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脑室注射烟碱对小鼠异氟烷、七氟烷亚麻醉下遗忘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葛源 戴体俊 +3 位作者 曾因明 闫肃 苏珍 王丹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2-485,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nArch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七氟烷遗忘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七氟烷遗忘模型,在跳台、避暗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烟碱(nicotine,N)侧脑室注射(i... 目的探讨神经元烟碱受体(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nArch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七氟烷遗忘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腹腔注射异氟烷、七氟烷遗忘模型,在跳台、避暗实验中观察不同剂量烟碱(nicotine,N)侧脑室注射(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对跳台潜伏期(stepdownlatency,SDL)、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latency,STL)、错误次数(error times)的影响。结果侧脑室注射烟碱可延长异氟烷、七氟烷所致记忆障碍小鼠的SDL、STL,减少错误次数。结论神经元烟碱受体是异氟烷、七氟烷遗忘作用的重要靶位,侧脑室注射烟碱具部分改善小鼠异氟烷、七氟烷遗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烟碱受体 异氟烷 七氟烷 烟碱 遗忘 跳台法 避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巴喷丁对4种静脉麻醉药催眠作用和肌阵挛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廖艺聪 王雷 +6 位作者 李艳 严涛 宋苏沛 刘强 刘远航 马涛 戴体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94-295,共2页
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P)、氯胺酮(ketamine,K)、依托咪酯(etomidate,E)和羟丁酸钠(sodium oxybate,S)均有诱发肌阵挛的可能,临床常规应用麻醉辅助药以增强全麻作用,减轻不良反应。加巴喷丁(gabapentin,G)是新型抗... 常用静脉麻醉药丙泊酚(propofol,P)、氯胺酮(ketamine,K)、依托咪酯(etomidate,E)和羟丁酸钠(sodium oxybate,S)均有诱发肌阵挛的可能,临床常规应用麻醉辅助药以增强全麻作用,减轻不良反应。加巴喷丁(gabapentin,G)是新型抗癫痫药,并能在术前镇静、术后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巴喷丁 静脉麻醉药 丙泊酚 氯胺酮 依托咪酯 羟丁酸钠 催眠实验 肌阵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NMDA拮抗吸入麻醉药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杭黎华 戴体俊 曾因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62-1065,共4页
目的探讨脊髓NMDA受体与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注射吸入麻醉药镇痛模型,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分别观察鞘内注射(it)不同剂量的NMDA对其痛阈的影响。结果NMDA2.5、5、10 ng it对清醒小鼠热板法痛... 目的探讨脊髓NMDA受体与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注射吸入麻醉药镇痛模型,用热板法和扭体法实验分别观察鞘内注射(it)不同剂量的NMDA对其痛阈的影响。结果NMDA2.5、5、10 ng it对清醒小鼠热板法痛阈(Pain threshold in hot-p late test,HPPT)和扭体次数无明显影响(P>0.05);NMDA2.5、5、10 ng it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镇痛小鼠的HPPT(P<0.05)和增加扭体反应的次数(P<0.05)。结论脊髓的NMDA受体是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七氟醚镇痛作用的重要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 吸入麻醉药 脊髓 镇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喷妥钠麻醉前后鼠脑NOS活性、NO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林 戴体俊 +2 位作者 刘红亮 孟晶 段世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9-341,共3页
目的 动态观察硫喷妥钠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的影响 ,探讨硫喷妥钠的全麻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40只 ,按麻醉不同时期随机分为 5组。分别在腹腔注射 (ip) 10ml·kg-1生理盐水 5min后 (对照组 ) ,ip硫喷妥钠 30mg·kg-... 目的 动态观察硫喷妥钠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的影响 ,探讨硫喷妥钠的全麻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 40只 ,按麻醉不同时期随机分为 5组。分别在腹腔注射 (ip) 10ml·kg-1生理盐水 5min后 (对照组 ) ,ip硫喷妥钠 30mg·kg-12min后、翻正反射消失前 (诱导期组 ) ,翻正反射消失后 5min(麻醉期组 ) ,翻正反射刚恢复、尚未完全清醒时 (恢复期组 ) ,动物完全清醒后 (清醒期组 ) ,断头取脑。用还原酶法测定大脑皮层、脑干的NOS活性和NO。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硫喷妥钠 30mg·kg-1使皮层、脑干的NOS活性在诱导期即降低 (P <0 0 5 ,P <0 0 1) ;麻醉期进一步降低 ;恢复期开始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皮层、脑干的NO在诱导期即降低(P <0 0 5 ,P <0 0 1) ;麻醉期进一步降低 ;恢复期开始恢复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基本恢复到对照水平。