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瑞马唑仑与丙泊酚麻醉对胸腔镜手术的老年肺癌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1
作者 陈席 于贝贝 +2 位作者 刘雨歌 赵伟 颜明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3089-3095,共7页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择期行单侧胸腔镜手术的114例肺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至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 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对老年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4年10月至2025年4月择期行单侧胸腔镜手术的114例肺癌患者。将患者随机分配至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分别采用瑞马唑仑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其中R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马西尼0.5 mg进行特异性拮抗。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第3天的谵妄发生率与术后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评分,并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阿片类用药总量及液体平衡情况;术毕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POD发生率、QoR-15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气管拔除时间缩短(P<0.05),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更少(P<0.05)。R组在麻醉后监护病房(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中抢救性镇痛药使用率更低(P<0.05)。两组术中舒芬、瑞芬太尼用量、液体出入量、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中,与丙泊酚相比,应用瑞马唑仑麻醉诱导及维持,POD的发生率未观察到显著差异且术后恢复质量无差异。此外,接受瑞马唑仑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需求更少,患者拔管时间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丙泊酚 胸腔镜手术 术后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右侧管腔引导插管对气管插管定位的影响
2
作者 金如意 包沁雨 +3 位作者 顾连兵 谭婧 朱秀秀 王丽君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3-469,共7页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OB)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右侧管腔引导气管插管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行胸腔镜右侧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的胸科手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79岁,BMI 18.5~28.0 kg/m^(2),ASA...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OB)经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右侧管腔引导气管插管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行胸腔镜右侧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的胸科手术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18~79岁,BMI 18.5~28.0 kg/m^(2),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引导插管组(R组)和盲法插管组(C组),每组30例。在DLT主套囊通过声门后,R组将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置入,至观察到气管隆突,在FOB直视下调整导管尖端进入左主支气管并确定蓝套囊位置;C组采用传统盲插法进行插管,再用FOB完成定位。记录从插管启口至可视喉镜观察到会厌的时间(OMT)、开始插管到气管主套囊通过声门的时间(INT)、DLT继续下行至定位完成的时间(LOT),并计算总插管时间(TOT)。记录插管次数、一次插管成功例数。记录入室时、插管后1、3、5 min的HR、SBP和DBP。记录插管后气管损伤情况、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术后4 d内声音嘶哑、咽喉痛和吞咽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R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气管损伤评分、气管隆突损伤率、术后第1天声音嘶哑和咽喉痛的严重程度明显降低(P<0.05)。两组OMT、INT、LOT、TOT、入室时、插管后1、3、5 min的HR、SBP和DBP、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盲法插管比较,FOB经左侧DLT右侧管腔引导下的双腔管插管定位,可减少插管定位操作步骤,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减轻气道损伤,降低术后气道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支气管导管 纤维支气管镜 气管插管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郑腾 马涛 高灿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79-282,共4页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缺少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近几年研究发现,麻醉药物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好发于老年人。但其发病机制至今未能完全阐明,因此临床上缺少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近几年研究发现,麻醉药物是引起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就全身麻醉药物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作论述,以期为POC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 全身麻醉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泾纬 刘尧 高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1,共6页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及判断力下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已有研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其共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致临床治疗策略有限。神经病理... 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注意力、记忆力及判断力下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尽管已有研究揭示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其共病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导致临床治疗策略有限。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功能紊乱、神经活性物质的改变及神经回路重塑等现象是潜在的病理基础。本文综述了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认知功能障碍共病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潜在方向,并为治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认知功能障碍 神经元 胶质细胞 神经活性物质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多卡因联合塞来昔布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
