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率变异性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
1
作者 胡业菊 刘尧 +2 位作者 王玉坤 申文 陈立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9-454,共6页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反映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AN)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HRV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HRV与NP不同疾病类型之间的具体关联尚不清晰,不同...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反映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AN)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HRV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HRV与NP不同疾病类型之间的具体关联尚不清晰,不同患病人群中HRV参数的标准化和解读方法也尚未完全统一。本文综述了HRV在评估NP病人中AN功能的应用进展,探讨了HRV作为评估工具在疼痛机制研究中的潜力,尤其是在监测NP相关的AN紊乱方面的作用。通过分析HRV与NP的相关研究,总结了HRV参数,如低频(low frequency,LF)、高频(high frequency,HF)、LF/HF比值在NP病人中的变化,并讨论了其在预后评估和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最后,展望了HRV在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及NP康复中的前景,强调了HRV作为AN功能评估工具的潜力,为未来基于HRV的NP临床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效果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尹俊洋 宗启言 +8 位作者 吴达 吕朋华 丁鸭锁 刘艳 邵祥忠 丁桂兵 程言博 曹洁 彭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177,共10页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 目的评估国产RECO取栓支架在真实世界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江苏省8家卒中中心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使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线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责任闭塞血管及其所在位置(前循环、后循环)、是否为醒后卒中、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吸烟、饮酒。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包括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是否全身麻醉、术中是否结合抽吸取栓、取栓次数、是否首次再通[1次支架取栓即实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3级]、术中是否采取补救治疗[包括应用其他支架取栓、动脉内尿激酶溶栓、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急诊血管成形术(单纯支架置入术、单纯球囊扩张、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术中是否使用球囊导引导管及出院时NIHSS评分。有效性指标包括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2b级)、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mTICI分级3级)和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与器械相关的术中并发症(血栓逃逸、医源性夹层、手术部位出血)和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根据责任闭塞血管所在位置将所有患者分为前循环闭塞组和后循环闭塞组,对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行机械取栓治疗的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患者366例,平均(69±11)岁,80岁及以上患者54例(14.8%),男221例(60.4%),前循环闭塞组296例,后循环闭塞组70例。(1)337例(92.1%)患者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282例(77.0%)患者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平均取栓(1.9±1.0)次,141例(38.5%)患者实现了首次再通;9例(2.5%)患者术中使用了其他支架,65例(17.8%)患者行急诊血管成形术,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为10.9%(40/36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3.6%(196/366),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为23.0%(84/366),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6%(13/366);中位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为75(52,110)min,中位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370(280,488)min。(2)前、后循环闭塞组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5.1%(163/296)和47.1%(33/70),术后即刻血管成功再通率分别为93.2%(276/296)和87.1%(61/70),术后即刻血管完全再通率分别为79.1%(234/296)和68.6%(48/70),术后24 h内sICH发生率分别为12.2%(36/296)和5.7%(4/70),器械相关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7%(11/296)和2.9%(2/70),术后90 d内全因死亡患者比例分别为21.6%(64/296)和28.6%(20/70),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国产RECO取栓支架治疗颅内血管闭塞所致AIS可有效、安全实现血管再通。本研究结果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多中心研究 RECO支架 有效性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3
作者 胡梦雪 李雪琪 +6 位作者 高瑾 张贺 朱士光 李中林 王强 徐凯 余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9-304,共6页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大脑中动脉HRMR-VWI和颅脑MRI平扫的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大脑中动...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大脑中动脉HRMR-VWI和颅脑MRI平扫的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估大脑中动脉狭窄区域斑块相关指标(斑块分布、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面积等).依据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像,将患者分为ACI组和非ACI组.按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ASPECTS)将患者分为DWI-ASPECTS≤7分组和DWI-ASPECTS>7分组.分别比较临床指标和斑块特征的组间差异.