制之间有许多信号交叉系统[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潜在价值 中药治疗 线粒体功能障碍 PARKINSON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缺失 静止性震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耿闪 刘娜 +5 位作者 孟品 籍牛 孙永安 徐英达 张广慧 何明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53-259,共7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内住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86例,计算7d内血压变异系数(CV),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分组:SBPV分组:Q1组158例,4.5~7.7,Q2组157例,7.8~8.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异性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SCI)的关系。方法选取发病24h内住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786例,计算7d内血压变异系数(CV),收缩压变异系数(SBPV)分组:SBPV分组:Q1组158例,4.5~7.7,Q2组157例,7.8~8.1,Q3组157例,8.2~8.5,Q4组157例,8.6~9.2,Q5组157例,9.3~15.1;舒张压变异系数(DBPV)分组:Q1组158例,3.7~6.9,Q2组157例,7.0~7.5,Q3组157例,7.6~8.2,Q4组157例,8.3~8.8,Q5组157例,8.9~14.6。采用多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7d内CV水平与发病3个月PSCI的关系。结果与入院时比较,发病14d、3、6、12个月PSCI发病率升高(30.2%,72.0%,62.0%,30.3%vs 19.2%,P<0.05),发病3个月时,SBPV五分位组中,与Q1组比较,Q2组、Q3组、Q4组和Q5组PSCI发生率明显升高(72.8%,74.6%,74.8%,78.8%vs 59.4%,P<0.01),在DBPV各五分位组PSC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以Q1组为参照,Q2组、Q3组、Q4组和Q5组3个月时PSCI发病风险升高(OR=1.91,2.20,2.07和2.88,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SBPV是PSCI的独立风险因素,对发病3个月患者的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命名、延迟回忆功能影响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认知障碍 血压 痴呆 脑白质疏松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及其受体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史颖 张健煜 +2 位作者 唐逸 张广慧 何明利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00-704,共5页
目的内皮素-1(ET-1)有望成为治疗脑缺血性卒中的新靶点,且卒中后其血浆含量增多,但脑内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文章主要研究ET-1及其受体(ETR)在大鼠脑缺血卒中后各脑区的表达量和分布特征,以推断其与相关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S... 目的内皮素-1(ET-1)有望成为治疗脑缺血性卒中的新靶点,且卒中后其血浆含量增多,但脑内变化情况尚不清楚。文章主要研究ET-1及其受体(ETR)在大鼠脑缺血卒中后各脑区的表达量和分布特征,以推断其与相关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将1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每组6只。两组均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但假手术组LICA不插入线栓。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ET-1、ETR的脑区分布特征。结果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半球皮层中、尾壳核和海马中ET-1表达(0.230±0.019、0.198±0.008、0.183±0.002)较假手术组(0.107±0.005、0.110±0.028、0.101±0.005)明显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半球脑室脉络丛、软脑膜血管、大脑中动脉血管中A型受体(ETRA)表达(0.131±0.001、0.132±0.005、0.121±0.008)较假手术组(0.086±0.009、0.063±0.003、0.079±0.003)明显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组梗死半球皮层及海马中B型受体(ETRB)的表达(0.187±0.025、0.226±0.019)较假手术组(0.032±0.003、0.029±0.002)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ET-1、ETR于各脑区内呈选择性表达,且其分布位点与缺血再灌注中受损的脑区可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受体 脑缺血 再灌注 时空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脑血管供血部位新发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李秀明 明敬峰 +4 位作者 王娜 张馨芝 张永进 王敏 蔡增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3245-3248,共4页
目的:根据新发脑梗死的不同脑血管供血部位,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不同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确诊新发脑梗死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明确诊断新发脑梗死的不同部位,分为大... 目的:根据新发脑梗死的不同脑血管供血部位,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探讨不同脑血管危险因素相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确诊新发脑梗死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明确诊断新发脑梗死的不同部位,分为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及椎基底动脉供血区,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198例患者的资料,用因子(即公因子,表示与原始变量之间的密切关系)分析筛选脑梗死不同供血区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因子分析显示将大脑前动脉分为5个因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胆固醇。大脑中动脉分为6个因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高血压、收缩压。大脑后动脉分为5个因子,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冠心病、房颤。椎基底动脉分为6个因子,关系最密切的是第1个因子即高血压、收缩压。