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的建立及效能评价
1
作者 李甦雁 吴梦楚 +3 位作者 吴亮 肖畅 杨旭 徐晓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0-1110,共11页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 目的建立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人工智能(AI)-医师”协同智能精准分割模型并对其进行效能评价。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4年1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就诊并接受超广角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UWFA)检查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无灌注图像73张,38张为训练集,10张为验证集,25张为测试集。建立基于VGG-16和U-Net联合优化的VGG-UNet模型。利用UWFA图像分别构建大图训练集和小图训练集,并依次训练VGG-UNet以得到对应的大尺度网络和小尺度网络。基于大尺度网络进行UWFA无灌注区的初步分割。引入医师交互模块,通过小尺度网络提高局部分割精度,对UWFA图像无灌注区精准分割,比较“AI-医师”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效能。结果VGG-UNet模型基本能够正确分割眼底无灌注区,但是在眼球边缘存在错分、漏分、识别不精确等问题。引入医师交互模式后的平均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较普通方法有了明显提升。基于VGG-UNet构建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可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图像进行精准分割。验证结果表明,“AI-医师”协同标注平均时间约为3.0 min,明显短于医师传统标注方法的29.6 min,效能提高了约10倍,分割精度达到了90.36%。结论成功建立了“AI-医师”协同的智能分割模型,实现了针对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的高效精准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 荧光素血管造影 人工智能 无灌注区 智能分割 AI-医师 交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引导下光动力疗法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疗效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王越 李甦雁 +2 位作者 刘亚鲁 孙永承 吴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6-381,共6页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 目的观察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引导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CCH)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8年5月在徐州市立医院确诊并行PDT治疗的CCH患者17例17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眼均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联合同步ICGA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CDI)检查,根据ICGA图像确定病灶范围后进行PDT治疗。随访6~36个月,平均(23.3±11.8)个月,比较患眼PDT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OCT评估患眼治疗前后视网膜下积液(SRF)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变化,采用ICGA观察瘤体直径,采用CDI测量瘤体厚度。结果16例患者行单次PDT治疗,1例有PDT治疗史,1例有眼底激光光凝治疗史。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患眼BCVA(LogMAR视力)分别为0.99±0.52、1.09±0.50、0.97±0.53、0.81±0.66和0.79±0.69,CRT分别为(440.76±281.34)、(329.18±175.02)、(274.24±169.55)、(271.53±150.00)和(291.06±201.41)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65,P=0.006;F=8.784,P=0.002)。与治疗前比较,末次随访标准对数视力提高2行及以上者9例,占52.9%;视力浮动在2行以内者7例,占41.2%;视力下降2行及以上者1例,占5.9%。患眼治疗前OCT示SRF均累及黄斑区;治疗后3个月,7眼SRF完全吸收,占41.2%,8眼SRF明显减少,占47.1%;末次随访,12眼SRF完全吸收,占70.6%,3眼SRF明显减少,占17.6%,2眼SRF未吸收,占11.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CRT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眼治疗前FFA及ICGA早期均显示类圆形强荧光,ICGA强荧光的范围大于FFA;末次随访瘤体最大直径较治疗前缩小者15眼,占88.2%。治疗前和末次随访瘤体厚度分别为(3.80±1.13)mm和(3.42±1.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1,P=0.010)。结论ICGA引导下的PDT治疗CCH可改善患眼视功能,促进SRF吸收,致瘤体萎缩。大多数患者经单次PDT治疗就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血管瘤 孤立性/治疗 光动力疗法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刘海钰(综述) 李甦雁(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1-496,共6页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目前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由于OP和一些眼部疾病的发生均与衰老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机制有关,并且OP治疗药物也具有抗非感染性炎症、抗氧化、抗凋亡、影响性激素水平等作用,与一些眼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而对眼部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产生影响。OP治疗药物主要包括维生素D及其衍生物、雌激素、双膦酸盐、地舒单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能增加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眼、眼部炎症的患病风险,也有可能对一些眼部疾病如干眼、白内障、青光眼、脉络膜新生血管等起到预防作用。故临床上使用OP治疗药物时,应定期观察相关眼病的变化。本文对OP治疗药物应用对眼部疾病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雌激素 维生素D 双膦酸盐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溴酸樟柳碱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中国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沫 宋宏鲁 +32 位作者 周欢粉 赖梦莹 徐全刚 孙明明 范珂 崔红培 王海燕 金鑫 孙传宾 肖庆 王影 赵子德 张铭连 常永业 陈梦平 申战省 杨晖 徐晓宇 李志清 邢东军 董玉 杨金润 任骞 李丽 张文芳 孙莉 张正培 李甦雁 刘丹岩 周娜磊 罗纳丽 刘亚东 魏世辉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46-653,共8页
