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高鹏英 李琳琳 +2 位作者 马东慎 刘广珍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uterine leiomyomas,FH-d U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和S-(2-琥珀酸)-半胱氨酸[S-(2-succino)... 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fumarate hydratase-deficient uterine leiomyomas,FH-d U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和S-(2-琥珀酸)-半胱氨酸[S-(2-succino)-cysteine,2SC]对1389例子宫平滑肌肿瘤(uterine smooth muscle tumors,USMT)进行检测,筛查FH-d UL,采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FH-d UL中FH基因突变情况,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389例USMT中筛选出40例FH-d UL,其在不同病理类型USMT中的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子宫平滑肌瘤伴奇异核(leiomyomas with bizarre nuclei,LBN)(55.6%,10/18)、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肿瘤(smooth muscle tumor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12.5%,1/8)和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2.2%,29/1324)。FH-d UL患者平均年龄为(35.7±8.3)岁,55%(22/40)有临床症状,60%(24/40)为多发性(≥2枚)肌瘤,肌瘤最大径0.3~13.1 cm。组织学上,FH-d UL均表现出一个或多个FH-d形态学。免疫表型:35例为FH-/2SC+,5例为FH+/2SC+。Sanger测序结果显示,5%(2/40)测序失败,23.7%(9/38)检测到体细胞突变。随访期内无死亡,12.5%(5/40)复发,发病年龄(<30岁)、有家族肿瘤史与患者术后的复发风险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FH-d UL临床少见,在形态学上与LBN有交叉重叠,联合应用FH和2SC有助于FH-d UL的筛查,但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的诊断尚需结合临床病史和胚系突变检测。当患者年龄<30岁、有家族肿瘤史时,需警惕其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FH 2SC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2
作者 李庆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2-444,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A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A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EBER、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8例中男性7例,女性1例。6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中2例呈中心母细胞型、3例免疫母细胞型、1例间变型;1例中心母细胞型肿瘤细胞伴浆样分化。免疫表型:6例DLBCL均表达PAX-5及CD20,GCB型2例,non-GCB型4例;1例肿瘤细胞共表达CD5及MYC/BCL-6/BCL-2,1例表达ALK;6例DLBCL均示高增殖指数,Ki-67增殖指数70%~90%。2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NK/T cell lymphoma,NK/TCL),表达CD3、GrB、CD56,均不表达CD5,Ki-67增殖指数均为80%,EBER原位杂交结果均阳性。4例诊断为DLBCL,非特指型,1例CD5阳性三表达DLBCL,1例ALK阳性DLBCL;2例结外鼻型NK/TCL。结论PAL以恶性度较高的病理类型多见,临床易与其他肾上腺肿瘤混淆,确诊依赖术后病理检查,且需结合免疫组化、FISH等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F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5例分子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念 马东慎 +5 位作者 顾滢 骆丹 范美婷 王玉波 向臣希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45例DLBCL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将患者分为MYC蛋白高表达/低表达组。所有样本均行DNA靶向测序,并使用LymphGen在线工具... 目的探讨MYC蛋白高表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特征。方法收集45例DLBCL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将患者分为MYC蛋白高表达/低表达组。所有样本均行DNA靶向测序,并使用LymphGen在线工具进行分子分型。运用Lymph2Cx法对细胞起源进行测定。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MYC蛋白高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绘制生存曲线并使用Cox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生存相关因素。结果DLBCL病例分为MYC蛋白高表达组(n=17)和低表达组(n=28),与MYC蛋白低表达组相比,MYC蛋白高表达组PIM1、MYD88、CD79B、CD58和PRDM1的突变率较高(76.5%vs 28.6%,70.6%vs 32.1%,58.8%vs 28.6%,29.4%vs 3.6%,29.4%vs 3.6%,P均<0.05);分子亚型以MCD亚型多见(58.8%vs 10.7%,P=0.001);COO亚型GCB少见(17.6%vs 50.0%,P=0.030)。MYC蛋白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MYC蛋白高表达多为MCD型和ABC型,常见PIM1、MYD88、CD79B、CD58和PRDM1突变。MYC蛋白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YC 分子分型 细胞起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NX3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 被引量:7
4
作者 魏瑜 马东慎 +2 位作者 向臣希 陈诚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对乳腺癌细胞的抑癌作用,分析其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在乳腺癌细胞中RUNX3过表达或敲减后,通过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划痕、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 目的探讨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对乳腺癌细胞的抑癌作用,分析其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机制。方法在乳腺癌细胞中RUNX3过表达或敲减后,通过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通过划痕、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法检测RUNX3对Wnt/β-catenin通路的调控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RUNX3后的乳腺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明显降低,敲减RUNX3后上述指标显著增高。在乳腺癌细胞中,RUNX3能够与β-catenin结合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下游靶基因Cyclin D1和c-Myc的表达。结论 RUNX3能够在体外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而抑制乳腺癌细胞活性,并揭示了RUNX3抑制乳腺癌的新机制,提示其可能成为Wnt通路相关乳腺癌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增殖 迁移 侵袭 RUNX3 WNT/Β-CAT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系中RUNX3蛋白表达及定位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殷倩倩 马东慎 +1 位作者 魏瑜 刘慧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03-1609,共7页
目的:检测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情况,为进一步揭示RUNX3的失活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5种乳腺癌细胞(MCF-7、T47D、SKBR-3、MDA-MB-231和BT-549)及正常... 目的:检测人类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亚细胞定位情况,为进一步揭示RUNX3的失活机制和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5种乳腺癌细胞(MCF-7、T47D、SKBR-3、MDA-MB-231和BT-549)及正常乳腺上皮细胞(MCF-10A)中,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UNX3的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情况;采用来普霉素B(Leptomycin B)抑制RUNX3的出核,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改变,EdU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RUNX3的蛋白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的改变。结果:与MCF-10A细胞相比,5种乳腺癌细胞系中RUNX3的核定位减少、胞浆定位增多。经Leptomycin B处理后,CCK-8实验结果显示5种乳腺癌细胞的活力明显减弱,EdU染色显示5种乳腺癌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显示5种乳腺癌细胞胞浆中的RUNX3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胞核中的RUNX3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细胞中均存在RUNX3的胞浆转位失活现象,针对性地逆转RUNX3的出核过程可以明显降低肿瘤细胞的活力和增殖能力,可能成为乳腺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RUNT相关转录因子3 核定位 细胞增殖 来普霉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和细胞中PIM-1与PD-L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慧 马东慎 +1 位作者 刘广珍 向臣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71-775,共5页