结论 硫喷妥钠 30mg·kg-1能明显影响大鼠脑NOS活性和NO ,表明NO可能在硫喷妥钠的全麻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喷妥钠 麻醉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对局部麻醉药致惊厥神经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小林 申璐 +6 位作者 王辉 陈银宝 姚磊 杨帆 石春雷 戴体俊 徐莉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从致惊厥的行为学角度探讨咪达唑仑对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氯普鲁卡因致惊厥毒性的影响。方法 160只小鼠随机平行进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4个实验。每个实验又随机分为咪达唑仑0(正常对照... 目的从致惊厥的行为学角度探讨咪达唑仑对局部麻醉药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氯普鲁卡因致惊厥毒性的影响。方法 160只小鼠随机平行进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4个实验。每个实验又随机分为咪达唑仑0(正常对照),0.25,0.5和1.0mg.kg-1组。各组小鼠先sc给予咪达唑仑20min后,再分别ip给予罗哌卡因85.9mg.kg-1,布比卡因48mg.kg-1,利多卡因80mg.kg-1或氯普鲁卡因250mg.kg-1,咪达唑仑0mg.kg-1对照组ip给予生理盐水;观察小鼠惊厥潜伏期、持续时间等;另外180只小鼠随机平行进入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4个实验。每个实验再随机分为咪达唑仑0(正常对照),0.5和1.0mg.kg-1组。按序贯法分析咪达唑仑对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利多卡因及氯普鲁卡因致惊厥半数有效量(ED50)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咪达唑仑0.25,0.5和1mg.kg-1可延长局部麻醉药致小鼠惊厥潜伏期〔罗哌卡因:从162±21延长到186±50,352±229和(420±255)s;布比卡因:从136±19延长到227±40,485±355和(234±223)s(P<0.01);利多卡因:从164±34延长到247±101,216±54和(421±168)s;氯普鲁卡因:从183±63延长到238±131,392±219和(420±211)s〕;可缩短惊厥持续时间〔罗哌卡因:从914±306缩短到336±172,248±70和(290±42)s(P<0.01);布比卡因:从537±175缩短到442±129,131±147和(30±62)s;利多卡因:从26±9缩短到23±5,27±4和(16±5)s;氯普鲁卡因:从304±93缩短到269±184,123±145和(114±140)s〕;咪达唑仑0.5和1.0mg.kg-1可增加局部麻醉药致惊厥的ED50〔罗哌卡因:从51.2增加到68.1和89.3mg.kg-1;布比卡因:从38.6增加到50.3和57.2mg.kg-1;利多卡因:从48.8增加到71.5和86.2mg.kg-1;氯普鲁卡因:从152.5增加到254.1和190.6mg.kg-1(P<0.01)〕。结论咪达唑仑可拮抗局部麻醉药的致惊厥作用,降低其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麻醉药 局部 惊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入麻醉药镇痛、催眠作用与GABA_A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34
6
作者 颜梅 戴体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1-523,共3页
目的 分析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催眠、镇痛作用与GABAA 受体的关系。方法 建立小鼠催眠、镇痛模型后 ,在小鼠催醒、热板、扭体实验中 ,分别观察用药后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痛阈或扭体次数的变化。结果 一叶秋碱和... 目的 分析吸入麻醉药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催眠、镇痛作用与GABAA 受体的关系。方法 建立小鼠催眠、镇痛模型后 ,在小鼠催醒、热板、扭体实验中 ,分别观察用药后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痛阈或扭体次数的变化。结果 一叶秋碱和荷包牡丹碱对上述 3种吸入麻醉药的催眠、镇痛作用的影响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GABAA 受体并非安氟醚、异氟醚和七氟醚催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麻醉药 催眠 镇痛 一叶秋碱 荷包牡丹碱 GABA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镇痛作用受体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闫肃 戴体俊 程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72-1275,共4页
镇痛作用是全身麻醉药最重要的药理作用。全身麻醉药镇痛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GABAA受体、NMDA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和神经元烟碱受体等有关,此外还可能涉及其它机制,包括非特异性机制。现就全身麻醉药镇痛作用与受体的关系... 镇痛作用是全身麻醉药最重要的药理作用。全身麻醉药镇痛作用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GABAA受体、NMDA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和神经元烟碱受体等有关,此外还可能涉及其它机制,包括非特异性机制。现就全身麻醉药镇痛作用与受体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药 镇痛 受体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麻醉诱导、苏醒期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佳静 屠伟峰 +1 位作者 胡渤 施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209-3211,共3页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中超前应用时对麻醉诱导、苏醒期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对照组(F组)和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P组),两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中超前应用时对麻醉诱导、苏醒期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0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的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对照组(F组)和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组(P组),两组各2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静脉全麻,其中P组于麻醉诱导前20min和术毕前2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F组麻醉诱导前20min静注生理盐水10mL,术毕前20min静注芬太尼0.1μg/kg。