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7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5.89±11.99岁);ACI组44例,非ACI组30例;DWI-ASPECTS≤7分组17例,DWI-ASPECTS>7分组57例.ACI组斑块面积[4.29(2.07,5.55)mm^(2)]大于非ACI组[3.10(1.74,3.93)mm^(2)](P=0.034),ACI组最大斑块厚度[1.80(1.53,2.10)mm]大于非ACI组[1.50(1.30,1.83)mm](P=0.006),ACI组明显强化斑块比例(65.9%)高于非ACI组(13.3%)(P<0.001),ACI组斑块内出血比例(70.5%)高于非ACI组(26.7%)(P<0.001).DWI-ASPECTS≤7分组男性、饮酒及明显强化斑块比例均高于DWI-ASPECTS>7分组(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斑块内出血、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斑块强化程度与ACI的发生风险相关,性别、饮酒及斑块强化程度与DWI-ASPECTS评分高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急性脑梗死 斑块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钰乔 沈霞 +5 位作者 李中林 李凤朝 崔桂云 张尊胜 杨新新 花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797-802,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头晕多见。6例患者中肿瘤单发5例、多发1例,共7个病灶,病灶位于大脑半球4个、小脑1个、侧脑室1个、丘脑1个,其中2个病灶累及胼胝体。病灶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晰,肿瘤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相对较轻。CT显示肿瘤呈高密度,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强化。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周围分布,形成"袖套"样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肿瘤均来源于B淋巴细胞。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主要病理学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析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下调微小RNA-19a-3p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5
作者 刘静 邱学成 +4 位作者 崔桂云 李羽乔 杨顺 王家豪 李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引发微小RNA(miR)-19a-3p下调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4 h内)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8例及同年龄段健康人(对...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引发微小RNA(miR)-19a-3p下调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首次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4 h内)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8例及同年龄段健康人(对照组)8例,检测外周血miR-19a-3p表达。选取SD大鼠109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5只、脑缺血再灌注组23只、缺血后适应组23只、缺血后适应+miR-19a-3p激动剂组(激动剂组)9只、缺血后适应+激动剂对照组(激动剂对照组)9只、脑缺血再灌注+miR-19a-3p抑制剂组(抑制剂组)15只、脑缺血再灌注+抑制剂对照组(抑制剂对照组)15只。用qRT-PCR法检测miR-19a-3p表达,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认知能力。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miR-19a-3p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24 h miR-19a-3p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缺血后适应组再灌注24 h miR-19a-3p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神经元密度、认知指数明显高于脑缺血再灌注组[(170.20±8.01)个/mm vs(15.40±6.80)个/mm,P<0.01;(65.12±7.68)%vs(50.30±5.95)%,P<0.05]。激动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明显低于激动剂对照组(P<0.01);抑制剂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认知指数明显高于抑制剂对照组(P<0.05,P<0.01)。结论缺血后适应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miR-19a-3p的表达,下调miR-19a-3p的表达促进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存活并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RNAS 卒中 再灌注损伤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致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赵瑶 杨增杰 崔桂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0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C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外展神经麻痹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C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外展神经麻痹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外展神经麻痹,41例)和试验组(发生外展神经麻痹,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持续时间、致病原因、瘘口数量及引流静脉情况等,分析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CCF对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疾病持续时间、瘘口血流量、是否合并颅内高压或骨折、岩上/下窦引流例数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_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瘘口血流量大、合并颅内高压或骨折,有岩上/下窦引流是影响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其中岩上/下窦引流的影响最明显(P=0.004)。随访至2018年3月底,试验组患者共获得33例随访,完全恢复率为87.88%,平均恢复时间为(86.4±10.2)天,术后复发率为8.33%。结论瘘口血流量大、合并颅内高压或骨折均为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的影响因素,而岩上/下窦引流是影响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可通过控制上述因素,防治CCF所致外展神经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临床特征 影响因素 外展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和丙二醛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龚梦茜 孙迎迎 +3 位作者 徐传英 张伟 祖洁 崔桂云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4-170,共7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丙二醛(MD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26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帕金森病认...