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癌症病人疼痛症状自我管理干预方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亚玲 刘倩 +1 位作者 王玉芹 张小曼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87-390,共4页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且难以控制的症状之一,严重威胁病人的身心健康。将自我管理引入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工作中有利于缓解病人疼痛症状,提高病人疼痛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管理模式逐渐丰富,本... 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疼痛是癌症病人最常见且难以控制的症状之一,严重威胁病人的身心健康。将自我管理引入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疗工作中有利于缓解病人疼痛症状,提高病人疼痛自我效能感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管理模式逐渐丰富,本文就传统模式下的癌痛自我管理项目和基于移动健康模式下的癌痛病人自我管理项目的干预内容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制订癌症病人疼痛症状自我管理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痛 自我管理 移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测序分析三阴性乳腺癌中巨噬细胞标记基因及其功能 被引量:6
2
作者 许涛 杨军 +7 位作者 韩咏 祝佩瑶 杨勇 韩亚东 庄磊 王人颢 宋军 张斌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15-719,共5页
目的寻找有效的肿瘤标记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单细胞测序方法明确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标记基因,并分析标记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其中的关键基因。方法运用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118389获得所需的单细胞数据,... 目的寻找有效的肿瘤标记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单细胞测序方法明确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巨噬细胞的标记基因,并分析标记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和其中的关键基因。方法运用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118389获得所需的单细胞数据,并利用PCA和t-SNE的降维,获得15个亚群细胞,进而获得不同亚群细胞的标记基因。再对巨噬细胞的标记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分析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最后通过构建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寻找各个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行预后分析,运用肿瘤免疫评估数据库对关键基因表达水平与TNBC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状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获得244个巨噬细胞的标记基因,主要富集于嗜中性粒细胞脱颗粒、中性粒细胞激活、酰胺绑定、肽绑定和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等过程,进一步获得4个关键基因CSF1R、HLA-DQA1、OLR1和LAPTM5。其中CSF1R、HLA-DQA1、OLR1高表达的TNBC患者总体生存率高于低表达者;CSF1R、LAPTM5、OLR1基因表达水平与巨噬细胞免疫浸润呈正相关。结论标记物未来可能作为攻克肿瘤的重要靶点。此外,CSF1R、HLA-DQA1、OLR1可以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预测TNBC患者预后,可以为TNBC患者的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测序 三阴性乳腺癌 基因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蓬波 张秀忠 +4 位作者 龚帅 张冲 张易 吴耐 任泽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2-217,共6页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0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其中50例完全腹腔镜手术,58例开腹手术。2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最... 目的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疗效,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0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资料,其中50例完全腹腔镜手术,58例开腹手术。2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围手术期和随访结果。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393.5±72.9)min vs.(247.0±61.9)min,t=11.300,P=0.000],胰肠吻合时间长[(47.2±9.2)min vs.(28.5±7.0)min,t=11.951,P=0.000],而术后排气早[(3.4±1.0)d vs.(4.6±1.2)d,t=-5.534,P=0.002],进流食早[(5.1±2.3)d vs.(7.5±2.2)d,t=-5.280,P=0.000],拔除胃管早[(5.1±2.2)d vs.(9.4±4.2)d,t=-6.878,P=0.000],下床活动早[(2.0±1.2)d vs.(3.3±1.1)d,t=-5.928,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14.7±5.4)d vs.(18.9±10.5)d,t=-2.515,P=0.046],切口感染发生率低(0%vs.13.8%,P=0.007)。2组术后B级及以上胰漏(22.0%vs.15.5%)及总并发症发生率(36.0%vs.31.0%)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恶性肿瘤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分期和R0切除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86例恶性肿瘤随访3~30个月,中位数18个月。2组术后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差异均无显著性(log-rankχ^2=0.010,P=0.921;log-rankχ^2=0.148,P=0.701)。结论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肿瘤根治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预后等方面与开腹手术无显著差异,且具有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并发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治疗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浩楠 王玉芹 +3 位作者 吴萌 陆通 赵阳 韩正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61-2766,共6页
目的研究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NBNC-HC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分析患者疾病... 目的研究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中晚期非病毒性相关肝癌(NBNC-HCC)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国产PD-1抑制剂治疗的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分析患者疾病进展时间、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在31例中晚期NBNC-HCC患者中,1例患者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4例评价为部分缓解,6例评价为疾病稳定,20例评价为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16.1%,疾病控制率为35.5%,中位疾病进展时间为7.2(6.4~8.0)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30%,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29.03%)和高血压(22.58%),所有患者均无4级不良反应和不良反应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结论本研究提示中晚期NBNC-HCC患者对PD-1抑制剂治疗的反应可能较弱,但不良反应可控,未来仍需多中心前瞻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中HP1BP3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黄家利 徐畅 +3 位作者 吴虹 葛颂 王飞通 牛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53-658,共6页