5
作者 史春雨 周森 +7 位作者 高献忠 华敏 王然 慕玮瑶 吴纯 邓友明 金毅 徐晨婕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联合利多卡因贴剂;对照组口...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预防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病人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联合利多卡因贴剂;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 q12 h。记录两组用药后1、7、14天、1、3个月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杜勒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量表(douleur neuropathique 4 questions, DN4)评分、疼痛睡眠干扰指数(sleep interference score, SIS)评分。结果:试验组各时间点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个月时DN4评分> 4分病人数较对照组少,且睡眠质量改善明显。结论:利多卡因贴剂联合塞来昔布胶囊可安全有效的控制开胸术后慢性疼痛,降低开胸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凝胶贴剂 慢性切口痛 开胸术后 塞来昔布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列线图预测模型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威威 李佳冰 +5 位作者 郭松青 张扬 陈鑫 林舜艳 杨柳青 高巨 《临床麻醉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行心血管手术的ATAAD患者183例,男83例,女100例,年龄≥18岁,BMI 16~30 kg/m^(2),ASAⅣ—Ⅴ级。收集患者一... 目的分析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3年5月行心血管手术的ATAAD患者183例,男83例,女100例,年龄≥18岁,BMI 16~30 kg/m^(2),ASAⅣ—Ⅴ级。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实验室检查、麻醉用药、术中和术后情况。根据术后7 d内AKI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有84例(45.9%)患者发生术后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55,95%CI 1.010~1.101,P=0.016)、肾氧饱和度降低(OR=0.569,95%CI 0.438~0.739,P<0.001)、红细胞输注量增加(OR=1.917,95%CI 1.231~2.985,P=0.004)、手术时间延长(OR=2.560,95%CI 1.569~4.175,P<0.001)、CPB时间延长(OR=1.004,95%CI 1.001~1.007,P=0.008)和低温停循环时间延长(OR=1.229,95%CI 1.116~1.354,P<0.001)是ATAAD患者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ATAAD患者术后AKI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AUC为0.939(95%CI 0.905~0.973),当截断值为0.61时,敏感性为81.0%,特异性为96.0%,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结论年龄增大、肾氧饱和度降低、红细胞输注量增加、手术时间延长、CPB时间延长和低温停循环时间延长是ATAAD患者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ATAAD患者术后AKI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肾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及炎症指标预测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潘影 李淑然 +4 位作者 段莎莎 朱铭洋 潘志强 陈立平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7-276,共10页
目的:探究全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pain,CPSP)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择期行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病人478例,根据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将病人... 目的:探究全关节置换术后慢性疼痛(chronic postoperative pain,CPSP)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择期行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病人478例,根据术后3个月疼痛情况,将病人分为CPSP组和非CPSP组。记录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7分、术前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服用>30天、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术后24 h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3天疼痛水平可能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NLR水平以及术后24 h SII水平是TKA后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单独预测时效能较低;术后第3天疼痛水平可能是THA后CPS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慢性疼痛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肩周类固醇注射对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李友华 孙凡 +4 位作者 林玉莲 刘畅 汤雨佳 吴周 袁燕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探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超声引导下肩周类固醇注射(CSI)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4—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FS患者9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触发点ESWT组(T组)、CSI组(I组)、联合... 目的探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超声引导下肩周类固醇注射(CSI)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4—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FS患者9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触发点ESWT组(T组)、CSI组(I组)、联合治疗组(TI组),每组33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8、12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肩部活动度(SROM)、肩关节评分(CMS);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降低、SROM及CM评分均改善(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AIS评分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T组及I组比较,TI组治疗后4、8、12周VAS疼痛评分较低、SROM(前屈、后伸)较大、CM评分较高(Bonferroni校正后P<0.05),T组与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后P>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AI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触发点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纯肩周类固醇注射治疗疗效更显著,且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冻结肩 触发点 体外冲击波 类固醇激素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孙正秀 汪媛媛 +5 位作者 林永傲 马天喜 李平豪 周明开 曹君利 刘鹤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2670-2675,共6页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全麻下择期胸腔镜肺切除术(肺楔形切、段切、叶切)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taVNS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两组(n=84)。