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管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影响
1
作者 赖建惠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2期1157-1158,共2页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管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统计我院2013年我院413例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同时统计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后的2014年405例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将上述加强护理管理前后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目的观察分析护理管理对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统计我院2013年我院413例神经内科患者院内感染情况,同时统计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后的2014年405例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将上述加强护理管理前后感染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2013年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2.59%,明显高于实施护理管理后的2014年感染发生率(6.91%),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2013年医院内主要感染部位(上、下呼吸道和泌尿道等)的发生率均高于2014年.结论:实施有效护理管理措施,可以使神经内科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得到明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管理 神经内科患者 医院内感染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医学在神经介入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岳炫烨 张尊胜 +1 位作者 崔桂云 沈霞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11期907-909,共3页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将EBM运用到神经血管介入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神...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教学法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新方法,将EBM运用到神经血管介入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锻炼了学生的临床科研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神经介入医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神经介入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成年大鼠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MDA受体亚单位2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来青伟 唐晓洪 +5 位作者 李青云 李昕昱 袁蕊 胡朋 耿德勤 樊红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0-384,共5页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成年大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MDA受体亚单位NR2A表达的影响,探讨NR2A在神经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成年大鼠脑室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和NMDA受体亚单位NR2A表达的影响,探讨NR2A在神经干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正常成年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成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 h再灌注模型,术后分3、7、14 d三个时间点取脑。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es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DA受体亚单位NR2A阳性细胞数。结果:(1)各组大鼠SVZ均可见Nestin和PCNA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后3 d,脑室下区Nestin IOD值和PCNA阳性细胞增加(P<0.05),7 d达到高峰(P<0.05),14 d后有所下降(P<0.05)。(2)各组大鼠SVZ均表达NR2A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后3 d,NR2A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加(P<0.05),7 d也达到高峰(P<0.05),14 d阳性细胞数有所下降,但维持较高的水平(P<0.05)。(3)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NR2A阳性细胞数与PCNA阳性细胞数有高度正相关性(r=0.985,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刺激成年大鼠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缺血再灌注后NMDA受体亚单位NR2A表达增加,并且与神经干细胞的表达变化趋于一致,因此推断NR2A可能参与缺血再灌注大鼠SVZ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SVZ 神经干细胞 NMDA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四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彬 昝坤 +1 位作者 崔桂云 沈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14-116,共3页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1—2006年全国共报道梅毒病例75万余例,年平均发病率约3.72/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神经梅毒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1—2006年全国共报道梅毒病例75万余例,年平均发病率约3.72/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神经梅毒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本文回顾分析2009—201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型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社会功能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段维维 唐小伟 +6 位作者 杨韦 董慧 肖文焕 陈茜 耿德勤 沙维伟 张晓斌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685-689,共5页