目的检测分析异染色质蛋白1结合蛋白3(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 binding protein 3,HP1BP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TCGA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HP1BP3基因的表达差异。生存检验分析HP1BP... 目的检测分析异染色质蛋白1结合蛋白3(heterochromatin protein 1 binding protein 3,HP1BP3)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TCGA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与癌旁组织中HP1BP3基因的表达差异。生存检验分析HP1BP3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总生存期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应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1BP3蛋白表达水平。用小干扰RNA(siRNA)分别转染Huh7、HepG2细胞,功能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GSEA分析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究。结果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P1BP3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肿瘤组织(P<0.01),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低表达组短(P=0.029)。HP1BP3基因是肝细胞癌的独立预测因子(P=0.024)。体外实验结果显示,HP1BP3基因在肝癌细胞株及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沉默HP1BP3基因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HP1BP3高表达与泛素化(P<0.001)、核酸切除修复(P<0.001)、RNA降解(P<0.001)、ERBB信号通路(P<0.001)、细胞周期(P<0.001)、细胞凋亡(P<0.001)通路有关。结论HP1BP3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是肝细胞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可促进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癌症基因组图谱 HP1BP3 Western blot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冯方栋 刘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0期54-57,共4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行肝切除术的9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腹腔镜组(52例)和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 目的比较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行肝切除术的92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腹腔镜组(52例)和开腹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缘、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和3年总生存率,腹腔镜组分别为88.49%(46/52)、71.15%(37/52),开腹组分别为97.5%(39/40)、77.5%(3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癌不仅具有安全、微创、恢复快的优势,且长期疗效也与开腹手术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腹腔镜 肝切除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熊笑笑 王骥 +3 位作者 马红钦 刘利 杜羽升 赵文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52-457,共6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可以减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 目的:探究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是否可以减低术后胰瘘(postoperative pancreatic fistula,POPF)及其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6例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分为奥曲肽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胰瘘(生化瘘、B、C级)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营养等数据。结果:奥曲肽组生化瘘10例,B级瘘为6例,未发生C级瘘,对照组生化瘘9例,B级瘘有5例,C级瘘1例,两组胰瘘发生率分别为生化瘘:(21.3%vs.18.4%)、B级瘘:(12.8%vs.10.2%)、C级瘘(0 vs.2.0%),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P>0.05);奥曲肽组术后首次通气时间较对照组短[(3.9±1.4)d vs.(4.5±1.0)d],两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3);术后第7天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营养指标比较,奥曲肽组好于对照组,[(65.71±4.03)g/L vs.(63.53±5.53)g/L;(41.42±3.41)g/L vs.(39.75±3.92)g/L;(0.16±0.05)g/L vs.(0.14±0.04)g/L],两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30、0.029、0.033);奥曲肽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12.7±3.9)d vs.(14.7±5.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预防性使用奥曲肽不能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但奥曲肽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缩短,可加速术后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曲肽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 胰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未分化多形性肉瘤1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廖谦和 安慧敏 祝凯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05-1406,共2页
患者女性,58岁,因左侧乳腺肿块8个月于2014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外侧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无明显不适,后肿块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并出现明显胀痛,遂来医院就诊。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4.... 患者女性,58岁,因左侧乳腺肿块8个月于2014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8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外侧有一“花生米”大小的肿块,无明显不适,后肿块逐渐增大至“核桃”大小,并出现明显胀痛,遂来医院就诊。查体:左侧乳腺外上象限可扪及一大小4.0 cm×4.0 cm的肿块,质硬,界限不清,活动度不大,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未分化多形性肉瘤 鉴别诊断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