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眼前节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程蕾 朱冉 宋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146,共5页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患者术后1年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符合手术适应证且接受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患者共40例78眼的临床资料,分为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Pentacam AXL眼前节分析仪测量眼前节,包括角膜后表面Q值,全角膜像差,后表面高阶像差、球差、彗差,角膜后表面曲率、顶点高度及最薄点高度,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和前房角(ACA),并对比分析。结果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曲率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最薄点高度和角膜后表面Q值术前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患眼角膜后表面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度近视组患眼全角膜像差、角膜后表面球差和垂直彗差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度近视组及高度近视组患眼ACD、ACV术前与术后1个月、术后1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CA术前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和术前球差变化值与术前等效球镜度(SE)相关性分析发现,高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呈中度相关(r=-0.349,P=0.025),而中度近视组患眼球差变化值与术前SE无明显相关性(r=-0.052,P=0.758)。结论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虽然对患者高阶像差有一定改善,但对角膜后表面和前房结构仍然有一定影响,主要集中在中央区,对周边影响相对较小,术后1年眼前节结构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引导FS-LASIK 角膜后表面高度 角膜后表面Q值 高阶像差 前房深度 前房容积 前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建立规范 被引量:7
2
作者 于伟泓 张潇 +25 位作者 吴婵 陈欢 杨治坤 贺峰 张枝桥 张碧磊 巩迪 王月麟 杨景元 李冰 孙燕媛 马亚静 陆慧琴 夏蔚 周伟 张东磊 潘庆敏 杨宁 王淑娜 孙晓蕾 遇颖 苏畅 万博 汪明启 王敏 陈有信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1年第5期684-688,共5页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世界范围内对于眼底病尤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人工智能识别研究越来越多,但不同人工智能识别软件准确度的验证与比较问题尚未解决。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在建立1.5万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彩照人工智能研究标准数据库的过程中所遵循的规范进行阐述,以期为后续眼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建立更多的相关数据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人工智能 标注 数据库 标准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聚维酮碘致GFP转基因大鼠角膜毒性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贺 李明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3-646,共4页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polyvinylpyrrolidone-iodine,PVP-I)对角膜的毒性损害。方法 30只GFP转基因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 g·L^(-1) PVP-I组和5 g·L^(-1)PVP-I组,后2组局部滴PVP-I眼液建立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 目的评估不同浓度的聚维酮碘(polyvinylpyrrolidone-iodine,PVP-I)对角膜的毒性损害。方法 30只GFP转基因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 g·L^(-1) PVP-I组和5 g·L^(-1)PVP-I组,后2组局部滴PVP-I眼液建立损伤模型,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滴眼,以体视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不同时间点角膜荧光强度改变,并取各组角膜组织进行固定、包埋和切片,以HE染色或荧光显微镜观察角膜组织病理改变,采用TUNEL染色分析有无细胞凋亡。结果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PVP-I组角膜片随时间推移其荧光强度明显减弱。HE染色及荧光显微镜检测进一步证实PVP-I组出现角膜上皮细胞剥脱、基质细胞数量减少等病理变化,TUNEL染色提示,5 g·L^(-1) PVP-I组角膜出现上皮细胞凋亡。结论 PVP-I局部滴眼可造成明确的角膜损伤,PVP-I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维酮碘 角膜 毒性 GFP转基因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联合PDGF受体抑制剂对缺氧条件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洁文 李明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27-1131,共5页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受体抑制剂对CoCl_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及蛋白表达...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联合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受体抑制剂对CoCl_2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19细胞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 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ARPE-19细胞,取对数生长良好的细胞,用不同浓度CoCl_2诱导培养,细胞增殖与CCK-8法检测ARPE-19细胞增殖活性,筛选最佳CoC l2浓度用于构建缺氧模型;将培养的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不同浓度康柏西普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康柏西普对缺氧损伤后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康柏西普浓度;将培养的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不同浓度PDGF受体抑制剂组,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PDGF受体抑制剂对缺氧损伤后ARPE-19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最佳PDGF受体抑制剂浓度;将培养的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20 mg·L^(-1)康柏西普组、20μmol·L^(-1)PDGF受体抑制剂组、康柏西普联合PDGF受体抑制剂组(最佳药物浓度组合);CCK-8法检测缺氧损伤后各组ARPE-19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VEGF蛋白浓度,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VEGF mR NA的表达水平。结果 CCK-8筛选结果显示,100μmol·L^(-1)CoC l2处理组ARPE-19细胞的吸光度值最大(1.063±0.031),设立为缺氧细胞模型浓度。CCK-8筛选结果显示,20 mg·L^(-1)康柏西普组细胞增殖率为(94.58±3.80)%、20μmol·L^(-1)PDGF受体抑制剂组细胞增殖率为(96.72±5.44)%,效果均较其他相应组好,选取该浓度进行后续实验。