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口腔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特点分析
1
作者 黄润语 张春叶 +3 位作者 张颖 赵峥岩 杨扬 吴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3-660,共8页
目的·探讨原发于口腔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临床表现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目的·探讨原发于口腔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临床表现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4年8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口腔为首发部位、确诊为PTCL-NOS的患者的病史和病理资料,并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和中国知网共5个数据库,结合2014年1月至2024年9月国际上相关病例报道,对临床特点、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结果·共20例口腔PTCL-NOS病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55.0%),女性9例(45.0%);患者首诊年龄25~77岁,平均(52.53±12.94)岁;好发部位为舌部(25.0%)、腭部(25.0%)及颊部(20.0%);19例(95.0%)不伴B症状。纳入病例免疫表型阳性表达情况为CD3(19/19)、CD4(11/13)、CD8(7/12)、CD2(5/6)、CD7(5/5)、TIA-1(6/7)、GB(9/13)、perforin(4/6),EBER均阴性表达(8/8)。85%的病例Ki-67增殖指数≥60%。结论·口腔PTCL-NOS极为罕见,临床进展极具侵袭性,口腔表现为深而大的黏膜溃疡,基底高低不平,可扪及结节。病理特征具有异质性,免疫表型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分型。口腔科医师需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以避免错过此类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特征 外周T细胞淋巴瘤 非特指型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埋伏牙正畸矫治的效果评价
2
作者 冯妍 刘浩 +2 位作者 杨丽 张凡 李长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观察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正畸矫治埋伏牙的效果。方法:纳入单发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88例,共88颗埋伏牙。随机分为导板组44例与常规组44例。在埋伏牙两侧邻牙间置螺旋镍钛推簧推开间隙,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数字化定... 目的:观察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正畸矫治埋伏牙的效果。方法:纳入单发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88例,共88颗埋伏牙。随机分为导板组44例与常规组44例。在埋伏牙两侧邻牙间置螺旋镍钛推簧推开间隙,CBCT扫描及三维重建,设计数字化定位导板辅助定位。结果:导板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42±4.94)min和(35.78±9.27)min(P<0.001),开窗去骨面积分别为(66.03±4.67)mm^(2)和(69.75±7.22)mm^(2)(P<0.05);导板组与常规组分别有43颗和41颗埋伏牙成功萌出(P>0.05);导板组和常规组患者埋伏牙萌出时间分别为(176.68±9.89)d和(178.18±10.17)d(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唾液中IL-6、IL-1β、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导板组患者唾液IL-6、IL-1β、TNF-α水平均较常规组低(P<0.05)。结论:制作使用3D打印数字化定位导板用于埋伏牙正畸治疗,可以提供精准定位,避免损伤相邻牙及周围血管神经束等重要组织结构,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开窗去骨面积,降低术后炎症因子分泌,抑制牙周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数字化定位导板 埋伏牙 正畸矫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锁定表面模式对全牙列扫描精度的影响
3
作者 纪建华 查旭喆 +3 位作者 魏路明 郭慧颖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00-405,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锁定模式对于全牙列扫描精度(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完成实验模型的设计与3D打印。然后,采用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P1:不锁定表面;P2:锁定1/4牙弓表面;P3:锁定1/2牙弓表面和P4:... 目的:探究不同表面锁定模式对于全牙列扫描精度(包括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完成实验模型的设计与3D打印。然后,采用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P1:不锁定表面;P2:锁定1/4牙弓表面;P3:锁定1/2牙弓表面和P4:锁定3/4牙弓表面)依次采集上、下颌标准树脂牙列模型的口内光学扫描数据(n=10),并与牙颌模型扫描仪所获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锁定表面模式间所获印模精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准确度与精密度评价中,P2模式测得的Δd2~Δd4值均显著大于其他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论是准确度还是精密度,各锁定模式下扫描所测得的Δd3和Δd4值,均表现为下颌大于上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锁定表面模式会显著影响全牙列扫描的精度,其中锁定表面位于后牙区咬合面时能够获得相对高的扫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 数字化印模 口内扫描仪 锁定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生物打印构建HGFs和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
4
作者 李俊俊 王雯 +3 位作者 郭慧颖 袁长永 夏廷旭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3,共7页