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和丙二醛(MDA)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与治疗的126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帕金森病认知功能正常组(PDN组,41例)、帕金森病轻度认知障碍组(PD‑MCI组,47例)、帕金森病痴呆组(PDD组,38例),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Hoehn‑Yahr分期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药物“关”期病情严重程度,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药物“关”期运动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估安静及药物“开”期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并测定帕金森病患者和对照者血清8‑OHdG和MDA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探讨血清8‑OHdG和MDA水平与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的相关性,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8‑OHdG和MDA预测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效能。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帕金森病患者病程(r=‑0.241,P=0.007)、Hoehn‑Yahr分期(r=‑0.333,P=0.007)、8‑OHdG(r=‑0.310,P=0.000)、MDA(r=‑0.291,P=0.004)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OHdG(OR=1.335,95%CI:1.137~1.568;P=0.000)和MDA(OR=2.928,95%CI:1.676~5.115;P=0.000)水平升高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8‑OHdG、MDA及二者联合预测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1(95%CI:0.761~0.902,P=0.000)、0.846(95%CI:0.775~0.916,P=0.000)和0.922(95%CI:0.878~0.966,P=0.000)。结论外周血8‑OHdG和MDA有望成为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血清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8‑羟基‑2’‑脱氧鸟苷 丙二醛 认知障碍 氧化性应激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两种血浆环状RNA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星智 吕炳辰 +5 位作者 刘于宁 杜丽 顾诗媛 王菲 庞烨 崔桂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9-793,共5页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环状RNA PTP4A2(circPTP4A2)和circTLK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IS患者122例,根据脑卒中发...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浆环状RNA PTP4A2(circPTP4A2)和circTLK2的表达水平及其对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AIS患者122例,根据脑卒中发病3个月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结局良好组81例(mRS评分≤2分)和结局不良组41例(mRS评分3~6分)。比较2组患者基线资料、circPTP4A2及circTLK2水平,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AIS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的预测因子,用ROC曲线评估circPTP4A2和circTLK2对老年AIS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浆circPTP4A2、circTLK2水平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m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结局不良组血浆circPTP4A2、circTLK2表达水平高于结局良好组[2.08(0.87,2.77)vs 0.93(0.63,1.20),1.71(0.92,2.80)vs 0.75(0.49,1.0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circPTP4A2和circTLK2是老年AIS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circPTP4A2和circTLK2联合预测老年AIS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的曲线下面积为0.787(95%CI:0.691~0.88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AIS患者circPTP4A2、circTLK2表达水平与基线NIHSS评分呈轻度正相关(r=0.463,r=0.456,P<0.01);与脑卒中发病3个月时mRS评分呈中度正相关(r=0.682,r=0.604,P<0.01)。结论 血浆circPTP4A2和circTLK2可能成为预测老年AIS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RNA 环状 LOGISTIC模型 数据相关性 环状RNA PTP4A2 环状RNA TLK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然 马靓 +2 位作者 苗晓 孙佳 郭蒙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4-529,共6页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为制订积极的心理体验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连云港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的13名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 目的:探究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意义构建过程,为制订积极的心理体验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连云港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神经外科就诊的13名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Braun&Clarke的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共归纳为4个主题、9个亚主题,包括“疾病冲击,原始意义动摇”“重塑人生意义”“重新发现疾病意义”“意义构建的个体积极结果”。结论:意义构建是照顾者对疾病照顾压力源进行复杂评估、应对,最终产生积极结果的过程,研究结果可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制定干预方案,促进照顾者将差异痛苦转化为有意义的行动,促进患者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 主要照顾者 意义构建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大肠杆菌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婷 魏秀娥 刘海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 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大肠杆菌浓度,分析大肠杆菌与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7例... 