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酸质谱技术在热带念珠菌ERG11位点突变检测中的应用
1
作者 陈燕 朱红霞 +3 位作者 康海全 郭毅 徐银海 孙静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575-2580,共6页
目的探讨核酸质谱技术在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相关基因ERG11突变位点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唑类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7月至2024年11月分离的热带念珠菌菌株,对同一菌株进行Sanger测序和... 目的探讨核酸质谱技术在热带念珠菌唑类耐药相关基因ERG11突变位点检测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唑类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7月至2024年11月分离的热带念珠菌菌株,对同一菌株进行Sanger测序和核酸质谱检测ERG11基因A395T和C461T的突变情况。以Sanger测序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核酸质谱技术检测位点突变的性能。结果本研究所构建的核酸质谱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出ERG11的A395T和C461T的4种基因型,各突变位点均可产生特异产物峰且无相互干扰。在88株热带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中,A395T位点突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100%、100%、97.3%;C461T位点突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3%、100%、100%、96.0%。Kappa检验显示核酸质谱技术与测序方法一致性强。结论核酸质谱技术检测ERG11位点突变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具有快速、灵敏、准确、通量灵活的特性,是真菌耐药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念珠菌 唑类耐药 ERG11基因 核酸质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古霉素对徐州地区2015-2019年MRSA最低抑菌浓度值飘移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纵帅 徐银海 +1 位作者 丁兴龙 徐萍萍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变化趋势,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按医院感染标准筛选2015-2019年徐州地区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MRSA共900株,... 目的回顾性分析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变化趋势,为临床使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按医院感染标准筛选2015-2019年徐州地区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MRSA共900株,收集其MIC值,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科室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值,分析相关特征。结果900株MRSA全部对万古霉素敏感,2015-2019年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均值分别为(1.058±0.232)、(1.100±0.272)、(1.108±0.266)、(1.122±0.273)、(1.147±0.298)μg/mL,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科室MIC均值分别为(1.159±0.303)、(1.253±0.344)、(1.320±0.331)、(1.413±0.289)、(1.451±0.278)μg/mL,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CU科室MIC均值分别为(0.995±0.134)、(1.005±0.135)、(1.005±0.091)、(1.016±0.155)、(1.006±0.142)μg/mL,组间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5-2019年ICU和非ICU科室MIC均值同年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1.5μg/mL的比例逐年增加。结论2015-2019年徐州地区未发现耐万古霉素MRSA,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值存在漂移,主要来自ICU科室。对ICU科室万古霉素MIC≥1.5μg/mL的MRSA菌株及其感染患者应重点监控,积极治疗,防止感染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漂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17年脑脊液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雪 金菲 +3 位作者 夏文颖 陆燕飞 倪芳 刘根焰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2-1015,共4页
目的:统计分析2008-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脑脊液培养标本中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真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 目的:统计分析2008-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送检脑脊液培养标本中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和真菌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链球菌药敏为纸片扩散法(K-B法),真菌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方法,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脊液标本培养阳性率为6.0%,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35.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肺炎克雷伯菌(9.3%),铜绿假单胞菌(5.8%),大肠埃希菌(5.1%)和新型隐球菌(5.1%)。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均较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最敏感(>55.0%),铜绿假单胞菌对除氨曲南之外的抗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46.7%),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性较好,新型隐球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均有较好的敏感性(>90.0%)。结论:2008-2017年脑脊液标本中,革兰阴性杆菌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占重要地位,应重点防范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统计并分析脑脊液常见病原菌和药物敏感性可为本地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培养 病原菌 抗菌药物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