目的:构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方法:取HGFs和HUVEC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用红色... 目的:构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HGF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培养体系,促进HUVECs成血管。方法:取HGFs和HUVECs培养传代至3~5代进行实验。通过慢病毒转染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HUVECs。构建HGFs和HUVECs二维共培养体系,将HGFs与HUVECs以不同比例(4∶1、1∶1、1∶4)共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形成情况。配制5%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30胶,构建HGFs和HUVECs三维共培养体系,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网络的形成情况。对HUVECs形成的血管网络进行定量分析。将HUVECs从三维共培养系统中分离出来,评估单独培养和共培养一定时间后HUVECs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效果以及相关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维共培养时,当HGFs和HUVECs以比例1∶1共培养时血管网络形成的效果最佳。三维共培养时,HGFs可以促进HUVECs血管生成。HGFs和HUVECs共培养组的增殖、迁移和小管形成效果更好,相关血管生成基因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HUVECs单独三维培养组。结论:HGFs和HUVECs共培养能够引导和促进HUVECs出芽及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生物打印 成血管 组织工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牙冠增龄性变化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朱绍跃 魏路明 +5 位作者 袁长永 刘浩 周瑶 刘雨苗 刘宗响 谢妮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9-1094,1106,共7页
目的测量不同年龄组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的解剖参数,评估牙冠增龄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了154例4~8岁儿童患者308颗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乳磨牙的多个重要指标。结果髓顶厚度H1(... 目的测量不同年龄组儿童上颌第一乳磨牙的解剖参数,评估牙冠增龄性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了154例4~8岁儿童患者308颗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乳磨牙的多个重要指标。结果髓顶厚度H1(左侧,P=0.01;右侧,P=0.02)和髓室底厚度H3(左右侧P<0.01)与年龄呈正相关,而髓腔高度H2(左右侧P<0.01)和腭尖的高度D1(左侧P=0.003,右侧P=0.002)与年龄呈负相关。颊尖的高度与年龄无关。4、5岁年龄组与8岁年龄组之间的H1和H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年龄组与6、7岁和8岁年龄组之间的H2和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一乳磨牙牙冠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通过CBCT数据进行精确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影像 增龄性变化 上颌第一乳磨牙 髓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hrinB2基因转染脱落乳牙来源的牙髓干细胞提高其成骨/成牙本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晓燕 朱绍跃 +2 位作者 徐建光 李午丽 张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64-569,共6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4/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配体B2 (EphB4/ephrinB2)信号通路在调控过表达ephrinB2的脱落乳牙来源牙髓干细胞(SHEDs)成骨/成牙本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从滞留乳牙中分离出SHEDs,用hEfnB2-GFP-...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4/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配体B2 (EphB4/ephrinB2)信号通路在调控过表达ephrinB2的脱落乳牙来源牙髓干细胞(SHEDs)成骨/成牙本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从滞留乳牙中分离出SHEDs,用hEfnB2-GFP-Bsd载体和空载体(GFP-Bsd)转染后进行成骨/成牙本质分化诱导。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碱性磷酸酶实验(ALP)实验、茜素红S染色实验来检测EfnB2-SHEDs组、空载体对照组(Vector-SHEDs)的成骨分化效果,并用Western blot、免疫沉淀和免疫共沉淀试验来检测ephrinB2和EphB4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LP实验和茜素红S染色实验证实:EfnB2-SHEDs组比Vector-SHEDs组表现出更高的ALP活性和矿化能力。RT-PCR显示:EfnB2-SHEDs组成牙本质/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明显高于Vector-SHEDs组,在成骨分化中,EphB4受体通过磷酸化被活化。结论基因转染ephrinB2能够通过刺激ephrinB2和EphB4的磷酸化来提高SHEDs的成骨/成牙本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牙牙髓干细胞 EPHRINB2 基因转染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促进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昕 李长顺 +4 位作者 刘浩 朱绍跃 周猛 冯岩 张光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2-819,共8页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sRg1)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GFs,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荧光鉴定;取第3代HGFs,CCK-8法检测6种浓度的GsRg1(0、6.25、12.5、25、50、100 mg/L)对H...