析因分析发现缺氧损伤后各药物处理组(康柏西普、PDGF受体抑制剂、康柏西普联合PDGF受体抑制剂)与缺氧组比较,细胞增殖活性下降,细胞迁移数降低,VEGF蛋白浓度亦下降,其中康柏西普联合PDGF受体抑制剂组下降最明显,康柏西普组及两药联合处理组ARPE-19细胞VEGF mR NA表达较缺氧组降低。结论缺氧损伤后可诱导ARPE-19细胞增殖、迁移,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VEGF mR NA表达上调;康柏西普联合PDGF受体抑制剂对缺氧损伤后ARPE-1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VEGF蛋白、VEGF mR NA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作用效果优于单独应用康柏西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 缺氧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赖诚 李明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0-434,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对高糖环境下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ultured human retinal pigmentepithelial cells-19,ARPE-19)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B,VEGF-B)对高糖环境下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ultured human retinal pigmentepithelial cells-19,ARPE-19)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ARPE-19细胞分为正常组(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5.6 mmol·L^-1葡萄糖)、高糖组(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30 mmol·L^-1葡萄糖)、药物组(100μg·L^-1 VEGF-B+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30 mmol·L^-1葡萄糖)、抑制组20μmol·L^-1 PD98059(ERK1/2阻滞剂)+100μg·L^-1 VEGF-B+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30 mmol·L^-1葡萄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蛋白Bcl-2、Bax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xtracelluar regulated protein 1/2,ERK1/2)、p-ERK1/2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 mRNA、Bax mRNA的表达。结果倒置显微镜发现,高糖组细胞皱缩变小变圆,正常组及药物组细胞体积大、有突起,抑制组细胞形态及数量接近正常组,少许细胞皱缩变圆,体积变小。CCK-8法检测显示,高糖组细胞较正常组存活率降低,药物组较高糖组细胞存活率升高,抑制组细胞存活率介于高糖组和药物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高糖组较正常组细胞正常细胞率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药物组较高糖组正常细胞率升高、细胞凋亡率下降,抑制组细胞凋亡率介于高糖组和药物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高糖组较正常组Bcl-2蛋白及Bcl-2 mRNA表达减少、Bax蛋白及Bax mRNA表达增多、Bcl-2/Bax蛋白及mRNA比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药物组较高糖组Bcl-2蛋白及Bcl-2 mRNA增多、Bax蛋白及Bax mRNA减少、Bcl-2/Bax蛋白及mRNA比值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糖组p-ERK1/2表达量较正常组增多、药物组p-ERK1/2较高糖组表达增多、抑制组p-ERK1/2表达量介于药物组和高糖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四组总ERK1/2表达量不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B具有抑制高糖环境培养的ARPE-19细胞凋亡作用,其作用机制部分是通过ERK1/2信号通路,调节Bcl-2和Bax基因表达而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B ARPE-19细胞株 高浓度葡萄糖 凋亡 ERK1/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中心视网膜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韩秀香 刘加勇 王艳宾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中心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糖尿病视网膜病科就诊并确诊为NPDR的患者208例(208眼)。根据黄斑及周围视网膜正常厚度参考值将所有患者... 目的探讨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中心视网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糖尿病视网膜病科就诊并确诊为NPDR的患者208例(208眼)。根据黄斑及周围视网膜正常厚度参考值将所有患者分为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216.4-<304.5μm)88例(88眼)、中心视网膜变薄组(<216.4μm)56例(56眼)和中心视网膜增厚组(≥304.5μm)64例(64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采用OCT测量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眼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得患者完整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患者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短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分析NPDR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与中心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OA、CRA、PCA血流动力学指标PSV、P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视网膜增厚组患者OA、CRA、PCA的PSV均小于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PI和RI均大于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视网膜变薄组患者OA、CRA的PSV、PI、RI均小于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均为P<0.05);PCA的PSV大于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PI、RI均小于中心视网膜厚度正常组(均为P<0.05)。中心视网膜增厚组患者OA、CRA、PCA的PSV均小于中心视网膜变薄组,PI和RI大于中心视网膜变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患者眼部OA、CRA、PCA的PSV与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OA、CRA、PCA的PI和RI与中心视网膜厚度均呈正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NPDR患者中心视网膜厚度与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流动力学 中心视网膜厚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CTA检测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吴苏名 王贺 +1 位作者 陈基黎 郭建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71-874,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测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测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形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将服用HCQ的患者60例60眼纳入研究,根据HCQ视网膜毒性的服药累积时间,将患者分为高危组(服药累积时间≥5 a)和低危组(服药累积时间<5 a),所有患者均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OCTA、自动化视野检查(auto visual field,AVF)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检查。