在术前1 d下午、麻醉诱导...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拟行全麻下择期胸腔镜肺切除术(肺楔形切、段切、叶切)的患者168例,随机分为taVNS组(T组)和假刺激组(S组)两组(n=84)。在术前1 d下午、麻醉诱导前、术后恢复室拔管后、术后第1天下午两组患者分别接受连续4次刺激或者假刺激,每次刺激30 min。记录患者术后24、48、72 h的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静息和咳嗽时的数字等级评分量表(NRS)、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严重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及刺激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便秘、头晕、瘙痒等)发生情况。结果 与S组相比,T组术后24、48、72 h的QoR-15评分升高,静息和咳嗽时的NRS评分减少,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严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刺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taVNS可显著提高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早期恢复质量,且提供了更有效的术后镇痛,而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 神经调控 胸腔镜 肺切除术 术后恢复质量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10
作者 段莎莎 潘影 +1 位作者 潘志强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78-685,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病人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s,PS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病人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s,PS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根据纳排标准,选取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期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TKA病人98例。使用计算机生成的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全身麻醉组)49例和试验组(全身麻醉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组)49例。试验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5 ml进行超声引导下右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照组在相同部位消毒穿刺但不进行阻滞。采用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病人术后睡眠情况,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病人术后疼痛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病人术后焦虑抑郁;记录补救镇痛情况、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病人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试验组术后第1天PSD发生率分别为53.06%、24.50%(P<0.05)。试验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NRS、AIS、HAMA和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术后第3天、第7天,试验组评分仍低于对照组。除穿刺部位疼痛外,试验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嗜睡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术后补救镇痛药物总量(195 mg)低于对照组(270 mg),对照组住院时间(6.5±0.6)天略短于试验组(6.7±0.9)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SGB可有效降低TKA病人术后第1天PSD发生率,改善睡眠质量,加快病人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状神经节阻滞 术后睡眠障碍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率变异性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自主神经功能研究进展
11
作者 胡业菊 刘尧 +2 位作者 王玉坤 申文 陈立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49-454,共6页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反映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AN)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HRV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HRV与NP不同疾病类型之间的具体关联尚不清晰,不同...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作为反映自主神经(autonomic nervous,AN)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HRV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现阶段,HRV与NP不同疾病类型之间的具体关联尚不清晰,不同患病人群中HRV参数的标准化和解读方法也尚未完全统一。本文综述了HRV在评估NP病人中AN功能的应用进展,探讨了HRV作为评估工具在疼痛机制研究中的潜力,尤其是在监测NP相关的AN紊乱方面的作用。通过分析HRV与NP的相关研究,总结了HRV参数,如低频(low frequency,LF)、高频(high frequency,HF)、LF/HF比值在NP病人中的变化,并讨论了其在预后评估和风险预测中的价值。最后,展望了HRV在个性化治疗、精准医疗及NP康复中的前景,强调了HRV作为AN功能评估工具的潜力,为未来基于HRV的NP临床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心率变异性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通过CXCR4-NLRP3通路参与调控小鼠骨癌痛的机制研究
12