目的探讨缺陷型精神分裂症(deficit schizophrenia,DS)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non-deficit schizophrenia,ND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社会功能状况及其关联性。方法纳入年龄、教育... 目的探讨缺陷型精神分裂症(deficit schizophrenia,DS)与非缺陷型精神分裂症(non-deficit schizophrenia,ND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与社会功能状况及其关联性。方法纳入年龄、教育程度相匹配的DS患者53例、NDS患者58例和正常对照41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BDNF水平,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 scale,PANS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cale of social function in psychosis inpatients,SSPI)和社会适应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分别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与社会功能。结果 DS组和NDS组血清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2.9±1.8)μg/L&(3.4±1.7)μg/L vs.(9.5±4.0)μg/L,均P<0.01],而DS与NDS组间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与NDS组相比,DS组SSPI总分和各因子分均较低(P<0.01),SAFE总分、PANSS阴性症状分、一般精神病理分、总分均较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水平与SAFE分呈负相关(r=-0.20,P=0.04),与SSPI因子Ⅰ(r=0.23,P=0.01)、SSPI因子Ⅱ(r=0.22,P=0.02)呈正相关。线性回归分析示,控制年龄、病程等混杂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SSPI与BDNF呈正关联(β=1.05,P=0.02),SAFE与PANSS总分呈正关联(β=1.36,P<0.01)。结论 DS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血清BDNF水平明显下降。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DNF与社会功能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型精神分裂症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永海 宋玉成 +1 位作者 张尊胜 沈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72-275,共4页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移植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4只健康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对照组、缺血移植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24 h后各组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核苷(bromodeoxyuridine,BrdU)标记处于增殖状态的神经前体细胞,最后一次注射后2 h处死。通过神经缺损评分观察移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脑组织BrdU阳性及凋亡细胞。结果脑梗死后侧脑室室管膜下区、海马齿状回区及梗死灶边缘BrdU阳性细胞迅速增多(P<0.05)。移植BMSCs后BrdU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增加更趋明显。同时,BMSCs移植后大鼠神经功能得到明显康复,缺血边缘区凋亡细胞明显减少伴梗死体积缩小。结论BMSCs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迁移,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骨髓基质细胞 神经再生 细胞凋亡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AM介导GDNF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肖成华 杨华 +2 位作者 曹俊平 余景考 高殿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88-691,共4页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受损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 目的研究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NCAM)在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保护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受损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右侧纹状体内立体定位注射6-羟多巴胺(6-OHDA)制备早期PD模型,而后分为4组:对照组(同侧黑质内注射PBS),NCAM组(同侧黑质内仅注射anti-NCAM抗体),GDNF组(同侧黑质内注射GDNF),NCAM阻断组(同侧黑质内注射anti-NCAM抗体30min后注射GDNF),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观察各组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结果GDNF组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目(92.44±16.96)及表达的量(44731.50±9765.30)明显多于对照组(56.83±14.27;22218.75±5925.3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NCAM阻断组与GDNF组相比,该处TH阳性神经元数目及表达的量明显减少(NCAM阻断组:67.57±12.71,26891.00±6848.87;GDNF组:92.44±16.96,44731.50±9765.3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AM参与了GDNF保护DA能神经元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酪氨酸羟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海马神经元的影响
8
作者 王光胜 耿德勤 +3 位作者 王元伟 陈孝东 杨同慧 常春红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336-2339,共4页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n=14)、保护组(n=14)。于再灌注后14d收集脑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 目的研究微量元素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3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缺血再灌注组(n=14)、保护组(n=14)。于再灌注后14d收集脑组织标本,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及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海马组织中的含量;亚甲兰及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治疗组成熟生长因子(m-NGF)含量无显著增加(P>0.05),而前神经生长因子(pro-NGF)含量明显升高(P<0.05)接近假手术组;与IR组相比,硒能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使海马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减少(P<0.05)。结论硒可能主要不是通过升高m-NGF水平而是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水平进而抗凋亡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大脑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四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刘彬 昝坤 +1 位作者 崔桂云 沈霞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362-363,共2页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1—2006年全国共报道梅毒病例75万余例,年平均发病率约3.72/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神经梅毒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1—2006年全国共报道梅毒病例75万余例,年平均发病率约3.72/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神经梅毒为苍白密螺旋体感染人体后出现大脑、脑膜或脊髓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Ⅲ期梅毒全身性损害的重要表现。本文回顾分析2009—2010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4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磁共振成像 脑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Creutzfeldt-Jakob病的头颅MRI特点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尊胜 胡珍珠 +4 位作者 李可 王永 李举 薛国松 祖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31-335,共5页