目的评估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中国共16所医院眼科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期NAION患者282例282眼,按照治疗方... 目的评估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于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在中国共16所医院眼科纳入首次发病的急性期NAION患者282例282眼,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对照组124例124眼,接受口服胞磷胆碱钠片、银杏叶提取物片/银杏叶提取物滴剂和甲钴胺片治疗;试验组158例158眼,在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1 mg/次,2次/日,连续用药2~3个月。分别于入组后1、2、3和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标准小数视力表测定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750i Humphery视野计(30-2程序)检查视野获得视野指数(VFI),采用HD 4000/HD 5000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测量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pRNFL),采用RTVue-XR OCT仪测定视盘放射状毛细血管网血管密度(RPC)。主要结局指标为随访末BCVA、VFI,次要结局指标为pRNFL、RPC,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结果共242例242眼完成主要结局指标BCVA随访,98例98眼完成主要结局指标VFI随访。在视功能变化方面,2个组患者随时间推移BCVA和VFI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试验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BCVA均显著优于对照组,VF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结构指标方面,2个组患者pRNFL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薄,其中试验组在各个随访时间点pRNFL均显著薄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个组间最终随访RP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共有2例发生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其中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于治疗后25 d退出研究。结论口服氢溴酸樟柳碱片可以改善NAION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加速视盘水肿消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氢溴酸樟柳碱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保护剂与平衡盐溶液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眼表保护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伟 李甦雁 +2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82-988,共7页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 目的比较角膜保护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与平衡盐溶液(BSS)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对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DR患者50例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HPMC组和BSS组,每组25眼,所有术眼均接受非接触广角镜下三通道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术中根据分组不同分别滴加质量分数2%HPMC和BSS保持眼表湿润。记录是否联合白内障手术、手术时间、2%HPMC或BSS应用次数和术前及术毕角膜上皮水肿分级。术后共随访1个月,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3 d、10 d和1个月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结果HPMC组平均点眼(5.00±1.56)次,明显少于BSS组的(50.56±17.00)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1,P<0.01)。术毕HPMC组角膜水肿评分为1.0(1.0,1.0)分,低于BSS组的2.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09,P<0.01)。各组内术后1 d、3 d、10 d、1个月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PMC组:χ^(2)=36.040,P<0.01;BSS组:χ^(2)=50.892,P<0.01),术后1、3、10 d时HPMC组术眼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均低于相应时间点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3 d、10 d、1个月HPMC组术眼BUT值分别为(6.15±2.20)、(6.95±2.46)、(6.16±2.11)和(5.81±2.92)s,BSS组分别为(3.89±1.87)、(5.32±2.59)、(5.01±2.12)和(4.97±2.10)s,术后不同时间点2个组间BUT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分组)=5.240,P<0.05;F时间=2.846,P<0.05)。BSS组术前SⅠt值为(12.24±5.55)mm,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的(9.96±4.5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3,P=0.001);BSS组术后OSDI评分为(51.00±12.04)分,明显高于术前的(47.89±10.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5)。结论与BSS相比,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采用2%HPMC对PDR微创玻璃体手术中角膜上皮的保护效果更佳,并且可减少术中使用频率、缩短PDR术眼术后眼表组织的修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 玻璃体手术 微创 角膜保护剂 眼表修复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单次玻璃体腔注射对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7
6
作者 洪艺洋 李甦雁 +3 位作者 刘亚鲁 张正培 季苏娟 刘海洋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2-526,共5页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 目的比较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经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后的疗效、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接受IVR治疗的ROP患儿51例100眼资料纳入研究。经Retcam眼底照相及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1型阈值前期ROP 39例70眼、阈值期ROP 18例30眼。于确诊后24~36 h玻璃体腔注射0.25 mg/0.025 ml雷珠单抗。术后1 d观察有无眼压升高、眼内出血及眼内炎症反应,术后1周用Retcam眼底照相检查眼底病灶是否消退,每间隔2~4周复查1次,直至视网膜血管化,观察有无全身及眼部并发症。比较单次IVR治疗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治愈率、视网膜血管化发生时间及复发率。结果单次IVR治疗后ROP治愈率为86%(86/100),均未见全身不良反应,1型阈值前期组、阈值期组ROP治愈率分别为85.71%(60/70)和86.67%(26/30),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65)。1型阈值前期组和阈值期组视网膜血管化时间分别为(11.86±8.60)周和(14.45±10.01)周,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P=0.22)。ROP复发10眼,其中1型阈值前期组复发率为5.71%(4/70),明显低于阈值期组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P=0.03)。10眼ROP复发,其中6眼再次行1次IVR治疗,4眼行1次激光光凝治疗。单次IVR治疗后5眼出现视网膜前出血,未行干预,出血自行吸收。结论单次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1型阈值前期及阈值期ROP均安全、有效,阈值期组ROP复发率高于1型阈值前期组,经再次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腔注射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抗VEGF治疗后OCTA指标变化的房水靶细胞因子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青 乔磊 +5 位作者 宫朝举 冯瑞芳 刘亚鲁 孙永承 张翼鹏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32-639,共8页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 目的探讨影响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指标的房水可预测细胞因子。方法采用横断面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20年7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PCV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康柏西普3+PRN方案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前收集患眼房水各100μl,用Luminex平台检测房水中13种细胞因子水平,并纳入同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年龄及性别匹配的白内障患者16例16眼作为对照。