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海钰(综述) 李甦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抗凋亡、影响性激素水平等作用,与一些眼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而对眼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产生影响。OP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雌激素、双膦酸盐、地舒单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眼、眼部炎症的患病风险,也有可能对一些眼部疾病如干眼、白内障、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起到预防作用。故临床上使用OP治疗药物时,应定期观察相关眼病的变化。本文对OP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 维生素D 双膦酸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越 李甦雁 +2 位作者 刘亚鲁 孙永承 吴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经单次PDT治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管瘤 孤立性/治疗 光动力疗法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伟 李甦雁 +2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2-988,共7页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χ^(2)=36.040,P<0.01;BSS组:χ^(2)=50.892,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5.240,P<0.05;F时间=2.846,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3,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5)。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 微创 角膜保护剂 眼表修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洪艺洋 李甦雁 +3 位作者 刘亚鲁 张正培 季苏娟 刘海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2-526,共5页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射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