目的总结散发型克-雅氏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 CJD)的头颅MR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断的很可能的s CJD 8例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头颅MRI特点,随访其诊治经过和疾... 目的总结散发型克-雅氏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 CJD)的头颅MR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搜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诊断的很可能的s CJD 8例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头颅MRI特点,随访其诊治经过和疾病转归,探讨其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8例患者均以迅速进展的痴呆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患者常规脑电图均异常,其中5例可见周期性三相波,首次头颅MR检查均表现为大脑皮质受累为主的对称或不对称性花边裙样DWI高信号,其中5例伴尾状核和(或)壳核受累,病灶在头颅MR-DWI病灶出现最早,表现为"彩带样"高信号;其次是FLAIR表现为高信号;病灶在T2WI上为高信号、T1WI上为低信号。8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经历误诊,其中误诊为脑梗死2例,误诊为病毒性脑炎、阿尔兹海默病、眩晕症、皮质基底节变性各1例。结论 s CJD患者头颅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WI反应病变最敏感,可能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s CJD需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脑炎和其他进展性痴呆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氏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MRI-PC-ASPECTS联合NIHSS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崇 王建明 +1 位作者 严严 董瑞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08-1411,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 目的:探讨改良后用于磁共振评分的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量表(MRI-PC-ASPECTS)联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及变换值预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78例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患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分为好转组和不良转归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42-最高NIHSS)及MRI-PC-ASPECTS。结果:2组间性别、年龄、既往病史、血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入院NIHSS、T入院NIHSS、最高NIHSS、T最高NIHSS、MRI-PC-ASPECTS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MRI-PC-ASPECTS+T最高NIHSS曲线下面积最大(P<0.05)。结论:改良MRI-PC-ASPECTS,T最高NIHSS可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进行早期预测,若二者联合则预测的准确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椎动脉 致命性结局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后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庄丽丽 崔桂云 沈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9-570,共2页
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7d的死亡率为36.4%,30d的死亡率为50.3%,1年的死亡率为5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发现脑出血有早期血肿扩大现象,并指出早期血肿扩大是增加致残率、病死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病情恶... 脑出血是脑卒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7d的死亡率为36.4%,30d的死亡率为50.3%,1年的死亡率为59%。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发现脑出血有早期血肿扩大现象,并指出早期血肿扩大是增加致残率、病死率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病情恶化的独立因素。因此,早期判断有无血肿体积扩大,可能改变脑出血的治疗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高血压 抗凝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缺血性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鹿寒冰 李晓宾 +1 位作者 董瑞国 李传玲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298-303,共6页
目的研究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脑梗死后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150只,体质量240~300g。随机分为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60只,对照组60只,假手术组30只。各组大鼠又按缺血时间不同(6h和1、3、5、7d)分为... 目的研究β-七叶皂甙钠对大鼠脑梗死后脑水肿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取SD雄性大鼠150只,体质量240~300g。随机分为β-七叶皂甙钠治疗组60只,对照组60只,假手术组30只。各组大鼠又按缺血时间不同(6h和1、3、5、7d)分为5个亚组,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每亚组各12只,假手术组每亚组6只。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向治疗组大鼠腹腔注射β-七叶皂甙钠(5mg·kg-1.d-1),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于造模后6h和1、3、5、7d断头取脑。采用干湿重法观察脑水肿的动态变化,通过HE染色观察脑梗死区的病理学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的表达。结果①脑梗死后6h,病变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开始增多,至3d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及对照组脑含水量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704,F=36.703,均P〈0.01);各时间点治疗组及对照组梗死侧大脑半球脑含水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②脑梗死后6h,梗死侧AQP4表达水平即增高,3d时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878,F=28.489,均P〈0.01)。治疗组及对照组各时间点AQP4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1),治疗组AQP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AQP4表达水平与脑含水量呈正相关(r=0.972,P〈0.001)。