作者 黄今朝 阚厚铭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56-763,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并研究电针对BCP小鼠脊髓内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和其下游NLRP3炎症小体(NOD-like receptor family,pyrin do... 目的:观察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BCP)模型小鼠的镇痛效应,并研究电针对BCP小鼠脊髓内趋化因子受体4(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4,CXCR4)和其下游NLRP3炎症小体(NOD-like recepto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通路的影响,探索电针缓解骨癌痛的作用机制。方法:骨癌痛模型建立评价部分: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BCP);电针疗效观察部分:在骨癌痛模型基础上,将小鼠分为模型组(BCP)、模型+电针组(BCP+EA);电针镇痛机制探索部分:进一步设立模型+电针+溶剂组(BCP+EA+Vehicle)、模型+电针+激动剂组(BCP+EA+SDF-1),每组6只。使用Lewis肺癌细胞,注射C57BL/6小鼠股骨,建立癌痛动物模型。需要电针治疗的组别在造模后第8天至第14天在左侧足三里和昆仑穴电针,每日1次。观察各组小鼠左后足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小鼠L4~L6脊髓内CXCR4、NLRP3、caspase-1、IL-1β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BCP组小鼠从第7天开始MWT和TWL显著降低,CXCR4、NLRP3、caspase-1、IL-1β表达明显升高;与BCP组相比,BCP+EA组MWT和TWL明显升高,CXCR4、NLRP3、caspase-1、IL-1β表达明显降低;与BCP+EA+Veh组相比,BCP+EA+SDF-1组MWT和TWL明显降低,CXCR4、NLRP3、caspase-1、IL-1β表达明显升高。结论:电针治疗可以缓解BCP模型小鼠的痛觉过敏,这一作用可能与电针抑制CXCR4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疼痛 电针 趋化受体因子4 NLRP3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赵紫健 曹君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32-1135,共4页
2~12岁患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躁动和谵妄的现象时有报道,这一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目前认为,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是短暂的临床现象,绝大多数发生于麻醉苏醒后即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患儿意识与行为缺乏联系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兴奋... 2~12岁患儿在接受全身麻醉后发生躁动和谵妄的现象时有报道,这一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目前认为,患儿苏醒期躁动和谵妄是短暂的临床现象,绝大多数发生于麻醉苏醒后即刻。苏醒期躁动是一种患儿意识与行为缺乏联系的状态,它主要表现为兴奋、烦躁、定向障碍和行为不当[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苏醒期 患儿 谵妄 全身 苏醒期躁动 临床现象 主要表现 定向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药物与肿瘤转移 被引量:11
14
作者 夏明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5-517,共3页
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手术依然是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绝大部分患者死于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麻醉对肿瘤患者术后转移复发的关系尚存在争议⑴。本文就近年来进行麻醉药物对肿瘤转移复发的影响等一系列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肿瘤转移复发 麻醉药物 肿瘤患者 实体肿瘤 死亡率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阿片类麻醉药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许彦劼 夏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1-224,共4页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围手术期麻醉与镇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活性,同时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发挥间接作用,从而促进肿瘤转移。绝大部分研究认为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非阿片类麻醉药对肿瘤... 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围手术期麻醉与镇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活性,同时通过细胞介导的免疫系统发挥间接作用,从而促进肿瘤转移。绝大部分研究认为以吗啡为主的阿片类药物促进了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非阿片类麻醉药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影响具体如何?文章就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以及非阿片类镇痛药等方面对非阿片类麻醉药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阿片类 麻醉药 肿瘤细胞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系统在吸入麻醉中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许政 周瑜 +3 位作者 高易红 刘鹤 张红星 曹君利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由下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分泌。除了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外,AVP还作为直接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脑功能的调节。近来研究表明,AVP系统在吸入麻醉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文从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控制应...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由下丘脑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分泌。除了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维持机体稳态外,AVP还作为直接的神经递质参与多种脑功能的调节。近来研究表明,AVP系统在吸入麻醉中发挥重要作用。全文从镇静催眠、镇痛、肌松、控制应激等全身麻醉四要素的角度综述该系统在吸入麻醉中的作用,以期为阐明吸入麻醉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脑 精氨酸血管加压素 大细胞神经元 吸入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脑-边缘系统参与急性疼痛慢性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韦东方 周瑜 +1 位作者 潘翔宇 曹君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3,共9页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急性疼痛避免机体过度受伤,而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了超过15%的世界人口,严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急性疼痛慢...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急性疼痛避免机体过度受伤,而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疼痛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了超过15%的世界人口,严重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进步,急性疼痛慢性化的神经回路机制得到广泛的研究。