观察诱导前1min(T0)、插管后1min(T1)、插管后3min(T2)、插管后5min(T3)和拔管前1min(TT0)、拔管后1min(TT1)、拔管后3min(TT2)、拔管后5min(TT3)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记录手术时长、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停药时开始计时)、呼之睁眼的时间及对应的异丙酚血浆效应室浓度。记录术后4、6、8、12、24h的镇痛效果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P组患者的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组患者的诱导入睡、睁眼及自主呼吸恢复时的血浆效应室浓度高于F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于术前用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可产生明显超前镇痛作用,诱导期及苏醒期平稳迅速,术后安全无呼吸抑制有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瑞昔布钠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 超前镇痛 患者自控静脉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氟醚麻醉大鼠不同时期脑Ca^(2+)-ATP酶活性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元涛 戴体俊 +3 位作者 曾因明 朱涛 姚尚龙 刘菊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91-192,共2页
目的 动态观察安氟醚吸入麻醉大鼠不同时期各脑区Ca2+ ATP酶活性变化和行为学 变化,探讨安氟醚的麻醉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 恢复期组、清醒期组和对照组。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大脑皮... 目的 动态观察安氟醚吸入麻醉大鼠不同时期各脑区Ca2+ ATP酶活性变化和行为学 变化,探讨安氟醚的麻醉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均分为五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 恢复期组、清醒期组和对照组。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大脑皮层、脑干、海马Ca2+ ATP酶活性。结 果 在诱导期各脑区Ca2+ ATP酶活性即开始下降(P<0.05);麻醉期降至最低(P<0.01);恢复期又 开始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其中,仅脑干Ca2+ ATP酶活性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清醒 期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且行为学变化与脑Ca2+ ATP酶活性变化有关。结论 安氟醚 的麻醉效应可能与其抑制脑Ca2+ ATP酶活性相关,麻醉深浅与抑制的程度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 麻醉 CA^2+-ATP酶 活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麻醉监测快捷指南 被引量:9
10
作者 佘守章 吴新民 +10 位作者 于布为 岳云 曾因明 王国林 郭曲练 林财珠 周海燕 王泉云 孟凡民 衡新华 许学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98-699,共2页
临床麻醉监测是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科医师作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安全,促进术后转归。
关键词 麻醉监测 临床 生命体征稳定 指南 麻醉科医师 麻醉期间 实时监测 及时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位心患者实施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麻醉一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贾梦醒 王子文 高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137-1137,共1页
患者,男,37岁,因“突发上腹痛、胸腰背部疼痛40h”入院。患者40h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上腹部、胸腰背部疼痛,为剧烈的撕裂样痛,放射至肩部。入院后主动脉CTA示:符合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Ⅲ型);体部CTA:镜面右位心,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 镜面右位心 患者 DeBakeyⅢ型 腰背部疼痛 麻醉 CTA 入院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烷吸入麻醉对大鼠脑内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昌栋 杨建平 戴体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678-1679,共2页