目的 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肠道大肠杆菌浓度,分析大肠杆菌与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22年3~12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5例,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7例和预后不良组2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大肠杆菌水平对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大肠杆菌浓度[log(CFU/g)]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302,95%CI:1.077~1.573,P=0.006)和大肠杆菌浓度(OR=2.803,95%CI:1.454~5.404,P=0.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58,NIHSS评分的AUC为0.718,大肠杆菌含量联合NIHSS评分的AUC为0.818。结论 肠道中大肠杆菌浓度、NIHSS评分可能与急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肠道中大肠杆菌浓度越大,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可能更差,影响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大肠杆菌 粪便 预测 危险因素 预后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1
作者 袁琳 李洁 +1 位作者 王芳 李可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8-1133,共6页
目的分析苦参碱(MT)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Aβ_(25-35)组(40μmol/L Aβ_(25-35))、MT低浓度(MT-L)组(40μmol/L Aβ_(25-35)+2 mmol/L ... 目的分析苦参碱(MT)对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Aβ_(25-35)组(40μmol/L Aβ_(25-35))、MT低浓度(MT-L)组(40μmol/L Aβ_(25-35)+2 mmol/L MT)、MT中浓度(MT-M)组(40μmol/L Aβ_(25-35)+4 mmol/L MT)、MT高浓度(MT-H)组(40μmol/L Aβ_(25-35)+8 mmol/L MT)、MT-H+Compound C组(40μmol/L Aβ_(25-35)+2 mmol/L MT+10μmol/L Compound C);MTT法检测细胞活力;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丙二醛(MD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qRT-PCR检测凋亡因子(Bax、Bcl-2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通路相关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β_(25-35)组细胞活力、Bcl-2 mRNA及蛋白、SOD、GSH-Px水平、p-AMPK/AMPK、SIRT1表达显著降低,凋亡率、Bax mRNA及蛋白、LDH、MDA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Aβ_(25-35)组相比,MT-L组、MT-M组、MT-H组细胞活力、Bcl-2 mRNA及蛋白、SOD、GSH-Px水平、p-AMPK/AMPK、SIRT1表达显著增加,凋亡率、Bax mRNA及蛋白、LDH、MDA水平显著降低,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与MT-H组相比,MT-H+Compound C组细胞活力、Bcl-2mRNA及蛋白、SOD、GSH-Px水平、p-AMPK/AMPK、SIRT1表达显著降低,凋亡率、Bax mRNA及蛋白、LDH、MDA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MT抑制Aβ_(25-35)诱导PC12细胞凋亡和氧化损伤,可能与激活AMPK/SIRT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阿尔茨海默病 AMPK/SIRT1通路 Aβ_(25-35) PC1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联合常规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凝血功能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石瑜 许可 +1 位作者 李可 刘秋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4期2125-2128,共4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凝血功能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观...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抗氧化能力、凝血功能及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血清中SOD、APTT、PT、TT、VEGF及NO水平均显著升高,MDA、FIB、TNF-α、CRP及ET-1水平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变化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脑梗死,可显著增强患者抗氧化能力,改善凝血功能及内皮功能,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替普酶 丁苯酞 脑梗死 抗氧化 凝血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视角下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与脑可塑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卫明 王倪传 +1 位作者 石玉虎 颜虹杰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56-867,共12页
依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脑功能可塑性,对解码人脑认知活动与模拟类脑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脑功能可塑性可通过脑功能连通的变异性来体现,而该变异性的捕捉又依赖于有效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 依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究脑功能可塑性,对解码人脑认知活动与模拟类脑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然而,脑功能可塑性可通过脑功能连通的变异性来体现,而该变异性的捕捉又依赖于有效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因此,本文首先就当前主要的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各方法的局限性;然后基于脑功能连通性研究的证据,总结与分析了脑功能可塑性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对脑功能连通性分析模型、脑功能可塑性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功能连通性 脑功能可塑性 职业因素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久坐行为水平与抑郁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娅 孙娟 +3 位作者 张晓义 何红 高晶 尹藜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856-2862,共7页