结果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患者OCTA检查结果显示,视网膜浅表毛细血管丛和深部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均降低(均为P<0.05),而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P<0.05)。HCQ累积剂量和累积时间均与FAZ参数呈正相关(均为P<0.05)。在视野测试中,与低危组相比,高危组的平均偏差增加。在mfERG检查中,高危组的中心凹及旁中心凹振幅密度较低危组均有下降(均为P<0.05)。结论OCTA通过评估视网膜微血管变化有助于检测HCQ引起的视网膜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氯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毒性 视野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g·L-1聚维酮碘对大鼠眼表结构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冬燕 王贺 +2 位作者 张灿 郭建新 李明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评估聚维酮碘对大鼠眼表结构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左眼使用生理盐水滴眼为A组,右眼使用10 g·L-1聚维酮碘滴眼为B组,均为每天2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 d、4 d、6 d、8 d、10 d、12 d、14 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形态... 目的评估聚维酮碘对大鼠眼表结构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左眼使用生理盐水滴眼为A组,右眼使用10 g·L-1聚维酮碘滴眼为B组,均为每天2次,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2 d、4 d、6 d、8 d、10 d、12 d、14 d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形态,并计算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炎症指数以评估干眼的临床指标改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两组角膜组织结构,干预后14 d完成临床指标记录后,取眼球组织行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角膜各层结构,PAS染色观察结膜杯状细胞情况,PMN/ED1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角膜组织层间的浸润情况。结果裂隙灯检查结果显示,干预后14 d B组大鼠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染色阳性,呈点片状着染。干预后6 d、8 d、10 d、12 d、14 d,与A组相比,B组BUT均明显缩短、泪液分泌量均明显下降,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炎症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HE染色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增多,上皮厚度增加,基底细胞呈现“空泡样”结构。PAS染色结果显示,B组结膜PAS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显著降低,结膜上皮增厚,细胞层次增加。PMN/ED1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B组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可见炎症细胞聚集。结论10 g·L-1聚维酮碘局部滴眼可引起实验大鼠眼表结构损伤和泪膜稳定性下降,聚维酮碘的眼表毒性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眼 眼表 聚维酮碘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46在角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动态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贺 李明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96-600,共5页
目的探讨CD146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其定位。方法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碱烧伤后1 d组、碱烧伤后3 d组、碱烧伤后7 d组、碱烧伤后14 d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 目的探讨CD146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其定位。方法8周龄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碱烧伤后1 d组、碱烧伤后3 d组、碱烧伤后7 d组、碱烧伤后14 d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NaOH碱烧伤法构建角膜新生血管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碱烧伤后不同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随后制备角膜组织切片,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CD146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CD146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角膜组织中CD146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碱烧伤后3 d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角膜新生血管,碱烧伤后7 d角膜新生血管形成达高峰,随后逐渐消退。碱烧伤后1、3、7和14 d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1.9±0.7)、(10.3±1.1)、(29.6±2.4)和(11.8±1.0)mm2,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0.976,P=0.000),其中碱烧伤后7 d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最大,碱烧伤后1、3和14 d组与碱烧伤后7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293、-20.475、20.744,均P=0.000)。碱烧伤后1、3、7和14 d组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0.1、1.1±0.2、3.5±0.4和1.3±0.3,各组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0.1、1.4±0.2、4.1±0.5和1.3±0.2,各组间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176.920,P=0.000;F=233.127,P=0.000),其中碱烧伤后7 d组CD146 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最高,碱烧伤后1、3和14 d组与碱烧伤后7 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t=-58.109、-33.725、31.006,均P=0.000;蛋白:t=-59.873、-38.762、39.153,均P=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46于碱烧伤后7 d在角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形成管腔结构,而碱烧伤后14 d在成熟的角膜新生血管中仅有微量CD146表达。论CD146与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关系密切,有希望作为抗新生血管治疗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新生血管 CD146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