本文从神经影像学和动物实验模型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疼痛的感觉-识别(丘脑)和情绪-情感(边缘系统)相关大脑区域在急性疼痛慢性化中的潜在变化,为开发理想的慢性疼痛治疗方案提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疼痛慢性化 神经影像学 感觉系统 丘脑-边缘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疼痛-抑郁共病小鼠海马组织炎性因子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天保 王梓竹 +2 位作者 刁寒冰 潘志强 高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29-633,共5页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小鼠行为学、海马组织炎性因子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4只,8周龄,体重23~2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保留坐骨神经损伤(SNI)组(S组)和SNI... 目的 研究氯吡格雷对疼痛-抑郁共病模型小鼠行为学、海马组织炎性因子及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择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24只,8周龄,体重23~2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三组:假手术组(C组)、保留坐骨神经损伤(SNI)组(S组)和SNI+氯吡格雷组(L组),每组8只。C组手术过程与制备SNI模型一致,但不损伤神经,保持神经完整;S组制备SNI模型;L组在制备SNI模型后21 d起给予氯吡格雷10 mg/kg灌胃,连续14 d。于术前1 d、术后7、14、21、28、35 d检测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于术后35、37 d分别进行悬尾实验(TST)和强迫游泳实验(FST),并计算不动时间。行为学实验后处死小鼠,取右侧海马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IL-1β、IL-6、TNF-α浓度,采用RT-PCR法检测IL-1β、IL-6、TNF-α mRNA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数量。结果 与C组比较,S组和L组术后7、14、21、28、35 d MWT明显降低,TST和FST不动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浓度和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S组比较,L组术后28、35 d MWT明显升高,TST和FST不动时间明显缩短,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浓度和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小胶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氯吡格雷可以降低疼痛-抑郁共病小鼠海马组织IL-1β、IL-6和TNF-α浓度和mRNA表达量,减轻炎症反应,减少小胶质细胞数量,改善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和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神经病理性痛 抑郁 海马组织 炎性因子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5%葡萄糖注射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钰婷 张学广 +3 位作者 陈立平 殷琴 袁燕 申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9-445,共7页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引导下5%葡萄糖和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86例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葡萄糖(5%dextrose water,D...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引导下5%葡萄糖和糖皮质激素注射治疗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病人的疗效。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86例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葡萄糖(5%dextrose water,D5W)组(D5W组)和激素组(对照组)。D5W组采用超声下双侧脊神经后支注射30 ml 5%葡萄糖,对照组同样方法注射30 ml复方倍他米松稀释液。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2、4、12周的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镇痛药物使用人数及不良反应;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2天和第3天空腹末梢血糖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1、2、4、12周NRS评分及ODI评分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D5W组治疗后12周的NRS评分及ODI评分也有所下降,D5W组对住院病人治疗后第2天和第3天空腹末梢血糖影响较小。治疗后2周,D5W组使用镇痛药物人数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5%葡萄糖注射可缓解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病人的疼痛,改善腰背功能,是治疗此类病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5%葡萄糖 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定带GABA能神经元活性降低介导脂多糖诱导的小鼠运动能力受损
20
作者 张洪权 王昕沂 +2 位作者 仝坤 韩洁 高灿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7-352,共6页
目的:通过激活未定带(ZI)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后小鼠运动能力损伤的缓解情况,探讨GABA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腹膜腔注射LPS方法制备C57BL/6小鼠中枢神经系... 目的:通过激活未定带(ZI)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观察脂多糖(LPS)处理后小鼠运动能力损伤的缓解情况,探讨GABA能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小鼠运动功能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腹膜腔注射LPS方法制备C57BL/6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利用旷场实验与转轮实验检测小鼠运动功能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ZI神经元c-Fos和离子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Iba-1)的表达。利用立体定位技术将rAAV-DIO-hM3Dq-mCherry注射至成年雄性VGAT-Cre转基因小鼠双侧ZI区,等待3周病毒表达充分后,进行腹腔注射LPS制备神经炎症感染模型,行为检测30 min前腹腔注射N-氧化氯氮平(CNO)激活GABA能神经元,利用旷场实验与转轮实验检测小鼠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旷场实验与转轮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活动度显著降低(P<0.05),小鼠ZI内c-Fos阳性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同时Iba-1阳性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并且化学遗传结果显示,与LPS组相比,激活小鼠ZI部位GABA能神经元后LPS小鼠活动能力显著增强(P<0.05)。结论:神经炎症状态小鼠ZI部位GABA能神经元活性显著降低,运动能力受损,化学遗传激活ZI部位GABA能神经元显著改善了炎症状态小鼠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LPS) 未定带(ZI) GABA能神经元 神经炎症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