目的探讨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roviral integration site of moloney virus-1,PIM-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在细胞系中验证PIM-1对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208例... 目的探讨莫洛尼病毒前病毒整合位点-1(proviral integration site of moloney virus-1,PIM-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在细胞系中验证PIM-1对PD-L1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208例乳腺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PIM-1和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H-Score评分和χ^(2)检验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231中过表达或敲减PIM-1,应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D-L1的表达变化。结果PD-L1在三阴型乳腺癌中的阳性率为13.16%,显著高于Luminal A型(4.65%)、Luminal B型(2.12%)和HER-2过表达型(4.76%)(P=0.029)。PIM-1高表达组中PD-L1的阳性率(12.50%)显著高于PIM-1低表达组(1.92%)(P=0.006)。细胞学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PIM-1可显著促进乳腺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敲减PIM-1则明显降低PD-L1的表达水平。结论乳腺癌组织中PD-L1的阳性率与PIM-1的表达呈正相关,PIM-1是PD-L1的正向调控因子。PIM-1可能成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PIM-1 PD-L1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38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7
作者 夏蕾 陆晨晨 +1 位作者 刘清华 刘莹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4期1046-1050,1056,共6页
目的:探讨IL-38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建立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72例癌旁组织中IL-38蛋白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IL-38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建立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无术前放、化疗史的胃癌患者手术标本和72例癌旁组织中IL-38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随访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IL-38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4.6%,在癌旁组织表达率为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38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IL-38的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有关(P<0.01)。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IL-38、肿瘤TNM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有关,且IL-38、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IL-38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IL-38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IL-38高表达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且IL-38、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本实验明确IL-38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胃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IL-38 临床病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贲门三源性碰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8
作者 时潇洋 高晓 +2 位作者 仲竹娟 王前玉 刘慧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9-471,共3页
目的观察食管胃交界处三源性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初步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常规病理镜下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贲门三源性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食管及近端胃切... 目的观察食管胃交界处三源性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初步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发病机制、常规病理镜下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贲门三源性碰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眼观:食管及近端胃切除标本,食管胃交界处见一溃疡型肿物;肿瘤由食管延续至胃黏膜小弯侧,侵犯食管壁及胃壁全层。镜检:贲门溃疡型肿物由三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组织学成分构成,包括高分化鳞形细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G3)及中分化腺癌,三者分界清楚,且三种肿瘤成分均发生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肿瘤的三种成分中,鳞状细胞癌成分表达p40、p63、CK5/6,Ki-67增殖指数为30%,p53阳性率为60%;神经内分泌癌成分表达CgA、Syn、CD56;腺癌成分表达CK7;神经内分泌癌与腺癌成分均表达CDX2和Villin,且两者Ki-67增殖指数均为40%,p53阳性率均为80%。结论目前食管胃交界处三源性碰撞瘤的诊断主要依赖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根据碰撞瘤中各种肿瘤成分不同的侵犯及转移程度,并结合其他肿瘤诊断相关指标,对患者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贲门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鳞形细胞癌 腺癌 碰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CR通过活化PAR-1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及迁移
9
作者 汤洋洋 徐炎炎 +2 位作者 杨红丽 卓倩 王庆苓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对乳腺癌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采用siRNA技术降低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EPCR的表达;添加抗PAR-1抗体阻断PAR-1作用,然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对乳腺癌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采用siRNA技术降低人乳腺癌MCF-7细胞中EPCR的表达;添加抗PAR-1抗体阻断PAR-1作用,然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检测迁移能力、Cell-ELISA检测EPCR对PAR-1活性的影响。结果 EPCR干扰后,与空白对照组及无关序列组相比,EPCR干扰组MCF-7细胞的增殖及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抗PAR-1抗体处理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AR-1抗体处理组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Cell-ELISA结果显示EPCR干扰组未裂解活化的PAR-1抗体结合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 EPCR可以通过活化PAR-1促进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EPCR PAR-1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