关键词 七氟烷 腺苷酸环化酶 磷酸二酯酶 环磷腺苷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实践教育中的难题与出路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冰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6-78,共3页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科组织建设和教育目标达不到临床实践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理想,课程建设没有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忽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学习。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教育目标;充实和... 目前,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科组织建设和教育目标达不到临床实践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不理想,课程建设没有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忽视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伦理学习。医学院校必须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教育目标;充实和优化师资队伍,重视教师的临床实践经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临床伦理价值决策能力;拓展学习阶段和评价形式,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管理和监督;在临床实践中检验医学伦理学教育成果。医学伦理学临床实践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形成共同育人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医学伦理学教育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伦理学 临床实践 职业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曾因明 李德馨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W002-W004,共3页
麻醉学是近代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我国广大麻醉工作者承担的任务既繁重而又有风险,虽然近年来麻醉科的工作日渐被受到重视,但迄今未能从根本上确立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这不能不对我国麻醉队伍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大学本科毕... 麻醉学是近代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我国广大麻醉工作者承担的任务既繁重而又有风险,虽然近年来麻醉科的工作日渐被受到重视,但迄今未能从根本上确立麻醉医师的社会地位与价值,这不能不对我国麻醉队伍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麻醉科工作或者中途改行时有所闻,长此下去,不仅对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不利,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亦起促退作用。面对遂种状况,单纯靠提意见,发牢骚,或在牢骚之余而失去信心都是无济于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学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氟醚麻醉大鼠不同时期脑Na^+,K^+-ATP酶活性变化
15
作者 李元涛 戴体俊 +1 位作者 曾因明 刘菊英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49-651,共3页
目的 动态观察安氟醚吸入麻醉大鼠不同时期各脑区Na+ ,K+ ATP酶活性变化 ,探讨安氟醚麻醉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按麻醉不同时期随机均分为 5组 :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 目的 动态观察安氟醚吸入麻醉大鼠不同时期各脑区Na+ ,K+ ATP酶活性变化 ,探讨安氟醚麻醉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按麻醉不同时期随机均分为 5组 :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期大脑皮层、脑干、海马Na+ ,K+ ATP酶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大鼠大脑皮层、脑干、海马Na+ ,K+ ATP酶活性在诱导期即开始下降 ,其中大脑皮层和海马酶活性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麻醉期Na+ ,K+ ATP酶活性下降至最低 (P <0 0 1) ;恢复期酶活性又开始回升 ,但仍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清醒期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P >0 0 5 )。且麻醉深度变化与Na+ ,K+ ATP酶活性抑制相关。结论 安氟醚可明显抑制Na+ ,K+ ATP酶活性 ,且与行为变化相平行 ,提示安氟醚通过抑制Na+ ,K+ ATP酶活性而发挥麻醉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氟醚 麻醉 NA^+ K^+-ATP酶 麻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用于椎管内麻醉穿刺产生镇静与遗忘作用的合适剂量与给药时机
16
作者 袁力勇 戴体俊 +2 位作者 王霞民 孙志强 傅红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寻求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穿刺时产生镇静、遗忘作用的合适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法将240例ASAⅠ级患者分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A)组和操作后(B)组各120例;每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静脉给予0.01(M1组),0.03(M2组),0.1 mg.kg-1(M3... 目的寻求咪达唑仑对椎管内麻醉穿刺时产生镇静、遗忘作用的合适给药时机和剂量。方法将240例ASAⅠ级患者分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A)组和操作后(B)组各120例;每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静脉给予0.01(M1组),0.03(M2组),0.1 mg.kg-1(M3组)咪达唑仑和0.9%氯化钠溶液(NS)组,每组30例。记录用药后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手术后1 h遗忘评分(AS)。结果OAA/S评分:A组和B组不同剂量M组与NS组比,OAA/S评分秩次差异有显著性;M2、M3组与M1组,M3组与M2组比较,镇静程度增加(P<0.05)。