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GsRg1)对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增殖、迁移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HGFs,并进行形态学和免疫荧光鉴定;取第3代HGFs,CCK-8法检测6种浓度的GsRg1(0、6.25、12.5、25、50、100 mg/L)对HGFs增殖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GsRg1对HGFs迁移能力的影响;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检测成骨能力;茜素红染色观察并定量钙结节;qRT-PCR检测COL-Ⅰ、OCN和OPN成骨基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OCN、OPN和COL-Ⅰ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12.5、25、50、100mg/L GsRg1可明显提高HGFs增殖能力(P<0.05),其中100 mg/L GsRg1促增殖作用最强,6.25 mg/L GsRg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Rg1处理后HGFs迁移能力增强,且呈浓度依赖。与对照组比较,100 mg/L GsRg1组ALP活性明显增加(P<0.01);茜素红染色钙结节定量明显增多(P<0.01);成骨相关基因OCN、OPN和COL-Ⅰ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随时间上调明显(P<0.05),而PI3K、AKT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GsRg1可以促进HGFs增殖和迁移,100 mg/L GsRg1能够促进HGFs的成骨分化,可能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牙龈成纤维细胞 人参皂苷RG1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牙邻面壁提升术对牙周探诊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荆瑶 吴菲 +6 位作者 肖墨 乔峰 苑媛 郭宏磊 裴海燕 苗晖 吴丽更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应用不同龈壁处理方式及成形系统对龈下深龋行邻面边缘提升术,观察充填后对牙周探诊出血的影响,为龈下深龋充填提供参考。方法:将36例龈下深龋病例分别采用排龈术、电刀切龈术、翻瓣术,将龈下缺损提升至龈上,完成复合树脂直接充填... 目的:应用不同龈壁处理方式及成形系统对龈下深龋行邻面边缘提升术,观察充填后对牙周探诊出血的影响,为龈下深龋充填提供参考。方法:将36例龈下深龋病例分别采用排龈术、电刀切龈术、翻瓣术,将龈下缺损提升至龈上,完成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周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通过单因素分析及最优标度初步判断性别、年龄、牙齿类型、成形片种类、牙髓活力、处理方式对BOP的影响,建立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BOP的因素。结果:成形片种类影响BOP(P=0.009),个性化修剪的Ivory型成形片比分段式成形片的探诊出血率高。年龄、性别、牙齿类型、牙髓活力及处理方式对BOP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成形片种类影响BOP,排龈术、电刀切龈术、翻瓣术3种龈壁暴露技术未对BOP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面边缘提升术 深龋 探诊出血 牙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D在上颌无牙颌美学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探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敢 胡刚刚 +2 位作者 秦海燕 王鹏来 童昕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59-963,共5页
目的:评价数字化微笑设计(DSD)指导无牙颌种植美学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9)。分别采用DSD辅助和常规方法制作美学诊断义齿和最终修复体。分别记录2组诊断义齿的调改次数及调改时... 目的:评价数字化微笑设计(DSD)指导无牙颌种植美学固定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9)。分别采用DSD辅助和常规方法制作美学诊断义齿和最终修复体。分别记录2组诊断义齿的调改次数及调改时间。请患者对诊断义齿和最终修复体进行满意度评分。结果:试验组有7例仅调改1次,对照组仅有2例。试验组诊断义齿的调改时间平均为(1.2±0.3)h,对照组平均为(2.5±0.6)h(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诊断义齿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4±0.7和7.6±1.2(P<0.05),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8±0.4和8.6±0.5(P=0.479)。结论:DSD辅助上颌无牙颌种植美学固定修复可以减少患者的椅旁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微笑设计(DSD) 无牙颌 种植固定修复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牙尖斜度对隐裂牙折裂模式及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谢妮娜 吴翠 +2 位作者 王鹏来 王雯 刘宗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99-1003,共5页
目的:研究隐裂牙牙尖斜度对其折裂模式的影响,并制定折裂危险等级评分及治疗方案。方法:将40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前3组制备成不同牙尖斜度的隐裂牙模型,第4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所有试样进行压应力实验,记录折裂模式和危险等级,... 目的:研究隐裂牙牙尖斜度对其折裂模式的影响,并制定折裂危险等级评分及治疗方案。方法:将40颗上颌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前3组制备成不同牙尖斜度的隐裂牙模型,第4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所有试样进行压应力实验,记录折裂模式和危险等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就折裂模式:第1、2组试样发生冠根折数目较冠折多,第3组全部发生冠根折,第4组全部为冠折;就折裂危险分级:第1、2组发生III级折裂较多,第3组发生IV级折裂较多,第4组仅发生Ⅰ、Ⅱ级折裂,经随机区组秩和检验,第3组和第4组折裂危险等级与其余各组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第1、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裂牙比正常牙齿更易发生复杂折裂。隐裂牙随着牙尖斜度增大到一定角度,折裂模式更加复杂,折裂危险等级也愈高,治疗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裂牙 牙尖斜度 折裂模式 折裂危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皮质切开术通过促进成骨影响大鼠牙齿快速移动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绍跃 刘宗响 +2 位作者 李晓明 刘浩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71-374,共4页