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明显减轻脑梗死后脑水肿及降低AQP4的表达,β-七叶皂甙钠可能通过抑制AQP4的表达而减轻脑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水肿 七叶素 水通道蛋白质4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沈阳 时宏娟 +7 位作者 祖洁 唐海 陈浩 张伟 崔桂云 沈霞 岳炫烨 杨新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722-725,共4页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 对3例以丘脑病变为影像学特征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发病特点进行回顾分析,均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急性脱水、产褥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偏瘫、昏迷等。MRI检查可见单侧(1例)或双侧(2例)丘脑病变,脑血管造影(MRV和DSA)显示病变部位累及直窦(3例)、下矢状窦(2例)、上矢状窦(1例)和横窦(1例)。对于呈急性发病的单侧或双侧丘脑病变,尤其是存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首先考虑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丘脑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被引量:15
15
作者 陈娟 谭迎春 +2 位作者 陈敏 周莹 耿德勤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6期5-8,12,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日常生活能...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量表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对其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ADL、付费方式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将相关变量(年龄X1、文化程度X2、职业X3、发病年数X4、ADLX5、付费方式X6)引入回归方程,面对因子得分Y=25.420+1.384X2-0.757X1-0.712X6-0.841X5(R2=0.752,F=121.987,P<0.01),回避因子得分Y=11.248+0.432X1+0.553X5+0.394X6(R2=0.570,F=106.768,P<0.01),屈服因子得分Y=6.749-1.496X2+0.492X1+0.644X6+0.664X5+0.236X4(R2=0.679,F=71.162,P<0.01)。结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对方式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文化程度、ADL、付费方式和发病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应对方式 影响因素 心理护理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利丽 岳炫烨 +4 位作者 张海峰 孙文珊 郭芮兵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 目的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后存活患者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导致首次脑梗死且1个月时仍存活的患者126例,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经脑血管造影证实,对患者进行随访研究,以脑卒中再发或死亡为终点事件。收集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特点,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12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存活患者中,平均随访35.7个月(3~66个月),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4.3%,其中脑梗死再发13例,死亡5例,脑出血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冠心病和伴其他血管狭窄数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OR=8.893,95%CI:2.885~27.418,P=0.000)。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存活患者长期预后良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是冠心病和伴有其他脑血管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硬化 脑缺血 冠心病 脑血管造影术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及其组织抑制剂1的表达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庆广 赵辉 +3 位作者 崔桂云 陆军 祖洁 沈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79-83,87,共6页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规律,探讨它们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脑出血组(138只),脑出血组再分...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表达规律,探讨它们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1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8只)和脑出血组(138只),脑出血组再分为出血后1、3、6、12、24、36、48、72h和7d亚组(每组15只)。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分别用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测血-脑屏障通透性,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用Western blot法观察血肿周围MMP-2、MMP-9和TIMP-1的表达规律。每组3只大鼠用于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形态。结果①血肿周围脑组织的含水量和EB含量在造模后1h起开始增高,48h达到高峰,各时点(除外术后7d的脑组织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②在脑出血后1h,同侧基底核MMP-2开始表达,24h达到高峰,48h前各时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恢复正常;MMP-9在脑出血后6h开始表达,48h达到高峰,7d前各时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恢复正常;TIMP-1在脑出血后12~36h表达降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③同侧基底核脑组织含水量与EB含量(r=0.940,P〈0.01)、MMP-9表达(r=0.913,P〈0.01)、1~24h MMP-2表达(r=0.903,P〈0.05)呈正相关;与1~24hTIMP-1表达(r=-0.922,P〈0.05)呈负相关。EB含量与MMP-2表达呈正相关(r=0.930,P〈0.01),与1~24hTIMP-1表达呈负相关(r=-0.950,P〈0.05)。④电镜观察显示,大鼠脑出血后48h,基底核区脑组织血管内皮基底膜遭到明显破坏。结论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MMP-2、MMP-9的表达增加而TIMP-1表达减低,使MMPs与TIMPs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基底膜破坏增加,促进脑水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水肿 明胶酶A 明胶酶B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任超 刘小云 +5 位作者 耿德勤 葛巍 张伟伟 李金梅 万美容 徐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152-2156,共5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总结全程医护配合模式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院2010-02-10收治2型糖尿病致左下肢糖尿病足(坏疽型)患者1例,2010-06-01收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血栓形成致左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1例。