背景久坐行为于生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研究,但久坐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较少见报道。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久坐行为水平相对较高,探究其久坐行为水平与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T2DM患者久坐行为... 背景久坐行为于生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已经得到了相对广泛的研究,但久坐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较少见报道。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久坐行为水平相对较高,探究其久坐行为水平与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T2DM患者久坐行为水平与其抑郁风险的相关性,为临床医务工作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年1—11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南通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410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调查、患者疾病相关情况调查、久坐行为水平的评估、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抑郁评估、国际体力活动短问卷(IPAQ-SF)调查。通过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久坐行为水平与抑郁风险的关系。结果402例(98.1%)T2DM患者的问卷被有效回收。T2DM患者日均久坐行为时间为(5.62±2.60)h,265例(65.9%)每日久坐行为时间≥5 h。不同久坐行为水平T2DM患者个人月收入、体质指数(BMI)、合并症个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DI-Ⅱ抑郁评分及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久坐行为水平与合并症个数、舒张压、BMI、腰围及抑郁水平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P<0.05)。控制社会人口学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工作状态、吸烟、饮酒、医疗保险、文化程度、个人月收入、病程、并发症个数、合并症个数、家族史、抑郁史、药物治疗种类、胰岛素治疗、收缩压、舒张压、BMI、腰围和体力活动水平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久坐行为水平仍与抑郁水平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637,P<0.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久坐组发生抑郁风险的OR(95%CI)为29.68(16.11,54.68);校正上述变量后,久坐组发生抑郁风险的OR(95%CI)为64.55(28.40,146.72)。结论T2DM患者久坐行为水平与其抑郁风险呈正相关,临床工作者应重视减少T2DM患者久坐行为的健康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久坐生活方式 抑郁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工作记忆障碍脑机制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正威 恽晓平 张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采用任务态功能MRI技术探讨脑卒中患者工作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例(试验组),健康志愿者24例(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在执行2-back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时行功能MRI扫描... 目的采用任务态功能MRI技术探讨脑卒中患者工作记忆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5月北京博爱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例(试验组),健康志愿者24例(对照组),所有被试者在执行2-back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时行功能MRI扫描,应用DPARSF及SPM12软件包对功能MRI数据进行预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在执行2-back空间工作记忆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7.22±11.60)%vs(98.03±3.26)%,P<0.01],平均反应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1125±227)ms vs(843±112)ms,P<0.01]。试验组在空间2-back任务中双侧额中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小脑后叶区域的激活较对照组显著减弱(P<0.01),左侧边缘叶的前扣带回、右侧边缘叶的海马旁回、左侧楔前叶以及右侧中央前回区域的激活较对照组显著增强(P<0.05)。结论在执行工作记忆任务时工作记忆网络激活减弱而默认脑网络激活增强,这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工作记忆障碍的一个重要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记忆障碍 磁共振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 短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大鼠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玥 郝磊 +5 位作者 刘书翊 曾育琦 范勇 赵振华 陈骐 李永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8-456,共9页
目的:研究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I,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组、缺血再灌注(I/R,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组及低温(H,动脉内脑局... 目的:研究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I,大脑中动脉永久闭塞)组、缺血再灌注(I/R,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组及低温(H,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组,每组24只。H组再灌注后经颈内动脉灌注约6.7 mL 4℃的生理盐水,灌注流量0.33 mL/min,灌注时间20 min。缺血24 h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和核磁共振检测脑梗死体积,干湿重法测量脑组织含水量;通过伊文思蓝(EB)示踪法测定血脑屏障通透性,使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闭锁蛋白(occludin)、密封蛋白5(claudin-5)及水通道蛋白4(AQP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缺血24 h后,与I和I/R组相比,H组大鼠的mNSS、脑梗死体积、脑含水量及EB渗透量均显著降低(P<0.05)。H组大鼠的ZO-1、occludin和claudin-5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R组(P<0.05),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I/R组(P<0.05)。结论:动脉内脑局部低温联合再灌注对AIS大鼠具有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减少紧密连接蛋白降解、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动脉内脑局部低温 再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 紧密连接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对前列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0
17