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 目的:研究骨皮质切开术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影响及其组织学改建机制。方法:选用健康未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骨皮质切开手术组和对照组。在手术组大鼠行骨皮质切开术,对照组大鼠行对照手术后,构建正畸牙移动模型。在牙移动0、1、3、7d分别处死2组大鼠各6只。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备组织学切片行HE染色、骨钙素及Runx2免疫组织化染色。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骨皮质切开组大鼠在移动3d后牙移动速度大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牙移动第3天和第7天,手术组大鼠张力区新骨面积大于假手术大鼠(P<0.05),同时,此时手术组张力区骨钙素阳性成骨细胞增加(P<0.05)。手术组大鼠牙移动3d及7d时张力区Run2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骨皮质切开术加速正畸牙移动的同时促进牙周组织成骨活性,这可能是保障牙移动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皮质切开术 牙移动 成骨细胞 RUNX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式制作后牙种植单冠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晓飞 李晶珊 +4 位作者 董文静 秦雁雁 胡刚刚 李敢 刘宗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86-690,共5页
目的:比较椅旁数字化系统和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不同方式制作的后牙全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单个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135例,冠修复时随机分为3组(n=45),分别用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冠(A组);椅旁数字化设... 目的:比较椅旁数字化系统和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不同方式制作的后牙全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单个后牙缺失种植修复患者135例,冠修复时随机分为3组(n=45),分别用传统硅橡胶印模技术制作二氧化锆全瓷冠(A组);椅旁数字化设备制作二硅酸锂全瓷冠(B组);椅旁数字化设备制作二氧化锆全锆冠(C组)。随访1年,用改良USPHS标准和患者满意度调进行评价。结果:牙周评价和修复体形态: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体颜色、修复体邻接、咬合关系:B组和A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和A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取模感受和治疗舒适度方面B和C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A组(P<0.05);在修复效果上C组的满意度低于A、B组(P<0.05)。结论:采用椅旁数字化技术完成的二硅酸锂全瓷种植修复体形态、色泽、咬合和邻接等方面都符合临床应用要求,患者更舒适,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印模 椅旁CAD/CAM 二硅酸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形貌钛种植体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成 耿藤瑜 +2 位作者 王晶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5-552,共8页
目的:探讨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后形成的纳米形貌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钛片和钛种植体经碱热和水热反应处理后为纳米结构组,未经表面处理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蛋白吸附试验分析样品表... 目的:探讨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后形成的纳米形貌对骨质疏松大鼠骨结合性能的影响。方法:钛片和钛种植体经碱热和水热反应处理后为纳米结构组,未经表面处理为对照组。采用扫描电镜、能量色散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蛋白吸附试验分析样品表面形貌、元素组成、亲水性和蛋白吸附能力。将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至样品表面,通过对细胞肌动蛋白和细胞核染色,观察细胞粘附形态;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通过qRT-PCR法检测细胞ALP、BMP-2、COL-1、OPN和OCN的基因表达。此外,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将两组钛种植体植入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髁,通过micro-CT分析种植体在体内骨结合情况。结果:表面改性后钛表面形成了纳米尺度形貌,具有较好的亲水性(P<0.01)和蛋白质吸附能力(P<0.05)。纳米形貌的形成显著促进了细胞粘附,细胞在纳米形貌钛片上展现出更好的增殖活性(P<0.05)。纳米形貌也促进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LP、BMP-2、COL-1、OPN和OCN的基因表达(P<0.01)。表面改性的钛种植体在骨质疏松大鼠体内有更好的种植体-骨接触率(P<0.01)。结论:表面改性后钛表面形成了具有优异亲水性能和蛋白吸附性能的纳米形貌,显著促进了骨质疏松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改善了种植体在骨质疏松环境下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结合 骨质疏松 表面改性 纳米形貌 碱热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过预备法对上前牙区即刻种植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苏明 魏路明 +2 位作者 吴凯鑫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研究过预备法对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精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上颌前牙区接受即刻种植治疗的患者纳入试验。试验组(n=20)在全程种植导板的引导下进行种植外科手术,并联合使用过预备法对拔牙窝腭侧骨壁进行修整;对照组(n=20)仅在全... 目的:研究过预备法对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精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上颌前牙区接受即刻种植治疗的患者纳入试验。试验组(n=20)在全程种植导板的引导下进行种植外科手术,并联合使用过预备法对拔牙窝腭侧骨壁进行修整;对照组(n=20)仅在全程种植导板的引导下进行种植外科手术。