B组中M2、M3组分别与A组中M2、M3组比较,镇静程度增加(P<0.05);AS评分:A组不同剂量M组与NS组比较,各剂量M组遗忘程度大于NS组(P<0.05);M2、M3组与M1组比较,遗忘程度增加(P<0.05);M2和M3组遗忘程度相似(P>0.05);B组:M1、M2组与NS组遗忘程度相似(P>0.05);M1、M2和NS组分别与M3组比,M3组遗忘程度增加(P<0.05);B组中M3组遗忘程度不如A组中M3组(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穿刺操作前,0.03 mg.kg-1咪达唑仑静脉给药可以产生良好的镇静、遗忘作用,而对呼吸、循环影响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椎管内麻醉 穿刺 镇静 遗忘 剂量 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对吸入麻醉药催眠和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 李惠萍 +1 位作者 戴体俊 曾因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探讨士的宁(strychnine,Stry)敏感的甘氨酸受体(strychnine-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Gly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和乙醚催眠、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腹腔注射吸入麻醉药催眠、镇痛模型,在催醒和热板实验中... 目的探讨士的宁(strychnine,Stry)敏感的甘氨酸受体(strychnine-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Gly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和乙醚催眠、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建立小鼠腹腔注射吸入麻醉药催眠、镇痛模型,在催醒和热板实验中分别观察侧脑室(intracerebroventricular,icv)或鞘内(intrathecal,it)注射不同剂量士的宁对小鼠睡眠时间(sleeping time,ST)和热板疼痛指数(pain index in hot-platetest,HPPI)的影响。结果催醒实验中,士的宁1、2、4μg icv对上述4种吸入麻醉药的ST均无影响(P>0.05);热板实验中,士的宁0.1、0.2、0.4μg it能够剂量依赖性地减少吸入麻醉药恩氟烷、七氟烷和乙醚镇痛小鼠的HPPI(P<0.05,P<0.01);士的宁0.1μg it对异氟烷镇痛小鼠的HPPI没有影响(P>0.05),0.2、0.4μg it可减少异氟烷镇痛小鼠的HPPI(P<0.05,P<0.01)。结论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是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和乙醚镇痛作用的重要靶位,但与其催眠作用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宁 甘氨酸受体 吸入麻醉药 催眠 镇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鞘内注射士的宁对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 李惠萍 +3 位作者 戴体俊 巩春智 孔莉 曾因明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93-297,共5页
目的:探讨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strychnine-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Gly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乙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i.p.)吸入麻醉药,以甩尾法和福尔马林法观察鞘内注射(i.t.)士的宁(strychn... 目的:探讨士的宁敏感的甘氨酸受体(strychnine-sensitive glycine receptor,GlyR)与吸入麻醉药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乙醚镇痛作用的关系。方法:小鼠腹腔注射(i.p.)吸入麻醉药,以甩尾法和福尔马林法观察鞘内注射(i.t.)士的宁(strychnine,Stry)对吸入麻醉药镇痛作用的影响。结果:在甩尾实验中,Stry0.1μgi.t.能降低乙醚镇痛小鼠的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P<0.05),但对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镇痛小鼠的TFL无明显影响(P>0.05)。Stry0.2,0.4μg则使四种吸入麻醉药镇痛小鼠的TFL降低(P<0.05)。福尔马林实验中,腹腔注射吸入麻醉药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但Stry(0.1,0.2,0.4μg)i.t.对上述4种麻醉药的镇痛作用均无明显影响。结论:脊髓GlyR可能是吸入麻醉药抗热刺激伤害的重要靶位,但不影响吸入麻醉药对化学刺激的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的宁 甘氨酸受体 吸入麻醉药 镇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运河 胡玉萍 +3 位作者 曾宪明 孙茜 刘健 李伟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6-548,共3页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18~65岁ASAⅠ或Ⅱ级拟行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常规禁饮组(Ⅰ组)、术前饮糖水组(Ⅱ组)、术前快速补液组(Ⅲ组)。用胸阻抗法... 目的观察术前不同液体处理方式对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18~65岁ASAⅠ或Ⅱ级拟行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常规禁饮组(Ⅰ组)、术前饮糖水组(Ⅱ组)、术前快速补液组(Ⅲ组)。用胸阻抗法监测麻醉诱导前(T0)、喉镜置入前(T1)及插管后1min(T2)、3min(T3)、5min(T4)、10min(T5)的HR、MAP、心输出量(CO)、体循环阻力(SVR)、胸腔液体水平(TFC)、加速度指数(ACI)的变化,同时监测BIS值。结果三组T1时HR、MAP、CO、SVR、BIS均显著低于T0时(P<0.05)。三组T2时HR、MAP、SVR显著高于T0时(P<0.05)。Ⅰ组、Ⅲ组在T0~T5时SVR显著高于Ⅱ组(P<0.05),MAP、CO、TFC显著低于Ⅱ组(P<0.05)。此外Ⅰ组和Ⅲ组麻醉诱导期MAP降幅大于30%超过30s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术前2h口服补液能够更好地维持胃肠道择期手术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处理 胃肠道 麻醉诱导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纳洛酮对氯胺酮麻醉小鼠苏醒期行为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可 张虹 戴体俊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99-700,共2页
关键词 纳洛酮 氯胺酮 精神运动性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