结论:大脑前动脉与胆固醇更相关,大脑中动脉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大脑后动脉与冠心病、房颤关系最为密切,椎基底动脉与高血压关系最为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因素可以预防相关脑梗死的风险,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危险因素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葛建 何明利 +3 位作者 唐逸 刘雨朦 金晶 张栋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1-835,共5页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 高血压在脑卒中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是针对血压水平而言,对于血压的昼夜节律,尤其是血压昼夜节律紊乱与卒中关系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主要综述血压昼夜节律的概念、血压节律紊乱分类及其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 昼夜节律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血压节律紊乱及其与卒中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葛建 何明利 +3 位作者 刘雨朦 金晶 张栋 高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77-1485,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特征及其与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性首发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40例(高血压卒中组),同期纳入连云港市第一...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紊乱特征及其与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无卒中病史的高血压性首发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140例(高血压卒中组),同期纳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的单纯高血压者105例(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者101例(正常血压组),共346例研究对象,入组72 h完成动态血压监测,依据白天至夜间收缩压下降幅度进一步将患者分为超杓形、杓形、非杓形和反杓形血压4组,并于入组3、6、9、12个月随访主要终点事件(卒中发作)和次要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衰住院、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终点事件的可能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血压昼夜节律与终点事件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终点事件的累积发生率。结果共纳入346例患者。高血压卒中组杓形血压占23.6%,显著低于高血压组(43.8%,P=0.001)和正常血压组的(68.3%,P<0.001);高血压卒中组非杓形和反杓形血压分别占41.4%和20.7%,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19.8%、6.9%;P<0.001,P=0.003),而与高血压组(31.4%、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0.133);多因素Cox回归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反杓形血压与主要终点事件(HR=5.177,P=0.047)和次要终点事件(HR=4.909,P=0.022)均独立相关;反杓形血压的主要终点事件(Log Rank P=0.020)和次要终点事件(Log Rank P=0.011)累积风险显著高于杓形血压。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普遍存在,反杓型血压节律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发作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压昼夜节律 动态血压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条件下CK1δ和PER1可调控BV2细胞的线粒体形态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晶 刘雨朦 +4 位作者 张栋 葛建 陈思源 施海媛 何明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1-1116,共6页
目的本研究拟验证CK1δ、PE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的功能实现。方法本实验以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氯化钴(Co Cl2)处理细胞模拟脑卒中时细胞的缺氧状态,通过抑制、敲低和过表达CK1δ来检测PER1及线... 目的本研究拟验证CK1δ、PER1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是否通过调控线粒体的功能实现。方法本实验以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为研究对象,用氯化钴(Co Cl2)处理细胞模拟脑卒中时细胞的缺氧状态,通过抑制、敲低和过表达CK1δ来检测PER1及线粒体的功能。结果 200μmol/L Co Cl2处理BV2细胞24 h后CK1δ和Per1的总体表达水平降低。缺氧条件下,抑制和沉默CK1δ会引起细胞核中PER1蛋白的积累,增加Mfn1的表达量,并抑制Drp1的表达。过表达CK1δ造成Mfn1的表达量降低及Drp1的表达量增加。此外,CK1δ抑制剂组和敲低组线粒体的线状占比增加,而CK1δ过表达组的点状占比明显增加。结论缺氧条件下,CK1δ和PER1可以调控BV2细胞的线粒体形态,进而实现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CK1δ PER1 线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11
作者 王明玉 籍牛 +2 位作者 杨茹 何明利 钟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45-49,共5页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轻度狭窄组(87例)、中度狭窄组(68例)、重度狭窄/闭塞... 目的探究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颈动脉狭窄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轻度狭窄组(87例)、中度狭窄组(68例)、重度狭窄/闭塞组(45例)。随访3~24个月,统计三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发生率,分析有/无主要终点事件患者的影响因素和总狭窄积分(totalstenosisscore,TSS)评估预后的价值。结果200例患者中有34例(17.00%)发生主要终点事件。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均增加。生存分析显示,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患者平均生存时间缩短。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增长、TSS增高均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SS对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再发、血管性死亡的预后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84、0.851、0.965,均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狭窄程度越重,预后越差。TSS对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卒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