均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3次,移植过程中采用全程医护配合模式。随访2年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1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足第四足趾坏死、溃烂,趾根和脚面连接处可见脓性分泌物,疼痛,不能行走;双下肢动脉彩超示双足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且双下肢股总、股深、股浅、腘动脉粥样硬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显示左足部供血血管稀疏。治疗后1个月足部疼痛减轻。治疗后3个月皮温较前升高,可感觉到微弱足背动脉搏动。治疗后6个月患者溃疡面开始出现愈合,皮温亦继续升高,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溃疡愈合面积继续增大。治疗后2年时CTA示供血血管较前有再通,仅有一小块溃疡未愈合。患者2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左下肢酸痛、无力,呈间歇性跛行发作,直立或行走后疼痛加剧,休息可得到部分缓解。查体见左足第四、五足趾发绀、粗糙,足背动脉搏动微弱、皮温下降;双下肢CTA示左侧股动脉远端、左腘动脉、左胫前动脉、左胫后动脉节段性管腔闭塞且左小腿动脉显影浅淡。治疗后1个月站立时疼痛减轻,足背动脉搏动增强,皮温较前升高。治疗后3个月行走距离增长,疼痛次数减少。治疗后6个月左足第四、五足趾色泽转红润。治疗后1年左足第四、五足趾光滑不再粗糙。治疗后2年CTA示供血血管较前丰富。3次移植,均未见注射局部及全身有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通过局部肌内注射法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可行、方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全程医护配合有利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干细胞移植 下肢缺血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加曲班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崔桂云 王庆广 +4 位作者 赵辉 陆军 葛巍 张作慧 沈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2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于脑出血后3h,颅内原位注入阿加曲班(0.5μg/ml)。分别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MMP-2的表...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对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血注入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于脑出血后3h,颅内原位注入阿加曲班(0.5μg/ml)。分别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肿周围组织MMP-2的表达,伊文思蓝(EB)测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干湿重法测脑组织含水量,并与假手术组相比较。结果在脑出血后24h,同侧基底核MMP-2的表达至高峰,脑出血组、等渗盐水组和阿加曲班干预组的MMP-2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8±0.9、3.2±0.4和14.9±1.0;EB含量分别为(20.8±0.9)、(4.6±0.7)和(15.4±0.9)ng/mg;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为(84.3±1.1)、(78.7±1.5)和(81.2±1.6)%。脑出血组与等渗盐水组及阿加曲班干预组同侧基底核的MMP-2表达、EB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凝血酶可能通过促进MMP-2的表达,诱导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阿加曲班能明显减轻大鼠脑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和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阿加曲班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凝血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性别差异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李姗姗 嵇碧莹 +7 位作者 沈佳慧 张沈阳 张清秀 衡卫卫 李晓波 张鹏 徐运 张梅娟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2期99-108,共10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性别反应性差异及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搜集2012至2013年江苏省临床卒中中心包括南京、徐州和扬州地区,6家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6 h内,行rt-PA静脉溶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不同性别之间的基线危险因素,溶栓后颅内出血、卒中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差异,并分析不同性别患者溶栓后10-14 d对神经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可能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入组289例患者,其中女性111例,男性178例。女性组平均发病年龄,女性组年龄≥75岁比率,既往有心房颤动、高血压病史,血小板计数、球蛋白、高密度胆固醇、D-二聚体方面等凝血水平,溶栓前平均收缩压水平,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发生率等高于男性组;在既往吸烟、饮酒史,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发生率,颅内外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提示的血管内轻度狭窄率低于男性组;而两组在既往脑血管事件、糖尿病病史,血管内无狭窄率、中度及重度狭窄率等方面未见明显性别差异。女性在入院时、溶栓后24 h内及10-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意识受累程度、颅内出血发生率、卒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尤其心血管相关事件发生率)均高于男性组,24 h内及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低于男性。而24 h内、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及死亡发生率未见显著性别差异。分别对女性组及男性组发病10-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发现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善(24 h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8分或24 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0或1分)、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心房颤动病史、基线高密度胆固醇水平与女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同时,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4 h较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程度,溶栓后10-14 d症状性脑出血发生,发病距离溶栓时间≤180 min发生率与男性患者溶栓后10-14 d神经功能相关。结论在本研究中,女性卒中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获益不如男性,与入院高密度胆固醇水平、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溶栓后24 h内神经功能改善程度、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卒中 静脉溶栓 性别差异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