术中记录各组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及三维位置,术后比较各组种植体实际三维位置与术前规划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种植体的颈部偏差为(0.48±0.25)mm、根尖部偏差为(1.05±0.54)mm、角度偏差为(2.09±0.70)°;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偏差为(0.68±0.28)mm、根尖偏部差为(2.48±0.50)mm,角度偏差为(4.35±1.19)°。两组种植体的颈部偏差、根尖部偏差、角度偏差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预备法能够减小拔牙窝腭侧骨壁对于种植体三维位置的影响,提高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种植 种植导板 种植精度 三维打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体周围炎大鼠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星佳 陈琪欣 +1 位作者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改良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简化造模步骤,缩短造模时间。方法:拔除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1个月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骨结合4周后用丝线结扎诱导炎症并糖水喂养。结扎后2周观察炎症诱导情况。处死大鼠,取上颌骨拍摄X线... 目的:改良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简化造模步骤,缩短造模时间。方法:拔除16只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1个月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骨结合4周后用丝线结扎诱导炎症并糖水喂养。结扎后2周观察炎症诱导情况。处死大鼠,取上颌骨拍摄X线片用于影像学分析。制作骨组织切片和提取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结扎2周后种植体周围炎诱导成功,种植体周围不仅有软组织炎症,还有不同程度骨组织吸收。结论:大鼠种植体周围炎模型改良成功,造模方便,造模周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大鼠 钛种植体 骨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即刻负荷对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缺牙间隙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钰卓 李敢 +3 位作者 李晓飞 魏路明 王晶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6-340,共5页
目的:探究常规种植即刻负荷,对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三维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接受下颌后牙区非游离端单牙种植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n=20)行常规种植即刻负荷治疗,对照组(n=20)行常规种植常规负荷治疗。分别于术后... 目的:探究常规种植即刻负荷,对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三维间隙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接受下颌后牙区非游离端单牙种植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n=20)行常规种植即刻负荷治疗,对照组(n=20)行常规种植常规负荷治疗。分别于术后当天与术后3个月采集患者的口内光学扫描数据,再依次运用三维配准与偏差分析算法对术区邻牙以及对颌牙的三维位置改变量进行分析,并对其平均偏差(AVG)与均方根值(RMS)进行记录。结果:试验组术区近中邻牙近、远中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20.83±9.07)μm、 25.66±10.82,均小于对照组AVG为(106.38±38.41)μm、RMS为118.74±42.1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区远中邻牙近、远中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12.03±8.01)μm、14.59±8.95,均小于对照组AVG为(113.63±42.79)μm、RMS为127.39±45.9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区对颌牙垂直向变化量的AVG和RMS分别为(19.66±8.59)μm、23.97±9.93,均小于对照组术AVG为(61.38±18.29)μm、RMS为70.54±21.4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负荷治疗,下颌后牙区单牙非游离端缺失后的即刻负荷治疗能够对缺牙间隙进行有效地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刻负荷 牙齿移动 数字化 偏差分析 下颌后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复合Bio-Oss胶原修复犬颌骨缺损的效果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宏亮 郑纪伟 +5 位作者 王鹏来 刘宗响 袁长永 李敢 李晓飞 耿晓庆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3-487,共5页
目的:观察TGF-β1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BMSC)复合Bio-Oss胶原修复Beagle犬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Beagle犬18条,随机分为3组:种植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对照组);种植体+0.5μg/L TGF-β1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 目的:观察TGF-β1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BMSC)复合Bio-Oss胶原修复Beagle犬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Beagle犬18条,随机分为3组:种植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对照组);种植体+0.5μg/L TGF-β1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实验组A);种植体+10μg/L TGF-β1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组(实验组B)。术后24周取材,组织观察缺损区恢复情况。RT-PCR检测细胞中OC、BSP及COL-Ⅰ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OC、BSP及COL-Ⅰ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A骨连续性及成熟度优于实验组B。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A三种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中3种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Western Blot结果中实验组A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和实验组B相比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较对照组略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的TGF-β1基因可较好地促进BMSC向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基因 骨髓基质细胞 Bio-Oss胶原 基因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磷酸钙/聚醚醚酮成骨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腾 罗桂生 +4 位作者 徐先知 李俊俊 王旭冉 袁长永 王鹏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12-1017,共6页