作者 韩静 张瑶 +4 位作者 汤瑞金 毛立军 汪宝银 张榴红 刘继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1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对前列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连续入组方式,将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中心就诊的76例前列腺癌患者分成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干预组接受基... 目的:分析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对前列腺癌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连续入组方式,将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中心就诊的76例前列腺癌患者分成干预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干预组接受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在干预前、干预后即刻、干预后1个月采用接纳与行动问卷(AAQ-Ⅱ),症状自评量表(SCL-90)、前列腺癌患者生活质量问卷(FACT-P)评价干预方案效果。结果:68例患者完成干预和随访。干预后即刻,干预组的AAQ-Ⅱ得分为18.79±5.24,SCL-90总分为138.45±10.56,FACT-P总分为105.58±11.66,对照组的AAQ-II得分为21.05±5.19,SCL-90总分为142.98±11.63,FACT-P总分为101.20±9.54,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1月时,干预组的AAQ-Ⅱ,SCL-90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FACT-P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干预组的AAQ-Ⅱ,SCL-90总分在干预后即刻和干预后1个月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协方差分析发现,排除时间效应后,干预方案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AAQ-Ⅱ,SCL-90得分,提高FACT-P得分(P<0.05)。结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家庭干预能够提高前列腺癌患者心理灵活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心理症状水平。医护人员为治疗期前列腺癌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对患者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心理干预 积极心理 心理症状 生活质量 康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18
作者 姜逍瑶 赵旭东 +2 位作者 鲍磊 陆召军 高修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应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AIS患者528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6... 目的应用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估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AIS患者528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65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363例(mRS评分≤2分)。又根据GNRI分为无营养不良风险组291例(GNRI≥98),轻度营养不良风险组158例(92≤GNRI<98),中度营养不良风险组62例(82≤GNRI<92),重度营养不良风险组17例(GNRI<82)。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计算GNRI水平,随访3个月,分析GNRI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既往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初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P<0.01),GNRI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93.1(89.4,99.6)vs 101.2(96.4,106.6),P<0.01]。不同营养不良风险程度组初始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发病前mRS评分、3个月后mRS评分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NRI、年龄、初始NIHSS评分、心房颤动和既往脑卒中或TIA是老年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老年AIS患者GNRI的曲线下面积为0.752(95%CI:0.708~0.795,P<0.01)。结论老年AIS患者营养不良与预后不良风险增加相关。GNRI是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营养状况 心房颤动 人体质量指数 脑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5
19
作者 杨丹丹 蒋琳芝 +2 位作者 李丽燕 耿德勤 李雷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9-43,共5页
目的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NI)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312例,分... 目的评估预后营养指数(PNI)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短期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绿色通道收治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老年AIS患者312例,分析患者血液学资料,计算PNI,评估营养状况。随访3个月,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100例(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组212例(mRS评分≤2分)。又根据PNI最佳截断值分为高PNI组144例(PNI≥48.95)和低PNI组168例(PNI<48.9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NI与短期功能预后的关系。结果预后不良组PNI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44.7(41.6,47.6)vs 49.9(45.8,53.9),P<0.01]。低PNI组3个月mRS评分明显高于高PNI组[3.0(1.3,4.0)分vs 1.0(1.0,2.0)分,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TOAST病因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出血转化、体质量指数、低PNI与短期功能预后不良独立相关(P<0.01)。以高PNI组为参照,低PNI组与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显著相关(OR=4.686,95%CI:2.221~9.885,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NI与3个月mRS评分呈负相关(r=-0.474,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NI预测老年AIS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62(95%CI:0.707~0.817)。结论PNI是一个有前景、可以直接用于筛查老年AIS患者免疫营养状况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营养评价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康复治疗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瑾 杨新新 项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03-408,共6页
帕金森病是渐进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疾病,康复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分子学机制,本文系统阐述康复训练对帕金... 帕金森病是渐进性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导致的疾病,康复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康复训练改善帕金森病症状的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分子学机制,本文系统阐述康复训练对帕金森病症状的改善作用,以及神经递质、营养因子、突触可塑性和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分子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