采用OCTA系统对PCV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视网膜下液高度(SRF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高度(PEDH)、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直径(PEDD)进行测定,分析影响PCV治疗前后OCTA相关指标变化的房水细胞因子。结果与白内障组比较,治疗前PCV组患眼房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瘦素、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血管生成素2(Ang-2)、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质量浓度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患眼CMT、SRFH、PEDH、PEDD值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PCV患眼房水中VEGF-A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正相关(r=0.592,P<0.05);内皮素1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CMT的变化值呈负相关(r=-0.485,均P<0.05);IL-8和HGF质量浓度与治疗前后SRFH的变化值均呈正相关(r=0.492、0.466,均P<0.05)。治疗前房水中VEGF-A和IL-8质量浓度分别影响CMT和SRFH变化量,基线VEGF-A每增加1 pg/ml,CMT降低0.836μm(P=0.006);基线IL-8每增加1 pg/ml,SRFH降低12.522μm(P=0.028)。结论PCV患眼房水中VEGF-A和IL-8浓度明显升高,其基线水平可能分别是评估PCV患者抗VEGF药物治疗后CMT和SRFH改善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测定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白细胞介素-8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下液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许腾予 李甦雁 +4 位作者 张正培 刘海洋 季苏娟 刘亚鲁 徐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51-657,共7页
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 目的比较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体手术的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手术(PPV)组24眼,仅予以PPV治疗;PPV+抗VEGF组12眼,先行PPV并于术后1周行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观察玻璃体再出血和黄斑区瘢痕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552,P=0.006;F时间=31.77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V+抗VEGF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BCVA均优于相应时间点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术眼治疗前后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97,P=0.041;F时间=295.764,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术眼CR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CRT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时PPV+抗VEGF组术眼CRT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个组间术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V组发生眼压升高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7%。PPV+抗VEGF组发生白内障加重2眼。PPV组和PPV+抗VEGF组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和8.33%(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PPV组和PPV+抗VEGF组黄斑区瘢痕形成率分别为4.17%(1/24)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微创玻璃体手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降低CRT,且短期内效果逐渐增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一步增强PPV的术后效果,更好地改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玻璃体手术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抗VEGF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低光强度照明与传统显微镜目镜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效果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丹丹 葛星 +3 位作者 樊芳芳 刘海洋 张正培 李甦雁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9-1176,共8页
目的比较3D平视系统低光强度照明与传统手术显微镜目镜系统辅助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6—12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PDR并满足PPV标准... 目的比较3D平视系统低光强度照明与传统手术显微镜目镜系统辅助经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6—12月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为PDR并满足PPV标准的患者40例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D组和目镜组,每组20例20眼。3D组采用3D平视系统低光强度照明辅助PPV,目镜组在传统显微镜目镜下进行PPV。术前6~7 d患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5 mg(0.05 ml),在非接触式广角镜下行三通道25G PPV。设定内照明亮度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最低亮度,即3D组导光纤维及吊顶灯亮度设定值为20%,目镜组导光纤维设定为32%,吊顶灯亮度设定为46%,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调整。术后使用数字式光度计于5 mm及10 mm处测量导光纤维及吊顶灯光强度,比较2个组患眼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Retiscan电生理检查系统进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对各组术眼眼压和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3D组术前和术后7 d、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2.21±1.13、1.99±1.07、1.26±0.86和0.98±0.65,目镜组分别为1.89±0.95、1.94±0.79、1.42±0.80和1.31±0.79,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022,P=0.884),2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时间)=18.765,P<0.001),其中3D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目镜组术后3个月BCVA较各自术前BCVA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手术前后暗适应3.0 a波潜伏期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_(时间)=3.983,P=0.046),其中2个组术后暗适应3.0 a波潜伏期较术前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D组在5 mm及10 mm处导光纤维和吊顶灯光强度均较目镜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各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_(组别)=0.980,P=0.328;F_(时间)=2.706,P=0.062)。2个组术后玻璃体出血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0,P=0.327)。结论3D低照明强度平视系统下行PPV治疗PDR与传统显微镜目镜下手术效果相当,3D手术对视网膜的光照度更低,术后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视网膜 光损伤 3D平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