目的:研究经双相磷酸钙改性后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成骨性能。方法:经复合工艺加工的双相磷酸钙/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聚醚醚酮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量仪检测样品表面形状、化学成分组... 目的:研究经双相磷酸钙改性后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成骨性能。方法:经复合工艺加工的双相磷酸钙/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聚醚醚酮作为对照组。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接触角测量仪检测样品表面形状、化学成分组成和亲水性。将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样品共培养,利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特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基因OCN、ALP、BMP-2、RUNX2、SP7的表达。此外,通过建立大鼠股骨植入模型,将两组种植体植入大鼠股骨远端,采用Micro-CT分析种植体骨结合情况。结果:经双相磷酸钙改性后的聚醚醚酮材料表面形貌虽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成功引入了骨生长不可或缺的钙、磷元素,并提高了样品表面亲水性(P<0.01)。改性后的聚醚醚酮显著促进了细胞增殖活性(P<0.01),表现出了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也改善了细胞对成骨基因ALP、BMP-2、OCN、RUNX2、SP7的表达(P<0.05)。在大鼠体内实验中,双相磷酸钙/聚醚醚酮种植体表面拥有更多、致密的新骨形成(P<0.01)。结论:经过双相磷酸钙改性后的聚醚醚酮明显改善了聚醚醚酮表面生物活性,提高了亲水性能,并可以促使成骨细胞的分化、增殖,从而提高种植体骨结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醚醚酮 骨结合 双相磷酸钙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刚 张良 李长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38-941,共4页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上气道变化。方法:就诊于2016年1月~2019年6月徐州市口腔医院2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2.15岁。术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上气道变化。方法:就诊于2016年1月~2019年6月徐州市口腔医院25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22.15岁。术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术中双侧下颌行矢状劈开行完成后退。术后1周,1月,3月及6个月分别测量上气道矢状向间隙变化,包括鼻咽、软腭、舌根及会厌后区,并评估舌骨位置改变。结果:术后上气道三处解剖平面(软腭、舌根及会厌后区)均出现矢状向缩小;男性舌骨位置较女性向后下方移位明显。不同性别间之间上气道间隙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性Ⅲ错颌畸形患者行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后,上气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窄及舌骨下后方移位。下颌骨后退距离过大可能导致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颅定位侧位片 上气道 下颌骨矢状劈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n28过表达部分通过mTOR信号通路促进人牙髓干细胞的增殖并抑制成骨分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邹雨希 孙晶 +4 位作者 孙玉 索溪 周文凯 杨建光 刘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07-1513,共7页
目的研究Lin28过表达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稳定转染Lin28基因到hDPSCs中,qRT-PCR检测Lin28相对表达量。CCK-8法检测Lin28过表达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 目的研究Lin28过表达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对人牙髓干细胞(hDP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慢病毒介导稳定转染Lin28基因到hDPSCs中,qRT-PCR检测Lin28相对表达量。CCK-8法检测Lin28过表达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qRT-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骨桥素(OPN)和骨钙素(OC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LP和OPN的蛋白表达水平;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矿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增殖能力增强(P<0.05);转染组ALP、OPN、OC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转染组形成的矿化结节大小与数目均显著低于空载体组(P<0.05)。加入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mycin)后,ALP和OPN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过表达Lin28的同时加入rapamycin,相比对照组LV-Lin28组,OPN和OCN的表达增强(P<0.05)。结论Lin28过表达可能部分通过mTOR信号通路抑制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28基因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人牙髓干细胞 增殖 成骨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